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蘇陽工作幹得相當不錯,表現得相當出色,按製度應該受到表揚。但是,主管想起4月份尚未批評蘇陽的不良表現,就在例會上對蘇陽進行了點名通報,緊接著正要表揚他5月份的優秀表現。誰知,蘇陽紅著臉朝主管嚷嚷道:“你什麼意思啊?我現在工作這麼努力還要挨批評,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啊……”
事實上,蘇陽的這種反應並不奇怪。你想想,本來是上月的事情現在才給他處罰,然而恰巧的是他在這月份幹得相當不錯,這種交錯式的已經過期的處罰,會給人一種獎勵與工作表現格格不入的錯覺,一種秋後算賬的感覺,甚至使員工把懲罰的結果與你——懲罰的實施者——聯係在一起。
所以,為了保證壓迫式激勵的效果,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及時原則。這是因為,依照個體心理學的規律,一個人在獲得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刺激後,會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立即的反省及回應,如果時間長了他就會遺忘或是淡化,也許還會麻木或是不以為然,就會減弱懲罰的效果,無疑這就很難保證壓迫式激勵的效果。
《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中雲:“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孫臏甚至要求:“賞不逾日,罰不還麵”,這話說得雖然有一些絕對,但賞罰的目的是鞭策警示他人,讓他人在第一時間內作出反應和調整,時過境遷之後作用勢必會大打折扣。
另外,當員工出現違規現象的時候,管理者如果不及時懲罰,那麼員工此類違規的事情將會接二連三地出現。而且,你的態度也等於告訴其他員工,不管員工的工作成績或做事態度如何,你都不會在乎。當然,因為你都不在乎,他們也會跟著不在乎,其結果是一錯再錯,管理必將陷入一片混亂。
因此,一旦發現員工有違規現象,管理者應盡可能及時迅速地開展懲罰工作,最好是懲罰不過夜,使員工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係。這種懲罰可以有規則,也可以在授權之下的管理者即時確定,多少不是主要的,讓員工第一時間感受到刺激,感受到激勵與壓力,能夠及時修正,能夠發奮努力,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及時懲罰中注意的問題是“一個結果,一次懲罰,一句話”,不能夠不了了之,更不能爭論不休,越快解決越好,隻有兩個特殊情況可以不懲罰,一個是沒有完成的原因的確是上道工序造成的,二是確實有不可抗拒的因素。
何為上道工序原因呢?舉一個例子,給生產部下達命令,定義結果,明確獎懲,但是如果技術部遲遲拿不出圖紙,這個責任就不在生產部而在技術部,要罰就要罰技術部;同樣,可以給銷售部下達命令,定義結果,明確獎懲,但是如果生產部拿不出合格、足量、及時的產品,銷售部沒有東西可賣,或不能夠及時交貨,這個責任就不是銷售部的,而是生產部的,要罰就要罰生產部。
那麼,什麼是不抗拒因素呢?舉一個例子,給銷售部安排了一個簽訂重大合同的任務,但是由於簽單過程中客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方麵無法滿足,導致合同未簽。客戶的新要求已經超出了公司的合同簽訂標準,超出了銷售部正常配合工作的範圍,那麼銷售部就不應該受到懲罰。
“血膽老將”巴頓將軍曾勸告人們:“對犯錯者應該立即責備,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教育他們;我自己的部下每逢犯錯,我會立即讓他知道。”;美國當代管理大師布蘭查德和詹森在他們的暢銷書《一分鍾經理人》中也有這樣的建議:“要在錯誤發生後立即加以懲罰,你要明白地指出他們錯在哪裏。”
記住這些智慧的管理忠告吧,及時保證住壓迫式激勵的效果。
招式70
讓出錯的員工擁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春秋時楚國內亂,平息後,楚莊王宴請文臣武將。香酒佳肴、美女起舞,楚王寵幸的許姬也在其中。酒到半酣刮起大風,吹滅了所有燭火,大廳裏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誰仗著酒興想輕薄許姬,許姬急中生智順勢扯斷了那人帽子上的帽纓,跟楚莊王說:“大王,剛才有人趁亂想非禮臣妾,待重新點亮蠟燭就能查出此人。”
楚王低聲說:“酒後失禮是一時衝動,今天的慶功酒豈能掃興?不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又大聲宣布:“今晚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拔掉帽纓。”待到燭光重新點燃,朝堂上坐著的全是沒有帽纓的人。許姬環視了一下,看不出來誰是剛剛輕薄自己的那個人,便拂袖離去了。
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兩國開戰。楚軍中出了一位英勇的將軍,他率百名壯士把楚莊王從亂軍中救了下來,並請命先鋒,帶領士兵拚命衝殺,最終斬殺敵軍五員大將,使楚國獲得了大勝。
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此拚命。
將軍回答說:“末將該死。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沒有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隻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在工作中,管理者大多會對員工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不斷進取,力爭上遊。但當他們的成長與企盼形成反差,特別是他們出現失誤和差錯時,有些管理者往往輕則拍桌子瞪眼,重則諷刺打擊。殊不知,這種態度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激發員工的對立情緒,將他們逼向我們所不期望的反麵。
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馬有失蹄,人有失足”,敢問天下所有人,有誰沒犯過錯誤,人生中有誰想去犯錯,相信每一個員工都是想盡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手裏的事辦好不出差錯,這時候管理者應該給予員工改過自新的機會。
就像事例中,那位將軍酒後失禮,如果楚莊王認真追究的話,將軍肯定受到重罰,那樣不但酒宴不成,反而寒了將士們的心。但楚莊王把責任歸於客觀因素,認為酒醉失禮是難免的,沒有追究下去,保全了將軍的臉麵和性命,他用寬容喚起了將軍將功贖罪的決心,後來在亂軍陣中被其舍身相救。
有兩句諺語說得好:“人犯錯誤,上帝也會原諒的”、“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機會改正”,因此,管理者對於偶爾有過失或犯小錯的員工應該寬容大度,多些理解和體諒,而且還要耐心細致地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從地上爬起來”,鼓勵其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許多實踐表明,有過錯的人往往比有功勞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難的工作:他們會認為這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強大的激勵,對他們的一種認可,往往就可以促使其一躍而起,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王強是一家公司的營銷總監,工作能力很強,在他的努力下,公司建立起一套係統科學的營銷運作體係,組建了一支高效協同的營銷隊伍,使得效益有了十分明顯的提高。但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才,在公司效益大幅攀升之際,卻因為自己的一次過失,直接給公司造成2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王強硬著頭皮等待發落,可是董事長沒有責罰他:“小子,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別讓同樣的事情在發生了”,接著決定讓王強戴罪立功,要求他除了進一步完善營銷運作體係之外,還要他整合公司內部資源,建立起能最大減少運營成本的銷售係統,最終王強順利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在這件事以後,王強對董事長更加忠心了,他多次向朋友提起這件事:“這種事情本來應該被開除的,但董事長卻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從自己的過錯中吸取教訓。”言談話語之中,王強流露出的都是對董事長的無限感激與崇敬之情,自然他也就會更加賣力地為其努力工作了。
可見,給員工一個改錯的機會,就是給他一個冷靜思考、清醒頭腦、反思錯誤、正視自我的空間,可以促使員工更有上進心地把工作做得更好,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這樣不但保住了人才,更重要的是讓員工知道他們的上司是一個可親可敬的好領導,員工們會更加賣力地去做事。
的確,對於有過錯的人才而言,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獲得重新證明自身價值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尤其是當他們因過錯而受到冷落後,這種願望就會更為迫切、強烈。一旦企業管理者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的機會,他們往往就能迸發出超人般的熱情和幹勁兒,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去工作。
為了讓員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過錯,並在以後逐步改進或改正,管理者應該做到在寬容中教育員工,真正讓員工吸取教訓,尤其是當員工本意正確、方式錯誤的時候。比如,站在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對員工的本意給予賞識,然後幫助員工分析錯在哪裏,並教給他正確的方法。
當然,讓員工“戴罪立功”是有原則的,就是所選擇的對象必須是有能力的人,千萬不能讓能力不夠的人去承擔他無法完成的工作,否則隻會打擊員工的自信心,他很可能會破罐子破摔、一錯再錯下去。
但是,寬容員工的過失也應視其後果的嚴重性采取具體的解決辦法,一旦員工在人格或道德上有重大缺陷,就必須當機立斷進行適當處理,決不能縱容遷就。一個沒有上進心的員工,即使這次犯錯給過機會,但很難擔保下次不再犯錯,任何優柔寡斷的態度都會帶來不良後果,不如辭掉他。
總之,“使功不如使過”,管理者給予員工改過自新的機會,會收到一石三鳥的壓迫式激勵效果:一是能使員工痛悔自己的過錯,改正錯誤;二是使員工更加感激你的寬容,安心為你效命;三則能使員工拚命工作,將功補過,戴罪立功。“讓出錯的員工擁有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鑒。
招式71
從道義入手,也能激勵員工
黃博是某一大型企業的銷售經理,短短三年的時間,他就帶領自己的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銷售奇跡,而且那些員工們都願意跟著黃博一起幹,甚至同行競爭對手開出雙倍工資也不動搖。有人問黃博的管理為何如此成功呢?黃博給出的自己的答案——道義,提倡道義,維護道義。
他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部下:“我們的工業比較落後,連香港人都看不起我們,更不用說西方人了。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我們必須加把勁,努力工作,把我們的企業做好了、做強了,到時候叫那些人不但要看得起我們,而且還會很尊敬我們。”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員工們個個幹得很起勁,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產品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給中國人掙回了麵子。不過,黃博仍然不斷地用道義激勵員工:“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國相當一部分人民的生活還是處於貧困,我希望企業越做越好,促進社會進步,能為政府分憂,使更多百姓過上好日子。”
就這樣,這家企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除了采用譬如薪資、福利等以外,從道義入手也可以有效激勵員工。何謂道義?道義即道德和正義,用孟子的話解釋大致如此:那是一種最偉大,最剛強的氣,是一種人生正氣,與天地大道相配。一個健康的、進取的企業,正氣是決定它興衰成敗的根本。正氣是興企之本,立企之源。
雖然員工參加工作是為了追求利益,但是人生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化的利益,而是正義和尊嚴。從道義入手,表現企業的正氣,讓員工感到不再是願不願意去幹,而是應該,必須去幹,勢必能夠喚起內心的熱情和潛力,進而最大可能地為企業作出貢獻,這是管理者的聰明舉動。
傳說野獸在身亡時自己的頭就要朝向它出生的沙丘,“狐死首丘”便是這個道理。野獸尚且不忘本,何況人呢?
因此,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盈利,更要善於利用道義激發員工的民族感、自豪感,教育員工要認真工作,以“中國”標簽的產品,征服全球的人民;以“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捍衛中國人的尊重。倘若企業上下都能有強烈的責任心,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從“正氣”的角度出發,何愁企業不發展?何愁企業不輝煌?
這一點,是無須懷疑的。我們每個人在和平年代可能更關心自身利益以及家庭生活,但是在關鍵時候還是都能夠本著內心的道義之念,舍小我而求大我,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國家利益的,猶如國歌所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因為每個人的愛國心難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長虹集團也受到了衝擊——和所有重災區一樣,辦公大樓幾近坍塌,大部分的廠房出現了裂痕。但是,長虹的管理者的第一反應是安置好員工,安置好受災人群,維護社會穩定,然後再盡快恢複生產,彰顯出了以國家為重的大家風範。
長虹員工們心中的責任感使他們變得不再畏懼困難,不再懼怕死亡,他們自覺地加入生產自救工作,義務清理廢墟,擦拭機器,使出渾身解數,晝夜不停地賣力工作。與此同時,員工們還發動了募捐行動,個人捐助達652萬元,長虹集團捐款500萬元,這還不包括長虹捐出的大批救災物資。
地震發生當晚,約20名長虹物流公司的駕駛員,頻頻往返於北川—綿陽這條生命線,餘震、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都沒能阻擋這條流動的生命線。這條生命線運送了數萬災民、誌願者、解放軍戰士以及救災物資、設備等,給無數人送去生的希望。死神隨時可能降臨,他們卻一往無前。
“時間就是生命,責任就是使命”。大難當頭,長虹的員工們在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的驅使下,有錢捐錢,有力出力,有血獻血,為抗震救災奉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在災難麵前,首先考慮到員工和受災人群,考慮到了社會穩定,這是一種凜然的浩然正氣,不得不說,這是這種正氣使得公司上下的人氣凝聚起來,形成勢不可擋的銳氣,從而在災難麵前站穩腳跟、贏得勝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麵旗豎在屬於做人道德的領地,道義是永存的。激之以道義,恰恰是去觸及對方的內心深處,讓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實質是道義之舉。以此喚起員工的激情,什麼時候都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