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買單
責任心的培養要通過孩子自身的實踐體驗,讓孩子自己承擔失責的後果,使得他們懂得責任的重要性,在檢討中破解解決難題的密碼。
不經一塹不長一智。一般來說,當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得孩子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容易刻骨銘心。
細節34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後果要由自己承擔
■
美國某報紙上登過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這個孩子隻好每天步行上學。
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麼不用家裏的汽車送他去上學,孩子的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許多年前,南非的一個小鎮子發生了地震,5個在遊樂宮玩耍的小同學全部被壓在瓦礫中,隻有10歲的小奈爾從石塊磚縫裏爬了出來,他在醫院裏昏迷一天一夜醒來後,忽然記起那幾個小夥伴的哭喊聲,他翻身下床,拖著一條受傷的腿,拚命地往遊樂宮爬,他對救護人員說:“那裏有我的朋友,是我帶他們去玩的,我有責任把他們救出來!”後來,人們根據他的記憶,找到了路徑,經過幾個小時的艱苦營救,終於把那4個奄奄一息的小朋友救了出來,小奈爾雖然終身殘廢了,但他卻永遠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崇拜。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有時是毫無原則的,比如上述小學生步行上學的事例。如果是中國的父母,可能會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家長出麵與學校交涉,要求撤銷對孩子的處罰;二是家長自己開車送孩子上學。
這裏就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教育觀。當然,第一種教育觀是正確的,它能使孩子認識到一個人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培養孩子自覺遵守規則、積極自律的觀念和習慣。而第二種教育觀則是一種無原則的溺愛,結果將會導致孩子漠視規則,輕視規範的約束力和缺乏責任心。
孩子們即將麵臨的世界是充滿競爭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對人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要求高。
孩子通過父母在接觸社會。作為家長既要引導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在一點一滴上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更應引導孩子自我設計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更全麵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在實際鍛煉中領悟角色規範,培養行為習慣,培養自我責任感。
■
媽媽要去醫院照顧生病的姥姥,臨出門時,見天氣很好,便把床上的被子、墊褥都曬在陽台上,交待9歲的莉莉注意天氣,如果下雨,要莉莉把被子收回屋,莉莉滿口答應了。
下午4點,天下起雨來,媽媽慶幸幸虧交待莉莉收被子了。可是萬沒想到,她回家後,看到的是幾床被子全都被淋得透濕。原來,莉莉中午去隔壁張阿姨家吃飯後,就玩得忘記回家了。
那天晚上,一家三口用兩床毛毯依偎取暖,媽媽對莉莉談起什麼叫責任心。媽媽給莉莉講了《小珊迪》的故事,這位窮孩子,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心裏惦記的是自己可憐的弟弟和還給別人4個便士,他的悲慘遭遇和高尚品格催人淚下。
莉莉聽了這故事,看著那幾床濕透了的被子,心裏很愧疚。從此,莉莉變得懂事了,責任心明顯地增強了。莉莉在學校表現也很好,她主動幫一個差生提高學習成績,和她一起寫作業,一起學習,風雨無阻。
一天,那個同學因成績不及格被父母責罵而離家出走了。莉莉知道後,飯都沒顧得吃,就和家長一起四下尋找。
莉莉媽媽心疼地說:“看你,飯都沒吃,吃了飯再去吧。”莉莉難過地說:“是我沒幫好她,我也要負責任……”
經過莉莉一個學期的努力幫助,那個同學的期末檢測成績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一個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沒有責任感的人,是社會化的一種失敗,因為他很難形成社會的歸屬感,很難適應社會生活。我們應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後果要由自己負責。如果在吃飯時間,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就先讓他停止進食,家長用不著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去喂,等到他餓了以後再對他進行教育。
能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將決定將來在工作中孩子能否具備責任心。但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的教育,不斷地督促,逐步地強化,這要求父母在對孩子的平時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並努力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使孩子擁有責任感。
父母必讀
※ 在孩子因為不負責任而造成某種後果時,家長能夠與他心平氣和地談。這對於孩子的責任感來說是一種培養。
※ 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要提出一個可行的、孩子能接受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先批評一通,然後再說這件事情。要讓孩子意識到是自己哪個方麵有問題,需要去完善,這樣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才有幫助。
※ 對不負責任的表現,必須讓孩子從深層認識,家長可以采取講故事、打比方、旁敲側擊、對比等方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不負責任的後果。
細節35讓孩子承擔犯錯誤或失敗的後果
■
李莫小學一年級時,提出想學畫畫。爸爸就給他在少年宮報了名,每周六到少年宮學習。美術老師每次都要布置課外作業。可李莫很貪玩,每次作業都要他媽媽反複提醒,最後才答應星期五做。到星期五了,他還是不記得作業這件事。媽媽想提醒他,被爸爸攔住了。他爸爸說:“讓他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第二天,李莫耷拉著腦袋從少年宮回來了。因為沒完成作業,他被老師當著全班學員的麵狠狠地批評了一頓。這使愛麵子的他很不好受。從此,他知道了負責任的重要性。
■
孩子小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當你的孩子在外麵做了對人沒禮貌或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是讓孩子自己向人家認錯呢,還是你代孩子向人賠禮道歉呢?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做錯了事,又不是故意的,沒有必要那麼認真,讓孩子自己去道歉,那該多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是做父母的代孩子去道歉吧。
我們應該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他會對自己的過失認識得更深刻。孩子有過失的時候,由於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我們做父母的不要錯過這個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好機會。
當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必須讓孩子懂得:他必須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自己既然做錯了事,就應該勇於麵對,勇於承擔責任;無論好壞,都必須由自己承擔,不要養成推諉的不良習慣;正視其產生的後果,並引以為戒,不犯或少犯類似的錯誤。
教室地麵上有紙屑,老師讓學生撿起來,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往往是“這不是我扔的”,言下之意就是“老師,你錯怪我了!我沒有這個義務撿紙屑”。當兩個孩子鬧矛盾時,教師去詢問情況,孩子會脫口而出“他先打我的”或者“他先罵我的”,而不會首先想到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隻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犯錯誤和失敗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擔後果,不能及時總結錯誤的原因和失敗的根源。培養責任感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勇於麵對一切,而畏懼承擔失責的後果就意味著難成大事。
■
法國的父母教育孩子就與我們不同,他們對孩子責任感的教育更普遍、更嚴格,該誰負責的就要誰負責,即使是孩子也不馬虎。一位中國客人去法國朋友家做客,吃飯時朋友8歲的孩子用一小塊麵包逗小狗玩,狗跳起來撞翻了他手中的盤子,盤子碎成幾塊。男孩子對父母說:“你們看見了,是小狗打碎了盤子,不是我弄碎的。”母親說:“盤子確實是小狗撞翻的,可是你有沒有錯?”男孩子大叫:“是小狗的錯,不是我的錯。”父親過來叫男孩離開餐桌,到他自己的房間裏去,要他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有沒有錯。十幾分鍾後孩子走出房間說:“小狗有錯,我也有錯,我不該在吃飯時喂狗,這是你們多次對我說過的。”父親笑了:“那麼今天你就該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收拾餐桌,並拿出零用錢賠這隻盤子。”男孩點頭同意了。
在法國很少聽到諸如學生因遲到而抱怨天氣或堵車,也沒見過誰不小心踩上了狗屎而責怪鄰居為什麼在這兒遛狗。法國人認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抱怨已於事無補,而應問自己有沒有錯或怎樣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做了錯事勇於承擔責任,不推諉責任,這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而對孩子這種素質的培養,就要靠平時點滴的積累。
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個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要埋怨人,更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做了錯事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永遠也不會得到提高。如果做了錯事,能夠從自身找原因,吸取教訓,那麼,這個人就得到了提高,他就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所以說,當孩子做了錯事,我們要讓孩子養成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父母必讀
※ 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正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補救,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如孩子在外麵同小朋友打架,要讓孩子自己去給小朋友賠禮道歉,爭取小朋友的原諒,下次再有類似的事發生,他就會注意了。
※ 孩子損壞物品要讓他賠償,用他的零花錢去賠。沒有零花錢,就取消他的一個最喜歡的項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麥當勞,那就不能去,因為那個錢要用來買他損壞的物品。
※ 孩子丟失了物品,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去找,找不到,讓他自己想解決的辦法。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當讓他承擔責任,這才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一位老教育家在比較我國三十年的教育後感慨萬分。比較的結果是:當代的孩子聰明了,視野開闊了,但社會責任感缺乏了。
※ 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係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 安排孩子適當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比如幫鄰居送信、照看鄰居的小弟弟小妹妹、陪爺爺奶奶說說話等,一方麵可以使孩子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他人及社會對他的肯定;另一方麵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並從中得到樂趣,從而逐步建立起對社會的責任心。
※ 不推諉責任,告訴孩子遇事要先從自身找原因,不要總找別人的錯。
細節36讓孩子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
一個人到瑞士訪問的時候,在一個洗手間裏,他聽到隔壁小間裏一直有一種奇特的響動。由於這響動時間過長,而且也過於奇特,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裏探望。這一看使他驚歎不已。原來,小間裏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馬桶的衝刷設備。一問才知道,是這個小男孩上完廁所以後,因為衝刷設備出了問題,他沒有把髒東西衝下去,因此他就一個人蹲在那裏,千方百計地想修複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並不在他身邊。這件事令這個人非常感慨: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強烈的負責精神,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
馬克·吐溫是位有名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家庭裏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
孩子有了過失,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讓她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隻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也與眾不同。
一次,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到農莊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滿幹草的馬車上,顫悠悠地向郊外駛去,一路上飽覽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向往已久的事了,所以,孩子們別提多高興,在車上跳啊,笑啊。
可是就在馬車出發前,大女兒蘇西動手打了妹妹克拉拉,盡管事後是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的,但是按照馬克·吐溫製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懲罰的方式由女兒自己提出,經由母親同意並付諸實施。
蘇西提出幾種受罰的辦法,包括她最不情願受到的懲罰——不坐幹草車旅行。猶豫了老半天,蘇西終於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幹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為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蘇西因為這次的懲罰,對這件事情記憶深刻,再也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了。
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在遇到沒有人能為他負責的時候,就喜歡哀歎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其實,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無用的減法。
責任感是孩子前進的一種動力,缺乏責任感的孩子隻會坐享其成,缺少前進的動力。許多孩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一心想讓孩子成材,在這美好願望的驅使下,許多父母心甘情願、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是孩子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缺乏責任感,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材的。可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產生的情感體驗。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兒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
責任感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
■
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經講過這樣的故事。有個人來他公司應聘,經過交談,他覺得那個人其實並不適合他們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氣地和那個人道別。那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來的釘子劃了一下。那人順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鎮紙,把跳出來的釘子砸了進去,然後和老板道別。就在這一刻,老板突然改變了主意,他留下了這個人。
事後,這位老板說:“我知道在業務上他也許未必適合本公司,但他的責任感的確令我欣賞。我相信把公司交給這樣的人我會很放心。”
梁啟超說:“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於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責任感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責任感的培育。
現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為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責任感是孩子做人的基礎,因為有責任感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否則他也不可能對事情負責任。責任感也是做事情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感就不可能認真去做事。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父母必讀
※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具有責任感,它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隨著年齡和心靈的成長而生長起來的,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責任感賴以滋長的土壤。
※ 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看家長怎樣引導他,沒有不稱職的孩子,隻有不稱職的父母。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先父母要懂得自己所擔負的在孩子品質和人格方麵的教育責任,在家中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好的模仿對象。
※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行為對孩子責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注重從自身周圍的一些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從小慢慢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細節37對於孩子的撒謊行為,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
小學二年級的程顯在家裏是乖孩子,又聽話,又聰明,望子成龍的程爸爸一提到程顯,臉上就掛滿了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