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鼓勵、獎勵與表揚激發孩子的自信心(2 / 3)

為了幫助家長辨認出孩子的優勢智能,請對照下麵列出的8種智能的概述,看看哪一種智能的描述最適合你的孩子。如果你不能確定孩子的哪種智能突出,那麼請仔細觀察孩子一段時間,請教一下孩子的老師,嚐試了解孩子真正的智能所在。

語言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喜歡閱讀、寫作以及講故事。他們通過聽、看文字進行學習,而且他們掌握了相當多的信息,詞彙量大,可以一字不差地記憶知識。

數理邏輯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可以理解數字、模型以及邏輯關係,喜歡科學和數學。他們善於分類、提問、做實驗以及計算出結果。

音樂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節奏感、音高感以及旋律感,並且伴隨音樂會做出反應。他們善於記憶各種旋律,能準確把握時間,喜歡唱歌或是哼唱曲調,有的可以演奏樂器。

空間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喜歡繪畫、設計以及創造,而且喜歡想象和幻想。他們能清楚地記得自己看過的、讀過的地圖和圖表,擅長使用顏色和圖片進行工作。

身體運動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可以自如地控製身體姿勢,保持身體平衡。他們擅長體育活動,可以熟練地運用身體語言表現藝術性的活動,善於完成小肌肉活動任務(精細動作任務)。

人際關係智能占優勢的孩子:理解他人,具有很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有許多朋友,善於做決定和調解糾紛,喜歡參加社團活動。

自我認識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具有很強的自我理解能力,獨創性強。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獨自工作,具有明確的是非標準。

自然認識智能占優勢的孩子:喜歡戶外活動,好奇心強,會把環境按照某種特征進行分類。

父母必讀

※ 孩子強勢智慧表現一:對物體的形狀、空間關係、色彩等的認識發展得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畫意象畫,而不隻是模仿別人的畫;喜歡用圖形或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喜歡看畫展;喜歡畫各種各樣的東西,喜歡畫自己熟悉的東西;極為反感別人在自己畫畫時打擾自己;能欣賞或評價別人的繪畫作品;繪畫作品的立體感強,比例關係得當——這些信號昭示孩子具有視覺空間優勢智慧。

※ 孩子強勢智慧表現二:從小就能安靜地聽各種歌曲、樂曲;節奏感很強;聽覺敏銳,尤其對音樂的聽覺非常精確;聽到熟悉的樂曲或歌曲時極易興奮和激動,常常會情不自禁地低聲附和;識譜、記譜的能力很突出;對彈奏練習有濃厚興趣;喜歡合唱和演奏,對演奏有“天生”的好感;喜歡各種樂器並有持久的興趣;能演奏一種或多種樂器;能用歌曲或音樂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是一個具有音樂—節奏智慧優勢的孩子的重要表現。

※ 孩子強勢智慧表現三:從小對泥塑和折紙等手工活動非常感興趣;對各種有關機械製造或技術發明方麵的故事興趣甚濃,能長時間地聽這些方麵的故事,並不厭其煩地聽上好幾遍;喜歡拆卸玩具、修理玩具,喜歡自己動手製作玩具和手工藝品;喜歡修理鍾表、手電等;樂意收集和保存各種機械模型和零件;喜歡讀有關科學和機械製造方麵的書籍、報刊——這些信號提示孩子有較強的機械能力,很有可能在與機械有關的發明創造方麵有所作為,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一個這方麵能力超常的人物。

細節24多用精神獎勵,少用物質獎勵

小嬌是個四年級的學生,自小得到家中老人的寵愛,父母也視其為掌上明珠,平時全家人對她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因此小嬌在校學習、品行表現都比較好,常得到表揚。但有一點令父母不知所措,小嬌一旦取得好成績在學校得到表揚或得到家人表揚時,總要家人獎勵物品或錢,不給她就不高興。小時候,父母常用這種獎勵辦法來鼓勵她、取悅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大。為此小嬌的父母感到很困惑。

也許有的家長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

在今天的家庭中,獎勵成了兒童和家長談判的條件。孩子不吃飯,家長許願,你吃完後給你兩元錢。學習、吃飯等本是孩子應該做的事,獎勵、許願反而使其變成了有條件、有報酬的事了,這不利於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家長對孩子的獎勵應注重精神獎勵,少用物質獎勵,更要慎用物質獎勵。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或者安心把作業寫完,父母往往會想盡辦法,軟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許諾:“做完給你買玩具”“進了前3名帶你去公園”等。而兒童心理專家則指出,獎品固然可以強化某種良性行為,但它又可能使人隻對獎品感興趣,而對被獎行為本身失去了興趣。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挑選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將他們分為兩組。A組的孩子得到了一個許諾,即“畫得好,就給獎品”,而B組的孩子們則隻是被告知“想看看你們的畫”。3個星期以後,這位心理學家發現,A組的孩子們大多不主動去畫,他們繪畫的興趣明顯地降低了。而B組的孩子們則和以前一樣愉快地繪畫。可見,對於孩子們來說,精神上的獎勵比物質上的獎勵重要得多。說明外在獎勵不是激勵和強化學生學習行為的法寶。

雅文的父親從不給她買玩具,但總是陪孩子一起玩沙,玩小石子,玩泥巴。有次雅文過生日,見父親從外麵回來,她就問:“爸爸,你給我的生日禮物呢?”父親牽起她的小手說:“走吧,我陪你到沙堆上玩去——這就是爸爸給你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雅文喜歡塗鴉,她隨手畫的一個一點也不圓的太陽,一個頭大身子小,嘴巴是四方形的洋娃娃,還有她在幼兒園獲得的一朵朵小紅花……父親都給她當寶貝似地裝進了特意為她製作的檔案袋裏。這以後雅文不論畫了什麼寫了什麼都會交給父親,還驕傲地跟小朋友說:“我爸爸會把它好好保存起來的。”

家裏來了客人,父親從不強迫女兒喊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對她說:“你想喊你就喊,你不想喊你就不喊,你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辦,你要知道,一生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你的意願,誰也不能強迫你改變它,包括你的爸爸媽媽。”

雅文喜歡看報紙,可媽媽總是把那些她認為不適合孩子看的版麵藏起來,父親卻找出來又還原到報紙裏去。鄭重地說:“我們誰也沒有剝奪孩子看一份完整報紙的權利。”

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最大,雅文常常放學一回來就大發脾氣說:“老師們真是狠心啊,一個比一個布置的作業多,害得我一晚上隻能睡幾個小時的覺。”父親也說:“老師們真不知心疼學生啊,怎麼能沒完沒了地這樣做啊……”

雅文考試回來,發現自己做錯了一道題就傷心得放聲大哭起來。父親撫摩著女兒的肩膀說:“哭吧哭吧,現在多哭一些,今後才能多笑一些。”

雅文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重點中學,不少人都說她為家裏節省了幾萬元的“入校調節費”,父親笑著說:“這說明她的學習基礎打得比較牢固,說明她過去的生命沒有白白浪費,這比節省那幾萬元更重要。”

這年期末,雅文捧著一張全校十佳的獎狀回來,問爸爸:“該怎樣獎賞?”父親接過獎狀看了一眼,然後還給她說:“我已經獎賞你了——要記住:有人欣賞你,就是對你最大的獎賞!”

父母必讀

※ 改變孩子的榮譽觀、表現觀,樹立正確對待表揚的態度。當孩子告訴你在學校得到表揚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表現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敬佩,應該再接再厲,繼續發揚,讓再次的表現得到更多的認可,讓孩子感受到被人尊重、信任、敬佩的喜悅,體會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告訴孩子,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得到了別人的認可與敬佩,是健康成長及社會價值的表現,而這種表現不是用物品或金錢能替代的,否則就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 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當孩子得到表揚後向你提出物質要求時,家長不可發火,以免造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而該耐心說理。假如孩子一旦改變不了態度,家長應堅持立場,絕不遷就。待孩子稍冷靜後,再找他談心,鼓勵他繼續發揚優點,爭取更大的進步,實現自己的價值。

※ 適當對孩子進行心理撫慰。平時家長因寵愛孩子,百般遷就使孩子得到表揚後就提出物質要求。而一旦不能得到滿足,孩子肯定會產生失落感,盡管家長做了解釋,但孩子不一定完全心服口服。為此,家長應讓孩子有個心理適應的過程,一段時間內,家長要細心地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從精神上表揚、鼓勵,讓孩子感受愉悅,淡化“一受表揚就提要求”的思想。久之,精神上的需要就替代了物質上的需要,孩子的缺點便容易改掉了。

※ 盡量取得老師及家人的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假如實施以上方案的隻有家長一人,而其他與孩子學習、生活有密切聯係的人,教育方法與你的步調不一致,那你的工作肯定是困難重重,事倍功半。因此,家長必須要得到老師、家人等的配合,同步實施教育策略,讓孩子接受的教育麵再廣一些。這樣,孩子的轉變肯定會快一些,效果會好一些。

細節25多誇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來自湖南的魏永康,13歲開始讀大學,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因自理能力低下,知識結構不能適應,而中途被勒令退學。

據統計,兒童整體中有3%左右的孩子屬於超常兒童。他們智力水平遠遠超出了生理年齡,但心理發育遠不成熟。超常教育實際是縮短了人的成長過程,但這種縮短必須按照人本身的規律進行,人成長過程中要經曆的事情必須要經曆,不能用一方麵發展取代了多方麵發展。而那些被稱為“神童”的孩子,之所以屢屢出現“傷仲永”的悲劇,壓垮他們的壓力大多來自於成人世界。正是來自這些神童的家長和周圍人的過度關心和期盼,過度看重孩子的聰明度,讓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一直生活在“揠苗助長”的誇讚之中,難以承受挫折,難以承受平庸。

誇讚孩子是對其取得優異成績行為的激勵,是促使他努力進步的核心方法。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聰明的孩子不應該因他們的智力和學習成績而總是得到嘉獎,因為這樣做會容易使他們自我陶醉,而且他們會把考試得高分看得過於重要,分數稍不理想就是徹底的失敗。他們可能會因為一次所謂的失敗就放棄努力。反之,那些因學習努力而不是智力超常的原因受到誇獎的孩子,受到鼓勵後克服困難的能力更強,他們日後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卡羅爾·德韋克和克勞迪婭·米勒對412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研究。他們比較了因智力因素好、取得好成績而受到嘉獎和因刻苦努力而受到嘉獎的兩類學生,得出的結論是:表揚孩子因聰明而取得的好成績不如表揚他努力。那些因努力學習而受到過嘉獎的孩子,一旦成績不理想,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造成的,他們不擔心失敗和冒險,會用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好成績。

總誇孩子聰明,他會將這種誇獎當成包袱,誤認為如果聰明,任何事就隻許成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了,就垂頭喪氣,經不起挫折。家長應主動將往昔對孩子“讚揚性”的教育,刻意轉變為“鼓舞性”的激勵。

把“你真聰明”轉變為“你真努力”,當他堆砌一次積木時,這成功是他努力的結果,積木倒了,應鼓勵他:“隻要再努力一次,你肯定會成功的……”最後的結論是:“由於你的努力,你終於成功了!”

這種轉變的結果是會得到出乎意料的奇跡。再遇到什麼挫折,他不僅不會垂頭喪氣,而且還會說:“因為我不夠努力,隻要再努力一下,就會成功的!”孩子能這樣說,不正是家長追求的目標嗎?

家長在運用獎勵這一手段時,宜突出表揚孩子的努力,從而讓孩子從心理上、思想上受到鼓勵。

一個海外華人家庭有兩個兒子。老大從小本分老成,但天資平平,學習成績一般,父母投資培養其才藝也不見有大起色,父母很失望。而小兒子卻聰明過人,靈氣十足,不僅在校成績一貫優秀,才藝方麵也頗具天賦,音樂、下棋、美術,等等,學什麼就會什麼。父母誇獎他的話不是聰明就是天才、神童。

可想而知,這小兒子為父母爭了光,也是親友們誇獎羨慕的對象。父母便放棄不爭氣的大兒子,投資時間、金錢來重點栽培小兒子。為他選擇好學校,課外也花重金帶他到處拜師學藝。

高期待高壓力下的小兒子,很羨慕哥哥的清閑自在,但他還算聽話,直到高中畢業都是各方麵出色的好學生,又進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學,父母更為之自豪無比。然而,從哈佛畢業之後,小兒子卻什麼事都不想做。他告訴父母:“我已向你們交了差,你們有了個哈佛畢業的兒子,夠有麵子了。但我從小就在高壓力下生活,如今已經筋疲力盡,該是我放鬆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時候了!”這個哈佛畢業生從此多年閑蕩而無所事事。

而那個不起眼的老大,父母以往沒有給他施加過多壓力,反而使他有空閑時間參與輕鬆多元的課外活動。他沒有像弟弟那樣被父母迫使著奔忙於上課外技藝班,卻有機會在主流少兒組織中接觸更廣泛的項目,獲得綜合知識技能,找到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領域,而且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績。他讀的雖是極普通的州立大學,卻有機會展示和鍛煉領袖能力。大學畢業後他不好高騖遠,勤懇工作從普通崗位做起,表現非常出色,後來又自己創業闖出一片天地。

這類望子成龍,龍卻不甚爭氣的例子,在中國家庭教育中並不少見,這種眼裏隻有聰明而不重視努力結果的教育方法難免會適得其反。

父母總想按照自己的期望來把孩子培養塑造成天才,而不顧孩子的興趣與追求,甚至阻止孩子參與有利於全麵發展的課外活動,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隻注重獲取書本知識,換來的往往是培養出心智不夠健全的畸形人才。

父母必讀

※ 所謂的成功者,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傳世上的論述“培養天才”、“成功之道”之類的書籍,其實都是不切實際之談,因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種藍本把所有人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身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應該從眼下做起,根據孩子們的特點,為他們創造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環境,多誇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讓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向成功。

※ 喜歡用孩子的成就來為自己臉上貼金,是中國父母的一個“陋習”。在“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等傳統意識指導下,家長們也愛把孩子的優劣,作為衡量父母是否稱職的要素。然而,教育要以個人為重,孩子們學習知識是為了充實自我,而不是為實現父母的期待。

※ 人都要學會正確對待功名和挫折,父母們首先得以身作則,孩子們才能在正確影響下健康成長。不然,會一代一代重蹈覆轍。不少家長恐怕還記得自己童年時對父母嚴厲管教的逆反情緒,可如今為人父母卻又不自覺地效法,就會苦了和害了孩子。

※ 有的父母把進名校當作成功的標準與人生的目標,所以孩子在達到此要求後,就拿其當作炫耀資本。其實,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隻不過是人生中學習知識的一種過程,將其當作奮鬥目標是本末倒置,用其衡量孩子成功與否更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細節26多征詢一下孩子的意見

在王穎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多,隻要求他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思想不開小差、不做小動作、不跟別人說話,平時鼓勵他多玩,有時還幫他找借口不做家庭作業。有些作業要家長簽名,父親王慶國對王穎說:“我授權給你,你替我簽吧”,結果王穎家庭作業的“父母簽名”都是王穎自己簽的。正因為王慶國對孩子的要求不多,所以對王慶國的話王穎總是言聽計從。王穎不到10歲的時候,象棋、圍棋、麻將、撲克(拖拉機)、電腦遊戲樣樣都會玩。

在考試以前,如果王穎問他爸爸:“我考多少分你就滿意了?”王慶國的要求總是在80分左右,當然王穎的成績每次都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所以,王穎每次總能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

正如兒童教育專家所說,常受家長譏諷、否定的孩子易產生扭曲性格和自卑心理。

現在有些家長和老師的口頭禪和做法本身就是孩子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殺手。比如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你做了錯事,罰寫生詞20遍”,這樣的心理暗示是: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厭惡學習的。如果孩子做了好事,家長說“你幹得不錯,獎勵你看20分鍾課外書”,同樣是學習,那效果會完全不同。

任何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期望,但如果將太高的期望值掛在嘴邊,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比如孩子能考80分,家長如果說考90分才有獎勵,他就會有一種挫折感。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太多,就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反倒他會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

一位小學生的母親,在她小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差,在班裏人緣也好,但望女成鳳的父母仍常常責罵她不夠勤奮、不如鄰居家孩子聰明。“可能是因為我的父母本身文化不高又想子女能考上大學,所以常常用譏諷挖苦的方式刺激我,他們最常講的就是‘看你這麼胖,如果將來再考不上大學,你就隻好去做掃大街的胖大嫂了’。”

這位母親回憶說,父母的口頭禪常令她心情悲憤、抑鬱,天長日久漸漸在自己心裏形成一道陰影,這種自卑感一直伴隨到她高考落榜和結婚成家。這位母親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自己做母親了,我看了許多書,我用賞識教育來幫助孩子塑造堅強、自信、達觀的人格,不能再讓孩子遭受我小時候的遭遇,要讓她從小明白自信的人才最美麗、最聰明。”

尊重孩子意願,對孩子的成長道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用強製的命令性語言來命令孩子,隻會扼殺孩子在某一個地方的閃光點。因此,作為家長,作為子女人生道路的領路人,必須學會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尊重孩子的意願。而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於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不能代替孩子對客觀進行選擇。

父母要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講話時大人不但要認真聽,而且有時大人要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並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覺。孩子與夥伴玩耍時不能硬逼他回家;孩子做錯了事不得橫加訓斥;要孩子寫作業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父母不要在人前教子,更不應該當著外人的麵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因為這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這樣做是一種犯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