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鼓勵、獎勵與表揚激發孩子的自信心(1 / 3)

第三章 用鼓勵、獎勵與表揚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表揚、鼓勵是對孩子的優良品德給予的肯定性評價。表揚、鼓勵可強化孩子的良好品德行為,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激勵孩子向更高的目標努力,也能幫助孩子掌握得到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細節20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潛能,凡事做出積極的選擇。顯然,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那麼,應當怎樣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呢?父母的首要任務是把孩子做對的事情從平凡的生活中挑出來,大加讚揚。

據調查,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他們缺少的不是批評,而是表揚。作業寫錯了,被老師批評;成績沒考好,被爸爸媽媽批評;玩的時間長了,被爺爺奶奶訓斥……然而,在一個孩子成長的曆程中,令他們記憶最深刻的不是長輩的批評,而是那些難得的讚揚。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孩子們也不例外。

清代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父母們不妨從現在開始換一種眼光、換一種思維看孩子,也許您會覺得孩子的確是很值得誇獎的好孩子。

其實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都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也有好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因此,家長可以通過學校和家長會這一平台,大家把好的經驗和好的方式,甚至於失敗的教訓都拿出來,通過發言、交流、討論等形式進行探討。通過大家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以及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上,大家都能受益匪淺。

有些家長經常詢問別的家長、老師或孩子的同學,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其實錯了,這種間接的賞識作用是很微弱的。如果家長能經常與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交流,多找一些感覺,那麼很快會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希望之光。當時機一成熟,馬上進行表揚激勵,孩子不僅與父母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滿足孩子的“賞識饑渴”。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千萬不要高高在上扮演“指導者”的角色,要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做出及時的、準確的反應,比如對他說:“我聽到你說的英語越來越流暢了”,“你知道下雨幫助媽媽收衣服了”。這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也會是很棒很有出息的孩子,因此對未來的信心大增。

許多家長感觸很深的一點是總感到自己的孩子進步慢,或者嫌孩子作業做得慢,有種想拔苗助長的衝動。小壯的爸爸在平時輔導兒子做作業時,開始還很有耐心,造個句,組個詞隻給他一些提示,或者幹脆讓他自己想,可隨著時間一分分過去,自己的耐性在一點點喪失,到後來幹脆就告訴他:你怎樣怎樣就可以了。結果一直到現在,當小壯有時候不肯自己動腦筋或思維顯得太慢的時候,小壯的爸爸甚至產生了代替兒子寫作業的念頭。這種做法雖然能節約自己輔導功課的時間,但最終會害了孩子。

小壯的爸爸思前想後,決定還是寧願多花一點時間,一定要讓兒子自己完成功課,讓孩子養成“我自己來”的好習慣。

在參加學校的第一次家長會時,小壯的爸爸知道了賞識教育,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家長要懂得對孩子適時表揚。

回家後,小壯的爸爸悄悄地試了一把,嘿,還真靈。兒子小壯做作業慢,有時做到10點鍾還不能完成,影響第二天起床。爸爸跟媽媽就商量要想個辦法刺激兒子的學習。

於是每次作業完成的時候,父母都告訴小壯,你今天用了多少時間。父母故意把時間慢慢地減少,雖然有時候實際上比昨天還多了半小時,反正兒子時間觀念還不很強,但隨著表揚次數的增多,小壯做作業的時間還真在一點一點地縮短。到二年級後,小壯寫作業基本上在7:30前就能做完。

還有跳繩和做仰臥起坐時,每當小壯多做1個時,父母會蹺起拇指對他說:“厲害,比昨天有進步”、“好孩子,你的胳膊肌肉越來越壯實了”。小壯還真做到了每天增加1~2個,每當做完常規訓練,他一邊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一邊“嘿嘿”地朝父母笑,等待著家長的大拇指和“厲害、厲害”的表揚呢。

父母必讀

※ 表揚要及時。對應表揚的行為,父母要及時表揚。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的作用了。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係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 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書後,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家長隻是說:“你今天表現得不錯。”表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麼。你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得這麼整齊,我真高興!”一些泛泛的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雖然暫時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裏,為什麼受表揚,且容易形成驕傲、聽不得半點批評的壞習慣。

※ 表揚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孩子常“好心”辦“壞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幹”,吃完飯後,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孩子也許就不敢嚐試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廚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鬆了,不僅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還會非常樂意幫你去幹其他家務。因此隻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揚,再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 表揚在事後。表揚最好在良好行為之後進行,而不是事先許諾,從而增強兒童良好行為發生的自覺性。

細節21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上小學時,王浩每逢看到別人捧回家的獎狀猶如捧著元寶一樣金貴,心裏就羨慕得要死。班主任看他眼巴巴的樣子就說:“今後你也好好學習,領回一張獎狀讓他們瞧瞧,我相信你。”於是,王浩為了一張心馳神往的獎狀,真的一改往日的貪玩,奮發學習,埋頭苦讀。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期末考試,王浩考了班級第二名。那一天天氣晴朗,平時難看而令人厭煩的校長的“板臉”,在王浩接獎狀的一瞬間卻變得那樣的可親又可愛。回家的路上,夥伴們前呼後擁給王浩護駕,就連因一個蘋果而不和他說話幾天的福利也一個勁地沒話找話,為的是能摸一下燙金邊的獎狀。中午吃飯時,媽媽特意給王浩煮了兩個雞蛋,說是給他補腦子,逢人就說兒子得了獎狀。整個假期,王浩整天都和夥伴們一起瘋玩,一向管教非常嚴格的媽媽寬容地說:“玩吧,隻有玩好了,才能學好,得更多的獎狀。”在王浩的記憶中,最令他難忘的就是那個假期。

嚐到了得獎的甜頭以後,王浩便一發不可收,就在一張張獎狀墊起的高度上考上了大學。王浩感慨萬千:自己的成功完全得益於第一張獎狀,我要感謝老師,感謝獎狀,是他們給了自己學習的動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力求上進的自信。

美國有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話:“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這句話道出了少年兒童教育成長的真諦。教育,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地鞏固。可是大多數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得多!”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要知道孩子不會自動地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以,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我們及時地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對。這也就是給孩子發獎狀的真正用意。

獎狀象征著榮譽的獲得。而孩子的榮譽感往往要在成人的激發下才能漸漸奠定。歐美國家的家長在一起聊天時,他們常會這麼說:“我的女兒伊麗莎白就是拿奧斯卡獎的料子。”“嗨!小威廉絕頂聰明,50歲能得諾貝爾獎。”……

哈德羅·麥克米倫無論在蹦蹦跳跳的童年時代,還是在伊頓公學的少年時代,或在巴利奧學院的青年時代,都不斷聽到母親薩拉二十年如一日的告誡:“麥克米倫,你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你將來要當英國首相的。”在母親的自小要當偉人的榮譽感的激勵下,麥克米倫奮力拚搏、潛心求索,終於在1957年至1963年兩度榮任了英國首相。

父母教育子女不必刻意停留在給孩子發獎狀的形式上,如表達語言中能充滿欣喜和讚賞也一樣有效果,切記言辭中要傳達出對孩子的努力的承認、尊重和讚揚。

比如韓偉的媽媽一下午都在看兒子踢足球。比賽結束後,她希望告訴兒子她對他技術和成績的讚賞,她詳細描述了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今天下午看了你踢足球,媽媽真是開心,特別是最後10分鍾,你看到了一個得分的機會,你從防守的位置一直跑到場地的另一端,踢進了致勝的一球,你一定覺得自豪極了!”

她加上了一句“你一定覺得自豪極了”,因為她希望他能培養內心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一位父親在耙樹葉,他讓6歲的女兒亞妮過來幫忙把樹葉堆起來。當他們幹完之後,父親指著樹葉堆說:“1、2、3、4、5、6!半個小時堆了6堆!你怎麼能做到這麼快的?”晚上,亞妮在吃過晚飯之後,她請求道:“爸爸,你能再跟我說一遍我堆的樹葉堆嗎?”

稱讚的時候要做明確、詳盡的描述,這需要一點努力才能做到,但是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讚賞中受益,遠比那些對品格的簡單評價要有效得多。

唐克的媽媽在她兒子的吉他上留了這樣一張紙條:“你的演奏讓我很愉快。”她的兒子看了很高興,“謝謝你,你說我是一個多麼棒的演奏者。”他把媽媽的感謝解釋為對他的稱讚。

父母必讀

※ 盡量多表揚。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樂於學習。

※ 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內容和實際進步程度。

※ 經常製定幾個易於達到的小目標。這可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從而有利於發揮潛能,增加自信。

※ 刺激學習欲望。不隻限於書麵,還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練習。例如,製訂旅遊計劃時讓孩子從書中查找地名、路線、測量距離等。

※ 定下家庭學習規矩。例如,“不完成作業不許出去玩”、“說不出今天所學到的東西不許看電視”等,並且自始至終地執行。

※ 當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時,可以給他發自製的獎狀和小紅花,以勉勵他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鞏固自信。

細節22激勵孩子的語言要有餘味

讀小學三年級的張強被同學們推選為班長,如果他父親拉著兒子的手說:“我兒子好樣的,真有出息!”這種表白毫無餘味,對孩子並無多大激勵作用。如果在後麵再補上一句:“當了班長,你就應該用一個班長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生活和遵守紀律等各方麵,都應起到好的作用。”這句話既蘊涵著父母的信任和期望,同時又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嚼頭也有餘味,能對孩子產生激勵作用,促使孩子努力進取。

激勵,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激勵孩子有諸多的講究,倘若方法不當,是難以達到目的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激勵孩子呢?

激勵目標要切合實際。父母給孩子設立的激勵目標,應該是孩子在經過努力奮鬥、頑強拚搏之後能夠實現的。目標過低或過高,對孩子都起不到激勵作用。由於孩子的成長與進步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父母的激勵目標也應具有漸進性。

另外,要選擇恰當的激勵時機。激勵孩子,應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隻有在這種氛圍中,孩子才能冷靜地思考自身的問題,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教育,領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繼而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奮鬥。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有所進步時,最好的獎賞是能在當晚告訴家人,分享他的成就。作為家長,雖然我們可以不斷重複地告訴孩子,我們是多麼為他感到驕傲,但最終他還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強化自己的行為。

幫助孩子形成這種力量的最佳做法是:指出他所做的事情值得給予榮耀,然後提醒他要從內心裏承認自己。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激勵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過程,離不開家長的尊重、信任、指導及影響,這有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並保持繼續努力的積極態度。

實事求是,正確表揚。為了避免出現家長的鼓勵一停,孩子的良好行為就停的情況,家長在表揚孩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表揚要值得,讓孩子明白,自己真正該得到表揚;二是表揚行動,而不是孩子,因為表揚的真正目的是幫孩子學會分辨是非,找到改進自己行為的辦法;三是表揚要盡可能具體,讓孩子知道究竟什麼事做對了。

學習積累,積極引導。教孩子學會自我表揚和激勵,家長的任務除了肯定和表揚孩子之外,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積累各種自我激勵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比如,教孩子自我對話是一種效果不錯的做法:“我很棒,我能做好這件事。”

創設情境,自我激勵。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家庭的實際條件,在家裏創造積極的環境。例如讓孩子的房間充滿向上、樂觀的氣氛,創設輕鬆的家庭遊戲方式,讓孩子在自我激勵的習慣養成過程中,了解生活和周圍世界,增強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

小約翰的家有件傳家寶,那是個刻著“與眾不同”4個字的紅色餐盤,要是誰做了得到全家人都認可的事情,吃飯時就可以“榮耀”地使用這個特殊的盤子。

這天,小約翰帶著最要好的同學大衛回家。大衛騎來了一輛漂亮的新自行車,那正是約翰一直想要買的車子。大衛還對約翰的父母說,這是他這次測驗及格,父母給他的獎品。其實,小約翰這次測驗也及格了,而且成績比大衛還好。母親擔心小約翰心裏不平衡,便對他說:“我知道你可能會不愉快,尤其是你學習那麼用功,還順利地通過了測驗,這都是我和你爸爸最感到驕傲的事,因此你有資格用紅盤子吃飯了。”

小約翰若有所思地看看自行車,再看看大衛,然後小聲對母親說:“媽媽,紅盤子更棒,因為那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說完,就開心地和大衛出去玩了。

小約翰的父母用紅盤子吃飯來刺激孩子,通過孩子及時的自我激勵來化解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認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我激勵是習慣內化的結果,孩子重視的不再是父母的表揚或者物質上的獎勵,而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並能正確麵對物質誘惑;相反,不恰當的物質獎勵會使孩子變得完全依賴於他人的讚許。

父母必讀

※ 發現孩子有消極情緒,應及時采用適當的方法消除。可以建議他用以下方法思考:“即使不如人家,但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繼續試著做,並滿意自己所做的,不要膽怯、害羞。”

※ 當孩子在某事上失敗了,他在自我激勵時,家長更要鼓勵他肯定自己的成功,這樣可以幫助他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壓力。

※ 幫助孩子獨立、愉快地完成任務。過分地保護和缺乏保護都是有害的。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壓力時,要鼓勵他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有需要時才給予幫助。要表揚孩子好的主意和行為,並鼓勵他進行自我表揚。這樣,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如何運用自我激勵,並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了。

細節23為孩子個性的全麵展示提供平台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在上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但老師對他的評語是:“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父母尊重了孩子的意願,讓他改學油畫。但美術教師對他的評判是:“你是繪畫藝術方麵的不可造就的人才。”因為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

幸運的是,後來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采納了化學老師的建議。

一個在文學和繪畫藝術領域的“不可造就之才”,似乎為化學所生,在化學領域如魚得水,前程錦繡,並最終贏取了諾貝爾化學獎……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德華·加德納長達20多年的多方麵研究證明,每個人至少具有8種不同的智力: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動覺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觀察—博物智力。

而且,這8種智力並不平衡、相對獨立。不同的個體其組合方式及表現形式也各有千秋。例如,奧托·瓦拉赫,在文學和繪畫領域“無可救藥”,在化學領域卻“熠熠生輝”。

因此,父母們切不可急功近利地固定孩子的“專業”,不可“霸道”地要求孩子“子承父業”或實現父母未了的心願,更不可因孩子某些方麵“不可造就”而過早定論,悲觀失望、“破罐子破摔”。

明智的父母應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真誠鼓勵孩子多方麵發展,平和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麵的“一事無成”,理性對待孩子的“跳槽”、“轉軌”,為孩子個性的全麵展示提供平台,為孩子強勢智慧的發揚光大披荊斬棘。

真正的美玉是需要慧眼賞識,精雕細琢的。而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尚待發現的美玉。每位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將他們視為珍寶美玉,對他們寄予美好的願望。而隱藏在孩子身上的這些強勢智能很多是尚未開發或期待更深層次挖掘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理念,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如同舟舟可以走上國際級的音樂指揮台,但他卻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會寫文章、會做數學題,假如舟舟的媽媽非要堅持孩子必須把語文學的怎樣、把數學學到什麼程度,那肯定是徒勞的。

霍華德·葛德納在《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每個孩子天生就具有8種智能,當他(她)利用自己的優勢智能進行學習時會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