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集體生活中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孩子(2 / 3)

當然,家長平時應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告訴孩子,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被認為是膽小怯懦的表現。當別人打過來時,要知道用手去擋開,或者避開,不能呆在那裏讓人打,還要及時將這一情況告訴老師,在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於小朋友、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敢地站出來敢於製止,必要時還要還手。

孩子需要家長長期耐心地進行指導,堅持一貫性原則。孩子之間的不友好行為是幼兒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家長對此都要有正確認識,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以促進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父母必讀

※ 孩子合群的個性是通過與別人的接觸交往慢慢形成的,在他不斷地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他與人交往的機會,教會他與人交往的方法,比如把玩具借給別人玩等。另外,和別人打招呼等方法都是促成他未來合群的方法。

※ 在生活中一個孩子不小心誤傷到另一個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就憤憤不平。麵對“惹禍”的孩子,家長要聽孩子的解釋,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能打罵,而是要及時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以後多加注意,多加小心。

※ 孩子間出現爭吵和打鬧應該慎重對待。家長不能強迫年長的孩子讓著年幼的孩子,這樣年長的孩子就會覺得不公平。家長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孩子自己想個折中的辦法來解決。在問題解決後要及時向孩子講明道理,無論什麼事情,都應該相互照顧,不能隻顧著自己,不顧別人。

※ 做家長的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麵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裏不好。當孩子之間發生爭執和“戰爭”時,家長要認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妥善處理孩子的糾紛,切不可感情用事或護短,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細節62盡量不要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

瓊斯上一年級時,每天在上學的路上都能遇到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他讓瓊斯把自己的漢堡拱手讓給他。

因為瓊斯的媽媽做的漢堡美味可口,那個學生想白吃這樣的美食。他比瓊斯大兩歲,瓊斯不敢不給他。

這樣過了兩個多星期以後,瓊斯才告訴媽媽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吃到自己的午餐了。

媽媽簡妮特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後,第二天早晨,照常烹製了一個美味兒的漢堡,但是在麵包和火腿之間,夾了一張3.5美元的收據,上麵寫著那個孩子的姓名和住址。

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了,從那以後,那個大孩子再也不敢欺負瓊斯了。

父母最難過的事情之一,就是怕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吃虧,因此,教孩子“打回去”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誠然,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孩子還小,他們沒有大人這麼理性,在一起玩,剛剛還熱熱鬧鬧、親親熱熱的,可不一會兒就會鬧矛盾。由於孩子們都不太善言語,往往爭執沒幾句就直接用“武力”解決問題了。

對待孩子與同伴交往時常出現矛盾的問題,家長要認真對待,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建議並教孩子一些方法。

因為孩子將來麵對的是一個競爭社會,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寬容退讓,容易造成他軟弱怯懦的個性,無法做到自強自立。

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應該首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症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決不能強行要求他“打回去”。因為孩子本身對交往就有畏縮心理,萬一動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要從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症結,教給他正確的交往策略。家長要從愛的角度出發,正麵教育,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寬容對人。

一般來說,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無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父母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用“打回去”的方式進行反麵強化。我們可以抓住這樣的事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讓他體會到這種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小朋友應該團結友愛,和氣相處。

我的觀點是,首先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盡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

其次,當孩子與同學產生糾紛時,家長不應鼓勵孩子以暴製暴,應冷靜對待,弄清事情發生的緣由,教給孩子解決的方法和與人相處的策略。

孩子之間產生了糾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樣可以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生活經驗,除非孩子解決不了求助家長。一般情況下,家長不宜介入,使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激化,不利於孩子以後與同學相處。

對於孩子間一般性的欺負行為,都應采取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態度。能夠把大事化小就是一種處事能力,完全不必用暴力去抗衡,應該把心思花在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上。

未來的社會將更看重合作與團隊精神,孩子如果無法好好處理與身邊同學的關係,將來步入社會,在社交活動中,必存在一定的缺陷。一個沒有朋友的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無疑困難重重,甚至根本不可能。

孩子間的打鬧爭鬥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過程中必然要經曆的。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有坦然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孩子不懂事,父母或老師應該幫助他們明辨是非。

媽媽們關心自己的孩子,眼睛隻盯在吃虧不吃虧上麵,把孩子受了某個小夥伴欺負又和這小夥伴玩的這種“沒記性”歸結為孩子笨、缺心眼。她們想:隻要孩子不出去玩,永遠也不會吃虧。並認為這就是保護,認為這就是母親的舐犢之愛。

其實,父母忽略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快樂!而快樂就在他們的遊戲之中。

在孩子的遊戲裏,沒有誰吃虧、誰占了便宜這一說,隻要他們在遊戲中得到了快樂,父母就不必大驚小怪。另外,即使孩子之間出現了打鬧,父母也不要參與其中,因為,與此同時他們還在學習妥協、談判、合作等與人相處的技能,這種學習,較之父母的百遍說教都要來得有效。

父母必讀

※ 發現孩子受到欺負,父母應保持冷靜和理智,事情往往會解決得更好。

※ 和孩子的朋友們交談,告訴他們當你的孩子受到欺負時,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孩子的朋友知道了你的感受,他們會更樂於前來告訴你幼兒園或學校發生的事情。

※ 讓孩子明白,如果他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一樣,這沒有什麼關係。盡早地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孩子會形成堅實的自我價值感,會認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樣值得尊重。

※ 父母應鼓勵孩子向成人或朋友敞開心扉。盡管我們都希望孩子樂於與自己的父母交流、暢談生活中發生的事,但有些孩子可能更願意先向他人傾訴。這樣,至少可以先把問題擺明,然後你就可以有機會和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

※ 教孩子正確的交往技巧,學會以智慧和能力取勝,才是孩子立足於未來社會,並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根本途徑。在交往中,孩子既能成長,對責任感的強化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細節63鼓勵孩子當小幹部,讓孩子主動承擔為同學服務的責任

柳柳做事很細心,最近班幹部改選,老師讓她擔任生活委員。媽媽擔心柳柳做了班幹部影響學習,想讓她辭掉班幹部的職務,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

爸爸不這麼看,爸爸說:“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鍛煉的機會,孩子在擔任班幹部後,會努力提升自己,會起到給同學們帶頭的作用,會更加積極更加負責任,這是好事。”

孩子當了班幹部,表示她願意為集體服務,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這是自信的體現,說明她在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並且,通過做班級小幹部可以增強自己的責任感,這是自覺的磨煉,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孩子在做好班級小幹部的同時,能夠妥善安排時間,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係,那將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因此,家長這時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並尊重她的選擇。當然要提醒孩子在學校生活中注意方法,做好民主管理集體事務的工作;遇事多與老師和同學們協商解決,提高自己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注意不要因為工作而影響自己的學習。因為,一個學習不好的班幹部,工作時難以得到大家的信賴和支持。當前許多孩子在學校、家庭都缺乏責任意識,很讓老師和家長著急。這時,您想過自己的原因與責任嗎?升學、就業的壓力使人們變得更加現實,心理也更加浮躁。許多大人眼裏盯著錢,忙於生計,缺乏社會責任感。這種現象的存在淡化了青少年對責任的認識。

責任感無論對於國家、對於家庭,還是對於個人,都是誠信的基礎、成功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可信任的,一個社會的公民若都沒有責任感,這個社會則是一盤散沙,一個下一代沒有責任感的國家也注定是沒有希望的。孩子做班幹部,不但可以培養自信心,還能培養責任感,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是利大於弊的。為社會和集體承擔責任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應該大力提倡,代代相傳。

孩子在學校,主動承擔為同學服務的責任,就是很好的鍛煉。

人隻有對自己負責任,才有可能對家庭、對事業、對國家負責。而孩子當小幹部後,會學會選擇,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承受挫折和不幸,學會競爭和合作,這是孩子生存的財富。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國家負責,這種責任意識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堅實基礎。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有滿腔的熱情,渴望成長,渴望獨立,渴望能夠為家庭、為班級、為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覺醒和升華時期,作為家長要支持並給予指導,為他們的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才是真愛孩子。

家長應該明白,集體主義與合理的個人利益並不矛盾,集體主義思想使人更好地發展;而個人主義卻與集體主義對立,不關心集體的人,個人也難以健康發展。應該讓孩子成為班集體的真正主人。

有的小學生當幹部時間較長,他們在老師的表揚聲中,在同學們的讚歎聲和羨慕中能力越來越強,儼然是一名小老師。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生都期望獲得老師的關注和信任。信任是促進學習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

家長要鼓勵孩子,讓他們嚐試當小幹部,讓他們有鍛煉能力的機會。學校有些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家長一定要做積極分子;如因特殊情況不能參加,最好以書麵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想法、態度。凡是學校、班級召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應準時到場,認真聽報告,需要發言時積極發言。有時候,班集體開展活動,需要家長在人力、物力上給予支持時,家長應盡力。家長的這些做法會使孩子感到“我們家與班集體心連心”。

孩子當幹部,家長也光榮,在充滿競爭的社會,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也空前強烈,主要反映在主動要求當幹部的積極性上。

信任是孩子高層次的需要,隻有信任孩子,才更易激勵孩子,保護孩子稚嫩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各項事務中得到鍛煉和成長,使之擁有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並激發其工作熱情,在參與和表現中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能力和適應性。

孩子當選小幹部後,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戰勝自卑心理。家長應根據孩子自身的行為特點,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強化其優良品質,使他們不斷進步,挺起胸膛走路。

父母必讀

※ 有的孩子不是班幹部,連小組長也不是,可以讓孩子主動找老師,請求安排一項力所能及的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孩子會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實在沒有合適職務的,應鼓勵孩子在每次班級活動中做積極分子,完成自己的任務——發言、表演、布置會場、準備東西——不做看客。

※ 孩子當班幹部後,家長可以給予指導,提些建議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注,讓孩子在辦好事情後享受成就感。

※ 孩子年齡小,主觀色彩濃,家長要了解情況,幫助孩子作出客觀的分析、判斷,既看到有利因素,也看到不利因素;指導孩子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控製自己,發展有利處境,扭轉不利處境。

※ 人是社會人,要生存、發展,就離不開與社會其他人的交往和友好合作,因此必須及早培養兒童的合作能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細節64教育孩子從小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二年級的源源周末和媽媽一起坐公共汽車去看望姥姥,一上車,媽媽看到一個座位,忙讓源源坐了下來。源源坐下後,看到一位年邁的婆婆上車來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源源站起來,想招呼這位婆婆坐他的座位。身邊的媽媽看到源源的動作,將源源肩頭一按,又把他的頭往車窗外一擰:“用得著你管嗎?管好自己就行了。”源源一怔,被媽媽按得重新坐下去。

上文中源源媽媽不希望源源讓座的本意可能是太心疼自己的孩子了。可孩子的愛心是很珍貴的,父母卻在愛心萌芽時終止了它。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可能有潛在而長遠的影響,甚至會讓孩子的人格發生扭曲。

一個沒有愛心,甚至連基本的社會公德也沒有的孩子,是不會有責任感的。

近些年,由於市場大潮的衝擊,由於教育上的不力,有的人道德滑坡,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道德評價標準失衡。遵守社會公德在一些人眼裏變得不值得重視,甚至會認為講公德吃虧;自私自利的行為變得不臭,甚至成為某些人做人的行為準則。社會上產生這種糊塗觀念的人不少,也影響了兒童和青少年。

我們一起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社會公德來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一旦社會公德被破壞,必然導致人們行為失範、社會混亂,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遵守社會公德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如果認為講公德吃虧,大家都隻顧自己,吃虧的將是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比如,在一個居民小區裏,你也亂倒垃圾,我也亂倒垃圾,弄得臭氣熏天,蚊蠅滋生,聞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戶,帶著細菌、病毒的蚊蠅也不會選擇窗戶。如果大家都保護環境衛生,受益的是每家每戶;如果有一家隻顧自己,這家就成了害群之馬。此外,我們還應想到,一個人如果從小自私自利,隻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這個人能在社會上立足嗎?哪個群體歡迎這樣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對自私自利的人都嗤之以鼻。在學校裏,自私自利的學生在班集體中處境十分尷尬。對於個人來說,是否講社會公德,關係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能獲得滿意的社會角色地位,從而必然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和事業發展。因此,必須教育孩子從小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家長在教育孩子遵守社會公德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學生都接受過以“五愛”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五愛”表述為:“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再一次重申:“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而且要求:“五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體現出來,包括在“家庭內部和鄰裏之間”也要體現出來。這說明對孩子進行“五愛”教育是所有的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在對孩子進行“五愛”教育中應該注意把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