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在需裝聾作啞的時候:(3 / 3)

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這世界上應該沒有心如止水的人。沒有喜怒哀樂,這種人其實蠻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他對某件事的反應、對某個人的觀感,當人麵對他時有種不知如何應對的慌亂。但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做到喜怒不形於色,這一點卻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就會召來無端之禍。因此,真正的有心機者一般都不輕易表現自己的情緒,以免被別人識破軟肋,造成可乘之機。所以不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也是內斂藏鋒的智慧。

◎切勿做誇誇其談的淺陋者◎

心機解讀

大自然的現象,往往與社會現象十分相似。麥穗愈癟,頭愈朝上;最壞的車輪子,走起來最響;空囊袋子,立不起來。

智慧淵博的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蔫”的古訓,故而總是低調做人、踏實辦事。這就如同果實愈是子粒飽滿,愈是沉重,頭卻低垂得更低,是一樣的道理。那些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置若罔聞的淺薄之人,卻往往追風趕潮,附庸風雅。他們往往略知皮毛卻不求甚解,掌握一點卻又淺嚐輒止,正所謂“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但這樣的人卻總愛高談闊論、誇誇其談。

因此,不懂裝懂,沒有真才實學而又口無遮攔的人必定會招惹是非,更會被人鄙視。此所謂:大智者若愚,大勇者形懦,大德者平易。

真正的學問絕對不靠賣弄,也更忌諱弄虛作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無知並不可怕,無知而囂張就讓人恐懼了,這就如同盲人騎瞎馬,災難在眼前。

心機案例一

金朝熙宗時期,徒單恭出任太原府尹。

為了故弄玄虛,增加自己的神秘色彩,徒單恭就讓畫師為自己繪製了一幅佛像,然後,召集手下官吏說:“我數次看見佛祖如來,和畫上的佛像一模一樣,這是大吉之兆啊!”

盡管眾人都知道這是大忽悠,卻依然隨聲附和:“佛祖駕臨,是大人的福報,大人前程將不可限量!”

不懂佛學的徒單恭,為了炫耀自己的能量,就胡亂吹捧一番,讓眾官吏竊笑。

緊接著,徒單恭就利用此事,下令所屬州縣交納錢財,鑄造一尊金佛像。徒單恭怕人們不服,就製造輿論:“佛祖顯靈,會給百姓帶來吉祥,鑄造金佛像正是為了報答佛祖的大恩,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於是,各州縣官吏就強製性地向百姓攤派,百姓苦不堪言。可徒單恭卻把強征上來的錢財據為己有,根本不提鑄造金像之事,當地百姓為此恨之入骨。

後來,一朝中大臣聞知此事,就上書彈劾徒單恭說:“徒單恭妄言佛學,不敬佛祖,欺騙百姓,撈取錢財,實在是膽大妄為,蒙蔽朝廷,必當嚴懲。”

熙宗倍感震驚,立即下令將徒單恭革職查辦。

失去官位的徒單恭,恬不知恥,仍以“高人”自居,整日與重金請來的文人墨客喝酒賞舞,不時呈上文理不通的詩文,讓人點評。徒單恭對家人宣揚說:“我誌在東山再起,沒有聲望不行,現在有了賢人的雅號,還怕他日不能如願嗎?我可不是個粗人啊!”

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殺死了熙宗,自立為帝。在舉國震驚之時,徒單恭卻大喜過望,因為他的女兒是海陵王的糟糠之妻,被封為了皇後。徒單恭水漲船高,當上了宰相,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就常常標新立異,對朝廷製度屢有更改。

海陵王獲悉此事後,就質問徒單恭:“朝廷製度是曆代賢者所立,怎能擅自修改?你對政事並不精通,文才更不敢恭維,你這樣賣弄炫耀,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徒單恭卻毫不謙虛地說:“臣為國分憂,不講榮辱,革弊布新乃臣之職責,是有人嫉妒臣的才華,才誣陷臣的,陛下不可上當。”

海陵王礙於情麵,就警告說:“革弊布新,此乃大事,不可草率,你以後不要再自作主張了。”

徒單恭收斂了幾天,後又舊病複發。他不顧多數人的反對,公開違背朝廷製度。在將要付諸實行之際,海陵王得知細情,要治徒單恭的罪,幸虧眾臣求情,才勉強饒過。經此折騰,徒單恭大病一場,很快便嗚呼哀哉、一命歸天。

徒單恭為了炫耀自己所謂的才學,的確費了不少心思,鬧出了不少笑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甚至為此搭上了自己的一條老命,他的結局足以警示後人。可惜,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樣的悲劇還不斷上演,甚至有增無減。一些人不懂裝懂、假充內行,搞權威、瞎指揮,不但浪費了公共資源,還把自己也玩進了高牆鐵窗,甚至搭上了性命。如果這些人都懂得收斂一些,就不會和徒單恭一樣不得善終了。

心機案例二

有個北方老板,到南方去做生意。剛到南方,有許多事情弄不明白這很正常,因為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如果虛心請教別人,也許並不難懂。可這位老板卻不想去問別人,他認為,那樣顯得自己太無知,太沒麵子。在他看來,在生意場上一旦被別人看出外行,就可能在談合作時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他寧肯不懂裝懂,也不討教,結果卻鬧出了笑話。

有一次,一個鄉鎮企業的老板請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開心,這時,下屬送上一盤菱角。這位北方老板從沒吃過菱角,又不好意思問,但主人出於禮貌就先讓他品嚐。結果,他拿起一隻菱角,就放到嘴裏去嚼。

主人看他連殼也沒有剝就吃了,心裏很詫異,就問他:“這菱角是要剝了皮才好吃的,你怎麼整個都丟到嘴裏去嚼呢?”

北方老板明明知自己弄錯了,但他卻還死要麵子,就振振有詞地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剛到南方來,有些水土不服,連殼都吃掉,為的就是清熱解毒。”

主人搖搖頭,說:“我們怎麼沒聽說過菱角皮能清熱解毒的事情呢?你們那兒這東西也很多嗎?”

北方的老板答道:“在你們這裏是招待客人的!物以稀為貴,可在我們那裏一點都不稀罕,山前山後到處都是。”

菱角本來就是隻有在水中才能生長的植物,可這北方老板卻信口雌黃、胡說八道,這讓主人不禁啞然失笑。

“十裏改規矩,五裏不同俗”,任何人因為區域的差異,都可能存在認知盲區,可這位北方老板為了掩飾自己常識的不足,卻高談闊論、胡說八道,結果鬧出了更大的笑話。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虛心求教並沒有什麼,因為“好問無須臉紅,無知才該羞恥”,而不懂裝懂又借題發揮、慷慨陳辭的人更讓人鄙視。

◎善於藏拙才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心機解讀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自恃才高,總是想盡辦法出人頭地。於是,他們就在眾人麵前鋒芒畢露,試圖引起他人的注意。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都是事與願違。

人如果沒有鋒芒,就如同立不起的藤蔓,難以在社會中立足。但是,鋒芒是把雙刃劍,過於顯露鋒芒不僅會傷人,也會傷己。因此,顯露鋒芒必須要謹慎。那些雄才大略的有心機者,心中雖不願久居下位,但他們絕不會在言語和行動上露盡鋒芒。他們往往表現得很訥言,甚至是胸無大誌。可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庸才,一旦有機會擺在他們麵前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其實很有才能,甚至還高人一籌,並且做出出人意料的成就。

他們為何要掩飾呢?實際上,這就是有心機者的顧忌。他們擔心自己的鋒芒得罪人,這樣一來得罪的人就會成為他們的阻力;如果行動上表現得太張揚,更會引起他人的嫉妒,這樣一來嫉妒你的人又會成為他們的破壞者。如果一個人的四周都是阻力和破壞者,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立足點都會被推翻,很難實現遠大的目標。因此,他們選擇巧妙地將自己的才能藏起來,伺機而發。

心機案例一

三國時期有名的士族孔融,剛直耿介,是三國時期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

在初入仕途時,他就大膽糾舉貪官,在同僚中顯得非常格格不入。董卓操縱朝廷廢帝時,他又每每相逆其意,結果屢遭降職。後來到了曹操力握大權時,孔融又常常發表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政策。一次,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他而打算誅殺。孔融知道後,連朝服都顧不得穿,就急忙跑去勸說曹操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以辭官為由,讓曹操不得不罷手。由於孔融的據理力爭,楊彪才幸免一死,但由於公然頂撞,曹操已經對他非常不滿了。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對此,孔融又有一紙書信傳到曹操眼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並沒有馬上明白孔融是在諷刺自己,還特意向其詢問此話出處。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說,現在曹操的所作所為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的荒淫之君臣。

此後,孔融又一連作書對曹操的諸多行令加以反對。對於孔融處處顯露,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早有嫉恨,隻因當時北方形勢尚不穩定,而孔融名聲在外,不便對他怎樣。

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麵已定。為了排除內部幹擾,曹操在著手實施統一大業的前夕,終於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別人誣告孔融“欲規不軌”,又曾與禰衡“跌宕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最終,高調處世、諸事張揚的孔融在建安十三年八月被曹操謀害,其妻子、兒女也未能幸免。

心機案例二

他叫張揚,個性與其名字一樣,飛揚跋扈,喜歡在人前表現自我。上大學的時候,他是校內報刊的創辦者,又是學生會的主席,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張揚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得理不饒人。

大學畢業後,張揚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然而,職場之路他走得並不平坦。由於他的驕傲和自負,得罪了很多同事,甚至是頂頭上司。這樣一來,他在工作上非常不順利,經常遭到人為的阻礙,受到別人的“特殊關照”。

後來,朋友提醒他做人不要太“張揚”。張揚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有意地去改正,盡管消除了一些嫌怨,但他的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終究還是遭受了不少挫折。

有句話說得好:“久病成良醫。”張揚在接受了痛苦的教訓之後,才知道自己過去的言行鋒芒太露,那樣做就等於是給自己的前途設置了絆腳石。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就該一輩子平庸,默默無聞嗎?”當然不是。如果在你麵前出現了表現本領的機會,及時把握是沒有錯的,隻要你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知道你的實力如何。但是有一點,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不要張揚,表現得過於強勢,這樣的話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鋒芒過露對於一個人而言,隻有害處,沒有益處。額上生角,必然會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這樣必將自己弄得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