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孩子的責任心有多大,撐起的天空就有多大(3 / 3)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用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來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廣博的知識和聰明的智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格、高尚的個性品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一個人是否具有愛心、同情心,是否善良,直接決定他對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進而決定他在其他各方麵的發展。

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待人友善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孩子感受其行為的積極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的友善行為有時得到的是消極結果,而使孩子產生“好心沒好報”、“吃虧”、“窩囊”的感覺,否則,以後孩子就不願意再這樣做了。這時,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積極肯定孩子的行為,並在同伴麵前給予及時的表揚,讓孩子知道他這樣做父母喜歡,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也不妨獎勵獎勵孩子。這樣,孩子體驗到積極行為的良好結果,其良好的行為才可能堅持下去。

從一定意義上講,父母的責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感,一個負有責任感的父母,孩子也會表現出相應的積極的行為方式。難以想象,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能給孩子正麵教育?能培養出很有責任感的孩子?

因此,家長應努力做有責任感的好家長,要求孩子辦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為孩子做遵守諾言的榜樣,無論做出什麼許諾,都要盡可能地實現,如果不能實現的話,一定要向孩子說明。反之,如果父母做事總是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麼即使你給孩子再多的口頭教導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父母欺騙孩子,被他們知道了,他們就不相信父母了。父母失掉了孩子的信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而且孩子也可能由此學會欺騙他人。

一位父親在辦公室自豪地說:“我的兒子將來一定很有出息,會成為一個大人物。”當大家問他“為什麼”時,他說:“前天,我兒子偷吃了他媽媽做好的一盤魚,怕被責罵,便把剩下的魚和湯汁抹到了貓的嘴巴和胡須上。”

這樣的父親,對兒子的欺騙行為不但不加以教導,反倒沾沾自喜,是不可救藥的,他兒子的欺騙行為說不定就是從他那裏學來的。

電視上曾播出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賢惠的兒媳,張羅著給婆婆洗腳;這一切被幼小的兒子看在眼裏,他也效仿媽媽的樣子,為媽媽打來了洗腳水。當“媽媽洗腳”的稚嫩之聲傳入我們的耳朵時,我們無不為這傳神的一幕所打動——還有比這更生動的家庭教育嗎?

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就等於掌握了開啟通向世界大門的金鑰匙,而這一切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

注意強化孩子積極的責任行為

人的責任感不是先天遺傳的,是靠社會的後天培養和教育逐步形成的。這個培育過程自嬰兒時期起貫穿其一生。孩子從邁進小學直至青春期,這是一步步離開父母的庇護走向自主自立的階段,社會心理學稱之為具體操作與形式操作的時期。這期間,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迅猛地發展著,他們已開始獨立自覺地去思維,而且在心裏對事物有了一定的判斷和識別能力,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這個階段是對孩子進行品行培養的最重要階段,也就是培養責任意識的最重要階段。

常聽不少家長抱怨:平時自己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而自己病了,孩子卻連倒一杯水都想不到,實在令人傷心。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都缺乏責任感呢?

很多父母沒有想到,在關心、保護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是需要學會負責任的。在父母的包辦代替和過度嗬護下,孩子自身的責任意識就被逐漸淡化或抹殺了。他們享受著所有的一切,自我意識慢慢增強,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缺乏熱心,這是缺乏基本的責任感的體現。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知道自己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有的孩子在校除了對學習還有點進取心外,對其他事情都是不管不問,連值日掃地也極不負責,應付了事,總是要其他同學幫他收“尾巴”。

其實,也有不少孩子雖然即將小學畢業,但做事還是虎頭蛇尾,學習自覺性、耐勞性差;對成績優劣無所謂,對爸媽態度惡劣、喜怒無常……為什麼這些孩子有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呢?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自覺性還沒有很好地形成、自製力比較差、堅持性不夠等。然而,隻要家長再深究原因就會發現,孩子自身還缺乏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責任感。

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媽媽,我的作業本呢?”“你自己的東西,你應該知道在哪裏!”“我不知道!”然後,孩子坐在那裏不動,媽媽開始團團轉著去尋找作業本。一個“不知道”,孩子便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掉了。也常聽到一些父母歎息說:“我那孩子做事總是有頭無尾,馬馬虎虎,真拿他沒辦法!”而他們卻不明白,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往往正是自幼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包辦代替中養成的。

許多小學教師為學生的草率馬虎、漫不經心傷透了腦筋,隻好規定作業本必須經家長檢查簽名。無論老師們對孩子負責的本意多麼強烈,但實際上是把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應有的責任意識部分地轉移給了家長,客觀上造成孩子依賴家長的監督而愈加漫不經心。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應從日常小事做起。按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的要求,定出可行的計劃,並且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和要求。許多教育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家長沒有堅持要求。如讓低年級的學生自己整理書包,準備衣物、用品;讓孩子自己製定時間表,學會按時完成作業,分擔固定的家務勞動,使他們能逐步學會約束和管理自己等。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知自己的紅領巾的去向,家長就沒有必要替他翻箱倒櫃,可以讓他獨自去承擔他的漫不經心所造成的後果。

而在孩子完成一件事後,要給予公正的評價和鼓勵。當孩子滿手油汙地做完一頓飯,也許會把油灑了一地,也許青菜沒有洗就下了鍋,但媽媽應稱讚他:“飯菜做得挺香!”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有責任承擔,隻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時,家長還要教給他今後應該怎樣做就會更好,使他既看到自己潛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處,以利於幫助孩子養成積極、認真、嚴謹的生活、學習習慣。

責任心的培養,不僅要靠口頭的理論說教,有許多時候,它是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家長可以時常有意識地與孩子談談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項任務、克服一個困難後的愉快和成就感傳達給孩子,使孩子能具體地感覺責任意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到責任固然帶來某種壓力,但人總是在壓力中前進的,使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品行習慣。

家長要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念:學習好是應該的,是自己分內的責任。反對那種孩子得多少分就給多少錢,或以物質獎勵換取孩子努力讀書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會從根本上毀滅孩子的責任意識,毒害幼小的心靈,使孩子成為隻知索取不知責任和奉獻的人。

孩子的責任感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來的,它需要我們細心嗬護、耐心指導。

責任產生、發展的過程正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時期,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人隻有擺脫依賴才能意識到責任,隻有獨立才能主動承擔責任。當我們讓孩子獨立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時,他們都表現得非常興奮,會小心翼翼地端碗拿筷,會認真地擦淨桌椅。

在反複體驗成就感的過程中,自信的種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逐漸生根發芽,並逐漸形成牢固的個人品質。孩子在獨立完成某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客觀地認識事物,同時客觀地認識自己。逐漸意識到什麼事是他們能夠把握的,什麼事是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

注意強化積極的責任行為是培養小學生責任心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家長們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