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孩子的責任心有多大,撐起的天空就有多大(2 / 3)

裏根哪有12.5美元呀?於是,他隻好回家去找爸爸。爸爸得知了事情的經過之後,讓裏根自己想辦法。裏根為難地說:“爸爸,我確實沒有12.5美元。”爸爸想了想,從兜裏掏出12.5美元說:“這筆錢我先借給你,你一年以後一定要還我。”裏根鄭重地點了點頭。

從那以後,裏根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在《回憶錄》中,裏根解釋說,正是通過這件事情,使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懂得了一個人要對他的行為負責,敢於負責是自立的表現。如果沒有年少時的這種負責精神,大概後來他也不會當上美國總統。

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孩子的負責精神,讓孩子都成為自強、自立的人。

父母的教育方式得法,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願望才能實現

孩子的獨立意識必須從小養成,應讓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承擔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兩歲的孩子也要讓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類。而一個14歲左右的孩子應當成為有能力獨立做大部分家務的幫手,如負責決定家庭菜單和烹調、收拾與打掃房間及庭院,等等。假如父母過分地寬容、寵愛孩子,會把孩子變成懶惰、有依賴性的人,危害極大。

教育方式得法,教育的願望才能實現。

第一位步入美國內閣的華裔女性趙小蘭女士,堪稱美國當今政壇上的新星。趙女士事業上的成功,用她自己的話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孩童時父母給予的良好家教。

趙小蘭出生於台灣,她的父親趙錫成從事海運業,曾是台灣遠洋船隊中最年輕的船長。8歲時小蘭和母親、妹妹一同乘船到紐約與父親團聚。當時,他們一家的生活相當艱難。全家擠住在紐約皇後區的一個公寓房間裏。父親要打3份工,母親要操心全家人的衣食和照料幾個年幼的孩子。

趙錫成通過努力,很快在航運財經界嶄露頭角。事業發展了,家庭生活也改善了,並且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但是,富起來的趙父卻仍然讓孩子讀平民化的公立高中。孩子在外麵的花費不論多少都要拿收據回家報賬。趙錫成說,這不是小氣,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在美國社會中生存,懂得怎樣用錢並養成經濟頭腦。

小蘭的成長不僅得益於父親的教誨,也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母親朱木蘭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初到美國時,為了孩子,她毅然放棄工作機會,承擔起養育3個孩子的責任。

隨著趙錫成事業的發展,生活條件大大改觀,家裏還請了管家。但小蘭的媽媽並沒有因此讓孩子們輕鬆下來,依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打掃房間。

趙錫成夫婦還讓孩子們也參與家務事的決策。如父母每周召開家庭會議,讓孩子暢所欲言,談收獲,提計劃,並讓孩子分工負責來完成。

如果宴請客人,3個女兒全是“女招待”,守在客人身後斟酒端菜。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並各自有自己負責的事項。自己的房間和衣服、門前草坪上的雜草、遊泳池,他們都是自己清理,甚至門口120英尺的柏油路,都由孩子們協力鋪成。作為母親的朱木蘭這樣說:“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讓孩子從小做家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情。它除了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促進身體的協調發展外,還能使孩子養成務實的良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辦事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是增進家庭成員責任感和親情的一種好方式。”朱木蘭這段話很有見地,值得廣大父母借鑒。

趙女士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們不喜歡,但是如今想來,家務事對我的影響是學校所不可替代的。”

進入華盛頓高層圈以後的趙小蘭,從總統到同事到媒體,對她的學識、修養、辦事能力、團隊精神,乃至她那既親切又帶有適度矜持的風度和東方式的雍容的氣質,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她能成為第一個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絕非僥幸所致。老布什當年要夫人學學趙家的家教,也絕非客套之語。這一評價,更使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刮目相看。對於東方家教和西方家教孰優孰劣,趙小蘭並不加以評論,她隻是牢牢地記住父母為她所做的一切,並從親情中獲得極大的快樂。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父母是孩子永遠讀不完的一本書”。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得到了一種力量,他便可以學會自信。

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一個出身平民的女子,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連續3次當選。她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立場強硬,做事果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影響了整個英國乃至歐洲,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

誰能想到撒切爾夫人人生的成就都源於父親培養起來的高度自信!而她的父親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雜貨店老板。

從小瑪格麗特的父親就對她要求很嚴。她10歲時就要在雜貨店站櫃台。在父親看來,他給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許女兒說“我幹不了”或“太難了”的話,借此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等到瑪格麗特入學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而多彩。她的同學可以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街上遊玩,可以做遊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麼誘人,那麼令人愉快。

畢竟是孩子,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裏癢癢的,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

父親臉色一沉,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麼辦,不要隨波逐流。”

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的高度自信,獨立不羈的個性使她常常有一種心理優越感。

瑪格麗特所在的學校經常請人來校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她總是第一個站起來大膽提問。不管她的問題是比較幼稚,還是比較尖銳,她總是充滿好奇地脫口而出,一點兒也不怯場,而其他的女孩子則往往怯生生地不敢開口,她們隻能麵麵相覷或抬眼望著天花板,或者用充滿疑惑的目光看著瑪格麗特。

回家後,瑪格麗特向父親彙報學校的情況,告訴他自己向老師提的問題時,父親總是鼓勵她:“孩子,你有這樣的信心,我真為你感到驕傲。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辯論家。”

可見,父母積極的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父母要以身立教,做好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模仿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有對自己喜歡和崇拜的人進行模仿的心理傾向。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如何,對孩子來說是一麵鏡子,大人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行為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絕對的權威,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難想象,一個對孩子、對長輩、對愛人、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家長,能夠培養出具有很強責任心的孩子。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在工作單位不好好工作,抓到機會就跑回家做家務、看電視等;有的家長缺少愛心,一遇到捐款、獻愛心等公益活動就退避三舍,尋找種種借口為自己開脫;有的家長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生病住院了也不在醫院看護,依舊與牌友在一起豪賭……父母的這些所作所為,孩子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的,長期的耳濡目染不由得孩子不受影響,不由得孩子不去效仿,這樣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責任感,孩子也會很不服氣,也會很不以為然。所以說,父母隻有在生活中嚴以律己,給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響和教育孩子。

孩子是否負責任,父母影響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不能把錯誤的、不良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萬萬不能一方麵要求孩子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麵自己卻做反麵教材。

一位媽媽帶著10歲的孩子在車站等公共汽車。汽車一到,年輕的媽媽立即推搡著孩子上去占座位。小家夥鑽來鑽去,順利地占到了一個座位。可是媽媽上來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下車後,這位媽媽一路上不停地小聲數落兒子,“光長個兒不長腦子”、“怎麼就不會多個心眼”,等等。孩子一臉茫然,不知道哪裏做錯了。原來媽媽在抱怨兒子隻考慮自己,沒有把書包放在前麵的座位上,為媽媽搶一個座位。這位媽媽最後教訓兒子說:“吃一塹,長一智。下次你該知道怎麼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