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養孩子輸得起的心態(1 / 3)

第五章 培養孩子輸得起的心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家長要允許孩子失敗,正確對待孩子的失敗。當孩子在獨立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家長的批評和嘲諷就成了熄滅孩子火熱幹勁的冷水,而過分的嚴厲態度則會使孩子產生膽怯心理,永遠畏縮不前,再也不敢去做必須承擔責任的事情了。

細節43讓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正確麵對失敗

小雨今年7歲,家裏十分富裕,平時是家裏的“小皇帝”。長輩們對他非常疼愛,不是買這個就是買那個,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

但媽媽卻日漸發現兒子無法麵對失敗,比如與別的孩子一同賽跑時落後了,或者和媽媽下跳棋連輸兩盤,他都會“哇哇”大哭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做錯事被老師批評了,他會跺腳、叫喊,氣得自己打自己,甚至撞牆。

媽媽非常擔心,小雨小小年紀,連一點失敗也承受不了,將來進入社會要麵臨很多競爭和失敗,他又如何麵對呢?

大部分的孩子如果生理和心理正常的話,都能夠接受一定的失敗和挫折。有一部分孩子的承受力比同齡人表現得差或幼稚,也不應當認為是問題,因為成長速度總是有快有慢,越是早期差別越大。可能是家庭環境的優越,又是獨生子女家庭,所以父母對孩子比較寵愛,平時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得孩子認為自己可以要什麼有什麼,所有的人都應該聽自己的,一旦他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麵臨失敗,就會有比一般孩子更強烈的挫折感,因此表現為無理取鬧,或者因為無法接受而采取過激行動。

哲哲進小學一年級後,非常好勝,贏了得意洋洋,輸了大發脾氣。總愛跟同伴爭,特別愛占上風,從球踢得多遠,到家裏有多少玩具,都要勝人一籌。如果不如別人,他就會吵鬧哭叫,媽媽對他這種表現一籌莫展。

孩子爭強好勝不服輸當然好,可連一點失敗都承受不了,這的確讓父母左右為難。淡化競爭意識吧,孩子將來是否會處於劣勢?一味強調競爭,又怕給孩子心理造成壓力,還擔心孩子變得功利和不討人喜歡。那麼,父母該怎樣看待孩子間的競爭呢?

孩子的競爭不能用好壞定義,但它能造成正麵和負麵的結果。

新新和牛牛玩跳棋,還沒走幾步呢,新新發現自己落後就忍受不了了,最後竟然把棋盤弄得亂七八糟。孩子太在意輸贏,導致不能承受任何挫敗。

為了避免刺激孩子強烈的競爭欲望,最好不要給他們製造激烈競爭的機會和場合。他們畢竟還小,還不能忍受自己被淘汰的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的競爭意識特別強烈,從性情方麵說,這是與生俱來的;從性別方麵說,男孩比女孩更喜愛與人競爭。但如果一個孩子在遊戲中隻有贏他才愛玩,或者因怕輸而不參與任何活動,就是父母的教育有問題。

在平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時,父母要告訴孩子無論贏輸,父母都愛他。

對好勝的孩子來說,假如他在班裏個子最矮,或不會跳繩,都會讓他擔心自己落在同伴後麵。當孩子向父母吐露內心的不安時,父母最好不用“你很聰明”、“你畫畫好”等話來應付了事。不如通過比較的方式來安慰孩子,比如拿孩子另一長處與他的失敗項目相比,這樣孩子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

父母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所做的事情上,而不總是在意自己有沒有超過別人。

孩子爭強好勝,就會不能接受失敗,因為怕輸,而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競爭還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引起焦慮和不安。尤其那些天生要強又比較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發展和豐富自己。

如果每個做父母的都能對孩子不能接受失敗引起重視,並及時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相信每個家長都會從中得到收益。

父母必讀

※ 當孩子隻關注自己的欲望時,便公開一些家中其他成員的欲望,幾個欲望擺在一起後,與孩子探討各種欲望的緩急輕重,最後征求孩子的解決辦法。

※ 好父母應該會觀察孩子,孩子有競爭意識,各方麵能力都進步很大。孩子喜歡和小夥伴作比較,是和他們突飛猛進的行為能力發展有關的。

※ 當孩子掌握了新技能,無論掌握的程度有多深,他都會非常引以為榮,並把這些能力當成和其他人作比較的資本,孩子在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最棒的,還有比這更有價值的競爭意識嗎?

※ 家長留心引導,讓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正確麵對失敗,幫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比如平時,不再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一旦他的情緒出現波動,就采取冷處理的方式,而不是簡單地妥協。當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時,再進行教育。

※ 適時了解孩子的動態,發現優點及時進行表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細節44不要忽略孩子的個性而過分管製孩子

小傑特別喜歡大自然,高考報誌願的時候,報了林業學院,媽媽聽說後,覺得小傑報考的專業沒有前途,將來不會有出息,趕到學校將小傑的報考誌願改了。

考試結果出來,小傑知道誌願被媽媽改了,心裏很生氣,想起小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按媽媽說的辦,媽媽要他上哪所學校,他就得上哪所學校,媽媽要他做什麼事,他就隻能做什麼事。小傑想到連自己的未來都不能把握,委屈和憤怒使他動了棄學的念頭。

談到孩子,大多數爸爸媽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任性。但是與孩子們聊這個話題,卻常常得到相反的回答,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才任性呢。那麼,爸爸媽媽任性都有什麼表現呢?

一個孩子說:“我媽媽每天早晨讓我喝500毫升牛奶,喝不夠500毫升,媽媽就生氣。我要不想喝牛奶,想吃點兒粥,媽媽更是不允許,說這個沒營養,那個不能補鈣。媽媽還為此經常跟我生氣,說我不懂事,太任性,不知道媽媽都是為了我好。”

誠然,父母一向都希望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不允許有一點兒反抗,恰恰是這樣,才更顯得父母是任性的。

有的孩子在選擇興趣班時,沒有按爸媽的意見報作文班、奧數班、英語班,卻報了美術班或是陶藝班時,爸爸媽媽便會不同意,盡可能想說服孩子。因為在父母的眼中,數學、英語才最重要,這些科目成績好了將來考試不吃虧。這樣,孩子也沒有興趣報什麼興趣班了,還是按照爸爸媽媽的意思報奧數、英語這類父母認為有用的班。

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的選擇,尤其在分科問題和報考專業問題上麵,更是不能容許孩子選擇沒有“前途”的職業。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遠遠高於別的國家的父母,中國的父母更加看重學曆。相反,外國的父母,比如美國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培養。

中國的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惜花重金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讓孩子按父母的意願學習,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美國的父母則重視培養孩子樸實、坦率的性格及好奇心。

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上街,看到環衛工人、看到商店員工、看到公交司機……但凡隻要他們認為這種職業“沒出息”,就會拿來當“活教材”,給孩子現身說法: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就隻能幹這個!

如果孩子希望學音樂專業,學服務行業,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沒有出息,即使孩子考上了大學但不是名牌大學,也會大失所望。我們的父母是不會願意孩子長大了做一個服務別人的人,因此遂有了愈演愈烈的“應試情結”:要想上一流的大學,必須先上一流的高中;要想上一流的高中,必須先上一流的初中;要想上一流的初中,必須先上一流的小學;要想上一流的小學,必須先上一流的幼兒園……這一連串的“想”和“必須”,使多少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而不願意孩子長大了做一個服務者,卻又不一定真的不會成為服務者,這就更令人擔憂,麵對孩子長大當真成了服務者的現實,我們的父母和孩子又該如何麵對?

如果中國的孩子說將來要當個清潔工,媽媽一定會大驚失色,說孩子沒出息,而美國的媽媽則會以孩子有生活目標而開心。

有的時候孩子在看動畫片,父母一聲“吃飯了”,孩子必須馬上過來,不過來就不是好孩子。想想看,到底是誰在任性?我們經常說孩子任性,其實父母有時比孩子還要任性,我讓你過來你就得過來。反過來,如果是你自己在看一個最喜歡的電視劇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你一定會調整你吃飯的時間,想出各種辦法來,別人讓你過來你一定不願意過來,過來了也一定是很不高興。所以,我們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合理安排。父母任性,其結果往往是和孩子形成對抗。

林森的媽媽對林森很失望,林森也不喜歡媽媽,對她很仇視,不愛和她講話,每天都苦著臉對她。媽媽叫她出來吃飯,她也不吭聲,坐下就吃。

且看看為什麼會這樣吧:媽媽平時總是盯著林森的一舉一動,林森把書包放在腿上,媽媽說書包太髒,怎麼能放在腿上呢?林森靠在桌角上,媽媽說,你這孩子總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林森對客人講話時,媽媽就會笑著對客人說這孩子和誰講話都沒條理,不知道每天大腦裏想些什麼。

“煩死了!”林森說。

如果這位母親不及時調整自己,也許這會成為另外一個悲劇的根源。一位嚴格的母親,一位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意願發展的母親,要麼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孩子,要麼培養出與父母為敵的逆子。在父母看來,對孩子嚴格要求有什麼錯呢?表麵看的確如此,但是,也許您的嚴格正是您任性的表現,正是造成孩子任性的基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建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克製自己的任性。當你要責備孩子的任性時,是否可以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是否太任性?也許你的工作壓力很大,也許你經常被煩惱包圍著,也許你有太多的願望需要孩子幫你實現,但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果你一定要把孩子變成自己的影子,培養出一個和你一樣任性的孩子隻是時間問題。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任性可以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孩子也會順從父母的意誌。但當孩子長大一些以後,父母的任性往往會培養出更加任性的孩子,他們會叛逆,會反抗,會追求自己的尊嚴,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舉動來。

父母任性對孩子的人格特征將產生不良的影響,任性的父母,不僅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還會對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在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忽略孩子個性的過分管製下,有的孩子變得軟弱,有的孩子變得缺乏責任心,還有的孩子變得依賴性強、推卸過失,等等。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缺陷,並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必讀

※ 不要忽略孩子的個性特征和能力,一味地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頭上。不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約束孩子的行為。

※ 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心裏在想些什麼,不要逼迫孩子按自己設定的道路走。

※ 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多體諒孩子,遇事多聽聽孩子的見解,或者在某些時候不妨向孩子妥協。

細節45不要過分重視孩子的分數

成智剛回到家裏,媽媽從廚房裏走出來伸出手:“媽媽看看,考了多少分。”

成智垂頭喪氣地把成績單拿給媽媽,媽媽接過來一看,眼睛瞪得圓圓的:“什麼,你語文才考了83分?比上次少5分,數學也比上次少1分,你幹什麼去了?一點兒也不用心。”

“媽媽,”成智怯怯地打斷她,“老師表揚我了,說我是個好班長,助人為樂,關心集體……”

媽媽不耐煩地打斷她:“得了,老師表揚有什麼用,成績好了才是硬道理,要是考不上重點中學,老師能給你保送啊?”

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分數是無可厚非的。但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使自己的關心變為孩子學習的動力。調查表明,目前社會上家長對學習分數的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為,確有不科學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如果對孩子的學習分數采取理智的科學的態度,則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家長以分數高低為判斷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看到孩子考試分數比前次考試高了,就喜上眉梢,認為孩子學習下功夫了,成績進步了,進一步推論孩子懂事了,在學校各方麵表現肯定優秀。於是乎各種獎勵接踵而來,更有甚者,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缺點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若分數下降了,就認為孩子“不爭氣”、“沒出息”,枉費了老師、家長的一片苦心,進而推論出孩子“太笨”、“沒有希望”,甚至認為孩子分數既然不高,那麼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方麵肯定表現不好。因此在批評幫助時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惡語相譏,拳腳相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有部分家長將孩子的考試分數作為在同事、親戚、朋友麵前“露臉”、“爭麵子”的重要內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麵子,很自豪。若分數不如人,則覺得臉上無光,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出門矮人半截。

這樣的家長,使孩子以獲取高分為學習的唯一目的,忽視思想品質、性格修養、身體素質、責任心培養等諸方麵的全麵發展,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的客觀存在,無疑會形成對孩子學習的負麵壓力,導致有的孩子在獲取高分無望的情況下,采取作弊、塗改分數等不正當行為欺騙家長。這樣不但不能促進學習,反而影響孩子思想品質的健康發展。這樣的孩子,責任感如何健全?

家長過分重視分數,因分數的下降而否認孩子學習的進步,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而僅依據某次分數的表麵分析來指導孩子學習時間與精力的分配,無疑會使孩子忽視真正的困難,得不到真正的幫助,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等到問題暴露時,很可能良機已失,悔之晚矣。

家長科學地分析分數,並能對孩子學習分數的高低形成正確的認識,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明智的家長在孩子考試成功時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輕浮,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迎接更艱巨的挑戰;而在孩子考試失利時,首先要對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勵,然後幫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樹立不怕困難、迎頭趕上的勇氣。這樣,孩子才可能以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關心他、愛護他的父母。

分數不是檢測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手段,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全麵發展。現在許多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送他去英語班、電腦班、圖畫班等課外學習班,而忽視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隻要孩子學習好,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做,父母將孩子的事全部包辦代理,因此,有些已上小學的孩子對日常生活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會幹,甚至連最基本的洗澡、刷牙、洗臉、穿衣、梳頭等飲食起居都要父母服侍,對於煮飯、炒菜、洗衣服、整理物品、打掃衛生等更不用說了,簡直無從著手。

讓孩子適當做些家務勞動,通過勞動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負責精神、處事應付的能力及適應能力,並可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及動腦思考能力。

自理能力要從小培養,孩子有好模仿的特點,可以通過讓他做家長的幫手來培養。例如:當你洗衣服的時候,可以讓他幫助洗小手帕,逐漸讓他學會洗襪子、衣服,當你掃地時讓他幫你掃。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幫父母做一些最基本的家務勞動,如淘米、洗菜、收拾床鋪、整理房間等。

在培養的過程中,當孩子主動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要及時地予以鼓勵和讚揚,孩子知道這樣做會得到父母的獎勵,就會更加努力去做。若孩子做得不好時,要耐心指出、糾正,並讓他堅持做下去,以期獲得成功的愉悅,使他成為你的好幫手,使他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責任感,健全了他的人格。

父母必讀

※ 家長應充分發揮分數的功能,使分數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的催化劑,而不是將高分當成唯一的目的。

※ 認真分析分數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數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分數的真實意義。有許多因素會對分數的真實性產生影響。因此,家長在分析分數時,有必要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此次考試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試的分數真實性。隻有對分數的真實性有了全麵的認識,才能依據“校正”後的分數來分析自己分數的真正意義,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 善於從分數的分析中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以充分發揮分數的激勵功能。當孩子的學習成績進步時,家長的肯定與表揚能使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當孩子的學習成績後退時,更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幫助。那種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隻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棄。

※ 不要把分數當成檢驗孩子的唯一標準,孩子全麵發展才真正有助於以後走入社會,並能在社會中取得一定成績。學習上的尖子生未必是優秀的人才。

細節45告訴孩子做事要量力而行

白羽潔回到家裏,書包還沒有放下來,就興致勃勃地說:“爸爸,爸爸,我們班舉辦節目,還差兩套小公主服,我對老師說我家有。”

“白羽潔,家裏哪裏有?”

白羽潔撅起嘴:“爸爸,我都答應老師了,你要幫我弄到。”

看著白羽潔的樣子,爸爸搖搖頭說道:“好了,好了,爸爸明天去買!”

童童今年上小學二年級,是個特別熱情的孩子,班級搞什麼活動,他總能幫老師幹這幹那。有一次,學校組織大家去春遊,需要借車,童童第一個舉起了手。童童的父親一向支持孩子為班集體服務,對童童攬下的活,他托親戚解決了問題。又過了幾天,童童他們班要出板報,老師問誰有合適的圖片,可以拿出來展覽,童童又把手舉得高高的,還不停地說:“我有,我有。”回到了家,童童學著老師的樣子把任務又交給了爸爸,還說明天就要。這下爸爸可有點犯愁了,家裏沒有合適的資料,但如果完不成任務,既怕傷了孩子,又怕給老師造成麻煩。所以,晚上他頂著大風,騎著自行車跑到單位,翻出各種報紙,又剪又貼,忙乎了兩個小時,總算交了差。

可能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對待孩子攬下的活兒一定要小心謹慎。有的孩子確實是希望為班集體服務,這樣的想法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要盡量讓孩子參與到他攬的活兒當中來,尤其是他能獨立做的,就讓他自己做。比如張帆,他攬下了出科技小報的任務,本想讓搞美術工作的媽媽幫他完成,但他媽媽說:“既然是你答應下來的,你就應該自己幹,媽媽不管。”沒辦法,張帆靜下心來,思考構圖,翻箱倒櫃找資料,忙了一個晚上,竟完成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科技小報。張帆笑了,媽媽也笑了。在老師的表揚與同學們的稱讚聲中,張帆感受到了經過努力獲得成功與為集體出力的雙重喜悅。

可能有些父母怕孩子攬下的活兒如果完不成會給班集體造成影響,同時也怕老師對孩子有看法。其實,老師都是通情達理的,隻要及時溝通,是不會對孩子有成見的。

如果您家裏也有愛攬活兒的孩子,說明他至少是一個熱情的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什麼是量力而行。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鼓舞他們的幹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過,也應使他們莫忘記了自身的局限!

孩子勇於嚐試新事物是好事,但是如果他總是不切實際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則可能變成不知深淺、好高騖遠、莽撞逞能了。

所以,父母須經常提醒孩子:跨越太寬的溝會掉進去,從太高的地方無保護地跳下來會摔痛摔傷,牛皮吹大了總會不攻自破讓大家笑話,沒能力沒精力完成的事情應承下來是多麼自討苦吃!所以,就像花錢得量入為出一樣,做事也得量力而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