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讓孩子做事有始有終,負責到底(3 / 3)

孩子的自製力通過更強大的物質誘惑而得以培養。首先這個能誘惑他的物品必須是他平時特別渴望得到的。家長可以把孩子最渴望得到的物品列出個清單來,作為今後的獎勵以換取不良習慣的改正。在改正過程中,孩子的自製力也得到了培養。

心理學上有4種氣質類型說。多血質、膽汁質者多表現為粗心浮躁,情緒易激動,情感衝動外顯,行為過激。抑鬱質、粘液質者的情感、情緒、行為比較穩健、持久。因而偏向前兩類氣質的孩子的自製力比較差。通過自行設計一些遊戲,可以有意識地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 在培養孩子自製力方麵,家長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多想一些有趣的、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讓孩子在遊戲般的方法中逐漸培養自製力。

※ 孩子畢竟是孩子,家長除了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外,還要監督與鼓勵孩子。對孩子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並給予適當的獎勵。

※ 家長如果對孩子有承諾,不可食言,一定要兌現。

細節31不要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

“媽媽總喜歡什麼都給我安排好:衣服應該怎麼穿,出去玩應該帶什麼吃的,每天應該幾點睡覺……總之我做的好像都不對,要是沒有按她安排的做,她就會很生氣。”已經10歲的肖肖怎麼都想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老愛替自己作決定,並且一切還得按照她的意思去做。

媽媽喜歡給孩子安排一切,初衷是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其實這是一種保護心理使然。在她們眼裏孩子總是弱小的,而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他們。

不過,強行給孩子安排一切,其實是媽媽從一種保護角色演變為了領導角色,從而會不自覺地扮演領導者,認為孩子凡事都該聽自己的。另外,這也和傳統的民族心理有關。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中,家長始終是排在孩子前麵的,盡管這種文化已經受到了衝擊,但短時期內還會存在。所以媽媽會以為自己給孩子安排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孩子也應該聽從家長的話。

當然,媽媽給孩子安排一切也有一定好處,畢竟她們比孩子閱曆豐富,可以間接減少孩子在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但孩子所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多元的,他們有時更願意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再加上時代不同,具體情景不同,父母所教給孩子的未必可行。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就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媽媽的指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這種指導應該建立在良好的親子溝通基礎上,而不是像領導那樣居高臨下,事事都是我對你錯。一旦孩子發現父母的經驗有紕漏,就會口服心不服。領導型的媽媽要放下姿態,平等地、友好地和孩子對話,告訴孩子自己當時在那種情況下采取此種方法所取得的效果,現在拿出來和你分享。另外,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媽媽也可以適當地談一下自己的失敗教訓,不要怕丟麵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可以信任的。畢竟信任才是親子溝通的基礎。

美國權威兒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誡家長們說:“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在美國,孩子尚在幼兒時,父母就放手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獨立活動。小孩長到一歲左右能吃飯時,父母就將其放在一個小椅子上,麵前擺一張放著食物的小桌子,讓其獨立用小叉子乃至用小手去大吃大嚼,如果孩子不願意吃,父母決不去喂他,也不給零食。餓了的孩子,到下一頓會乖乖地自己吃飯。

在美國,幼兒的睡覺也是如此。很小時候,孩子就獨自在圍著護欄的小床上睡覺,大多數從嬰兒時就獨居一室,父母隻是半夜起來看幾次。

在中國,許多父母沉迷於盲目寵愛孩子,認為孩子小,處處不放心,幫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什麼都不讓孩子動手,孰不知這種癡情的愛子方式,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性的心理,甚至滋長四體不勤的禍根。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很累,中國的父母更累。因為他們隻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好了人生,為了讓他們一路順暢地順這條路走下去,除了學習,別的應該孩子做的事家長全代勞了。

父母必讀

※ 孩子能做的事,家長絕不動手,頂多隻做做指導。

※ 如果孩子並沒有自己動手的意願,家長可給孩子分配一些適當的、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打掃衛生、長期取報、取牛奶、負責給花草澆水等,並及時對孩子所做的一切給予鼓勵。

※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給孩子一定的鍛煉機會。

細節32不要為孩子打點一切

果果就職於一家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待遇豐厚。但果果給媽媽打電話從來都是凶巴巴的,用她的話說就一個字:煩。今年五一前,果果的媽媽趕到果果的工作地點,剛下火車進家門,包往旁邊一放,就開始拎條帚掃地。第一天她把女兒的房間進行了大清掃,第二天把所有翻出來的髒衣服、髒襪子拿去洗,整整晾了一陽台。臨走的時候果果的媽媽還拎著一箱衣服,說需要縫縫補補。而果果隨後告訴同住的女孩,她媽媽這還不算什麼,每次她回到江西老家,媽媽能端來洗腳水,幫她按摩搓腳……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心理發展研究院院長應力說,許多父母對孩子很溺愛,與現在的家庭結構有很大關係。現在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有的媽媽可能有很多願望未能達成,所以希望通過孩子實現,並在後天教育中把這種意識滲透給孩子。還有的家長在生活中不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為他們打點一切。而在學業上卻對孩子比較苛刻,比如會在功課之外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到最好。

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會使他們走向社會後,自我意識特別膨脹,認為別人就該滿足自己的需要,更不會明白什麼是責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多都會出現心理障礙,其中93%的人心理年齡都很幼稚。很多媽媽認為,現在條件好了,應該對孩子寵愛點,這種想法沒有錯,但要適度。在兒童期這種方式可能還行,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思維會變得抽象,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簡單地思考問題。一旦媽媽原來灌輸的觀點經不起現實的考驗,他們就會變得反叛。

建議媽媽們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付出自己的愛。媽媽可以在孩子麵前適當暴露自己的困惑或不解,這樣會讓孩子有種被尊重的感覺,進而培養他們為他人分擔的責任感。孩子首先是社會人,他最終是要踏入社會的,而家庭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個環節,如果事事順著孩子的意願,為孩子考慮周全,這樣他們成年後就無法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要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掃房間。也許孩子最初會做得不夠好,但媽媽盡量不要挑剔,而是示範給他看,哪怕是一點進步也要表揚。

在一次大規模人才招聘會上,已有兩年經理助理工作經曆的秀秀,正和招聘方人員談得投機時,站在遠處的母親突然過來附在她耳邊告訴她“這份工作太辛苦了”,秀秀失去了這次機會。原來每次秀秀去應聘,媽媽都要跟著,說怕她被騙了。

媽媽們感歎著為孩子操碎了心,大學畢業了的孩子去找工作還要相陪,這心也操得太多了。孩子想過獨立的生活,但獨立的種子被媽媽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在別人羨慕秀秀有個好媽媽時,秀秀最想對媽媽說的卻是:“我已不再是一個時時需要人扶的小孩了,請您放開手,我可以自己走,而且會走得更好。”

現在用人單位都會考慮人才的自信、獨立問題,如果應聘還要媽媽相陪,以後的工作能否勝任,用人單位自然會來衡量的。

某禮儀公司的老總說,有個女孩由家人帶著來應聘主持人一職,“我表都沒讓她填,簡曆看都沒看,禮貌地說招聘崗位已經滿了,就把她打發走了”。他認為大學生畢業了就該出來闖,他鄭重地提醒那些家長,該給孩子“斷奶”了。蘭州某公司的招聘人員李軍表示,大學畢業生應該更多地表現自己的獨立性,而家長應該早點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就業環境。他說:“也許第一次會有一些判斷上的失誤,但多來幾次就摸到門路了。”

關愛孩子是母親的本能和職責,這是人之常情。對母親來說,懷孕生育是一個特別的旅程,關愛孩子從胎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後,一舉一動都在大人的視野內,但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同輩群體,有了獨立意識,不想再受到父母的管控。

父母隻有一個孩子,他們把精力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父母望子成龍,給孩子規劃了前程,想讓孩子按照既定的規劃發展,不希望節外生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都有個度,家長要控製好這個度。

父母必讀

※ 媽媽應給孩子一些獨立空間。

※ 家長可以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交流,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平時,不妨放開手中的線,讓孩子自由發展。

※ 要學會與孩子的同學做朋友。媽媽要做一些改變,即使內心很想知道孩子的心事,也要學會平複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空間,建立信任,讓孩子懂得媽媽的愛。隻有家長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細節33不要把孩子當作“小皇帝”來供奉

王德很小的時候,爸爸就因車禍去世了,王媽媽唯恐兒子受委屈,平日裏什麼都順著兒子,盡量滿足兒子的要求,對自己卻節儉得很,幾年都舍不得添一件新衣,卻要滿足兒子穿名牌的虛榮心,家務事更是從不讓兒子沾邊。

王德沒考上大學,王媽媽便到處求人幫他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沒學曆的人找份穩定工作不容易,可他並不珍惜,常不去上班,差點被單位開除,還是王媽媽去找單位領導求情才留了下來。王德整天沉迷於賭博,贏了很快把錢揮霍光,輸了就找老娘要錢。

一天是星期日,王媽媽在家正忙乎著,突然暈倒在地,鄰居打王德的手機,可他正賭得歡呢,還是鄰居幫忙把王媽媽送到醫院看病的。晚上,王德回來後,衝著媽媽吼道:“好好的打電話說什麼病了,害得我今天賭輸了。快拿錢給我,我要去扳本。”說著,從王媽媽身上搶了錢揚長而去。

自私的孩子,也是缺少責任感的孩子,這類孩子往往對很多事物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比如,父母生病了,他不會問候而照樣玩得開心;父母沒有回家,他任其冷鍋冷灶從未想過做飯;他記不住父母的生日,不會幫家長接待客人,不會過問鄰居小孩生病的事,更不會把自己的壓歲錢捐贈災區……他們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隻講自己吃好、穿好、玩好。

這種自私的孩子,實際上是心理沒能健康發育的表現。這就使他在日後生活中,形成了自私、專橫、冷漠和孤獨的性格,事業上更難談到成功了。

孩子缺少責任感,父母有很大的責任。通常看來,把孩子當作“小皇帝”供奉是一個主要原因。當孩子對於某種事情表現為毫無責任感時,家長的失時教育,更會促成其責任丟失。所以,家長應從孩子小時候抓起,認真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他成長為對家庭、對社會和自己負責的人。

過度的關愛,使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養成了唯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這樣孩子怎麼可能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懂得感恩,請不要過分地寵愛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讓他感到自己是家中的主人。在不同年齡段時,家長應把家中的情況(包括經濟情況、父母關係、親友關係情況)告訴孩子,讓他去體會這些事物,並在對這些事物的關心中,找出他應該采取的態度和辦法。

要讓他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尤其是把那些近期發生的國內外大事告訴他,和他一起分析、解釋其中的原因,並設想一些解決辦法,旨在讓他樹立“我是社會中的一分子”的主人翁觀念。

要讓他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這一點,對那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來說,尤為重要。簡單地說,生活要逐漸自理,學習要天天向上,身體要每天鍛煉。對於生活中所遭遇的若幹小事,都得讓他發揮主觀能動性,切不可再由家長叮嚀再三,或者家長代勞。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和心理,也是解決很多孩子與父母矛盾的一種可操作方法。因為,孩子的心靈畢竟是比較單純的,是可塑性很強的。

一對夫婦老年得子,兒子長大後娶妻生子,於是他們就和父母分家居住。後來,兒子出外打工,老子給兒子來信一封:“經濟困難,缺少物品,請兒資助。”

兒子一看,生氣了,給父親回信一封:“爹同誌,娘同誌,你們兩位老同誌,新社會,新國家,自己掙錢自己花,不買這,不買那,這種消費俺不花。”

父親收到信後大怒:“兒同誌,媳同誌,你們兩位小同誌,新社會,新國家,自己掙錢自己花,不買這,不買那,20年的撫養費寄回家。”

兒子所表現出來的冷漠和自私讓人吃驚,也讓人心涼,這樣的孩子,自小必就是個自私的孩子,長大後才隻顧自己,連基本的道德也沒有。

自私的孩子缺少合作精神,社會的發展中,“合作”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合作意識不僅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現代素質之一,也成為一個人最起碼應當具備的人格品質。所以家長們應當加強對孩子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識的培養,要讓孩子懂得為他人著想,能體會為別人付出勞動的幸福。

教育獨生子女,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探討的過程。父母偶爾的錯誤不會使孩子受到嚴重的損害,隻有那些持續不斷的、一貫的錯誤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永久的痕跡。避免孩子產生這種傷痕的辦法是:要學會察覺危險信號出現及應該引起警惕的標誌;掌握孩子生理、心理特點,懂得什麼年齡段會出現什麼情況並采取相應的管教態度。

雖然孩子是無法選擇父母的文化、職業和家庭條件的,但我們的父母卻能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長,這就是為父母者應盡的職責。

父母必讀

※ 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 要戒除護短心理,一味嗬護孩子,什麼事情都由著他,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利。

※ 當今獨生子女的自控自律性比較差,做父母的就要善於聽取別人對自己孩子的批評忠告,並注意觀察孩子的一點一滴,要及時地把握時機糾正孩子的錯誤,以免孩子小錯不改,釀成大禍。

※ 在理解、溝通的前提下,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隨意對長輩發號施令、無理取鬧的惡習。一個孩子若從小便藐視父母的權威,不懂得尊重辛勤養育自己的父母,那麼他成人後便更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當然,要做到這點,需要父母有很強的意誌力和心理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