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讀書之成果激發閱讀興趣,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
讀書,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充滿智慧;讀書,可以使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讀書,可以讓孩子的心胸開闊寬廣;讀書,可以讓孩子的靈魂高尚純潔。既然讀書是件好事,那就應該讓孩子看到能從讀書中收獲知識、收獲歡樂、收獲成功。
細節36閱讀是支撐“德”的柱子
閱讀對讀者的影響,不僅僅是增長知識,開發智力,更突出地表現在淨化思想、陶冶情操、培養品德方麵。古人早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學說,並且把立德放在最高的位置。如果要立德,那麼閱讀就是支撐“德”的柱子。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因此,閱讀對樹立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積極的影響。
傅雷一生博覽群書,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極淵博的知識,他對兩個兒子的讀書教育培養也要求極高。
次子傅敏曾回憶說,剛進入初中,父親就要求他讀《古文觀止》。傅雷對兒子說:“這個古文選本,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輯文章220篇,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和多方麵的藝術風格。其中不少優秀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風貌,如《戰國策》記事的嚴謹簡潔;縱橫家說理的周到縝密;《莊子》想象的汪洋恣肆……無論它的說理、言情、寫景、狀物,均堪稱典範,對你的古文學習和修養有幫助。”他每星期天選擇其中一篇詳細講解,孩子讀懂後便要背誦。
一次,傅敏由於忙於球賽而未能背出《嶽陽樓記》。垂著頭,心中忐忑不安,等著父親批評。平時對兒子要求極嚴的傅雷這回沒有發脾氣。他使勁吸著煙,半晌才緩緩地說:“過去,私塾先生要學生背書,子曰、詩雲,即使不懂,也要鸚鵡學舌地跟著念和背。誠然,死記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論,似也有其道理。七八歲的孩子,記憶力正強,與其亂記些無甚大用的順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詩古文。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裏。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做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嶽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然後意味深長地說:“範仲淹先生登嶽陽樓,將覽物之情歸納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憂多而樂少。然後說明自己之憂樂俱在天下,正見他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還記得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嗎?”傅敏說:“記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傅雷點點頭:“那麼你想想看,為什麼同樣登高望遠,同樣登嶽陽樓,所見之景是一樣的,而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他的經曆、思想有什麼聯係?全文是怎樣一層層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著父親那眼鏡片後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點點頭。20多年後傅敏回憶起來,耳邊似還響起父親那熟悉的聲音:“做學問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啊!”
長子傅聰是著名的鋼琴藝術家。在傅雷的影響下,從小熟悉了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名人、名曲,培養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在父親嚴格執教下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從而走上成才之路。傅雷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係在一起。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1954年傅聰赴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引起轟動。歐洲的評委們在幕後聽到傅聰的西洋曲子裏,隱隱約約地糅合了唐詩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式審美的特質,外國評委傾倒了。東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聰成功的秘訣。
《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的部分家信。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記載了一位曆經滄桑的飽學的長者對才華橫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這不是普通的家書,是充滿了父愛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養的好讀本。
閱讀不僅淨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孩子們通過閱讀,可以知道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誠實與虛偽,什麼是公正與偏私,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崇高偉大的種子,將來可以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細節37好的書可以成為滋養內心世界的處所
閱讀詩文就像吃“自助餐”那樣,在眾多的美味佳肴麵前,可以自由挑選,不限品種,不限數量,讓消費者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自然可以調適內心的喜怒哀樂。在疾徐遲緩的節奏中,讀李白《將進酒》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等詩句,於清新飄逸中,自然能升華理性的浪漫;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沉鬱頓挫裏,自然會進行凝練熱烈的思索。激昂盛怒時,詩能給你一劑清涼;緊張焦慮時,詩可使你獲得一份輕鬆。
某著名相聲大師認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積存的地方,埋首其間,不知不覺受其熏染,境界既高,心胸亦廣,自出一股清純豪爽之氣,談吐也自然高遠不俗,妙語連珠,這就是蘇東坡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氣順了,心爽了,自身就會感到異乎尋常的輕鬆愉快。相反,人不讀書,難免孤陋寡聞,小肚雞腸,為世間俗物所困,這不是身體鍛煉所能解決的,這些不良因素都不利健康,久之氣鬱,“其火攻心”。所以那位著名相聲大師說:“在商品化社會一定要多讀書;心平氣和,然後與體育鍛煉自然融於一體。”這是他的經驗之談。
讀書可以使人保持平靜的心境。
遠在春秋時期,魯國的閔子騫去拜孔子為師,初到時他麵色無華,過了一段時間,竟變得麵色紅潤。孔子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問他其中的原因。他說:我生活在偏僻鄉下,看到達官顯貴坐在華麗的車上,前後龍旗飄舞,既嫉妒又羨慕,故而寢食不安,麵色無華。如今,受老師教化,精讀為人、治國的書,日漸明事理,辨是非,知美醜,於“龍旗”之類不再動心,因而心情和悅,麵色也就紅潤起來了。
相傳,唐代詩人韓愈出任監察禦史時,一天,他偶感心情煩躁、憂慮、頭疼腦脹,於是坐在廊簷下閉目養神。突然聽到家裏的仆人來稟報:“門外有一少年來訪。”韓愈聽了以後,手一揮,說:“告訴他,我身體不適,不論何人,一律不見!”仆人出去,可是一會兒又回來了。韓愈不耐煩地說:“我不是說了嗎?誰也不見,怎麼又來稟報?”仆人說:“我已向來人說過,可那少年執意要見,並呈一本詩稿讓你過目。”韓愈無可奈何地接過詩稿,毫無心思地翻著。映入他眼簾的頭一首詩的題目是《雁門太守行》。詩的頭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好大的氣魄!”韓愈不由一陣驚喜,又迫不及待地讀出下句:“甲光向日金鱗開。”“好壯麗的景觀!”韓愈立刻被作者非凡的氣魄所感染,不由興致勃勃起身叫絕,什麼憂慮、煩躁,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由此可見,一首好詩猶如三伏清風,讀後令人心情舒暢,忘了周遭不快,抑鬱一掃而空。
有位老先生年逾90,卻仍然鶴發童顏、精神矍鑠,被人們稱為健康老人。他認為,生命在於腦運動和體運動。從幼年開始,他一直十分活躍,在參軍時,學習時間少,他就在行軍途中,在馬背上讀書。他離休以後,學習更加努力,每天中午1小時,下午1小時,讀書看報,一日幾個小時用腦,他感到自己腦細胞非常活躍,而且還能保持心情的快樂。在書的世界裏,可以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心靈的安寧。
好書的確可以成為滋養內心世界的處所,使心靈得到寄托而獲得情緒的優化、淨化,從而改善心境,享受生命,感悟人生。
數學家、教育家王梓坤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的書架上、書桌上、床上都是書,隨時可以翻閱。他說,進入書的海洋,可以忘記憂愁事。他在苦讀博覽中悟出了精辟的讀書之道:“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整旗鼓;得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頭腦清醒,吾與讀書,無疑義矣,三日不讀,則頭腦麻木,心遙遙無主。”
可見,吟誦詩書,可以調節心中的喜怒哀樂,平衡人體內的陰陽氣血。人心最為靈動,不可過勞,不可過逸,唯讀書可以養之,安心之法,在於調節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心城緊閉,外事無以動之,外邪無以入侵。
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也深有感觸地說:“予生無他癖,唯好讀書,憂藉以消,怒藉以釋,牢騷不平之氣藉以除。”在西方,據《聖經》記載,古以色列國國王大衛曾經用詩歌來安撫和鎮定臣民的暴躁情緒。
以上所述皆證明了閱讀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因為,讀書能增添人的情趣,增長人的知識,愉悅人的身心,豐富人的情感,使人的心理世界經常處於平衡、美好的狀態。
細節38閱讀是孩子健康成長、體察人性、認識自身的重要途徑
在書中,您能夠迅速地汲取人類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您能衝破局限看世界,使視野廣度倍增;讀書還可以使您超越獨自思維的狹窄範圍,從前人那裏獲得寶貴的智慧。書中有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書中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物,也許,在書中您還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總之,閱讀是了解社會人生的一條通衢。
1.小說中能夠觀察社會
在兒童故事裏長大的孩子,可以說是在父母和老師的陪伴下生活在一個“理想的國度”。而走進了少年時代,隨著孩子知識的增加,孩子自主意識的增強,認識能力的提高,以及接觸社會時間的增多,他們就要開始接觸更複雜的社會。
孩子應該多接觸有智慧的人,多跟有理想的人接近,多接受經驗豐富的人的指引……他們需要一個指引人生方向的導師,使他們能順利進入真實的社會,而又不會變成邪惡的人。這個導師就是一本本好的“小說”。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空想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更深入地把握人生,更廣泛、多方麵、完整、細致地反映社會生活以及人生畫麵。
人是生活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裏的,人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總是反映著客觀世界的“萬象”,並因此呈現出十分複雜的心境和情態。孩子閱讀小說,可以從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多方麵地了解人的“性格世界”;通過人物的活動以及性格的展開,看到一個真實的現實社會;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顯現,體會到複雜的人情世故和社會結構。
以“社會功能”的眼光去看小說,那麼,小說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人”,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愛讀《水滸》的孩子,往往無意中培養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氣;愛讀《基督山恩仇記》的孩子,往往相信正義;愛讀《西遊記》的孩子,對麵對的困難可能更多一些樂觀情緒;愛讀《雙城記》的人,往往向往生死不渝的崇高愛情。
19世紀英國作家史蒂文森所寫的小說《金銀島》,是針對少年兒童創作的代表作品。史蒂文森心目中的讀者是他的兒女。他以“跟少年讀者彼此會心”的態度寫下了他的作品。現在,發達國家的兒童文學創作,對少年小說都給予相當的重視和鼓勵。
然而,我國的少年小說讀者,偏偏都成為了“考生”。他們的心靈滋潤是貧乏的。如果我們希望子女有開闊的胸襟,早早為一生幸福打下基礎,就應該注意到子女的心靈生活。當子女彷徨的時候,讓他們也有權讀讀自己的“人生讀本”。
2.傳記中可以體會人生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時,應指導孩子多讀一些有關做人和愛國主義方麵的書籍。比如,指導孩子多讀描述偉大人物生活以及奮鬥的傳記和科學家傳記等,以培養孩子高尚的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傳記”是一種不同於兒童文學及小說的敘事文學,傳記裏的人物通常都是現實和曆史上真實的人物,而兒童文學及小說中的人物通常是虛構的,是經過文學加工而形成的形象。所以“傳記”要真實得多,會很快地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