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信是一種情感體驗(1 / 3)

第一章 自信是一種情感體驗

自信是一種情感體驗,一個笑臉、一句勉勵都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對於孩子而言,從小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評價係統,樹立自信,會為將來成功度過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細節1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從出生開始

在中國,百分之百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的自信心應從小培養;而60%的家長則認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最佳年齡段在5歲以後,孩子懂事開始;30%的家長認為應從小學開始;隻有不足10%的家長認為應從出生就開始培養。

教育專家指出,如今家長普遍意識到孩子的自信心要從小開始培養,但卻不知道培養自信心的重要階段在0~1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了50%,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其餘20%到17歲完成。”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後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而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更是語出驚人:“嬰兒生下來的第三天才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了。”

巴甫洛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同時生下來的同樣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在大房間,裏麵光線充足,播放音樂,還設有滾筒、滑梯等玩具,小白鼠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組小白鼠,每隻單獨關進一個籠子,那裏沒有光線,沒有聲音,沒有玩具,沒有夥伴,但提供相同的營養食物。但經近20天的測試,兩組小白鼠智力大相徑庭。前一組小白鼠機敏靈活,實驗人員難以捕捉;後一組小白鼠呆頭呆腦,根本不知逃避。經過抽樣解剖,發現有豐富信息刺激的小白鼠的大腦生出許多樹狀突和軸狀突,且身體壯碩。而光吃不玩的小白鼠腦組織呈萎縮狀態,體輕身小。這說明,一旦腦組織呆傻結構形成,再努力教育開發也無濟於事。

現代腦科學家測定,嬰兒在降生前,腦細胞分裂增生以及大腦皮層的結構形成已基本完成。出生時,其生理活動都隻是條件反射。出生以後,由於那些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麵的刺激,強烈地促進了條件反射的形成,腦細胞的數量和長度開始迅速增加,進而形成龐大的聯絡網,並產生了思維、創造等高級精神活動。嬰兒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進行看、聽、說、動,不斷地模仿、探索,他們每時每刻接受到的各種新奇的刺激,使得神經細胞突起並不斷地繁生延展分支,種種信息源源不斷地彙入大腦後,使腦細胞形成密集複雜的網絡,從而改變了腦的微觀結構,提高了整個大腦的功能,為嬰兒的智慧、潛能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如果錯過了兒童早期教育的寶貴時間,其部分腦細胞的發育就會廢止,因為,一旦錯過大腦生長發育期的開發,腦組織結構就會趨於定型,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抑製,即使有優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例如有人把出生後兩小時的新生兒交給母親,讓母親連續三天,每天親自懷抱和撫摸數小時,追蹤數年後發現,與那些沒有這種接觸的孩子相比較,前者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強。

所以說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枝葉才能茂盛。

母親的暗示對孩子未來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她的暗示可以給孩子以力量,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這種“暗示”方法,其實就是一種與愛和本能有密切聯係的一種早期教育。

孩子從一生下來,母親就要不斷發現寶寶身上一些特別的東西,並總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飾的讚賞的口吻說出來。比如:

“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樣東西總是那麼的專注。”

“看看,我們的孩子,他的精神頭兒多足,總是手腳忙活個不停。”

“哎呀,這孩子哭起來像打雷一樣,這太神奇了。”

“看看這孩子真不簡單,吃這麼苦的藥,一聲不吭。”

“你看,他的力氣真大,這麼重的東西他都能拿得動。”

“這孩子這麼小,就願意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他還經常幫他的小夥伴呢!”

如此種種。幾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現,母親都可以本能地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稟賦。

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母親有時甚至把他們的表現與未來的世界連起來。“你看我們家孩子就是有頭腦,天生就這樣,以後肯定能考上大學,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

可以說,孩子母親的這種隨口而出的暗示,完全是出於母性的本能和愛,所以這種稱讚本身就毫無誇張和虛飾,讓孩子以為自己真的很出色。由於這種暗示易於被孩子所接受,所以他的表現也就會十分出色。

父母必讀

※ 從嬰兒降生的那一刻起,母親的關愛對其自信心的培養舉足輕重。一個擁抱、一個愛撫,是對嬰兒心理滿足的第一次嚐試。家長對嬰兒的滿足就像對於長大後孩子取得成績時的表揚和鼓勵,是培育孩子自信心的最佳養料。

※ 有的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有含在嘴裏怕化了的架勢。這種想法萬萬要不得,孩子雖小,但蘊藏的學習與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他們總是根據成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如果家長認為他行,孩子心中就會迸發出自信的火花。

※ 孩子一般長到1周歲以後,動作、言語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自我意識萌芽。這時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主願望表現得越發強烈,對於什麼都想親自嚐試一下。盡管他們能力有限,但這種“我要做”的願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了孩子最原始的、尋求自信的需要。麵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不要壓抑孩子,更不要說“你不行”或“一邊去”,而是應該對幼兒的這種自我認識和願望善加利用,通過引導和幫助,培養出他們“我能行”的信心。

※ 孩子是在活動中茁壯起來的,沒有活動,沒有交流,孩子的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就會發生變異和萎縮,無法產生對環境控製的成就感,也就難以品嚐到成功後的快樂,增強孩子的自信成為奢談。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比如2歲的孩子要搶著用墩布拖地,那麼家長就不妨讓他拖上幾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表揚,讓他感到“我行”,這種感覺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就是自信的發源地。

細節2放開你的手,讓孩子自己去走

19歲的湯玫捷是上海一所普通高中的學生,但她卻成為2005年國內唯一一個被美國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更獲得了哈佛校長提供的每年4.5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

湯玫捷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她的父母從小對她就隻有一個要求:“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狀態。”他們從來不把女兒按在題海之中,從不過分關注女兒的分數、排名,也不認為女兒參加社會活動是浪費時間。湯玫捷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獲得過無數的榮耀。小學時,全票當選中隊長;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紅領巾理事會擔任小理事,做過小記者、校刊主編,辦過網站,當選過上海市十佳少先隊員……

湯玫捷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強,如她所說:“在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還應該加上一條,‘和萬人交流’,這才是完美的學習。”美國學校錄取她,正是看重了她的這一突出能力。

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兒童不是無知和無能的,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和獨立性。

獨立性是孩子健全人格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種動力。從人的一生來說,它建立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機製。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名超常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麵,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的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孩子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但是,21世紀是自主選擇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裏,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麵臨的都是選擇。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7~8歲的兒童,獨立意識已經開始萌芽,其表現就是進入了兒童發展的第一個“反抗期”,什麼都要自己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參與家務勞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把現成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孩子,而是要留下一些可供孩子獨自思考的空間。隻要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出來的結果就應該鼓勵、讚美、表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何嚐不是孩子創造性發展的表現呢?

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多鼓勵孩子戰勝困難,樹立自信心,讓他多動手操作,多思考,探索周圍環境。孩子精神上的自立必將帶來自信心和獨立性。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引導他學著做,會做的事情督促他堅持做。自由不是絕對的放手,而是在父母引導下的自由。這樣做是著眼於孩子幸福的未來,目的是使孩子的自主願望逐步轉化為獨立做事的能力和習慣。

漫畫大師蔡誌忠認為,狼在大自然極度惡劣的生態圈中一代又一代所形成的頑強競爭力,正是得益於“不加施教”。所以,他決定對獨生女兒的事情也是讓女兒自己拿主意。

在女兒還不識字時,蔡誌忠每次帶她上餐館點菜,從不為她擅作主張,而是拿起菜單,一一念給女兒聽,讓她自己決定吃什麼。

一次,蔡誌忠帶女兒去動物園玩,他在關著狼的籠子前駐足。他問女兒:“你知不知道‘狼’字為什麼從‘良’,而不是從‘劣’?”女兒搖了搖頭,他便娓娓解釋道:“因為是狼淘汰了生物圈中所有不勝任的角色,狼是獸中之良者哦!”

後來女兒念書了,一次數學考試竟然考了個零分!媽媽在一旁又氣又急,好脾氣的蔡誌忠卻並沒有怎麼罵她。他一邊安撫妻子不要太焦慮,一邊鄭重其事地和女兒講:“要不要做功課,要怎麼做才好,你自己判斷。”

蔡誌忠一家後來移民加拿大,加拿大的學校選修課特別多,如何讓女兒選擇一個方向去發展?她從小愛畫畫,於是,從此蔡誌忠畫室裏多了一張畫桌,女兒跟父親一起作畫。

女兒開始有了成為一個設計師的夢想。她畫各種畫,妙趣橫生,並且人小誌氣大,不服輸的她向編輯討價:“為什麼我爸爸4幅可賺2000元,我的卻隻有200元?”

蔡誌忠一年幾乎有一半時間在外工作、旅行,妻子也因為拍廣告經常不在家。他怕女兒寂寞,就為她請了保姆,誰知她並不領情:“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個人在家更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那年“父親節”,女兒用幾張畫紙訂在一起,給爸爸做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畫紙上,每一張許一個願:“今年開始自己獨立清掃房間”,“給爸爸泡一次咖啡”,“送爸爸一件不算過分的禮品”……

看著女兒的禮物,蔡誌忠開心地笑了,女兒多像兒時的自己啊,活得那麼有條理,那麼自由和完整。

父母不當拐杖當向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包括生活上的自主和精神上的自立,盡量做到多表揚,多讚美,多激勵,少批評,不抱怨,不指責,鼓勵孩子在生活上自立,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自我照顧,學會生活自理。

父母必讀

※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一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二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三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多指導,少批評;四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五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激起責任心。

※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學習上,現在大多數家長比較偏重於孩子的學習分數,這也不能說是不對的。但考試成績隻能作為對孩子教育的一個參考指標,而孩子的健康、思維能力、行為方式、人品、特長,等等,也是需要家長重視的,尤其是要重視孩子獨立精神的發展,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多重缺陷的人。

※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家長應該采取較為民主、開放的教育方式,不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注重於趣味和引導,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細節3把快樂的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裏

一個母親在和6歲的女兒小桐散步時,給女兒講了一個笑話:有一個人不會說普通話,講話不清楚,他在發音時,把“同誌們”說成“兔子們”。後麵的故事還沒講完,已經把女兒逗得哈哈大笑。從此,小桐很注意別人講話的特點。一次母親領她到單位,正巧一位同事在打電話,出來後,小桐對母親說:“媽媽,我給你講一個笑話。有一個人打電話,他聽到別人自我介紹叫什麼名字後,他就說‘唉呀呀,唉呀呀,原來是你呀’。”小桐把母親那位同事打電話時的語調和神態模仿得很像,把母親逗得前仰後合。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務必要發現其長處並使之發揚光大,審時度勢地多做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正麵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製過嚴又可能壓製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隻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盡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象,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上一年級的雯雯每天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都會問前來接送的父親一些問題。有一次,雯雯問的問題父親回答不上來。雯雯坐在自行車的後架上,從後麵抱著父親的腰,聽到一連串的“不知道”。她用手拍著父親的肚子,笑著說:“爸爸的大肚子裏都是‘不知道’。”雯雯這樣說,不但沒有傷害父親的自尊,反而提醒他,為了孩子也要加倍地學習知識。

因為在孩子眼裏,生活就是遊戲,所以他們會對一切充滿自信,無拘無束地做任何事情。

而培養起孩子的幽默感和快樂,需要家長對世界充滿愛,對生活充滿自信,用智慧和知識麵對遇到的困境,讓孩子也學會樂觀地生活。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成人要把握度,防止把幽默變成黑色幽默,並告訴孩子不可拿別人的缺點開玩笑,這樣做並不是幽默,而是會傷害到他人的感情。當孩子的幽默表達得不恰當時,大人應幫助孩子脫離尷尬境地,尋找補救措施,事後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更合適,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增強孩子的自信。

快樂的體驗有助於培養孩子大方和開朗的個性。作為父母,為了讓孩子擁有幸福的感受,應放手讓孩子自己追尋快樂。因此,好家長所要用心做的事,就是積極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讓孩子將這種追尋快樂的習性保持下去,並將其帶入到今後的成年生活中。

父母必讀

※ 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能比真誠的鼓勵更能激勵他們去熱愛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為家長,對於孩子在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和缺點,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對於孩子在成長中的特長和優勢,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因此,好家長總能時常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給予熱忱的讚賞和鼓勵,不斷增強其自信心。

※ 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好家長會讓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樂,並不是因為他們永遠一帆風順,而是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強,擁有好的心態,能很快振作起來。好家長會以身作則,永不氣餒。當然,好家長更注重對孩子的引導,幫助孩子及時調適心理,不斷強化堅忍的心理素質,提高化解生活難題的能力。

※ 營造快樂的情感空間。要讓孩子不斷地充實個人的“快樂資源”,就要密切親子關係。好家長會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相互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娛樂,讓孩子融入濃濃的快樂之中。

※ 給孩子自主決策的權利。快樂性格的養成與孩子的處事方式有緊密的聯係。好家長總會主動地征求孩子的意見,與孩子溝通;向孩子通報家政計劃,與孩子商量家務安排……好家長總是對孩子適度放權;讓孩子擁有活動的安排權,學會管理自己;讓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支配權,鍛煉其理財的能力;讓孩子擁有交往的自主權,提高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家長不過多地包攬孩子權利範圍的事,而讓孩子在獨立生活的體驗中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