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讀書之成果激發閱讀興趣,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2 / 3)

這個階段,孩子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正在探索、摸索,而一生的誌趣與生活態度也正處於定型之中。所以,這個年紀的孩子腦袋中思考些什麼,他將來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他隻是讀一些圖像性的、資訊性的、流行的書籍,盡管也是閱讀行為,但由於無從獲得一些辨是非、定猶豫的思維指引,無法在書中與偉大的人物對談,更無法在前人的經驗中體會生命的學問,因而在長大後,便隻能習以為常地靠著感官刺激來獲得心理滿足。

在傳記中,還有一大類,就是科學家的傳記。在這些傳記中,不僅記載了科學家們成長奮鬥的曆程,而且還敘述了他們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所承受的種種困苦和磨難,例如《居裏夫人》、《愛迪生傳》等。讓孩子多看一些科學家的傳記,不僅可以使他們了解一些科學發現的過程,科學家們曆經磨難百折不撓的精神還可以給他們很大的激勵作用。

3.閱讀中可以了解自身

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孩子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少年時期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孩子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這個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要加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妨指導孩子看一些有關生理和心理方麵的書。

孩子們都會經曆一個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的少年最關心自己的發育、自身的感覺。他們有許多的疑點需要澄清,有許多恐懼和衝動需要排解……由於身體形態、功能及性發育等多方麵的迅速變化,還會在心理上產生較大的影響。對此,父母應該指導孩子多看一些有關生理方麵的書以及青春期衛生方麵的讀物。通過閱讀,使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發育情況以及如何做好青春期衛生,使他們健康、充滿活力地度過青春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還很容易產生諸如偏於固執、自以為是、逆反心理嚴重、人際關係敏感、與異性交往障礙、心情抑鬱、煩躁等問題。因而,針對青春期身心發育的特點,父母除指導孩子閱讀一些有關生理衛生常識的書籍外,還應指導孩子閱讀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方麵的書,幫助他們克服青春期所有不良的情緒,正確認識成長中的煩惱。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總的來說,一個人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程度,與他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是成正比的。所以,閱讀是孩子健康成長、體察人性、認識自身的一條重要途徑。

細節39閱讀,可以讓孩子獲取知識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捷徑。從書籍中學習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對所有人都適用。英國偉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本知識是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總結出來的,因此,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同樣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僅如此,通過讀書獲得知識還有許多優越性,它可以不受時間限製。一個人如果想要回到原始時代去,親身體驗一下原始人的生活,誰都會認為他是在幻想,但是通過閱讀曆史教科書,卻可以越過幾萬年的時間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狀況。讀書能獲得知識,而且不受空間限製。我們想要到月球上旅行,親自看一看月球上的情況,盡管在宇航事業極大發展的今天,也還是不能隨意辦到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讀一讀宇航員寫的報道,就可以超越幾萬公裏的空間,詳細地了解許多與月球有關的知識。

1.閱讀,讓我們領略自然地理風光

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看遍我國所有的名鬆。但閱讀《我國的名鬆》可以知道我國名鬆的相關知識。書中寫道:安徽九華山上的“鳳凰鬆”相傳為南北朝時的高僧懷渡所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它高達20米,幹周長4.5米,因其形狀酷似一隻巨大的鳳凰而得名。廣西貴縣南山寺的“不老鬆”,雖然傳說已有3000多年樹齡,但因它的樹體並不巨大,故而得名“不老”。人們常把此鬆作為健康長壽的象征,所以有“壽比南山不老鬆”之說。山東泰山中天門東側有棵“望人鬆”,它背靠陡峭懸崖,根抓裸岩露石,傲然挺立,鬆幹高達8米,周長2.5米,傳為“泰鬆”。它的主幹略向東南傾斜,仿佛在向遊人翹首探望。一個粗壯的大枝長長地向斜下方伸延,猶如人伸出手臂在歡迎客人到來,故名“望人鬆”,成為泰山的標誌……

對這段文字的閱讀不僅獲得了有關名鬆的知識,還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遍覽全國各地的鬆樹身姿,了解鬆的曆史沿革、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受廣大讀者普遍歡迎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不僅出版刊物,而且出版了相應的音像版製品。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美的享受。

2.閱讀,讓我們懂得自然變化規律

鷹擊長空,虎棲莽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鼠盜穀物,貓蛇則捕其為生。自然界的生物總是這樣相互依賴,彼此製約,如此這般的休戚相關,永無止境。它們之間似乎有一條無形的鏈條,巧妙地連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之網,維係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加拿大一家專門加工北極狐毛皮的生產公司在查閱曆年毛皮收購的賬本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公司每年收購的皮張數量出現有規律的變化——增加或者減少,而且每隔4年就出現一次高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有規律的變化?專家經過幾次實地考察後發現,北極狐數量增減之謎,關鍵在它的食物——旅鼠數量有變化。

旅鼠是一種倉鼠類鼠種,尾巴極短,體長隻有10~15厘米,分布於挪威、芬蘭及瑞典的北部,故又叫“挪威旅鼠”。旅鼠雖然貌不驚人,但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生育周期又短,剛出生的幼鼠隻要6個星期就可成熟生育,一年中要生育七八次,這樣6周一代,繁衍不斷,四五年後其家族成員就可達到相當驚人的數字!食物不足了,它們便組成數以百萬計的“旅遊大軍”,長途跋涉,漫無邊際地去尋找食物,穿過原野,越過高山,勇往直前,甚至誤把大海當成小小的河溝。旅鼠這種“死亡大進軍”式的“旅行”,每四五年必然發生一次,曆史上記載為“旅鼠年”。悲劇上演當年或次年,旅鼠大量減少,以它為食的北極狐,也因食物缺乏而大批死亡,或減少生育,數量隨之銳減。從賬上狐皮數字的變化,到實際鼠、狐數量的消漲,人們找到了周期變化的原因——食物鏈在起作用。

通過閱讀短短的幾段文字,不僅了解了國外風光,還了解到神奇的動物世界裏奇特的遭遇,在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獲得了“食物鏈”的相關知識。

3.閱讀,讓我們了解人類文明曆史

“二十四節氣”的創造反映了我國古代氣候學研究的曆程:遠在農業經濟時代初期,由於播種和收獲等農事活動的需要,人們開始探索農業生產的季節規律,出現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概念;在黃帝時代人們就開始製曆明時;夏代有了對節氣的初步劃分;商代已用二十八宿星空定節氣;春秋戰國以後,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農業生產對季節性的要求更高,逐漸形成節氣概念。春秋時用土圭測日影來定節氣,最初隻有夏至、冬至,隨後逐漸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淮南子》一書的出現,才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中國曆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後來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它是一部簡明、靈活而又緊密結合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業氣候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早的中國氣候專著,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氣候學研究成果。

4.閱讀,帶領我們觀賞天文奇觀

在曆史上,人們一度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發現,地球不過是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之一,看來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後來又發現太陽不過是銀河係中的一顆普通恒星,看來銀河係的中心才是宇宙的中心。隨著河外星係的確認,人們認識到銀河係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漩渦星係,在它之外,還有千千萬萬個銀河係。當孩子們看到現在播放的許多科幻影視片時,如果他們不了解“星係”、“光年”、“時空”等概念,就會不知所雲,很難從中得到樂趣。而通過閱讀知道了這些知識之後,他們就會看得津津有味,並激發進一步探索奧秘的興趣,進而得到更加廣泛的知識。

5.閱讀,激發我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與願望

在美國的弗吉尼亞海岸,百慕大群島和佛羅裏達群島之間,有一片總麵積30多萬平方公裏的廣闊海域,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百慕大三角。從16世紀以來,在這片海域神秘失蹤了數以百計的飛機與船隻,人們都稱它為“魔鬼三角”或“死亡三角”。專門從事海洋和航空事業的人,更是談虎色變,把這一帶海域視為畏途。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為了弄清這個奇怪的現象,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假說,如:磁場說、海底大洞說、超時空說等。

對於遙遠的史前世界,人們猜測:地球形成初期,地表上並不存在綠色植物,低級的厭氧生物才是地球最早的主人,它們存活在含有有機酸和無機物的溫泉、湖底和類似的環境之中,靠硫化氫中的氫和有機物的酵解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到了距今約25億年前的某個時期,原始海洋中突然出現了一種名為藍綠藻的低等生物,它的大量繁殖和所具備的光合作用能力,開始給地球外的大氣輸送氧氣。但被大氣中的還原性氣體和海底存在的大量金屬無情地消耗著,使得大氣中氧的濃度隻能長期地維持在1%左右。直到距今約17億年,源源不斷的氧氣終於戰勝了來源日益枯竭的各種還原性物質的抵抗,大氣中氧的濃度突升至17%~21%的水平,後來便長期地穩定在目前的水平上。孩子閱讀了這些內容後,不僅獲得了有關“魔鬼三角”、“史前世界”的知識,還感受到了自然現象的神秘與神奇,同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馳騁自己的想象來回答大自然向人類提出的問題,從而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特別是在現代社會裏,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知識的總量越來越大,人們要掌握這些知識不可能事事動手去做,所以通過讀書獲得知識就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了。孩子通過這條捷徑,在獲取知識上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得到知識,任何人都會感到一種成功的滿足感。習慣成自然之後,堅持長期閱讀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細節40書籍,孕育著創造的智慧

書籍像土壤,孕育著作者創造的智慧,閱讀像耕耘,播種出讀者的創造靈感。從讀書中受到啟發,並有所創新的事例不勝枚舉。

18世紀意大利解剖學教授伽爾伐尼在做解剖青蛙的實驗時,發現掛在窗前鐵柵欄後銅鉤上死蛙的大腿收縮了一下,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生物電現象。物理學家伏特讀到伽爾伐尼的研究論文後,受到啟發,在物理學領域進行新的探索,並於1799年研製出電池。

19世紀初,病人手術後,傷口化膿十分嚴重,英國外科醫生裏斯特日夜思索化膿的原因,久久不得其解。一天,他讀到法國細菌學家巴斯特的著作,從中了解到“細菌是腐敗的真正原因”,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創造靈感,終於發明了石炭酸殺菌消毒法。

《基督山伯爵》的創作也是來自作家閱讀中產生的靈感。一天,大仲馬翻閱巴黎警察局的一個複仇檔案,馬上意識到這份素材就像一顆貝殼裏未成形的珍珠,經精雕細琢,它一定會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後來他按照自己的社會觀點和美學理想,對案卷材料進行藝術提煉和加工,果然寫成了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

大發明家愛迪生為了研製電燈,前後用了13年時間,查閱資料的筆記就有200多冊,他把凡是能想到的材料幾乎都試過了,其中試用1600餘種耐熱材料,6000多種植物纖維,甚至連頭發絲都試過了。正在他一籌莫展時,一天,他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看到一位叫萬斯的英國人在實驗室用碳絲研製燈泡的文章,愛迪生茅塞頓開,終於製造出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碳絲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