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愈挫愈勇,抗挫力就是自信力(2 / 3)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要有麵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大多數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英國的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裏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

查理4歲時,對已燒開水的水壺很感興趣,麥克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小查理接近水壺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證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危險,並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

煤氣灶上的水壺熱氣蒸騰,父親告訴理查,水開時的水汽會把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然後示範著用一塊毛巾墊在手下,把壺拿了下來。再讓兒子來學著拿開水壺。這的確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會把整壺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麵積燙傷,甚至由此引發生命危險。麥克便把水壺裏的水換了溫水。

第一次嚐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於是溫水,所以隻不過燙紅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麥克耐心地告訴兒子“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你需要用兩隻手。”

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後退著,“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麥克的想法非常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麵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隻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他成功了,因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父母必讀

※ 做個引導者,讓孩子自己找到失敗和挫折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一個孩子如何來處理犯下的錯誤或遇到的失敗,可以很好地衡量出他的自信潛力如何。

※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每個問題都有答案,我們要幫助孩子尋找答案。孩子的成功會使未來變得更加燦爛和光明。

※ 和一個剛剛在考試中失利的孩子坐下來聊天,詢問他會如何吸取教訓,如何在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你可以引導他的思維,但是你不能將所有答案和盤托出。

※ “挫折教育”可求“遠”,但更要求“近”。形式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容。套用一句老話,那就是: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平時做起。

細節50盡量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困難和麻煩

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時茂比較寵愛孩子,他的兒子陽陽降臨人世後,無論他要什麼,朱時茂都會盡量滿足。朱時茂帶兒子打遊戲機時,原定該買多少個硬幣,但他總是偷偷給孩子多買一些。

陽陽小時候身體不好,可他天性喜歡玩水。朱時茂的妻子就一再囑咐丈夫,不要帶兒子在水裏遊泳時間過長。本來說好隻遊1個小時,但每次到時間時,朱時茂都沒有及時製止,任孩子繼續泡在水裏,結果害得陽陽經常生病。見幼小的兒子每天都不得不吞咽苦澀的中藥,朱時茂倍感後悔,覺得這完全是自己過分地溺愛遷就孩子造成的後果,於是接受了朋友的建議:要讓陽陽離開溺愛他的環境,讓他擺脫名人父親的光環,讓他不能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當朱時茂把9歲的兒子送到美國讀書後,遠在異國他鄉遠離父親的陽陽,身體反而很快就得到了康複,而且越來越健壯,不但成為遊泳高手,而且還在學習空手道了。

社會各界都在強調素質教育,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有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有很強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作為父母,一方麵要強化這方麵的意識,另一方麵在生活中要舍得“放手”,盡量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困難和麻煩,這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一環。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父母應教育孩子克服依賴思想,鼓勵孩子獨立麵對困難。隻有當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帶來的痛苦體驗時,才能激發他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如果父母不是袖手旁觀,而是一開始就介入,那麼孩子就不會自己動腦筋去想怎麼辦了。人際交往是如此,其他的事情也會這樣。隻有當孩子一開始就不得不自己去麵對挫折,而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才會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而戰勝困難。

孩子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還不成熟,接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並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明白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還孩子以生活的本來麵目,讓孩子認識挫折,從而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

小龍在結束了一天的幼兒園生活後,總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的活動場所“瘋”一陣。這天,他玩著玩著,又發現了一個小船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積木,讓他十分感興趣。

當時已經有一個小女孩騎在上麵了,但小龍卻不顧一切地擠到女孩身後,硬要騎上去。那女孩自然不讓,於是兩個人發生了拉扯、推搡現象。這時候,在一旁的女孩母親走了過來,相當嚴厲地對小龍責罵了起來。

恰巧,小龍的母親也到幼兒園接孩子。也許這位女孩的母親並不知道她就在附近,否則她應該不會這樣“聲色俱厲”。小龍的母親看到兒子感到害怕了,小臉漲得通紅,有些驚惶地望著女孩的母親。她看到兒子的行為雖然多少有一些“蠻橫”,沒太注意遊戲時的規則,但畢竟沒有發生激烈的“暴力衝突”。可這個女孩的母親卻以不適當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使兒子一時不知所措,甚至害怕起來。這使自己這個做母親的多少有些替兒子不平,也很心疼。

但小龍的母親還是打消了自己想去幫助解釋和勸解的念頭。依然若無其事地與他人談笑,眼角則不時關注著“事態發展”。隻見兒子小龍憋紅著小臉與那位母親辯白了幾句,雖然聲音不大,表情也有些緊張,但他還是在力圖說明什麼。後來,他終於和小女孩一起騎上了大積木玩了起來,很快就把剛才的事拋到腦後。

看到了這一幕,小龍的母親越發認為自己剛才的“不介入”是正確的。孩子們的問題更多地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去解決。大人過多參與隻會助長孩子依賴大人的心理。隻有這樣,孩子才可能學會應付各種困難。

對父母而言,培養孩子直接麵對挫折的意識非常重要。因為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在孩子個性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必讀

※ 合理的批評。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極差,聽不得一點批評,即使做錯了也不能批評。孩子長大之後,怎樣承受來自批評的壓力?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的批評。如果錯誤比較嚴重,批評還可更嚴厲些,這樣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 適度的懲罰。對於孩子犯的大錯,給予適度的處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關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自己反省;或是不給孩子買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讓他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 忽視。我們總是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中,主角都是他。事實上,一旦所處環境發生變化,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變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視,那麼怎樣讓孩子適應其中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以適應新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應該時常轉移中心點,讓孩子適應新的變化,以便孩子進入社會後能及時調整心態。

※ 適當的勞累。現在的孩子幾乎與勞動絕緣。即使上了小學的孩子,父母或爺爺、奶奶都會伺候著。早上怕孩子上學遲到,還要幫忙穿衣服,天天接送,使得孩子吃苦能力差,肢體懶惰,肌肉無力,不僅阻礙身體的發育,還會影響智力發育。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煉他們,讓他們參加一些野營活動,接受挑戰,戰勝自我;或者平時在家讓孩子適當地分擔家庭勞務。

細節51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這是一個剛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大學生親眼目睹的故事:

一天上午,我從商店出來在路邊等車,看見一個年輕的美國媽媽帶著一個小孩走在人行橫道上,孩子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個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輕的美國媽媽走到孩子身邊,並沒有彎下身子把兒子扶起,而是大聲說了一句:“盧克,男子漢,站起來!”然而,那個小孩子顯然是摔疼了,不但沒有從地上站起來,還開始哭了起來。沒有想到,那個年輕的美國媽媽又對孩子說了一聲:“盧克,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會站起來!”也許是因為媽媽的鼓勵,那個孩子真的從摔倒的地方站了起來。

年輕的美國媽媽拉著孩子的手走到路邊,然後蹲下身子,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又說:“知道嗎?盧克,以後再摔倒,要學會自己站起來,你看你剛才的樣子,像個咱們家的男子漢嗎?你在家裏不是說過,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你剛才那樣子怎麼保護媽媽呀?”

什麼是挫折教育?有不少家長將挫折教育簡單地理解為給孩子吃吃苦頭,這是非常片麵的。挫折教育是教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在失敗後如何盡快調整好心態的一門學科。這種教育方式能鍛煉他們的堅強意誌。增強他們的信心,為他們今後走向社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屢戰不敗打下基礎。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教會孩子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百折不撓、逆流而上。

挫折教育可教會孩子學會自控,堅定孩子的意誌,提高孩子的品質,是目前家長對孩子的單一培養方式——智力培養的補充。它能使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戰勝自我,從容地麵對挫折和打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對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及事業的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的孩子遇到一點兒困難,就會沮喪、想不開,甚至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如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於是,人們開始重視對“太順”的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無論順境逆途都能坦然麵對。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家長應該如何把握好分寸,既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是人生必經體驗,同時又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魯迪今年14歲,在他父母的鼓勵下,決定在假期裏打工掙零花錢。上一個寒假,他到親屬開的一家超級市場當收銀員。但是,第一天下班回家後,他卻垂頭喪氣,懊惱不堪。因為當班時,他給一位婦女多找了零錢;還有,他竟打碎了一打雞蛋。

“我幹不了這份工作!”魯迪大叫著,“也許我根本就不該出去做事,被主管責怪,真是丟臉!”他聲音提高了8度,母親聽出其中充滿了挫敗感,就開始鼓勵他,並提醒他的一些強項:“比如,你能熟練運用電腦,再比如,你做事非常係統化。這些能力和素質會使你成為一個出色的收銀員。媽媽對此堅信不移。”

“從事一項新的工作,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誤。”母親說,“我會犯錯,其他人也會如此。”“您也犯過錯誤?”兒子吃驚地反問。“您又是怎樣去克服的呢?”他接著追問。

母親解釋道:“我還是每天上班,但會想方法去減少犯錯的概率。你想想如果你退縮了,日後就連改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了。”

母親和兒子針對魯迪第一天的表現,開始動腦筋想辦法。果然,第二天情況有所好轉——在裝袋時雞蛋磕碎的現象沒有發生。而第三天,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魯迪的這些小小的成績使他開始對工作感到樂觀。同時,母親還發現,這種樂觀的態度和情緒也影響了他生活的其他方麵,比如彈吉他、做假期功課等等。

現在,魯迪已經意識到,事情是能夠做得更好一些的,這種強有力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便是我們所說的自信。

父母必讀

※ 父母播下自信的種子。“充滿希望的孩子對未來滿懷信心。因為,他們有過多次克服困難、多次做出成績的曆史。因此他們確信自己仍會取得成功。”美國心理學教授斯恩德博士說。充滿希望的孩子不是消極被動的旁觀者。他們會製定精確的目標,然後會尋求方法去達成目標。

※ 作為父母,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伴他,無條件地接受他所做的一切。這些都有助於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積蓄成功所需要的能量。

※ 要創造一個良好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安全,無論遇到什麼阻礙,都能胸懷遠大目標,充滿自信地去達到目標。

※ 父母親每天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言語和行動令我的孩子更加自信,充滿希望,還是使他們對未來不再樂觀積極?

※ 父母還要耐心傾聽和悉心感受孩子心中的夢想,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教育孩子要循循善誘,而不是粗暴地糾正和責備,這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指數”。

※ 讓孩子身處困境時看到自己的優勢,從而增強自信心。若孩子們成功地達到了目標,毫無疑問,這會使他們對未來更加樂觀自信,充滿希望。但如果他們遭遇失敗,對自己的缺陷無法釋懷,就要鼓勵你的孩子。

※ 讓孩子相信,你也一樣需要他的幫助。這些言語對孩子是一種激勵,它傳達了一種信息:讓孩子明白了他是家庭中有價值的一員,而不僅僅是一個小孩子,做事僅為得到零花錢。再有,要讓孩子感受到,因為有他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細節52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現在的一些孩子很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感覺到了,擔心他們將來適應不了社會,於是,一些父母和教育機構紛紛利用“吃苦夏令營”等形式,對孩子進行“耐挫折”訓練。

孫濤今年念小學五年級,常聽到他的母親埋怨他“太懶”。前幾天,這位母親高興地對鄰居說,孩子所在的學校組織“吃苦夏令營”活動,是該讓他去吃點苦,鍛煉鍛煉。可是,就在她口口聲聲表示讚同的同時,又專門上超市為孩子買了好多零食,一個背包都放不下,說是“不能虧待孩子”。她還專門給孩子備了一個手機,關照他要保持電話聯係。孩子鍛煉一周,她放心不下,每天晚上打電話詢問,活動結束時,還親自到學校幫孩子提行李。她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便是:“你熬過來了就好。”這種父母身上所存在的那種既想讓孩子接受教育,又怕孩子受苦的“葉公好龍”心態,在不少家庭中較為普遍。

生活中,父母常為孩子的錯誤和挫折擔心、著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現: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水平的發揮。相反地,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麼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很容易發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心理氛圍。

孩子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著孩子去學習,可以允許他們適當看看電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出對考試成績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度。盡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氛圍,調整好狀態。父母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心裏輕鬆起來,並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壓力有關。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不應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自由地去闖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麼,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在幼兒園遊樂場的組合滑梯上,一群3歲左右,來自亞、非、歐、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孩子正玩得開心。許多爸爸媽媽站在一旁圍觀,看著孩子們在滑梯上興奮地爬上爬下。

最吸引眾人目光的是一個黃頭發、藍眼睛的小男孩。因為其他孩子都是順著梯子爬到滑梯頂部,然後坐好,兩手扶著扶手滑下來。唯獨他不停地變換著花樣玩法,活躍而靈巧地做出各種大膽而新奇的動作,顯得特別鶴立雞群。

有的家長不禁擔心地叫起來:“太危險了,會摔到你的!”一直站在一旁的小男孩的媽媽聽見了,連忙擺擺手說:“請不用為他擔心,我的兒子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果然,小男孩動作敏捷,雖然有時看上去是個危險動作,但他也能比較安全地落地。盡管有幾次他倒著下滑時因動作太猛,頭磕到了地上,但他很快就爬起來,揉揉碰疼的地方,又滿不在乎地去玩了。他的臉上始終是快樂的笑容,嘴裏還常常發出快活的尖叫。他的媽媽始終麵露微笑站在一旁。

一個中國小女孩見此情景,就也想仿效著做一次,可剛擺好姿勢,就被媽媽發現了。女孩的媽媽趕忙衝過去叫著:“這可不行,會傷到你的!”小女孩臉上的笑容很快消失了,並撅著嘴退到一邊去了。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無微不至的保護,而是敢於搏擊風雨的獨立精神。把屬於孩子自由的空間還給他們,讓孩子在盡情玩樂的同時,去試驗自己的能力,讓他們通過嚐試,自己找到如何避免危險的方法,打造戰勝困難的信心。如果父母對孩子保護過分,恰恰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傷害了她試圖挑戰個人極限的自信心。碰傷的青腫會慢慢好的,可受傷的勇氣該怎樣恢複則成了更大的教育問題。

父母應當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體驗、去闖蕩,從而成為自信、勇敢和富有創造力的人。

父母必讀

※ 放手讓孩子安排一些活動,如一次全家的旅遊,即使發現孩子的安排有錯誤,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重大錯誤,就不要事先指出來。讓孩子實踐一次犯錯誤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