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買單(2 / 3)

這天,程爸爸來到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老師告訴程爸爸,程顯在試卷上模仿家長簽字,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孩子撒謊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大部分家長都會把它當作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懲罰也相應地重一些。但若隻是單純的懲罰,而不對孩子加以教育,不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本質,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簡單的懲罰會讓孩子認為,被懲罰的原因是謊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撒謊本身,那麼,隻要以後的謊言不被戳穿,便什麼事也沒有了。所以,父母的重罰原本是讓孩子不敢再撒謊,結果事與願違,這些孩子撒謊反倒更頻繁、更老練。

許多家長因為望子成龍的心理,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製定的規矩孩子稍有不遵從,就是一頓責罵,考試分數不如上次了,在學校裏不聽話了,偶爾無心做錯事了……家長動輒就是一頓責打。

孩子的課餘時間,也被安排得滿滿的,一三五學鋼琴,二四六學書法,星期天還要參加英語加強班……孩子不但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還要因為學習不用功而被家長教訓。

久而久之,做錯事又怕受罰的孩子不得不用撒謊的方法來應付家長以逃避責罰。

孩子是否愛撒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家長應該多從兒童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好的習慣的。

每個父母都不喜歡孩子撒謊。但是,許多孩子卻是說的一個樣,做的另一個樣;當麵一個樣,背後另一個樣。麵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許多父母是既生氣又著急,對孩子不停訓斥甚至是懲罰,但是,這種方法有時卻促使孩子更擅長於撒謊了。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兒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道德意識。但是,由於兒童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於意誌力薄弱、自製力不強,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答應人家的事卻又不做。

李琪是一個品學兼優的男孩。小學三年級時,李琪因一次撒謊,被父親重打一頓。此後,他變本加厲,不僅時常撒謊,而且每次都是麵不改色心不跳。

他第一次撒謊的經過其實很簡單:一天中午,李琪告訴媽媽下午老師要帶同學們參觀博物館,但爸爸路過博物館時才知道那天博物館沒開門。晚上,在爸爸媽媽的再三追問下,李琪不得不說出實情,原來他和班上的幾個同學相約到少年宮去玩了。於是爸爸勃然大怒,把李琪打得身上青一道紫一道。

原來李琪上午就答應了同學要去少年宮,但是怕爸爸媽媽不許,自己在同學麵前不僅會沒有麵子,也會讓同學覺得自己沒有信用,所以,他隻好用這種方式來應對父母。應該說和同學去少年宮玩的要求很合理,但李琪的父母對李琪一向要求比較嚴格,李琪知道如果直說,父母一定會拒絕。

其實這件事,作為李琪的父母,首先是不應該責怪孩子,而是應反省自己,因為孩子有這樣合理的要求卻不敢直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做父母的,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沒有給予滿足?是不是常常粗暴簡單地拒絕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沒有耐心解釋?顯然,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責任應該在父母。

父母應該放下架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首先要肯定李琪謊言背後的誠信,告訴他:“你想要在同學麵前說話算話的態度很好。但是以後要先和爸爸媽媽商量。”其次要告訴他:“和同學去少年宮玩沒有什麼不可以,你以後想做什麼可以和爸爸媽媽直說。爸爸媽媽如果不同意也一定會把道理好好和你說。以前爸爸媽媽在這方麵做得不好,以後也吸取教訓。”

這件事,兩方都有錯。爸爸媽媽的錯是在教育方法上太簡單,以至於讓孩子不敢和他們有正常的交流。

而李琪的錯,在於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去達到合理的要求。

如果爸爸媽媽問清李琪撒謊的原因,好好給孩子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我檢討,在以後的教育中不斷完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這樣,李琪就不會變本加厲地撒謊了。

父母必讀

※ 孩子做了錯事,總會有前因後果,做父母的,別先急著責打孩子,和孩子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談,分析原因,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這比責打效果更好。

※ 平時多和孩子交流,當孩子要用撒謊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家長們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全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孩子的每一分鍾時間都掐得緊緊的。父母之所以這麼做,大部分原因倒是因為想讓孩子圓自己的夢,做自己當初沒有做的事。孩子畢竟是孩子,得給他們一些空間。

※ 大人應該教導孩子出現缺點和錯誤時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絕不隱瞞。為使孩子養成一種優良習慣,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誠信正直的故事。針對社會上那種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細節38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萌萌7歲了,她是個很要強的孩子,既想表現自己,又不能克服很小的困難,沒有耐心和忍受力,更不能接受批評。媽媽把她從小帶到大,一直隻對她進行表揚,所以萌萌是個在表揚中長大的孩子。

這天,老師要求大家認真看課文,萌萌和同桌講悄悄話,老師批評了她,萌萌一聽,在課堂上就大哭起來。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孩子從來沒挨過批評,到處都是讚揚聲,很容易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非不分,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毫無益處,也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而當這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抱有“敬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消極態度,他們會無法麵對挫折,更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弱勢,自然不能培養高度的責任感。

教育孩子須堅持以表揚為主。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時,父母一定要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嚐到戰勝困難的喜悅。家長在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時,語氣一定要溫和,分析一定要中肯,以理服人。

把批評蘊藏於表揚之中的做法,會幫助孩子早早意識到批評和表揚是同樣常見的事情,培養他正確麵對批評的心態。但在批評時,千萬不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做了錯事時,他正處於悔恨之中,不知所措,此時父母批評孩子,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麵給予肯定,然後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錯處。批評孩子錯處時,隻談眼前做的錯事,不翻舊賬,以前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不能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麵前永遠無法翻身。這樣很容易挫傷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從內心裏就會不接受這種批評。

在批評時允許孩子作出解釋。如果批評不符合事實,告訴孩子:給他解釋權,目的絕不是推卸他所負的責任,而是要他實事求是地麵對。如果你強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錯誤,孩子從心裏不服,他就會虛假地答應你,表麵上接受了你的批評,但心裏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這對他接受你的批評沒有任何作用。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在說指責他的話時,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實際上,孩子不愛聽批評,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因此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上麵這些原則,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孩子學會了善待批評,那麼批評也會跟表揚一樣,成為鼓勵孩子前進的動力。

德國著名的早期教育家卡爾·威特對於兒子的善行,他會加以表揚。盡管如此,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多表揚,也不要表揚過頭。原因之一是隨便表揚,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則是不讓他自滿,自滿的孩子不會有很強的責任感。

父母總是炫耀孩子在這方麵或那方麵的“與眾不同”,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滿。孩子一旦自滿起來,以後就難以糾正了。因為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不能成為棟梁,源於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正是驕傲自大毀掉了他的潛質,毀掉了他成為天才的機會,也在無形之中讓他對責任意識淡薄。

和許多成年人一樣,孩子們往往也喜歡受表揚而反感批評。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態度。由此看來,讓孩子在幼兒時代就學會接受批評無論對一個人完整人格的塑造,還是對促成其事業的成功,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那麼,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呢?法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批評過後,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他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

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錯誤會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冷處理並不意味著對批評默默無語。父母應當教育孩子對批評的合理成分要虛心接受,甚至可以列出改進的辦法或措施。當然,對批評者的感謝更能體現出接受批評的誠意。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認真傾聽並虛心接受來自老師或父母的批評,但對來自同齡人的批評卻拒之門外。這時應教育孩子:隻要批評有道理,即便批評是來自小夥伴,那也應該虛心接受。

實際上,隻要孩子學會了“善待”批評,那麼批評完全可以如同表揚一樣,成為鼓勵孩子前進的春風,而且還可以起到表揚難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父母必讀■

※ 教育孩子,當然應該堅持以表揚為主,但也還是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既聽到正麵的肯定,也聽到反麵的批評。

※ 批評孩子一定要語氣溫和,分析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揚為前提,有意識地使孩子體會到:批評和表揚同樣常見。事實上,在兒童時期就能適應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較能適應社會,其中包括擁有正確對待來自他人的批評乃至非議的平和心態,以及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 不論批評有多尖銳、多不中聽,你都應該要求孩子認真傾聽。因為隻有認真傾聽,才會發現其中確實有幾分道理,最後才能虛心接受。

※ 讓孩子漸漸明白:對他人的批評要認真傾聽,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文明的表現,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細節39對孩子要寬容但不縱容

方然然是一個聰明、開朗的孩子,但有個“常有理”的毛病,總愛找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推卸責任。玩完玩具,媽媽讓他收拾,他說:“一會兒我還玩呢。”過了一會兒,媽媽再讓他收拾,他就說:“我累了,想休息。媽媽你幫我收吧!”可是如果小朋友來家裏玩,他就責怪人家玩完後不收拾玩具,責怪人家把地麵弄得太亂。媽媽說:“你是小主人,應該帶頭收拾。”他卻說:“玩具是他玩的,應該他收,小朋友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然然仿佛什麼道理都明白,但是什麼都不願意自己做,媽媽真是拿他沒辦法。

像方然然這樣習慣在別人身上找原因的現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這類問題在於孩子沒有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他所承擔的任務的自覺態度,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集體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責任。責任感是孩子能力發展的催化劑。對自己有責任感的孩子,自覺性強,讓家長省心;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孩子,親善行為多,讓家長寬心;對集體和社會有責任感的孩子,人小誌氣大,讓家長放心。有責任感的孩子自覺、自愛、自立、自強。可以說,責任感是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之一,而缺乏責任感的人與成功無緣,也會與幸福擦肩而過。

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承擔起了一種社會責任。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曆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要從良好習慣的養成做起。從小培養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

當然,孩子的責任感不是突然出現的,它伴隨孩子的成長而不斷養成,家長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發展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與措施。

3~4歲的孩子屬於被動責任階段,能按照家長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務,家長帶養孩子也比較順手,但這時的孩子隻是一味地順從大人,並不理解責任的意義。

5~6歲的孩子屬於半被動半理解的責任階段,開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等責任和規則,但常常需要他人提醒,這一階段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期。

6~7歲的孩子屬於理解責任階段,認識水平進步提高,不但知道要對自己、對父母、對小朋友負責,還初步知道要對社會負責,例如出現環保意識、公益意識和集體意識。但是他由認識層麵向行為層麵轉化的自覺性和自律性還不高,需要家長繼續培養。

李林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爸爸對他的教育從來沒有放鬆過。爸爸給他規定,每天自己洗自己的襪子,掃地,飯後洗碗。

可李林總是在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找各種借口讓媽媽幫他做。有一次晚上11點了,爸爸回家,發現媽媽正在洗李林的襪子,而李林早已睡著了,於是爸爸二話沒說,拿起洗好的襪子就從樓上扔了下去。然後爸爸把李林叫醒,讓他穿上衣服,打著手電筒到樓下草叢中去找,回來以後重新洗好襪子再睡。

李林通過這一次教訓,再也不找各種理由讓媽媽幫忙做這做那了,爸爸扔襪子,為李林培養了良好的責任感。

借口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孩子經常用借口來應付父母的督促、檢查,不但會養成說謊的習慣,而且容易掩飾潛在的缺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常常對孩子眾多的借口感到頭痛。

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犯了錯誤或自尊心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用借口來取悅父母,避免可能遇到的批評、指責。生病、不舒服、老師說的話,都是孩子通常喜歡用的借口,有的還會套用父母的話作為借口用來抵禦父母的批評。消除孩子借口的最好方法是找準孩子的借口的依據。

孩子說身體不舒服,你不妨帶他去求醫,若孩子無病就可以直言戳穿他的謊言。若孩子用老師的話當借口,父母應主動跟老師取得聯係,了解老師的要求,從而主動配合老師做好工作。孩子的借口經常是既幼稚又有趣的,千萬不要用指東說西的方法指責孩子。如果你沒有抓住駁斥孩子的正當理由,孩子就不會服氣。

另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對一些問題,孩子心中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對父母、老師也有看法,他們找借口就是為了避免與長輩發生衝突,應當設法讓他們把意見說出來,必要時也可讓他們發泄一下。家長如能做好這方麵的疏導,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自信心的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就不需要什麼借口了。

家長要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麵對現實,敢於承擔責任,對自己的錯誤要大膽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錯了,沒關係,隻要改正就是好孩子。對孩子要寬容但不縱容,給孩子一個適當的空間,不要因孩子犯錯而責罰孩子。孩子太小,很多事情需要家長給予指導和引導,和孩子多談談名人學習的故事和自己的經驗,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範。

父母必讀■

※ 孩子做錯事找借口是不對的,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家長應分析一下。沒有孩子不想做一個負責任的孩子,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是如何處理的?有時候,家長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使孩子不敢再次承擔責任,所以找借口推卸責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