6.注意保護孩子認定的長處
每個孩子都會有被別人評價較高的方麵,他們自己也往往將之視作比別人好的地方。孩子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自己“長處”的基礎上。如果不注意保護孩子自己認定的這些長處,甚至輕易地加以否定,那麼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動搖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自己認定的長處,保護他們的自信心。
7.常常鼓勵孩子
這樣可以使孩子增加信心,知道自己的進步。父母不要吝嗇讚美之詞。當孩子取得進步時,父母要表示真誠的祝賀。有時不一定非用語言不可,有時父母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喜悅的眼神就夠了。
8.給孩子找感覺,嚐甜頭
孩子在順境時需要鼓勵,在逆境時更需要鼓勵。當孩子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找到自己行的感覺。
細節13 嗬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在滿足好奇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孩子常常會指著那些新奇的東西,問這是什麼,那又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讓他們表現出極大興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我們可不能小看孩子們的這些奇思怪想,這中間往往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潛能。研究發現,孩子所有的動力原型都是對知識的新鮮感,即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獲得智慧的關鍵。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未來。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小時候是一對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倆在大樹底下玩,兩人產生了爬上樹去摘月亮的想法。結果,當然不僅沒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刮破了。他們的父親見此情況,不僅沒有責罵他們,而且還耐心地開導他們。
在父親的引導下,兄弟倆日日夜夜為製作能騎著飛上天的“大鳥”而努力。這期間,父親不失時機地買了一架酷似直升機的玩具送給他倆,這更加激發了他們對製造升空裝置的濃厚興趣。他倆不斷地查找關於飛行方麵的書籍,學習升空技術方麵的知識,翻閱了大量有關飛行的資料。在父親的鼓勵下,經過多次試驗,兄弟倆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不言而喻,書籍對人類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的好奇心,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讀書欲望和熱情。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好奇動作是小孩子得到知識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熱愛讀書的孩子。現在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讀書,而實際上很多孩子讀書的欲望正是被父母扼殺的。比如有些孩子常常纏著父母問“為什麼”,父母對此不耐煩甚至惱火,對孩子往往不予理睬或者訓斥。其實,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就是渴望得到知識,就是渴望讀書的前奏和萌芽,許多這樣的萌芽就是在父母的不理睬或訓斥中枯萎了。我們應該像萊特兄弟的父親那樣,注意傾聽孩子的問題、想法,尊重孩子的觀點,積極地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到書籍中尋找智慧的能力。這樣,孩子就能在不斷地發現和思考中增強創新能力。
珍惜孩子的求知欲吧,耐心給孩子講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選擇些有趣的故事,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並告訴孩子這些有趣的知識和美好的故事都是從書上讀來的,識字以後就可以自己讀這些故事了,使孩子對讀書有一種美好的向往。同時,家長還可以指導孩子看一些圖畫書籍,逐漸引導、鼓勵孩子自己去讀書。
強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產生讀書的興趣。孩子隻有對讀書產生了興趣,才能從讀書中體驗到快樂,才會熱愛讀書,並主動讀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係教授查德·費曼天生好奇,自稱為“科學頑童”。他十一二歲就在家裏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那裏自己做馬達、光電管這些小玩意兒,還用顯微鏡觀察各種有趣的動植物。當他到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他仍然保持著這樣的好奇心。
他還在其著作《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書中講述了自己在讀研究生時發生的一件事。為了弄清螞蟻是怎樣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報食物在哪裏的,他著手做了一係列實驗,如放些糖在某個地方,看螞蟻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找到,找到之後又如何讓同伴知曉;用彩色筆跟蹤畫出螞蟻爬行的路線,看究竟是直的還是彎的。正是這些實驗使他知道螞蟻是嗅著同伴的氣味回家的。
由此可見,費曼先生在物理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他強烈的好奇心不無關係。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也對學習和讀書產生興趣,就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在滿足好奇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值得父母珍惜的。當孩子對新奇的事物提出問題時,我們要認真地傾聽並加以引導,盡可能地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
父母怎樣做才是真正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呢?我們的建議是:
鼓勵孩子細心觀察生活,大膽地提出問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新奇的事物吸引著孩子。父母可以培養孩子從小事、小細節中受到啟發,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並鼓勵孩子勇於發現問題。
時常和孩子討論問題,尊重孩子的觀點。父母可以在與孩子閑談的過程中,把閑談深入一步,轉為對某一問題的討論。討論的話題應該是孩子感興趣的。在討論時,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畢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讓孩子自己探索問題。有的父母隻是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這樣一來,就會使孩子不能很好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父母應該鼓勵孩子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經常與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遊樂園、動物園等,戶外活動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是培養孩子創造精神的好環境。
人的天性——好奇心是興趣的源泉,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帶有感情色彩地積極地去探究某種事物和活動,人們才會產生揭示自然和人類奧秘的強烈欲望。
興趣是愛讀書的重要基礎。孩子一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態度就積極,心情就愉快,思維就活躍。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們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麵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孩子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誌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現在做什麼,將來做什麼,與興趣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當一個人的某方麵興趣與他的誌向結合起來時,也就是說興趣與他的理想、目標結合起來時,就形成了誌趣。這時的興趣會對他的未來發展起到全麵的準備作用。
父母親要深刻理解興趣的普通卻神奇的來源——好奇心,要小心嗬護這個雖細微,將來卻可能創造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小精靈。
細節14和孩子一起讀書,引導孩子在書中尋找樂趣
英國專家在對家庭閱讀活動跟蹤調查後發現,年過5歲的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明顯降低,尤其是男孩子。研究顯示,英國國內13%超過5歲的孩子明確表示不喜歡讀書。而全球範圍內,這個數字為9%。對於這種情況,報告說,父母在家裏多儲備一些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孩子讀書的欲望,讓他們覺得讀書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多讀書,在書中尋找樂趣,這樣孩子就可以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掌握更多的詞彙,了解到更多的常識。最重要的是家長們不要在孩子上學之後就放棄了對孩子讀書興趣的進一步培養。許多學齡前兒童都是在父母講述的美妙故事陪伴下進入夢鄉的。但孩子上學以後,父母往往就把給孩子讀書講故事的任務交給了老師。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英國國家文學聯合會的報告說,其實孩子上學後,父母仍應繼續堅持給他們讀書講故事,這樣做對保持孩子的讀書興趣大有好處。
研究表明,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閱讀水平高出許多。聯合會“鼓勵家庭閱讀”活動組織者斯特朗說:“堅持陪孩子讀書,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之一。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還可以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父母陪孩子讀書比其他因素更能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比如父母本身良好的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等。”
研究人員提醒家長們說,他們的參與對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而這個重要性不會因孩子開始上學而減弱。父母陪孩子閱讀可以給他的一生留下美好、溫馨的記憶。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書,在教育上稱為親子閱讀。為了培養孩子對讀書持續長久的興趣,家長應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如何才能讓孩子的讀書興趣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要做到這點就不能把“親子閱讀”維持在僅僅陪著孩子閱讀上,而要更多地參與到孩子實際的閱讀中去,與孩子產生互動,如此才能使閱讀顯得不枯燥和艱苦。那麼,家長怎樣做才能保持孩子的讀書興趣呢?
在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之前,首先自己要大致瀏覽一遍,主要是考慮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講解。如:小一點的孩子能理解故事的內容了,但他能表達的不多,家長隻能向他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大些的孩子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還可以複述故事,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給孩子講故事之前,家長就要像老師備課那樣,做一些準備。這樣,講解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穿插提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提問首先是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發展孩子的智力。比如在翻開新的一頁的時候,就可以先不講,讓孩子自己看畫,說說畫上都有什麼,是什麼意思,孩子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注意觀察,要動腦筋想。又比如,故事快要講完的時候,家長先不講下去,讓孩子想,故事會怎麼樣結尾,這不是又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力嗎?幼兒的好奇心強,他們會邊聽邊問“為什麼”、“怎麼了”,家長千萬不能不耐煩,要耐心細致地解釋和回答,回答要真實,使孩子既學到知識,同時好奇心又得到滿足。
遊戲是孩子最愛玩的,如果我們把讀書和遊戲結合起來,就能大大增強孩子閱讀的興趣。很多圖畫故事都可以用來表演,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一種是孩子一個人表演,可以把故事中的人物畫在一張張卡片上,也可以把卡片貼在一塊塊積木上,還可以把人物做成一個個紙偶套在手指上,孩子一個人表演幾個人物,一邊說台詞,一邊擺弄人物。另一種是孩子和爸爸媽媽一塊兒表演,每人扮演一個或幾個角色,還可以簡單地化妝,戴個頭套或戴個麵具等。
當家長和孩子共同看完一本書時,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講出來,這樣就發揮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當孩子發現他把書上的東西再講給別人聽,別人很感興趣時,孩子會很興奮和自豪,便由此產生更大的閱讀興趣。
細節15以趣引讀,讀中生趣
薩特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他小時候經常看到外祖父在閑著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待在他自己的書房裏,這使小薩特對外祖父的書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一次他看到外祖父進了書房待了很長時間,於是他也很好奇地來到書房中,問:
“外公,你在這裏幹什麼呢?”
“我在和朋友交談呢。”外祖父看到小薩特進來,笑著說。
“你的朋友們在哪兒呀?這裏除了你沒有別人啊?”薩特奇怪地說道。
“噢,朋友們多著呢,你瞧,他們在書裏呢。”外祖父指著一摞一摞的書說。
“在書裏?”小薩特看著滿屋子的書充滿了好奇,“他們在說什麼呀?”
“他們給我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你想聽嗎?”
“當然了。”小薩特高興地說。
於是外祖父就翻開一本書,給小薩特講了一個神話故事,小薩特聽得入了迷,講完了,還纏著外祖父繼續給他講。
外祖父說:“孩子,這裏有趣的故事太多了,講一年也講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裏吧,我還要去上課呢。你要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故事,你就自己去學識字,然後就可以自己去看了。”
以後小薩特經常到外祖父的書房來,那裏麵到處都是書,有的書因為很久都沒有人去動而落滿了灰塵。雖然小薩特還認識不了多少字,也不明白這些書是說什麼的,但他卻十分喜愛那些像沉重的磚頭一樣的東西。很快這裏成了他經常來的地方,那些古老而偉大的著作包圍著他,讓他在這裏自得其樂,他知道自己已經走進了一個知識的世界。
有好幾次小薩特看到年邁的外祖父,就像是個司儀牧師,拿那些書時動作非常靈巧。他經常看到外祖父悠然自得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轉身走進房間,隨意地取下一本書,好像一點也用不著思考和挑選似的,接著他一邊走一邊用食指和拇指迅速地翻著書頁。然後又坐回到他的那張椅子上,不一會兒他就準確地翻到了他所要讀的那一頁。書頁不斷地在他的手中發出清脆的響聲。外祖父這一連串的動作,讓小薩特覺得他仿佛是在進行一種特別的儀式。這樣的儀式讓薩特看得很入迷,有很多次,他慢慢地靠近那些像神秘盒子一樣的書,伸出小手去輕輕地撫摸它們,他非常想知道它們上麵寫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母親看到了這一切很高興,專門為小薩特買了許多適合他閱讀的書籍,這樣小薩特就從此開始和書籍打上交道了。薩特後來成為了法國著名的大作家,可以說他輝煌的生命是在書籍中開始,最終也是在書籍中結束的。而他一生這種與書籍難解的緣分,就是外祖父那種引導式的讀書教育方式締造的。
這個例子說明了孩子的興趣逼是逼不出來的,要講求一定的技巧。孩子讀書也是共通的道理,把孩子內心的原動力引導出來,有了原動力,孩子自然就會主動地去找書來讀了,這樣,家長才能夠事半功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始時,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把孩子吸引到書本當中來。如講童話故事、神話傳說、中外名人故事,嚐試在繪聲繪色地講到關鍵處時就戛然而止,然後向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這時孩子急於了解故事的下文,很容易產生讀書的興趣。當孩子讀完以後,還可以請孩子講講故事的內容並加以鼓勵,進一步強化孩子的這種興趣。以趣引讀,讀中生趣,對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確是一個好方法。讀書興趣的引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父母誘導孩子讀書的一個訣竅在於細水長流,不斷給孩子以新的刺激,不斷吊孩子的胃口。一次閱讀不要太長時間,不要一次給他太多書。
磊磊到三年級時,有一段時間著迷於《紅氣球的故事》,三天兩頭往超市跑,就是為了站在書架前看一會兒,臨走時再買一本。這樣陸陸續續地,全套幾十本他幾乎都看完了。磊磊的媽媽之所以不一次把全套書都買回來讓他在家慢慢看,就是為了保持他那種饑渴感。大人往往也是這樣,買不起書的時候,到處找書看,如饑似渴。等真的有了滿書架的書,其實沒幾本是認真看了的。到三年級下學期,已經是期末複習了,有一天,在上學的路上,磊磊的爸爸和他聊起青黴素的發現,他覺得很有趣。爸爸告訴他家裏就有一套科技發明的故事,回去可以找出來讀。下午放學回家,他果然迫不及待找出這套書,找到青黴素那篇,一口氣看了半天,全神貫注。那天他本來還有很多要複習的內容,還有很多作業要做,但爸爸沒有催他做作業,而是讓他安靜地看書。因為這在他是一次閱讀的飛躍,十分難能可貴。
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就是要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體現閱讀的重要性,讓他從內心喜歡閱讀,有閱讀的欲望,從而主動去讀。還有一個例子是一位加拿大華僑教自己的兩個孩子讀書的切身體會:
很多人問我:“你兩個兒子都那麼會讀書,怎麼教的呀?”我說,一個字:誘。兩個兒子的小學是在多倫多上的。從學前班開始,他們就從學校一天帶一本書回來。那時無論工作有多忙,事情有多多,我都會教他們讀或跟他們一起讀。有時累極了,就躺在兩人中間,給他們念。念著念著睡著了,他們便推我一把,說:“然後呢?”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問題一個接一個,讀書、查找答案也就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到了周末,我便上圖書館,抱一大堆書回家。並不要求他們每本都看,喜歡的看;不喜歡的,還回去再找新的。反正圖書館有的是書。大了,兩人都挑剔了許多,不是新書不看,不感興趣的不看,太厚的不看。再加上遊戲機、電腦、網絡、電視,有時要他們讀書簡直就是打仗了。真懷念那個叫兒子幹什麼他們就會幹什麼的時代,大了就麻煩多多。我還是每星期都給他們推薦一兩本書看,可越來越覺得現在給孩子找書真不容易,有時很費心思。有一次找到一本有點年紀的書拿給大兒子,他不屑一顧地:“這麼舊?”我不死心,坐在他旁邊自己看起來。看到好玩的地方,馬上講給他聽或指給他看。終於,他跳起來把書奪過去自己去看了。知道他們喜歡某本書的時候,我也會立刻趁機叫他們把該作者所有的作品都找來看。這一招還挺有效。
每一次別人上我們家來,都要感歎我們的書多。這點倒是不假,家裏的牆大部分都給書占領了。尤其這兩年,添了很多英文作品。兒子從學校拿來暑假讀書單,上麵的書大部分都能在我們的書架上找到。這樣一來,至少他們沒了“沒書看”的理由。看他們沒事幹,我就拿著嶄新的書在他們麵前晃兩晃,一來二去的他們也就上鉤了。這裏的書都不便宜,令很多人望書卻步。這點我倒是想得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再說,千金散盡還複來。錢投資在房子上,將來兒子不愁沒地方住;投資在書上,沒準將來兒子學有所成,買棟大房子給我住,豈不更美?兒子自己也喜歡買書,尤其是小的,看到喜歡的就一定得買回家來。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看完了還會再看的。”也就隨他去了。倒是真的,有些書他已經看了不下4遍了。碰到真正的好書,我們便會在吃完晚飯後,4人齊坐桌旁,一人念一段,或由其中一人開講。遇到難懂的地方就上網查一查。說起來現在看書比以前真是容易多了。經典的作品在網上都能找到詳盡的注解。有時晚上一起散步,提起某個詩人,回來馬上找出來,拷貝一下,一人一份,大家一起看。兒子覺得好的書也會講給我們聽,找出來給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