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如何對待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
孩子不聽話,能強迫他按照我的意願做嗎?
■
孩子雖說年齡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隻是長輩,更不希望父母擺出一副長者姿態動輒訓斥自己。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變孩子的所謂“不聽話”、“對著幹”等逆反心理和現象,就必須先讓自己擺脫傳統的教子觀念,不要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孩子,應該用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這樣的話,孩子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才能從“不聽話”變為聽話,從“對著幹”變為愉快合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個個體。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所願幹其自己不願幹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平等地對待孩子。
■
如何鼓勵孩子說出他的心裏話?
■
父母若一味責怪而不與孩子交流,隻能讓孩子徒受委屈而又得不到教育,對於年齡大點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考慮事情,都是十分單純、幼稚的。這時父母切不可妄下結論,輕視或嘲笑他,而是應該認真聽他的想法,與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妨讓他自己先說,父母再加以評論與引導,著重對事態的現狀進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勵他自己去麵對與戰勝困難。
孩子說出了心裏話,盡管有時很荒唐,父母也不可取笑,更不可妄加指責。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意見父母是重視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做錯事、說錯話,父母應語重心長地耐心開導,讓他真正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父母與孩子談話時,既要抱平等的、朋友般的態度,又要滿懷著父母的慈愛。父母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另外,在與孩子交談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口氣,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要平等對待孩子,要從平等的地位出發,不擺父母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時候要這樣,在心情不佳或被頂撞的時候更要注意態度,要以孩子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談。
當然,有父母和孩子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好。父母與孩子以這類話題交談最容易溝通,也便於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要有足夠的耐心,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有耐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
總之,父母要掌握與孩子交談的藝術。
■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把話主動說出來?
■
“父母讓我們住口,而他們卻整天嘮嘮叨叨。”
“父母太小瞧我們了,一點意見也不讓我們發表。”
“為什麼讓我們住口?他們明白我們心裏想什麼嗎?”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不讓孩子講話,留給孩子的記憶隻能是“父母對我根本一點也不重視”的委屈和沮喪。長期這樣下去,孩子便會自動放棄和父母講心裏話的權利,變成一個自認為無足輕重、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被需要或者是凡事與父母對著幹的人了。
與那些讓孩子“住口”的父母相反,有些父母則善於讓孩子發表意見,講所思所感,講心裏話,結果孩子就變得善於思考了,自主意識也得到顯著增強。鼓勵孩子講話,還有利於父母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針對性教育。孩子思想有什麼偏差,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語言這一媒介見微知著,進而對症下藥。
■
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的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
某家庭教育研究機構對1000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家長家教語言調查,在“你最不願意聽的是父母的什麼話”一欄裏,填寫“向父母請教問題時,父母說‘不知道’”的比例最大。
孩子提出“為什麼”是其神聖的權利,父母應及時地給予滿意的答複,這關係到建立兩代人的感情紐帶和樹立父母威信。
父母回答孩子的提問時說“不知道”是有原因的。有時是力不能及,確實不知如何回答;更多的則是無暇答問,便用“不知道”來搪塞。
當然,對孩子每一個“為什麼”都解釋得十分圓滿,隻有一部分真正有耐心的父母能夠做到。但要求父母把“不知道”從自己的語言詞典中刪去,對孩子有問必答,盡力而為,相信並不是多難做到的。
父母應竭盡所能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自己不懂的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或查找資料。即使自己一無所知的問題,也應該用讚賞的口吻給孩子以肯定。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他在進行著一問一答的創造,而你隻是站在一旁用讚賞的目光靜觀孩子的偉大創造,就可保護孩子的求知欲。
■
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以采取威脅恐嚇的方法強製孩子改變嗎?
■
有一次,在人行橫道上出現這樣一幕情境: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向母親提出“抱著走”的要求。母親執意不肯,說:“走不走?不走我走了!”說完不等孩子回話就拔腿走了。小女孩先是一聲不吭,接著便坐在地上放聲大哭。結果,那位母親隻得又折回來,把孩子抱走了。
無疑,這位母親打了一個“敗仗”。不知道下次孩子再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她將如何處置。
麵對孩子的這種要求,父母首先應弄清孩子的真實意圖,看看孩子是真的累了,還是出於撒嬌、依賴的心理。若是孩子真的累了,可以建議休息一會兒再走,或者這樣說:
“你是不是累了?再堅持一下,到前麵那個路口我再抱你,好嗎?”
若是孩子有其他原因,也不應生硬地拒絕,而是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心悅誠服。
■
孩子多大才有獨立意識,才算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
我們總認為孩子小,沒有獨立意識,其實這是錯誤的。下麵的例子是一位家長講述的她的親身經曆,這個故事將會告訴你問題的答案。
賈玫的女兒16個月了,長著一張圓圓的小臉蛋,一雙不大不小的眼睛特別的圓,忽閃忽閃的似乎會說話。和所有的母親一樣,自女兒呱呱墜地以來,賈玫在她身上寄托了無數美好的願望。女兒一天天長大,會笑了、會看了、會坐了、會翻了、會爬了、會走了……女兒的每一點每一滴進步都讓賈玫欣喜萬分。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賈玫深知“嬌縱”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孩子的爸爸總說孩子還小,什麼事都由著她。沒辦法,在家庭中賈玫隻有充當“黑臉”,平時對女兒的要求更加嚴格。但是,有一件事卻讓賈玫改變了嚴格教育的態度。
那天晚上都11點多了,勞累了一天的賈玫正想酣然入睡,可女兒還在興致勃勃地玩兒。賈玫哄著她:“乖,咱們睡覺了。”孩子搖搖頭,示意要玩玩具。賈玫不由分說將她的衣褲脫掉,最後孩子哭鬧著鑽出了被窩。
賈玫心軟了:還是再讓她玩一會兒吧。於是,過了半個小時,賈玫再次讓女兒睡覺,但這次女兒似乎動了真格,哭鬧著示意賈玫把褲子給自己穿好。在賈玫的責罵聲中孩子的哭聲越來越響,賈玫惱火了,在她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兩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隻小手指著門外,示意要去外婆那裏。賈玫把她按倒在床上,心裏犯嘀咕:好大的脾氣呀!這時孩子一骨碌爬起來,一隻小手敲打著賈玫的身體,一邊哭一邊嘴裏念念有詞。
孩子的這一舉動讓賈玫深有所思:雖然孩子還小,還不會說話,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個個體。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所願壓迫其幹自己不願幹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平等地對待孩子。
■
有必要為孩子在心中留出一點空間嗎?
■
在一個悶熱的下午,王莉渾身是汗地騎著自行車在人流車流中艱難地行進。女兒坐在王莉的車後,向她講著在班裏與同學鬧別扭的事,勞累疲憊、心裏正煩的她毫無反應地聽著。
漸漸地,女兒的聲音弱了下來。突然,她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橡皮泥。”王莉不耐煩地說:“早幹嗎去了,剛才路過文具店為什麼不說!”誰知當她極不情願地帶著孩子返回文具店時,女兒竟然氣鼓鼓地自己跳下車,恨恨地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
一進家門,王莉就衝到女兒麵前質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女兒眼淚汪汪地望著她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王莉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女兒的小臉通紅,哽咽著說:“媽媽,你們父母心煩的時候,可以對小孩兒發火;我們小孩兒心煩的時候,找誰發火呢?你知不知道,我們有時也很難受……”孩子的話使王莉的內心長時間無法平靜下來。
王莉說:“我們曾經也是孩子,也曾因為父母拒絕了我們的正當要求,因為一次誤解而遭斥責……這種傷害往往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痕,有時甚至會伴隨我們一生。今天,做了母親的我,卻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和煩惱而把不良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承受能力。”
“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這句話使王莉猛醒,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態度已經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繁重的學習壓力……他們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溝通。許多父母常常忽視了這一點,而隻關注孩子的學習,隻看重每次考試的分數,卻不知道這樣做會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許多孩子便變得不願和父母說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麼不會和父母產生代溝,又怎麼不會心生隔膜呢?
從這以後,王莉就開始有意識地給自己的心中留出一點空間,讓它去容納孩子的喜怒哀樂。她知道不僅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孩子,更應該悉心去體味孩子那一顆渴望得到理解的心。
從此,她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密切,代溝這堵牆在她們的身上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
父母煩惱
■
作為父母,你是否經常抱怨:
“這個孩子,最近是越來越不聽話了,我說什麼他都不聽。”
“孩子好像整天心事重重,你問他吧,他也不和你說,像個悶葫蘆似的。”
“孩子和我好像生活在兩個天地,我說的他不做,他做的我也不理解。”
“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怎麼說他都不聽,做父母的都快愁死了。為了教育好孩子,什麼方法都用了,可孩子還是那樣。”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他什麼都不和我說啊!”
“我說和他談談,他就找借口,什麼忙啊,學習累了……總之,借口一大堆,就是不願意和我說話!”
……
下麵是四個家庭中發生的故事:
案例一
一位母親偷看了兒子的日記。日記中寫道,好幾天沒看見某某了,很想念等。母親大怒,根本不聽兒子的任何解釋,把兒子訓斥了一頓。從此,兒子在臥室門前掛了一塊“閑人免進”牌子,並且進進出出都把門鎖得死死的。更要命的是,本來活潑可愛的兒子此後變得沉默寡言,再難看見他的笑容。後來,家長通過老師才知道,兒子日記中的某某其實是一個與兒子關係最好的男同學。
這位母親也非常疑惑:“其實我也不想偷看孩子的日記,隻是孩子什麼事都不和我說,我也是擔心孩子變壞,除了用這種方法,你說我還能怎麼辦?”
案例二
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剛走到樓梯口,就碰到兒子同保姆出來。兒子見了我,相當興奮,吵著讓我帶他出去玩。我陪他在外麵玩兒了約半個小時後,就同他商量回家。然而,兒子說啥也不回家。單位中午隻休息一個半小時,回家還要做飯,我不免有些急躁,於是就不顧兒子的哭鬧,硬抱著他回了家。當時,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了,任兒子哭得昏天黑地,就是能狠下心腸。在這之後的幾天,兒子好像一直生我的氣,總不愛和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