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平等教育中培養有擔當的孩子(2 / 3)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將來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獨立意識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家長千萬不要總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而應該給孩子適當的發言權和自主權。如果一個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養成了習慣,對於遲早到來的獨立生活將是極為有害的。

在家庭生活中,應當注意教育孩子自覺地、主動地、獨立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應當教育孩子明確自己活動的目的和任務,逐步培養孩子學會自覺地計劃和檢查自己的學習和活動,父母切不可包辦代替。由於小學階段的兒童自我調節、控製行為的能力還很差,所以,單單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獨立性還不夠,必須把抽象的道理和具體生動的事實結合起來,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應當放手讓孩子參加自我服務勞動,讓其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諸如穿衣、係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等,父母盡量不要代替孩子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麵過分照管,不僅不利於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而且還容易使其養成諸如懶惰、依從等不良品質。父母還應當讓孩子經常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如幫父母洗菜、購買物品、打掃衛生等,這是培養孩子生活處理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父母決不可代替孩子完成這些活動。讓孩子參加自我服務勞動,使其從小就自己動手來滿足個人需要,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還有助於孩子養成尊敬父母的良好習慣,對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感也大有幫助。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經常化的自我服務勞動能使勞動變為人人都負擔的平等的普遍義務,並使孩子感受到,通過自我服務的勞動,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快樂、更可愛。”

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多的孩子有辦事磨磨蹭蹭的壞習慣,效率觀念和時間觀念很差。父母應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時間,讓其學會對時間的統籌安排,並學會利用零碎時間和發揮時間的綜合效應,教育孩子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意義,使其從小在心中就打下“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深刻烙印。還應注意讓孩子養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時間、節約時間、遵守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就會希望像大人那樣承擔一定的義務,並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樣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家長就應該抓住這個教育的良好機遇,聽取孩子對家庭生活的建議。經常和孩子講講家裏的花銷添置、人事來往,並請孩子談談自己的看法,或者請孩子出主意想辦法。當父母經常聆聽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的有價值的建議的時候,孩子就會心中油然而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在孩子嚐試著自己做主的時候,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給孩子一定的鍛煉機會。孩子們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遠遠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認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經完全有能力駕馭。因此,父母們要盡量給孩子一些鍛煉的勇氣和機會,這樣,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務中增強責任心。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龍心切,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父母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幹,甚至上了小學,孩子的吃飯、穿衣還由家長包辦。結果造成孩子對父母、家庭、環境的過度依賴,有些小學生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成為家庭中所謂的“小皇帝”、“小公主”。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家長的過度關心所致。事事為孩子包辦,勢必隔斷孩子同周圍環境的接觸,其結果是,孩子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父母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如果孩子缺乏獨立性的嚐試機會,他們就會變得事事處處依賴父母去獲得每一項新的經驗。父母的一係列替代活動,使孩子逐漸喪失了自我。有的父母每天都要詳細地盤問班上發生的一切,從而給孩子種種“指導”,甚至在班內同哪個小朋友玩,不同哪個小朋友玩,都由父母決定。長此以往,孩子在生活、學習中,處處靠父母的保護進行選擇,靠父母的力量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久之,孩子會喪失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誌與能力。顯而易見,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父母必讀

※ 把責任還給孩子:從擺放玩具、日常用品這樣的小事做起。

※ 不要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什麼都會做;更不要以為,他們什麼都願意做。如果你沒有從小培養他做一些家務事的習慣,就別指望他長大了能主動幫你做什麼。當然,我們也不是讓父母把孩子培養成“勞動全能手”,隻不過,總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們可以,而且應該分擔的。

※ 隻要孩子有進步,哪怕不如家長所期望的,也要給予熱情和真誠的鼓勵。孩子在我們的鼓勵中,產生被認可、被接受的感覺,增強了大聲講話的信心,有助於消除緊張感。

※ 屬於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訂計劃,做準備,自我檢查,自己負責。教會孩子一些方法,讓他自己做。如果孩子粗心出錯,讓他自嚐後果,如紅領巾丟了,別急著買,讓他去挨一次批評;作業錯了,讓他得一次低分。目的是讓他明白粗心會帶來損失。同時父母要停止嘮叨,因為不厭其煩地提醒,其結果恰恰養成了他丟三落四的習慣。

細節56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珊珊從學校回到家裏,媽媽看他熱得滿頭是汗,連忙遞給他一個冰淇淋。珊珊把書包放下來,要做作業,媽媽趕緊過來從書包裏給他找課本,又拿出筆。珊珊開始做作業了,媽媽一會兒過來遞牛奶,一會兒過來遞毛巾。

吃晚飯時,媽媽把飯桌收拾好,給珊珊和爸爸盛好飯,叫珊珊過來吃。珊珊吃完一碗,媽媽忙給他又盛了一碗。爸爸說:“咱們家珊珊都上三年級了,可以自己來。”媽媽說:“這小事兒,我能做,隻要咱寶貝兒子在學校表現優秀就行了。”

幾乎每一個父親或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責任感,而且相信責任感是一個人立足於複雜社會,能擔當重任的重要條件。但是,孩子並不是天生具有責任感的,責任感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隨著年齡和心靈的成長而生長起來的。家庭是孩子責任感賴以生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它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在家庭環境中長出責任感的“幼苗”,才能在更複雜的學校、社會環境中經受考驗,得到修正和磨煉,最終會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麵說,隻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具有年齡小,可塑性大的特點,他們的各種習慣容易養成也容易改變,如果從小就堅持反複不斷地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今後成長、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往往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太小,讓他隻關心學習就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他插手。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如今的不少父母,卻把這件最可怕的禮物不斷地加在孩子身上。更有一些父母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喪失了自我。對於父母的這種行為,您是怎麼看的呢?

有責任感的孩子能運用他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斷力去作出決定,獨立行事,考慮他的行為後果,並且在不影響他人權利的情況下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他們明白自己的義務,並主動履行義務,願意承擔自己行動的後果。

家庭責任感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權利,自願承擔家庭義務,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青年,不僅能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家庭成員的角色,在未來的生活中也有能力支撐、組織好屬於自己的家庭,他的一生不僅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充實、快樂,同時,也能創造出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孩子家庭責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觀念、態度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慣於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很少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參與家庭問題討論決策的機會。或是父母把孩子的利益、需要一直放在首位,對孩子“唯命是從”、嗬護備至,唯恐孩子受了“委屈”。再者,有些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隻要學習好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的,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學習,他們包攬了所有的事情。其實,未來生活所必需的觀念、態度和技能有些是不能在書本和學校中學到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時時處處在學習,這同樣是一種學習,而且是很重要的學習。在家庭生活方麵給孩子必要的指導,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是父母的責任。

孩子一出生便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他是一個走向成熟獨立的人。父母有責任照顧他、撫養他,有權利引導他、規範他,但無權以自己的觀念禁錮他,以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孩子應受到尊重,孩子也應尊敬、關愛父母及他人,分擔家務。

孩子不應是家庭中的核心,也不應是家庭的附屬品或私有“財產”,而是與其他家庭成員—樣,一出生便是一個獨立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及心理的逐漸成熟,孩子應越來越多地享有獨立與自由,以及平等參與家庭問題討論決策的機會,家庭責任感的增強是孩子心理真正成熟的表現。家長若能意識到孩子與父母之間是平等的、相對獨立的、靠親情相互聯係的關係,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消除“特權的”、“核心的”,或“附屬的”、“被管製的”等不良角色意識,不僅能創造出和諧的家庭氣氛,也能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的根源在於家長是否具有家庭責任感,還在於家長是否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如果你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或母親,怎能對孩子進行責任心的教育呢?父親與朋友玩麻將通宵達旦,不顧及對家人的幹擾;母親忙於在外應酬,家裏一團糟,父母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孩子不願回家呢?在一個專製的大人王國裏,也難以培養出有家庭責任感的孩子,因為家長對孩子控製得太死,管製得太多,使孩子沒有機會就某件事做出負責的行為,孩子做事隻是服從、聽命於大人的意見;而我們強調的責任感並不是指你的孩子按照你告訴他的方式去行事,而是一旦家裏需要額外幫助時,他能主動發現並自主地作出反應。隻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家庭責任感生長的最佳環境。在那裏,人與人相互獨立(並非各行其是,漠不關心),彼此尊重又相互關照,孩子受到重視,家長具有威信。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創造或抓住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這裏的關鍵是,你必須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空洞地說教是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的。通過賦予孩子責任,通過讓孩子收獲責任感行為的報償,或忍受不負責任行為的不良後果,才能讓孩子具有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特殊的營養,可以幫助孩子慢慢長大;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去做。

父母必讀

※ 父母要信任孩子,給他們一定的自由。事事都管著孩子,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大人,太過限製則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信任是一種尊重,並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責任感。

※ 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樂於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困難,但隻限於幫助,而非包辦。

※ 在家庭中,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樹立起責任感,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必須如父母一般照顧全家的生計,供應社會的所需,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掃地、洗碗、洗衣服。我們不要求地板一塵不染、不苛求碗筷光亮如新、不期盼衣服上汙漬全無,我們隻是要讓孩子明白他對這個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細節57讓孩子承受一點生活的壓力

美國孩子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他們把伸手向父母要錢視為一種無能的表現。

有一個叫傑瑞的小男孩,才剛滿13歲,就開始興奮起來:“我差不多可以到外麵去打工了。我的朋友去年夏天就在邁爾超市做裝袋,他說他可以幫我在那裏找一份工作。”

在加拿大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發這麼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中國的父母是最無私的,他們常說:“自己苦點沒什麼,隻要孩子不受苦就行。”不管生活多麼艱苦,父母總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吃得好,穿得滿意。可是許多時候,孩子並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們仍對自己的消費上不了檔次耿耿於懷。“貧家養嬌子”現象現在很普遍,這種現象的產生其實也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底,也就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更難有什麼家庭責任感了。

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員,他應當享受家庭幸福的生活,也應有責任分擔家庭的困難。讓他們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承受一點生活的壓力,他們才能正確對待人生,從貧困中磨煉自己堅毅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作為家長,應定時、定期與孩子進行交談,告訴他們家庭的一些情況,讓他們有一種家庭責任感,不光是享受家庭的幸福,重要的是能努力幫助家長分擔憂愁,以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