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管理者的良性競爭激勵法

壓力與動力是並存的,在壓力的推動下,人的潛能反而會比正常狀態下更容易調動起來。為此,管理者不妨引入競爭機製,給員工施加適當的壓力,讓他們明白,如果他們不努力工作的話,就有可能被公司淘汰出局,繼而極大地激發出工作熱情。

招式50

用“鯰魚效應”增強企業的活力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味道不好銷量也差,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魚的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若幹倍。

為了延長沙丁魚的活命期,漁民想方設法讓魚活著到達港口。後來漁民想出一個法子,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裏。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遊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會自然地加速遊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一條條沙丁魚就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

沙丁魚之所以窒息而亡,在於一味地想追求穩定,缺乏憂患意識。鯰魚的“入侵”,則喚起了“沙丁魚”們被吃掉的憂患意識,為了生存它必須活躍起來,充滿激情地向前遊,這一現象後來就被稱為“鯰魚效應”。

無論是傳統型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團隊,時間久了,內部成員由於互相熟悉,就會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從而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懶惰、倚老賣老,導致企業慢慢地失去生機。這時候,管理者要想改變狀況,比較合理和流行的做法是,及時從外部引進“鯰魚”,利用“鯰魚效應”激活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業績,增強企業的活力。

“鯰魚效應”是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表現在,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一個老團隊裏麵的時候,將使那些已經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麵對更大的壓力,稍有不慎,他們就有可能被清出團隊。為了繼續留在團隊裏麵,他們就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服務,以免被新來的隊員在業績上超過自己。

因此,作為一位高明的企業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懂得不時地利用“鯰魚效應”,適時地引入一位“鯰魚式”的人物,建立這樣一種良性競爭機製,讓“沙丁魚們”產生一定的危機感,激發其活力,進而提高整個團隊的效率。

有一段時間,日本本田汽車公司的員工士氣不振,銷售量不斷下降,這令總裁本田大為憂愁,他找來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副總裁宮澤,詢問有何良策。宮澤給本田講了沙丁魚的故事,於是本田決定去找一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努力,他把鬆和公司銷售部副經理,年僅35歲的武太郎挖了過來。

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銷售部經理後,憑借著自己豐富的市場銷售經驗和國人的學識,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受到了銷售部全體員工的好評,員工的工作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活力大為增加,公司的銷售出現了轉機,月銷售額直線上升,公司在歐美及亞洲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本田深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鯰魚效應”的作用而得意不已,從此本田公司每年都會從外部聘用一些精幹利索、思維敏捷的30歲左右的生力軍,有時甚至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了觸電式的感覺,工作起來也格外賣力氣。

強有力的競爭,可以促使員工發揮高效能作用。在對員工的管理中,引用個人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外來優秀人才,利用“鯰魚效應”讓每個員工都有競爭的意識並能投入到競爭之中,激發企業內部活力,這是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學會的激勵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鯰魚”的數量應當加以控製,如果一個企業“鯰魚”數量多的話,整個團隊就會出現“個個是英雄、整體是狗熊”的現象,因為個個“鯰魚”都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合作和溝通就不存在了,整個團隊就烏煙瘴氣了,所以日本有些企業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員工”的用人信條,既然一條“鯰魚”能夠帶動一群魚翻騰攪動,那就沒有必要再放第二條了,“一山不容二虎”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

招式51

員工的潛力是“壓”出來的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他以能在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把計劃書做到最好而聞名。當一位助理呈遞一份計劃書給他的數天之後,該助理問他對其計劃書的意見。基辛格和善地問道:“這是不是你能做的最佳計劃書?”

“嗯……我在這份計劃書上確實花費了相當大的功夫。”助理的表情有些不快。

“我相信你再做些改變的話,一定會更好。難道你不希望將這份計劃書做得完美無缺嗎?”基辛格充滿期待地對助理說。

助理回答:“也許有一兩點可以再改進一下……也許需要再多說明一下……”

隨後助理走出了辦公室,腋下挾著那份計劃書,下定決心要研擬出一份任何人——包括亨利·基辛格都必須承認是“完美的”計劃書。這位助理日夜工作三周,甚至有時候就睡在辦公室裏,終於完稿了!

助理很得意地邁著大步走入基辛格的辦公室,將計劃書呈交給基辛格。

當他聽到那熟悉的問題——“這的確是你能做到的最完美的計劃書了嗎”時,他激奮地說:“是的,國務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說,“感謝你的辛勤勞動。”

“知足常樂,能忍則安”,這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知足常樂不是意誌消沉、不求上進的代名詞,但是有些員工卻以“知足”自詡,講究“無欲”和“不貪”,不主動給自己壓力,在工作中得過且過,不思進取。針對這一現象,管理者要善於給員工施加一定的壓力,進而激發員工積極進取的上進心。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每個士兵都有成為元帥的可能,關鍵看有沒有一個逼他成才的上級。管理者要及時給員工施加一定的壓力,逼出他們的競爭意識,逼出他們的進取意識。

那麼,管理者如何給員工施加壓力呢?據一項權威研究顯示,工作越忙碌,時間越緊張,人的精力越集中,能力提升越快;工作多而人員少,員工就不得不尋找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任務緊迫,員工就不能再懶懶散散、得過且過,就必須設法使自己的速度加快,加快與其他人的配合。

一家隻有350名員工的小公司,為軍方及民間的飛行員製造氧氣麵罩及其他救生設備。商海總是難以預料,這家公司的營運突然陷入了困境,一些骨幹也離開了。主要原因是公司發給員工的工資較多,所有按鍾點計酬的工作、加班費多出一倍半,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公司上下每個人全都用“平常心”做事。從經理到工人,各人做各人的事。隻要做好分內的工作,或者是他們自認為做好就是了。

為了使公司能夠重煥活力,總經理聘用了一個名叫艾隆·布魯姆的年輕人,擔任主管。布魯姆接受了新任務後,首先召集剩下的150名員工訓話,他宣布:“每天自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各人做自己分內的事。你是秘書,就做秘書的事;你是經理,就做經理的事;你是工程師,就做設計的事。但在五點以後,從秘書到我自己,全都加入到生產線中去,協助裝配工作。你們和我都得聽生產線領班的命令。沒有加班費,隻有一塊三明治當晚餐。”

在兩年的時間裏,這家公司又恢複正常,甚至營運得比以往還要好,員工的士氣為之大振,公司也開始賺錢了。對於自己的成功,布魯姆解釋道:“競爭是培養人才的動力,忙碌則是培養人才之母。”

“競爭是培養人才的動力,忙碌則是培養人才之母。”這是一句值得每一個管理者銘記的一句話。的確,當每個人都有事要做時,整個組織就會呈現出一片繁忙且生機勃勃的景象。每個人的精神麵貌會得到改善,個人的業務能力也會有所提高,組織的風氣也會不斷改善,其效率自會不斷地提高。

雖然給員工施壓是一種促進良性競爭、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但也應該有一個限度,施壓過頭的話,就會讓員工陷入“超負荷工作”的不良狀態,如此不僅會損害員工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也會直接威脅其家庭關係,更有甚者精神會過度緊張,這樣即使有再多的潛能也是無法得到開發的,企業哪來活力?

鑒於此,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既要給員工施加一定的壓力,又要注意把握工作節奏,這樣反而能更好地激發員工體內的潛能,促進員工之間的良性競爭,使員工的士氣猶如勇士一樣氣勢磅礴。

招式52

優勝劣汰是企業內部的自然法則

在非洲大平原上,清晨,獅子和羚羊同時醒來。

獅子想:今天我要飛快地奔跑,一定要追上羚羊。

羚羊想:今天我要飛快地奔跑,一定要快過最快的獅子。

最後,獅子吃掉了跑得最慢的羚羊,自己變得更健壯,養育了自己的下一代。羚羊中的老弱病殘被淘汰,整個群體變得更為強壯、機警、有活力,得到了優化。

自然界遵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適者生存”也應該成為企業員工生存、發展的金科玉律。競爭對個人和企業本身的確是慘烈的,但對於個人與企業的進化也是非常有利的。

為了增強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在公司內部的用人機製上,管理者需要遵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原則,及時地裁減冗員,將那些不勝任工作的員工淘汰下去。這樣一來,一方麵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麵也使留下來的精英時刻有一種危機感,也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效果。

百事可樂公司是一個成功運用優勝劣汰用人法則的世界性大公司。該公司的產品行銷全球,在國際市場上長盛不衰。該公司主管韋恩·卡洛韋被問及他的公司是如何取得這一切的時候,他肯定地回答:堅持優勝劣汰的用人法則。

卡洛韋對他的員工大多數都了如指掌,他親自製定下屬各類人員的能力標準,每年至少一次和他的下屬共同評價他們的工作。如果這個下屬不符標準,也許會再給他一段時間以觀後效;如果已達到標準,就會在第二年習慣性地提高要求。經過評估,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共被分為四類,采取四種對待方式。第一類,最優秀者將得到晉升;第二類,可以晉升但目前尚不能安排;第三類,需要在現有的崗位上多工作一段時間,或者需要接受專門培訓;第四類,最差者將被淘汰。

無獨有偶,日本的鬆下公司每季度都要召開一次各部門經理參加的討論會,以便了解彼此的經營成果。開會以前,公司領導會把所有部門按照完成任務的情況從高到低分別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開會時,由A級部門首先報告,然後依次是B、C、D級報告。這種做法就充分利用了人們的競爭心理,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努力提高業績,因為誰也不願意排在最後。

中國家電第一品牌海爾集團也是一樣,他們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作為激勵法,而且還直接將把企業變成了“賽場”,讓每位員工參賽,提出“變相馬為賽馬”的用人理念。海爾的賽馬規包括三條原則:一是公平競爭,任人唯賢;二是適職適能,人盡其才;三是合理流動,動態管理。對人才的任免考核講求公平、公正、公開,簡稱“三公”,決不搞“暗箱操作”。在這裏,隻要進入公司的員工都可以參賽,所有的人都是賽手,所有的崗位都是賽場,人人都能升遷,而且向社會全麵開放,不分年齡大小、身份貴賤、資曆高低,隻要有技能、活力、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這裏就是人才馳騁的賽場。也就是說,隻要員工工作績效突出,又具備相應的素質能力結構,可以勝任較高職位要求,那麼員工個人就可以按照規定的步驟得到升遷和提升。

不過,凡事不能走極端,走極端必然走向反麵。優勝劣汰製是以員工競爭為基礎,競爭搞過頭了,也會走向反麵,導致同事之間的關係緊張,企業處於一種人心惶惶的氛圍,團隊合作幾乎沒有,在員工心裏上便成了一件十分有壓力的事情。因此,管理者在使用前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妨使用“末位淘汰”製。

“末位淘汰”是指對某一範圍內的工作人員實行位次管理,規定其在一定期限內,按特定的標準對該範圍內的全部工作人員進行考核並據此排出位次,並將位次列在前麵的大多數予以肯定和留任,而將居於末位的一個或幾個予以否定和降免職的製度。淘汰末位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保留比被淘汰者合適的、優秀的人員,同時讓出位置給新的比被淘汰者合適的、優秀的人員。

當然,末位淘汰的目的並不在於員工的流失,而是給員工施以壓力。在末位淘汰的壓力下,員工為了免遭淘汰,繼續從事原有的工作,得到原有的待遇,就會加倍努力,進而使員工之間產生強烈的競爭氣氛。末位淘汰的另一優點就是可以直接單純地優化隊伍,不斷地為企業補充新鮮血液,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