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在權力製衡的時刻:恩威並重,收放自如(1 / 3)

卷十五 在權力製衡的時刻:恩威並重,收放自如

處在權力中心的人,要想有效地領導自己的部下,樹立自己的權威,就要在權力場中做到見機行事,逢凶化吉,要能夠隨時變換臉譜,去擔當差距很大的角色。

作為領導,不能隻是一味地“軟”或是扮紅臉,那無異於縱容別人欺侮自己,可若整天總是黑著臉,這樣弓雖硬,但卻容易激化矛盾,從而處處受攻,八麵樹敵。

◎權衡利弊,顧全大局◎

心機解讀

實踐表明,任一經濟、政治運作模式都包含利弊兩個方麵,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找不到完美無缺的包含經濟、政治等運作模式。因此,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就要始終樹立正確的利弊觀,對任何經濟、政治等運作模式,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麵,也要看到它有弊的一麵,不能隻見森林,不見泰山;在作出選擇和取舍時,既要兩弊相衡取其輕,也要兩利相權取其重,不能不知輕重,更不能不分輕重,又要把眼前的利弊與長遠的利弊綜合起來考量,不能隻圖眼前之利,無視長遠之弊。

任何行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從一開始人們就要知道它存在的缺陷。社會的進步事實上就是權衡利弊並反複推進的結果。如果總是幻想甘蔗兩頭甜,無疑是自欺欺人。實踐證明,任何行為和模式都是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因一時一事,隻見其利,或隻見其弊,都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隻有樹立正確的利弊觀,才能在實施新的方案、評價改革成果的過程中,不被所謂的“兩難困境”所幹擾和困惑,從而確保決策的合理性。

所以,隻有在平衡中衡量事情的正反麵,公平、客觀地處理事情,才更具有戰略眼光。

心機案例一

清朝皇太極去世之後,為了確保大清江山萬古長青,就立即立兒子福臨為太子。

福臨是皇太極與孝莊皇太後所生,因而如何確保兒子的皇位就成了孝莊皇太後的終生使命。

但當時,多爾袞的權勢異常強大,不得不任命其為攝政王處理朝政,但多爾袞並不滿足,總是覬覦帝位,使得福臨的地位遭遇嚴重考驗。

在福臨的羽翼尚未豐滿之時,孝莊皇太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保全兒子的性命,唯一的選擇,隻有以嫂子之身下嫁小叔多爾袞,以此來進行牽製。

這樣做,雖然也委屈自己,也會被天下人恥笑,但為了對付麵臨的危局,保護皇權不至旁落他人,孝莊皇太後就必須犧牲自己的名譽,並以自己的風情和柔媚向多爾袞展開全麵進攻。說實話,以孝莊皇太後的美貌和聰慧,多爾袞實難拒絕,於是,二人終結為秦晉之好。

就這樣,多爾袞就被牢牢地控製在孝莊皇太後的手中,縱有篡位的野心,也懾於壓力和孝莊皇太後的監視而無法有過分的行動。

後來,福臨漸漸長大,身邊逐漸培養了自己的心腹,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孝莊皇太後,為了確保自己的兒子穩坐江山,先是委身他人,後采取斷然措施,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俗話說,兩害相衡取其輕。其實說起來比較容易,但真做起來往往就需要有勇氣和膽略,因再小的“害”也是損失,更何況有時兩種情況都很嚴重。

在生活中,人會不斷地麵對各種挑戰與考驗,但隻要仔細權衡、掌握分寸,就會得出正確的選擇,也隻有選擇的正確,才是成功的前提。

心機案例二

傑克遜是美國緬因州的一個伐木工人。

他獨自一人在森林裏伐木,不慎被倒下的大樹壓住了右腿。

他就試著用各種方法想把腿抽出來,可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腿被壓得死死的,一點兒也動彈不得。

此時的傑克遜相當清楚,他絕對不能靠等待,否則的話就會因時間耽誤得太長流血過多而死去。

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手邊的斧子,拚命地朝樹身砍去。可是由於用力過猛,三四下後,就把斧子的手柄給震斷了。

還好,他身邊還有一把電鋸,於是就開始用電鋸鋸樹。

但他很快就發現,大樹是呈45度角倒下去的,巨大的樹的自身壓力隨時可能會把鋸條卡住,那樣,他隻有束手待斃了。

最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拿起電鋸對準了自己的右腿。

他從樹下解脫出來了,終於得救了,但他永遠失去了右腿。

應當說,傑克遜的選擇對常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但他的做法無疑是對的。因為失去一條腿總要比失去整個生命劃算。

生活中,有時利弊的權衡是無奈的,甚至是殘酷的,但在“魚和魚掌不可兼得”的時候,就必須“舍魚而取熊掌”。這就是權衡的作用。

◎各行其職,到位而不越位◎

心機解讀

要想讓人才發揮作用,就要為他們搭起好的舞台,這樣他們才能演出好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給人才以充分的條件,人的才能發揮就會受到限製。

充分的授權會使每一個成員都感覺到自己能夠獨立判斷,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而絕不是任人指使。但管理者也要注意在擴大自主權與加強領導之間取得平衡,既能使員工打破陳規陋習,把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同時又使其忠誠於企業。

心機案例一

暮春的一天,漢宣帝的丞相丙吉帶著幾個隨從,坐著馬車外出辦事。

馬車正在長安大街上行駛,前麵的道路卻被堵塞了。原來,剛才有一群人在這裏鬥毆,不僅打傷了好幾個,而且還有一兩個人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眾人一見鬧出了人命,驚慌不已,議論紛紛,都不知怎麼辦才好,以致見到丞相的車來了也沒來得及回避讓道。車夫把馬車停了下來。他想丞相一定會讓人去了解一下鬥毆的情況,然後加以處理的。可是丙吉卻像沒有看見路上發生的事一樣,揮揮手叫車夫繼續前行。

車夫一揮鞭子,馬車繼續前行。剛出城,丙吉看到一個農民正趕著一頭牛往前走,那牛一邊走一邊喘氣,還不時把舌頭吐出來。丙吉馬上叫車夫把馬車停下來,並對一個騎馬的隨從說:“你去問問那個農民,他趕著牛走了多少裏路了,為什麼那牛會喘氣不止?”

坐在丙吉旁邊的一個下屬官員對丙吉的舉動很不理解,不禁問他說:“大人剛才對人命關天的事視而不見,現在見到一頭牛吐舌喘氣卻停車詢問,是不是有點重畜輕人,不夠妥當呢?”

丙吉聽後回答說:“你錯了!市民鬥毆傷人,這應該由長安令、京兆尹等官員去處理。丞相的職責是考核這些官員的政績,然後奏請皇上進行賞罰。作為丞相,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親自過問,而應該關心國家大事。所以我不停下車來去管那些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情。”

“那大人為什麼又如此關心這頭牛呢?”那位官員還是感到不理解。

丙吉於是繼續說:“至於這頭牛的情況就不同了。現在還是春天,照理說天氣還不應該太熱,但我卻見這牛熱得吐舌喘氣。如果是因為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了當然也不奇怪,但如果是並沒有走多遠的路,而是因為天太熱的緣故導致牛吐舌喘氣,那就說明今年的天氣不正常,農事會受到影響。這可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了,正是做丞相的人應該關心的。所以就要停下車來了解情況。”

那位官員這才明白過來,心想:“人們都說宰相肚裏能撐船,丙丞相可真是知大節、識大體啊!”

授權任用與事必躬親相對,是統治的權謀,領導的藝術。那些會做領導的人,致力於選拔任用人才,而不去做應該是屬下做的事,這是抓住了根本。那些不會做領導的人,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結果越是管理不好,這就是因為他沒有抓住根本。

心機案例二

IBM公司的前總裁湯瑪士·華生,是一個很拚命工作的人。後來在任職期間被診斷出罹患心髒病,但他仍不知疲倦地堅持工作。

有一次在工作中,他舊病複發,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醫生經常檢查,最後認為華生必須必須馬上住院治療,如果再耽誤的話,將會有生命危險,醫生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他。

華生一聽,如晴天霹靂,他焦躁地說:“我怎麼會有時間呢?我們公司可不是小公司啊,我每天要忙個不停,還有忙不完的工作等著我,我怎麼能安心住進住院呢!”

這位名叫華爾許的醫生並沒有和他多說,隻是邀請華生一起出去走走。華生不明白醫生的意思,想了一下接受了他的邀請。

他們開車來到郊區的一個墓地,華生更是不明白醫生到底想做什麼了。他困惑地看著醫生。

醫生也猜到了華生的意思,他指著墳墓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躺在這兒。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會有人接手來做。即使你不幸離世了,公司仍然會照常運作,不會因此而關門大吉。你可以離得開公司,公司也可以離得開你。”

聽完這番話後,華生站在那兒沉默不語,豁然超脫。他在第二天便寫好了辭職申請,這位在美國商場上呼風喚雨的總裁就這樣灑脫地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並住院接受治療。

在醫生的努力下,華生很快就康複出院,身體健康的華生並沒有回IBM公司繼續供職,而是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華生離開後,IBM並沒有頹廢不前,它仍舊保持著自己鮮明的活力。

好的管理者就是企業離開你照樣轉,做到這一點就是要信任下屬,懂得授權之道。

◎寬容大度才能贏得尊重◎

心機解讀

一個真正有高深修養的上司,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狀態。尤其是那些有誌於做大事的人,更要有容人之量,這樣才會有人與你共享,為你效勞,你的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在生活中,如果多一份寬容,一件可能原本很糟糕的事情也會向好的一麵發展,這就是“化幹戈為玉帛”,是寬容的另一種境界。真正寬容的人才能夠化解諸多矛盾,這樣可以贏得人心,俗話說:“多大肚量成多大的事。”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首先要具備豁達、開放、包容的胸襟,要有含汙納垢的氣度和忍仇容敵的胸懷。若一個人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他人,自己做事時也許會取得小小成就,但做領導是肯定不能成大氣候的。

因為,上下級的關係本來就容易產生隔閡,而下屬們一般都害怕被領導指責,他們加倍小心,努力工作,如果身為上司,對下屬出現的每一處並不顯眼的錯誤都不放過,對工作中的每一個可以忽略的過失都斤斤計較,那就更會加劇下屬們的這種恐懼,進而造成彼此不信任甚至敵視。

事實早已經證明,事業越成功的人,就越有寬容之心。寬容猶如春天,可使萬物生長,成就一片陽春景象。不計過失是寬容,不計前嫌是寬容,得失不久居於心,亦是寬容。寬容可助你贏得下屬的忠誠,保持其積極進取的心;可使你不受一時得失的影響,保持對事情正確的判斷。所以,如果你想有所作為,獲得成功,那就要學會寬容,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不同見解和錯誤的肚量。

心機案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