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當限製物質的占有量。這不但不會阻礙孩子快樂性格的正常發展,反而能使孩子懂得自食其力、勤儉節約。一旦孩子懂得了金錢的來之不易,樹立了勤儉意識和通過自身的勞動去獲取個人所需的意識,將終生受益。
細節4任孩子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
有一天,小傑問母親:“媽媽,竹管裏麵有空氣嗎?”母親沒有回答,而是把竹管鑽一個洞,然後端了一盆水,把竹管放到盆裏。當小傑一看竹管的洞裏麵噗噗冒泡,就興奮地拍著手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竹管裏有空氣!”
■
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探究,不失為一種對孩子最適合、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當然,家長自己正確的言行舉止、道德規範、積極的人生觀也必須貫穿其中。
在孩子的眼裏,父母像一本百科全書,什麼都懂。隨著孩子的快速成長,對知識渴望與日俱增,孩子所提的問題當然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了。當然,父母也不可能什麼都懂。為了“都懂”,隻有學習、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學習。
王昊是沈陽市一所小學的學生,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就是中央電視台的《幸運52》和《開心辭典》。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隨爸爸來京參加了一回《開心辭典》的現場錄製活動。
他爸爸之所以能夠被選中進京參加《開心辭典》的現場競賽,是因為王昊幫助爸爸解答了許多題。而王昊的幫手,其實就是他的那些工具書。
王昊的爸爸給兒子買了許多工具書,什麼《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辭海》、《華夏文化辭典》、《數學詞典》、《曆史辭典》、《軍事百科辭典》、《藝術百科全書》,等等。
王昊上學前喜歡問問題,他問的許多問題太尖端,讓碩士畢業的父母都沒法給出正確答案,於是就給兒子買來許多工具書來查閱。漸漸地,王昊就喜歡上了百科全書。
上學後,王昊最喜歡看的書還是百科全書。因為他發現,無論哪門課上的知識,他的百科全書上都有,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百科全書上也有;老師講的所有知識,百科全書都有,老師沒有講或者老師一時不明白的知識,百科全書也有。
王昊平時在班上知識麵最廣泛。有時甚至教師一時不明白的問題,也會請他去查閱。
生活是一個多姿多彩的萬花筒,也是孩子們的大課堂。無論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給孩子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們體會到科學來源於生活,反過來又服務於生活;讓孩子們的想象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任其翱翔,激發孩子們高昂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自信心。
■
舒童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她喜歡學習,喜歡接受新知識,尤其喜歡上科技課。
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晚上散步時,女兒總是唧唧喳喳地問媽媽:“芙蓉樹的葉子為什麼到了晚上就關閉了,是睡著了嗎?”“小蜜蜂是怎樣采蜜的?”無數個問號,百問不厭。
有一天,舒童的媽媽下班回到家,還同往常一樣一邊叮囑女兒寫好作業,一邊在廚房忙活晚飯。當媽媽做好飯,卻發現舒童的作業隻字未動,此時,她正趴在餐桌上在看什麼,非常專注。媽媽走上前去一看,原來隻是一滴水而已,媽媽不禁大為惱火,不容女兒辯駁,便是一頓訓斥、責罵。舒童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滿眼的不滿與委屈。
幾天後,舒童的媽媽在路上,偶遇女兒的科技老師,聽她說,舒童真是個留心的孩子,今天的科技課上《放大鏡》一課時,她舉出小水滴便是一個放大鏡的例子,而引發了同學們的一場爭論,還說,這孩子對科學興趣很濃。媽媽不禁想起了那天的事,很後悔自己的草率。
回到了家裏,媽媽便故意創設了一個情境,將玻璃杯裝滿水,把報紙放在杯後,邊看報邊裝作驚訝的樣子說,“舒童,快來看,媽媽這兒有一個自製放大鏡,”舒童倒不計前嫌,走過來,看了看媽媽的“發現”,然後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看我的。”說著,將杯裏的水倒出一個小水滴,自豪地說:“這是最簡單的放大鏡。”媽媽裝作不信,舒童就撕了一小塊帶字的紙片,輕輕放在水滴下,果然,字被放大了,她的小臉上充滿成功的喜悅,並興致勃勃地給媽媽講述其中的道理。趁此機會,媽媽表揚了女兒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優點,看得出,舒童的心裏美滋滋的,而在媽媽的心裏,也悄悄地進行了自我批評。
不久後的一天,媽媽又發現舒童在廚房裏正小心翼翼地一手扶著瓶子,一手捏著醬油袋,將袋口對準瓶口,看上去動作有些顫顫巍巍的。當醬油開始穩穩當當地注入瓶口時,媽媽驚奇地發現女兒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動作,她拿起剪刀在袋底的一角上也剪了一個口子,媽媽不禁驚訝地問她為什麼這樣做,舒童說讓空氣鑽進袋子,給醬油加把勁兒。太棒了,簡直是一個創舉!媽媽興奮得叫好。
社會的變化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完全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為了跟上社會前進發展的步伐,更為了能對孩子進行長期有效的教育,我們必須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做好孩子的良師益友。
父母必讀
※ 百科全書其實是一種“小型圖書館”。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一直沒有引起我們中國基礎教育界足夠重視。設法調動孩子對百科全書的興趣,比如,討論一些讓孩子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不必去請教專家,到相關的百科全書裏就可以查找出答案。這樣,孩子就會對百科全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 鼓勵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不隻是為了分數。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而不是隻要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要鼓勵他馬上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讓他知道學這些知識對生活是有用的,進而激發孩子學習科學知識的主動性。
※ 當孩子提出一個家長不懂的問題時,父母應該客觀、誠實地告訴他們:我也不懂,但我可以和你一起通過學習和探究,把不懂搞懂。
※ 當家長和孩子為思維方式和答案是否正確發生分歧時,不要以父母的身份高而自居,而是在肯定孩子的同時,再加以引導,並與孩子一起通過學習、研究去尋找共同的正確答案。
細節5許諾就必須踐諾
■
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父母答應兒子小東在星期天帶他去他的好朋友家玩,當時兒子高興得連蹦帶跳著喊起來:“噢,明天要玩去了……”可是到了星期天,因家裏有事,盡管媽媽一再給兒子說爸爸、媽媽沒空,以後再帶你去。兒子仍然很委屈地說:“那次你們就說帶我去的,這次又騙我……”母親看著兒子那失望的眼神,一種難以言狀的自責,一種對孩子的愧疚感湧上心頭,作為一個家長應守信譽,不能不遵守諾言,於是她對兒子說:“好吧,兒子,等媽媽把事辦完一定帶你去,即使晚點也一定去。”
我們在許多場合,可經常看到一些跟家長鬥氣的孩子,是因為家長的許諾沒有兌現。有的孩子會氣憤地說:“媽媽騙人,爸爸騙人。”
■
五年級小學生趙磊的父母答應了他,如果期末考試考好了,就給買一輛新自行車。可是,考好之後,父母卻反悔了,嫌自行車太貴,又找了許多理由來拒絕他。如家庭貧困啦、一個月的工資不剩多少啦、冰箱用了十幾年也不舍得換了,等等。而最堅實的理由是:舊自行車還可以用,不影響上學。可這並不是父母第一次拒絕趙磊,上次期中考試也是如此,說“兒子考好了就帶你出門旅遊一次”。結果是,他們以即將開學的理由,將他們的承諾取消。趙磊感覺父母是在欺騙自己,十分傷心:“我的父母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當我滿懷希望地拿著我全校前6名的成績單,向他們報喜的時候,換回的卻是反悔!你們知道我心裏有多麼失望嗎?我現在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還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例如媽媽看見4歲的寶寶喜歡吃巧克力糖,而且特別是在飯前吃得很多,她就對愛人說:“小孩子不宜吃很多的巧克力糖,尤其在飯前,這樣會影響他的胃口,降低食欲的。因糖能產生熱量,過多地吃糖,熱量過多會影響食欲。”她愛人聽了這些話,感到無所謂,見孩子在一旁吵著要吃就回答說:“什麼熱量不熱量的,巧克力糖營養價值很高的,他愛吃就讓他吃,反正這是用我的獎金買的。”一邊說一邊再拿巧克力糖給他的孩子吃。她氣得火冒三丈,跑過去把孩子手上的糖奪過來,小孩子因此就大哭起來,而她的愛人就惡狠狠地大罵起來。奶奶聽到聲音,趕快跑進來一把把孩子拉到廚房間,悄悄地對孩子說:“你在這裏吃,別讓你媽看見。”
家長的這種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導致孩子思想混亂,對家庭和未來喪失信心。
■
我國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他的《怎樣做父母》一文中主張,人們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學習撫養、教育子女的知識。他說:“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養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懂得養孩子的方法?有什麼資格做好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怎樣教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兩方麵都充分而又正常地發育?這些,都該弄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妻子從街上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後世傳頌。
大量的事實證明,為人父母者須切記:做不到的事絕不要亂許諾,平時不要輕易許諾,許諾就必須踐諾。有的家長為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論孩子要求什麼都一一答應,今天一塊巧克力,明天一塊棒棒糖。而當許諾不能兌現時,孩子就會認為你說話不算數,對你失去信任和尊敬,漸漸地不聽你的許諾,或者模仿著來對待你,甚至養成說謊的習慣,對一切感到淡漠,對未來失去信心。
父母必讀
※ 一諾重千金。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父母無視對孩子許下的承諾,就不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而“寡信”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對他們一定要言出必行。
※ 統一教育觀念。家庭的教育要統一,在孩子麵前,成人的意見不一致,孩子就會不明白哪個要求才算對的,哪個要求才算錯的,會無所適從。這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這樣就喪失了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 不可朝三暮四。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不良的種子。
※ 知錯應道歉。如果父母出現錯怪孩子的言行,或是有家教的失誤,家長應勇於反思,主動向孩子認錯道歉,主動進行自我批評,並誠懇聽取孩子的意見,立即改變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不良形象。
細節6幫助孩子融入廣闊的人生舞台
■
家長們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特別累。最讓人頭疼的,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問題。見到一位熟人,總要家長提醒了,才會打個招呼,分別時,也要家長提醒了,才會說聲再見,根本不懂禮貌,毫無社交能力。
還有些孩子,他們入學後,難以適應群體生活。別的同學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兒。可他們卻孤零零的一個人,不知怎樣才能進入這個群體。或者,已經結交了一些玩伴,卻由於交往方式的失誤,不是與其他人打架、爭吵,就是畏縮、懼怕,最終被這個群體所拋棄。
■
美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眾多人物在事業上的成敗因素,證明取得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便是“與人真誠的合作”,而導致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則是“不善於與他人合作”。由此可見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多重要。21世紀最需要的是有交際能力的人。一個人在社會中孤軍奮戰是根本行不通的,不與人合作會令自己舉步維艱。
小學生正處於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與外部世界發生更多聯係。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往往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受到父母過度的保護,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再加上個別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和社會的一些不良影響,導致他們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想,不善於體會共同享受的歡樂,缺乏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在交往中不懂得尊重他人、寬容他人。
還有一些小學生在交往中表現得十分膽怯,一是由生性氣質造成:這類孩子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應得緩慢,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適應。二是受環境影響,如家庭中的大人不善於對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聯係少,缺乏交往經驗;有的長期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裏,缺少學習人際交往的生活空間。三是教育上的問題: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長強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準備或緊張而不願意時,受到父母的逼迫、責備,造成孩子怕交往。平時對待孩子要求過高過嚴,孩子做錯了事就受訓斥,孩子因怕失敗遇事退縮。父母過分照顧孩子,什麼都包辦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環境,孩子喪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顯得手足無措。有的孩子因在家裏缺乏規範的約束,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一旦投入群體中,與家裏的差距太大,不能適應,產生膽怯。
■
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你會發現孩子將在以下四個方麵受益: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度的人;他將具備較強的獲取信息和與人合作的能力,並成為具有領袖氣質的人;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將成為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傑出人才。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工具,而禮貌是人際交往中表示友好和尊重的橋梁,禮貌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家長要有意識地教給孩子良好的交往語,如“請”、“謝謝”、“對不起”、“我覺得”、“我認為”、“我來試試”、“你真棒”等。每天到校,見到老師、同學主動打招呼問好。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語言,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就會越來越融洽,會大大增強孩子交往的信心。給孩子講清朝宰相張英寫信讓其母不為造房而爭地,反而讓出三尺的“六尺巷”故事。家長可以教孩子讀張英寫的詩:“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讓他們懂得讓步是人際交往中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重要手段,誠懇善意的讓步可以感動對方,化解糾紛,增進友誼。
那麼,怎樣幫助那些怯於交往的孩子融入廣闊的人生舞台?
1. 對因生性造成的,家長不要急於糾正,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在尊重孩子意願,不受威嚇的情況下,使孩子逐漸投入外界去接納新的人和事物。
2. 因環境影響形成的,應積極為孩子創造與外界交往接觸的機會和環境。如鄰裏之間的走訪,帶孩子外出做客,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人群,到公園、街上看看往來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機會接觸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讓孩子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齡相仿的孩子,鼓勵孩子主動接近,一起玩耍……
3. 父母應正確確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自尊心、自愛心,既不溺愛,也不苛求。在帶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動中,可事先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也可以提出一些適度的要求,指導孩子在客人麵前的舉止行為;活動結束後也應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多鼓勵,少批評,讓孩子嚐試交往成功的愉悅,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
父母必讀
※ 讓孩子懂得交往。使他們懂得人際交往的意義,明白隻有在交往中才能曉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和評價,學習到別人的長處,也才能增強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並逐步接觸和認識到複雜的社會關係,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基礎。
※ 孩子缺乏社交經驗,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家長不應嘲笑孩子笨,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父母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意誌品質,養成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美德。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孩子在同別人交往時常常是無目的、無計劃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識地提醒孩子,設想交往的過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適當教給他一些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對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在遇到挫折時可能會較順利地克服困難。
※ 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關心公益事業,尊重同學。家長要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幫助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與小夥伴交往,感受其中的樂趣。
※ 父母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勵、指導孩子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叔叔阿姨主動問好交談,不要怕生羞怯。孩子請同學到家裏玩,家長一定要表示歡迎,不要怕孩子們鬧翻天。
※ 教育孩子慎重擇交,讓孩子知道交到不好朋友會受到消極影響。如果孩子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搞不好會因受其影響而誤入歧途。
細節7幫孩子卸下心靈的包袱
■
丁力和妻子都是大學畢業,從事科研工作的他們非常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兒子成績好他們就喜上眉梢,成績差他們就對兒子不理不睬。去年兒子考初中時離心目中的學校分數線隻差5分,他們就劈頭蓋臉地把孩子罵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