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養孩子輸得起的心態(2 / 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提倡助人為樂,但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有些忙,你實在幫不上——所謂“愛莫能助”。但我們總不好意思說“不”,怕讓人覺著自己不仗義,怕駁了朋友的麵子,傷了和氣,可答應下來又實在勉為其難,而且結果可能更糟——人家對你寄予希望卻又落空,會感到更失望、傷心,甚至怨恨,而你也可能誤了別人的大事,真是吃力不討好,甚至幫人不成反害人。

其實,不懂拒絕是不知道自己的局限。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那麼“懂得拒絕”是你自身首先需要補上的功課。請先從自己開始,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吧。

同時,請告訴孩子,沒有哪個人是無所不能的,有同情心是好的,急別人所急、想別人所想,替朋友出謀劃策都很好,但如果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那就應該坦率地告訴對方,或一起向大人求助。當然,即便力所能及,還應該讓孩子正確地理解友誼和義氣,分辨是非好壞,和夥伴一起惡作劇的事情不幫也罷。

父母必讀

※ 許多喜歡攬活兒的孩子,是因為背後有熱情而能幹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結果留給自己,把過程扔給家長。

※ 孩子如果常攬不是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父母可以開誠布公地告訴孩子,你幫集體做事是很正確的,但你想沒想過,你答應的事應該誰來做呢?是爸爸媽媽,還是自己努力去完成?讓責任感在孩子心中萌芽。

※ 坦率地對孩子講,父母不是萬能的,有些事情我們做不了,並且告訴孩子今後遇到這樣的事情,先想一想有沒有能力完成。

細節46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要總盯著他的“黑點”

一天,老師走進教室,先拿出一張白紙,中間有一個黑點。老師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全班同學盯住白紙,齊聲喊道:“一個黑點。”老師沮喪地說:“這麼大的白紙看不見,隻盯住一個黑點。眼光集中在黑點上,黑點會越來越大,最後整個世界就變黑了。”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在沉默中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老師又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全班同學開竅了,說:“一個白點。”老師欣慰地笑了:“太好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們。”

生活中,如果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如同隻看到小黑點而看不到大張的白紙。我們主張換個角度來看孩子,多注意孩子身上的“白點”,你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此時,你自然就會有一個新的發現:父母有時是要向孩子學習的。

如果父母隻盯著孩子身上的“黑點”,對孩子嚴格要求,甚至粗暴對待,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變得膽怯而懦弱。一個懦弱的孩子,如何敢承擔責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位漁夫出海打魚,從海裏撈到一顆大珍珠。這顆珍珠晶瑩圓潤,漁夫愛不釋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麵有一個小黑點。漁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點去掉,珍珠就完美無瑕了,必成為無價之寶。於是,他耐心地刮著黑點。可是去掉一層,黑點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層,黑點還是存在;再去掉一層……最後終於去掉了,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顆大珍珠也已不複存在了。

其實,我們每天所麵對的每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的他們不就是一顆顆大的珍珠嗎?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黑點”,不時會犯各種錯誤。作為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達到那種“白璧無瑕”的完美境界。孩子一旦因為平時學習或生活中的“黑點”而受到粗暴的對待,其心靈上的創傷會很難愈合,而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也往往會相伴終生。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是大家的希望。試問:這樣的環境,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嗎?家長們,我們為何不能多一些尊重和寬容,善待孩子的“黑點”,並加以引導呢?

有的孩子很懶散,不管家長怎麼要求,對學習就是不上心,對任何事都無所謂,沒有上進心,沒有責任感。作為家長,如果恨鐵不成鋼地一頓打罵,未必能起到什麼效果。如果能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細心地解讀孩子,幫助孩子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幫助孩子認識到責任,孩子的這種現狀一定可以很快改善。

孩子們的心靈是最純淨的,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不要以為家長是與孩子最親近的人,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是片麵的,孩子純淨的心靈需要家長去細心嗬護,有時家長不當的教育帶給孩子的傷害比外來的傷害更嚴重。

孩子也害怕失去尊嚴。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家長不應單純地認為孩子不懂事而任意批評指責,而應尊重他們,多采用肯定、鼓勵、表揚的方式,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發展。如果孩子有了缺點,要耐心幫助他們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克服糾正。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成材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建立責任心,逐漸完善自我。

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尊嚴。當你不能確定孩子是否犯下錯誤時,請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冤枉孩子;而當你已經有證據確認孩子犯了錯誤時,請給孩子留點兒麵子,尤其不要當著別人批評孩子。

家長要適時讚揚孩子,孩子需要大人的賞識和讚揚。沒有讚揚就沒有教育。大人讚賞的眼光,能使孩子創造出奇跡。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賞識。”賞識主要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作為社會中的人,無論是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夫妻之間等,彼此都渴望著受人賞識。尤其是身心正處於生長發育中的孩子,他們更加渴望被賞識。可以說,促使人將自身能力發展至極限的最好方法,就是賞識。換句話說,賞識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催生物,是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

因此,作為家長,切記要時時審視自己的言行,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從“閃光點”入手,嗬護他們敏感而脆弱的心靈,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從而使孩子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多給孩子掌聲和喝彩,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讚美它的枝幹;如果枝幹不美,就請讚美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產生讚美的衝動,那麼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

家庭教育是一個艱辛、漫長、複雜的過程。家長千萬不要視孩子為完美無瑕的“珍珠”,更不要充當那個糊塗的“漁夫”,要善待孩子身上所謂的“黑點”,讓孩子在理解、關愛的教育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父母必讀

※ 孩子頑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過早地成熟,像個成年人一樣彬彬有禮。孩子會犯錯,雖然有些錯誤讓家長難以置信並震驚。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樣的事情時,會覺得這樣做不對,因而不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為知道拽人家的頭發是不對的而乖乖聽話,而並不是因為他心裏懼怕再惹媽媽發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數時候,今天我們製止了他的不好行為,卻並不能阻止明天他做出更壞的舉動。

※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如果你管孩子時總是大喊大叫,孩子終究學不到什麼。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之後,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製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辭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硬,但過會兒,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 暗示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自尊來源於正確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裏會這樣想:如果我做了正確的事,我會自我感覺很好。如果通過做這種正確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 告訴孩子他犯下的錯誤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並不是父母在危言聳聽。孩子明白後果後,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這樣,孩子會逐漸建立起責任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細節47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外科專家,自幼患了一種學習障礙症,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本上打過對號。看到滿本的錯號,他的頭脹得很大,可無論他怎樣努力,還是做不對。四年級換了一位數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老師拿起他的作業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第二遍還是沒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竟迷上了數學。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一味說教,也許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讓孩子產生反感。不妨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在完善孩子責任感的同時完善孩子的人格。

要想運用表揚的方式,先得知道孩子的優點。

“如果你能說出孩子10個優點,你是個優秀的家長;如果你能說出孩子5個優點,你是個合格的家長;如果你連孩子一個優點都說不出來,那你該是個‘下崗’的家長!”國家一級作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慶祥主講《家庭閱讀與孩子成長》講座時這樣說。

陳慶祥先生首先提出等級家長的概念,他說:“通常有三等家長:一等家長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長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長用拳頭管教孩子。你們應該爭取做一個一等,至少是二等的家長,千萬不要做三等家長。”“作為家長,你還有義務去‘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陳慶祥向所有家長發出這樣的“通告”。

在教大家該如何做個好家長之後,陳慶祥又舉了一些反麵教材,以此說明: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很有可能根源是在家長身上。“比如一個媽媽煲了雞湯給兒子喝,他不喝,媽媽就想出了‘喝一口獎一元錢’的辦法,結果小朋友喝了湯也賺了錢。但是他會以為雞湯是為了大人才喝的,根本不知道‘感恩’為何物。”陳慶祥感慨地說,現在很多人都說獨生子女自私,其實家長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教育是一門藝術,應該求善求美。對於一個從未獨立完成過作業的孩子,家長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習題,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再調整作業的難度。反之,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苦惱,家長也會因孩子裹足不前而失望。

作為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而且要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戰勝生活中的挫折,才能使他不斷進步,走向成熟。

張笑宇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係畢業後,獲全額獎學金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張笑宇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注重表揚與啟發。

張笑宇出生時,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鬥室裏。爸爸十分愛看書,一拿書在手就入迷。

笑宇對爸爸看的書好奇極了,經常伸手往書上一戳:“爸,這是什麼字?”爸爸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這樣竟然使笑宇在無意中認了不少字。

笑宇從小就會關心人,那時笑宇穿的是姐姐的舊衣舊褲,吃的是窩窩頭、土豆燉白菜。一天傍晚,爸爸用一張肉票買了一斤熟豬頭肉。姐弟倆見有肉吃了,高興得在炕上又蹦又跳,姐姐一失手,弟弟被推到地下,後腦勺上碰了個包,氣得爸爸罰她不許吃飯。可剛擺好桌子,笑宇見姐姐縮在炕角流淚,怯生生地對爸爸說:“爸,姐姐犯錯誤啦,別讓她和我們一起吃,夾點肉,讓她一個人在窗台上吃。”

爸爸便順水推舟地對女兒說:“還不快過來,弟弟多心疼你!”孩子受到誇獎,更加關心人了。這年秋天,笑宇爸爸去北京出差,臨行前對笑宇說:“兒子,你要啥?爸從北京給你買回來。”笑宇那時才4歲,竟搖搖頭說:“爸,你太瘦了,多吃點好的,我什麼都不要。”

孩童的心純似一張紙,就看父母如何來施彩,如何抓住時機自幼培養孩子的愛心。孩子能體貼父母,體諒他人,做父母的也就省心。父母對他的希望和要求,他是會自覺而努力地去實現的。

回憶笑宇的成長過程,笑宇爸爸說,我從來就沒有說過“你沒出息”,我總是說,“兒子,你將來一定會比爸強”。越是說他將來一定會比我強,他就越奮發向上而不驕不躁。

笑宇的班主任陶老師在笑宇一至四年級時,既教他們語文,又教他們算術,而尤以語文教得有方。爸爸對笑宇說:“兒子,你本來就有文學才能,又有陶老師這麼好的老師教你,你將來搞文學,一定會比爸強。”於是,笑宇迷上了語文。五年級和六年級時,因語文課換了老師,學校給學生減負不準給學生留作業,還派了督導們到附小等重點學校坐鎮。雖然語文作業是絕跡了,可數學作業仍一道題接一道題。原來,數學教師範老師每講一節課,便留幾道“思考題”,學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誰全做了,而且都對,便再給幾道題以示獎勵,叫做“獎勵卷”。笑宇孜孜以求並津津樂道做的便是那“獎勵卷”。爸爸又對笑宇說:“兒子,你本來就有數學才能,又有範老師這麼好的老師教你,你將來搞數學,一定會取得成就。”於是,笑宇又迷上了數學。

笑宇考入附中時,分數剛夠錄取線,爸爸仍然沒有責備,而是笑著說:“兒子,你真行,一分也沒浪費。”然後又笑著說:“兒子,爸當年考入上海中學,成績也是如此,這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後來考進北大,靠的是別人每天學習8小時而我每天學習10小時。你的潛力大著呢,將來超過爸不成問題。”笑宇果然更勤奮好學了,成績也直線上升,高三時成了全年級的尖子生之一。高考的作文雖隻得了個及格分,可還是以609分的總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生物係。

笑宇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係不久,爸爸知道他的成績並不理想,又鼓勵他:“兒子,你爸爸成為全年級公認的高材生之一,不是在高中時,也不是在進入大學初期,是慢慢顯出來的,靠的是一股水滴石穿式的韌勁。別人下八分功夫,你下十分功夫,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往前走,會後來居上的。”於是笑宇一年讀下來,已躍居全年級第三。兩年讀下來,竟名列全年級第一,成為年級裏唯一的一等獎學金獲得者。

進取心是人之事業心的內驅力。孩子有了進取心,在學習上父母也就不用為他多操心,鼓勵則是培養孩子進取心的最佳方法。

父母必讀

※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如果你隻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你會失去大量的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

※ 當孩子收拾好玩具時,你通過獎勵他一塊點心這種具體的方式表揚他,讓他知道你希望他怎樣做。這雖然是件小事,但是這樣做,效果會很好。

※ 當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多給些鼓勵和讚許,這會激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出色。

※ 如果有其他人對孩子的負責行為大加讚賞,建議父母應將這些表揚轉達給孩子們,這會讓他們感到驕傲,並且這些表揚會比父母對他們的讚許在他們的腦海裏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細節48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

雪雪和媽媽一起去超市,雪雪看見果汁包裝十分漂亮,於是叫道:“媽媽,我要喝果汁。”

媽媽看了雪雪一眼,說道:“不行,果汁沒有營養,乖雪雪,喝牛奶好不好?”

雪雪搖頭:“不嘛,不嘛,媽媽,我要喝果汁。”

媽媽不理會雪雪的要求,拿了牛奶放進購物籃裏。

我國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從小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生活,處處有父母的照看,事事按父母的主意去做,長大後的處事往往優柔寡斷,缺乏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和處理實際情況的能力;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想依賴別人,請求別人幫忙,甚至有的用哭來發泄和解決問題。而國外兒童教育十分強調尊重孩子的選擇,認為大人包攬孩子的一切,就是剝奪了孩子自身的權利,大人和孩子處於平等地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會抑製孩子的獨立行為,容易使孩子的個性受到壓抑,身心不能得到全麵和健康的發展。

有關教育的話題,我們一直都覺得西方國家的孩子很獨立,很有責任感,對父母的依賴性不強,可能許多家長也時常在考慮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會和中國的孩子有這麼大的差異。可以說父母在這10多年的家庭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家長眼裏,孩子就是孩子,對孩子的定義就是需要家長管著的幼兒,一般來說,孩子懂的事情肯定沒有家長多,於是家長常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很多家長很少考慮到孩子的尊嚴,也就是說沒有把孩子完全當人看待。他們認為孩子身體沒有發育成熟,也就不必尊重他們的感情和願望。然而這樣做往往會傷了孩子脆弱的感情。而且這樣做的後果很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一種叛逆的心理,或者學著父母那嚴厲的樣子。如果其他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做事,他也很可能對他們很嚴厲。相反地,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尊重孩子,一點也不使用難聽的言語,那麼父母稍微批評一下,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對自己不好的行為加以克製。這樣做的效果反而更好。

與尊重孩子相比,理解孩子就更加難了。家長應多想想孩子的處境,多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還有一點,比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更難,也很少有人做得很好,就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家長應該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隻有這樣,才能使家長對孩子的理解更深刻和有針對性。

王銳由於缺乏學習興趣,成績一直提不上來,所以成績一直是倒數幾名。可新的學期開始後,才短短幾個月,王銳的學習成績卻從班上的倒數幾名躍升到第10名,尤其是物理成績,從倒數第一猛升到第一。

原來,王銳有一陣兒特別迷網絡遊戲,對此,媽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王銳就是無動於衷。媽媽都感到“心灰意冷”了。

媽媽無計可施,找了一個心理醫生進行谘詢。醫生問:“你尊重孩子嗎?你了解過孩子的內心嗎?他是否因為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迷戀上網?”心理醫生的話使媽媽猛然驚覺,一直以來,媽媽隻是一個勁地督促王銳的學習,卻很少留意兒子對學習的感受,也很少尊重王銳。

這天放學後,媽媽一改平時凶巴巴的樣子,關切地問他:“孩子,你學習累不累?”王銳見媽媽這麼問他,詫異地看了媽媽一眼,應了句:“累死了,真不想學了。”“媽媽在工作上也有很多煩心事呢,你幫我拿主意好嗎?”這時,媽媽就像對知己一般,向兒子說出了工作上的煩惱。

想不到,在媽媽眼中還是孩子的王銳,分析起問題來還是一套一套的,使媽媽第一次由衷地稱讚了王銳一句:“你比媽媽強多了!”沒想到,不經意的一聲讚揚就此打開了王銳的話匣子。從此,王銳再也不那麼癡情於網絡了,有了什麼煩惱就直接和爸媽說,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

可見,尊重孩子,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其作用有多麼的巨大。生活中,由於許多父母成天忙碌於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缺少溝通與交流,矛盾也就出現了。從而導致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內心的苦惱,父母也無從了解。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隻做居高臨下的訓導,而應該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如果家長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接受父母對他的教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