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買單(3 / 3)

※ 家長要積極與孩子溝通,不要單純地說教,要和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讓孩子接受自己,這樣孩子才能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家長才能找出事情的症結,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 很多孩子如果犯錯誤就找出很多理由開脫自己,其實這些孩子很聰明伶俐,而且很有思想、肯動腦子,隻是旺盛的精力用錯了地方,他(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與家長鬥智,因為孩子知道如果直說出來,家長肯定不會同意,為此,孩子就耍起小聰明。

※ 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找借口的現象,勿放任,因為這可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不負責任的種子。

細節40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允許孩子推卸責任

有個9歲的小淘氣,平時最愛踢足球了。有一次,他將足球踢進牛爺爺家的屋子裏,將牛爺爺種的花盆砸碎了。

小淘氣嚇得哭了起來,牛爺爺從屋裏出來,摸著小淘氣的頭說:“不要哭了,都怪爺爺不好,沒將花盆放好,小淘氣不哭了,都怪爺爺不好。”小淘氣破涕為笑了。

晚上,小淘氣的爸爸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對小淘氣說:“以後不要在院子裏踢球了。”小淘氣理直氣壯地說:“爸爸,又不是我的錯,牛爺爺都承認是他的錯了,你怎麼還罵我啊。”

小淘氣的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孩子,爺爺是怕你責備自己,所以才沒怪你,做錯了事就要承擔,不能將責任推卸到牛爺爺身上。”

在爸爸的教育下,小淘氣第二天很早便到牛爺爺家跟牛爺爺認錯了。

妞妞的爸媽經常陪她做作業。有一次,妞妞考試考砸了,被媽媽批評了,媽媽要她保證下次要考好,妞妞說:“下次我給你們考個100分,你們給我什麼獎賞?”妞妞心中已經有了“書是為著父母讀,考試也為父母考”的意識。這個時候,有的家長或許會承諾,給孩子什麼什麼獎,但明智的做法,應該適時教育孩子,考好試,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還有的家長,孩子考試考砸了,自己到老師那兒打招呼,稱自己不知道孩子要考試,沒有給他複習。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會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認為一切責任都有人為他承擔。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一類人,他們頭腦聰明也很能幹,但卻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紕漏,究其原因,周圍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責任感。相反,另一類人並無過人之處,但做事卻目標明確,敢做敢當,事業有成,與之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具有良好的信譽,分析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人對人、對事、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可見,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條件。所以說,責任感的培養在當今社會顯得非常重要。

責任感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責任感的培養正在引起社會上有識之士的關注。美國的西點軍校將“責任”這兩個字作為學校的校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個《學會關心》的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責任感的問題,認為直接觸及到人類基礎道德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責任感。

有一位家長,暑假剛開始,他就給孩子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飯後的飯碗。開頭幾天,這個孩子做得還有些興趣,但幾天以後,就嚷著要父母用“獎勵”來兌現,不出半月就再也不願做了。可這位家長很認真,堅持要孩子履行諾言。他說,不在乎孩子做家務的多與少,而是在乎孩子是否有責任意識和行為。

這位家長的話頗有道理。現在有些孩子似乎並不真正“認”得“責任”兩字,即使對自己的生活瑣事也少有責任的概念。

許多專家認為,新世紀擺在我們麵前的第一個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下一代的問題。一個缺少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他人真誠合作的,也是無法適應社會的。可以說“學會負責”已成為進入21世紀的通行證。為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感的培養。一個人在小學階段,他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正是培養責任感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從小就打好這個基礎。隻有具備高度責任感的人,才會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將來才會努力工作,報效祖國,報效父母。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縱觀古今中外曆代名人創下的種種輝煌,無一不是高度責任感的結晶,而社會的諸多悲劇大多是不負責任產生的後果,所以,對青少年的責任感培養已經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

父母必讀

※ 培養孩子認真負責的精神,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允許孩子推卸責任,更不應幫助孩子尋找理由逃避責任。

※ 要讓孩子清楚,隻有什麼事都不幹的人,才是什麼錯誤都不犯的人。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求全責備,隻要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父母就要原諒孩子,就要表揚孩子的負責精神。

※ 孩子每一次犯錯誤,每一次承擔責任,都會使其自我完善一步,個性成熟一步。當然,孩子每一次犯錯誤之後,父母都應當幫助孩子總結教訓,而不是事後說風涼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教育孩子明白聰明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不在同一點上犯錯誤。

細節41孩子有過失時,要讓他自己承擔責任

小曼剛開始蹣跚學步時跌倒了,媽媽就“砰砰砰”使勁用腳跺地說:“都是地不好,讓我們的小寶寶摔倒了。”小曼撞到了桌子上,磕痛了,媽媽就“啪啪啪”使勁用手打桌角,說:“都是桌子不好,把我們的小寶寶碰痛了。”此後,小曼一受委屈,就眼淚汪汪地瞧著媽媽,因為,總有一樣東西不好讓她受委屈了。

一眨眼,小曼已讀一年級了,漸漸懂事了,不過,她做錯任何事,都能找出解脫的理由來。要是摔了一跤,她會說:“媽媽,今天我摔了一跤,是外公不好,他沒有拉住我的手。”“媽媽,今天我沒拿到小紅花,是老師不好,劉海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老師沒看見。”“媽媽,今天我上學遲到了,是爸爸不好,他沒及時叫醒我。”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就她自己沒什麼不好。

華華喜歡赤腳在地板上跑。天冷了,媽媽讓她穿上棉拖鞋,她跑著跑著,就把棉拖鞋跑丟了。媽媽急忙給她穿上,可不到5分鍾,她又不知將棉拖鞋扔哪兒了。媽媽心疼她,怕她著涼,隻好在地板上鋪上棉墊子,任她赤腳在棉墊子上玩。

華華玩著玩著,赤著腳去了廁所,這樣一來,著涼了,發起了高燒。醫生說要打吊針,華華從小怕打針,一聽,嚇壞了,她一邊用小拳頭拚命捶打媽媽,一邊大哭大叫:“是媽媽不好,是媽媽不好,你怎麼不在廁所裏鋪上墊子。”

媽媽看著華華含淚的雙眼中的怨恨,心想這樣下去,假如華華長大了,找不到一個理想的工作,或是別的什麼不如意,她會不會也用這種怨恨的眼光看我,然後說:“都是媽媽不好,你沒本事給我安排一個好工作。”這樣,媽媽對她的愛,不是招她恨的緣由了嗎?

媽媽知道以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等華華感冒一好,媽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地上的棉墊子全都收起來,然後一字一頓地對華華說:“你把棉拖鞋穿好,要再穿丟了,著了涼,那就是你自己不好!你必須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孩子的依賴性是從哪裏來的呢?一般來說都與父母的溺愛有關,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和經驗,經常會發生一些過失,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許多父母會責怪孩子:“你怎麼搞的?快走吧,回家寫作業去。”於是,孩子沒事了,什麼責任也不必負,回去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父母則留下來承擔責任,又是道歉,又是賠償。如此這般,孩子怎麼可能有責任感?細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嗎?

一般來說,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當然,在這種時候,父母應當保持冷靜,盡量不要大聲訓斥,更不要誇大其詞恐嚇孩子,而應當實事求是地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方法。

在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把孩子發生過失的時刻稱為關鍵時刻,因為能否理智處理過失具有關鍵作用,如果處理不當,孩子也許會毫不在意責任感,或者過於恐懼而導致精神崩潰;如果處理得當,孩子可能會吃一塹長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現代人。所以,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當讓他承擔責任,這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蕊蕊上四年級了,可她一向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媽媽幾次催她起床,她總哼哼嘰嘰地說:“再睡一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拉起來,害得她受老師批評。

這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爸爸決定讓她自己對自己負責,於是對她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鍾。如果鬧鍾響了你還不起床,你就懶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父親心中有數:孩子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那裏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鍾一響,蕊蕊就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蕊蕊早晨起床上學從來不用家長催。

孩子的潛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隻是因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學習也是自己的事,靠自己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認真複習和預習,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本領。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寫幫計算,都是在幫倒忙,是在培養懶孩子。當然,孩子個人學習很勤奮可是仍搞不明白,幫他分析一下甚至請家庭教師都可以,但必須以孩子獨立學習為前提,切忌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孩子會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一切責任都有人為他承擔。而有些家長也非常樂意承擔責任,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說我不知道要考試,沒給他複習;孩子的學習用具沒帶,家長又說忘了給孩子準備。有的家長三天兩頭請假給孩子送東西,怕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長就幹脆叫孩子把畫筆、水桶等,長期放在教室裏,省得孩子記不住,這樣更放縱了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

試想,一個孩子,如果現在不在心中種下責任的種子,將來怎樣走向社會?且不說對社會作出貢獻,就是生存都將存在問題,我們一定要配合學校,從抓責任感的培養著手,培養孩子的素質。

一個人有了責任感,有了承擔責任的勇氣,將來在社會上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父母必讀

※ 培養孩子責任感要從小處做起,孩子借別人的東西,要讓孩子按時歸還,而不是家長收拾好後去還。

※ 說話要講信用;損壞別人的東西要給予賠償;做錯事要學會承擔責任,勇於認錯。

※ 不要認為孩子在學校有老師教育引導,一切萬事大吉,因而非常放心,忽略家庭教育,對孩子過分嬌慣。家長應教會孩子承擔責任,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細節42棍棒教育隻會扭曲孩子的天性

娜娜每天起床都挑選衣服,紅色的裙子,綠色的襪子,東挑西揀,所以上學常遲到。這一天她又挑來挑去,媽媽生氣了,就狠狠地打了她一頓。第二天,娜娜看著媽媽拿來的衣服,不太喜歡,問:“就這一件?!”

媽媽板著臉說:“昨天是怎麼講的?”娜娜想起昨天挨打,趕緊改口,說:“我的意思是就要這一件。”

這就是我們的棍棒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天性,使他們沒有自己的主張,一切以大人的意見為準。

最近,劉凱打碎了同學的眼鏡,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頓,爸爸認為,平時看兒子也是裏外不順眼,實在煩心,因而特羨慕別人家裏有個懂事的孩子。

在劉凱爸爸的眼裏,怎樣的孩子才算“標準孩子”呢?他覺得“標準孩子”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因為劉凱爸爸覺得這樣的孩子應該比較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老師喜愛。

或許希望孩子夠得上這些標準的父母不在少數。殊不知,這樣的孩子才很有可能是問題兒童。

因為這類孩子在心理上往往過於防衛,一切按大人指導辦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孩子在成長中不能形成獨立的意識,缺乏獨立適應環境的能力,往後發展很可能導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縛智力的發展,不利於孩子形成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絕大部分家長跟孩子談話的口氣,總是居高臨下,內容也總是訓導孩子該如何如何。而很少有家長跟孩子談自己,談自己的苦惱,談自己的難處,談自己的失敗,談自己的人生。因為家長害怕跟孩子談這些,怕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降低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事實上,孩子逐漸長大了,對人世間的事情已經有一些了解,對是非、好壞、善惡、美醜等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斷能力。家長們可以向孩子敞開交流的大門,向他們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家事的繁瑣勞神,工作的難處和困惑等,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憂的想法。這時父母應敏感地意識到孩子的心願,對他們的理解與分憂的願望表示欣賞,並且為有這樣懂事的孩子感到欣慰。在對待家事上,父母應該聽一聽孩子的意見。采納他們有價值的建議,欣賞他們任何幫助父母和改善家境的舉動,這些都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周日午後,劉凱媽媽帶著兒子去圖書館打發時間。媽媽和劉凱兵分兩路,媽媽去成人閱覽室,劉凱去兒童閱覽廳,各尋其樂。媽媽和以往一樣借完書,來到兒童閱覽室,兜了一圈不見劉凱的蹤影,正在著急,猛然發現他正坐在最裏邊角落“讀”得入神,麵前鋪展著一大堆的卡通書,花花綠綠的,仿佛正映照出他此時的繽紛心情。媽媽鬆了一口氣,便找了本雜誌就近挑個座位翻看起來。

旁邊兩位“陪讀”媽媽,正一字一句地為兩個和劉凱差不多年齡的小女孩讀書中的故事。其中一個便和劉凱媽媽搭訕:“你家孩子多大了,識多少字?”劉凱媽媽告訴她劉凱剛上小學一年級,還不怎麼識字。那位媽媽好奇地接著問:“不識字怎麼看得那麼認真?能看懂嗎?”劉凱媽媽正想解釋,劉凱已經捧著一大摞的卡通書坐過來了,撅著小嘴嘟噥道:“誰說我看不懂,阿姨,我告訴你,這裏是……”一係列關於數碼寶貝的故事奇奇怪怪地冒出來,大家忍俊不禁。

其實,美妙的故事不隻流傳在文字裏,也躲藏在孩子自己的想象裏。不識字的孩子,同樣可以養成“閱讀”的習慣,讓他們更自主地得到快樂。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做父母的,隻需要回答孩子在閱讀中發現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就行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能夠像模像樣地閱讀,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是家庭民主的重要標誌,又是父母育人的一種能力體現,也是對話獲取教育信息的源泉。無論何時何地的對話,我們都要洗耳恭聽孩子的發言,從孩子的言談中試探孩子對家庭教育及其他方麵的看法和意見,了解下意識脫口而出的心裏話,從中發現孩子的要求和誌趣,尋找解決問題、發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辦法或途徑。比如,孩子需要學習資料,是他自己去買,或是父母陪同他去,還是父母代替他買,事先要征求孩子的意見;購買衣褲等生活用品也是如此。

父母必讀

※ 孩子說話的時候,讓他說完,別用威嚴的聲音打斷他。不要以為孩子沒什麼主見,年齡小提不出什麼建議。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在他小小的思想裏,有些想法是大人也不曾涉及的。

※ 平時帶孩子出去買東西,尤其是買孩子的東西,不要自作主張,最好征求孩子的意見,因為畢竟用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在這樣的建議中,孩子得到了成長,責任感也在無形之中得到了培養。

※ 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如果你總是忽視孩子的話,到後來,孩子也會忽視你。

※ 尊重孩子的見解,鼓勵孩子把要說的話大膽地說出來。如果孩子一貫唯唯諾諾,在家長的權威之下長期壓抑,長大後,他也將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