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讓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認識(1 / 3)

第五章怎樣讓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認識

孩子太任性,什麼事情都得由著他,該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麼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行為、各種願望都聽之任之;要麼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感覺強加於孩子,對孩子的聲音和想法全都忽略。事實上,一旦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就可能由主角變成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視,或者由原來的經常被人忽略變成受人矚目。怎樣讓孩子來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來適應新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應該運用以上所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適應新的變化,以便他們進入社會後,能及時調整心態,適應不斷的變化。

孩子還小,不敢讓他幫忙做家務,可是拒絕他,孩子又不高興,該怎麼辦呢?

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想征服一切,但總是很難如願。他們難以把衣服洗得幹幹淨淨,掃地、做飯也許會惹出一大堆麻煩,有些父母便以此為理由關閉了孩子嚐試生活、走向進步的大門。

對此,教育專家忠告廣大父母,不能忽視孩子在一些事情上的嚐試,嚐試的結果即便是失敗,那麼,經過下次、再下次,孩子總會從失敗走向成功。因此,看到孩子主動要求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應大開綠燈,鼓勵孩子不妨一試。孩子若事情做得還可以或基本合格,父母就點點頭,笑一笑;做得不好,父母就指點一二,幫一幫。孩子敢於向新目標攀登,敢於對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戰,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品質,這會使他們早日走向成熟。

孩子像個“小大人”,很愛吹牛,該怎麼製止呢?

孩子在“我是一個大人”的心理驅使下,有時候會呈現“吹牛”的特征。吹牛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父母對此既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橫加指責,因為孩子的吹牛與大人的吹牛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首先,豐富的想象力正是3~6歲兒童心智發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們尚無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實之間的差別,加上現在孩子所喜愛的動畫片常常把想象力發揮到極致,采用許多十分誇張的語言、動作,使孩子信以為真,便把想象的事當真了。譬如孩子之間就常有這樣的對話:“我爸爸力氣很大,可以把冰箱搬起來。”“我爸爸力氣更大,可以把房子搬起來。”“那有什麼了不起,我爸爸最厲害,用一根手指頭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了。”實際上他們可能對自己所描述的情況也不是很清楚,誇大其詞的言語隻是在想象力的發揮和不服輸心理的驅使下自然出口的。

其次,有時孩子的吹噓可能隻是在把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如一個男孩跟同學說:“昨天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跟我一樣高的神奇寶貝。”實際上他媽媽並沒有買,他看到同學有類似的玩具,心中羨慕,也希望能擁有一個,便通過吹噓來表達“你有,我也(期望)有”的心理,並不是有意說謊。

再次,有些孩子在正常的情況下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因而希望以誇張的言辭將別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如上科學課時,老師問大家:“有沒有同學在動物園裏看過大象?大象會做什麼?”總會有孩子舉手發出驚人之言:“我騎過大象。”“我看過大象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喜歡表現自己,認為別人都會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驚奇。因為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凡是孩子認為新鮮、陌生的事物,他便推想別人也會感到新奇、新鮮。如一個女孩剛學會打蝴蝶結,就到處宣揚自己的心靈手巧,急於表現給別人看,表示“我會,你不會吧!”

當然,有時父母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力,不經意間會在人前有誇大、炫耀的情況出現,孩子耳濡目染之下,難免也學會了這樣的言行。

要想讓孩子少吹牛,也有辦法:

(1)對於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其實不必過於苟求。父母聽到一些誇大的童言童語,以一種讚揚、驚喜的眼光看待,可滿足孩子愛表現的心理,亦能使家庭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2)多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借參觀、旅遊、閱讀等機會,帶領孩子多看、多聽、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可以縮短孩子的想象世界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這樣,孩子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會比較真實可靠了。

(3)不要刻意去戳破孩子的“牛皮”,或嘲笑其誇張。如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父母會說:“不吃飯就不會長高。”這句話可能會激起孩子的想象,說:“那我要長得像長頸鹿那樣高。”對於這樣的“吹牛”,家長先不要急著把他拉回現實,而可以順著他的話去說:“嗯,你要多吃一點就會長得高!”既給了孩子想象的空間,也達到了要他好好吃飯的目的,還不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4)以理解、接納或一笑了之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誇張,而不要以生氣、責罵的方式逼孩子說實話。家長甚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吹牛、想象的遊戲,帶自己回到童真的年代,也幫助自己進入孩子的想象世界,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5)了解孩子愛誇張這一現象背後所蘊涵的意義,引導他說出內心真正的感受。如孩子對同學吹噓擁有一個與自己一樣高的神奇寶貝玩具,除了說明他有好勝的心理,不願被孤立外,其實也說明他渴望父母也能給自己買一個神奇寶貝。父母應心平氣和地聽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期望,找準問題的關鍵,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若孩子表現良好,家中經濟條件也允許,就給他買一個神奇寶貝;若經濟有困難,或家中玩具太多,就說明理由為什麼不能再給他買,或另尋解決之道(如親子共同製作等),避免孩子遭拒時產生心理不平衡。

(6)與其告訴孩子“大家都不喜歡吹牛的孩子”或“不要那麼愛表現”,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點上。如對那個會打蝴蝶結的女孩,可以請她幫忙替自己打蝴蝶結,讓她有表現的空間。聰明的父母會不時地給孩子戴戴“高帽子”,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受到重視,繼而巧妙地提出要求,輕鬆地達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孩子總愛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該怎樣回答呢?

孩子坐在那裏自言自語,說明他正沉浸在想象的世界裏,猶如在演戲,或和好朋友“談話”,或模仿想象中的事物。此時父母若出聲責備,極有可能壞了孩子的一場“好夢”,使之失掉一次鍛煉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好機會,也許還會就此失去思考的興趣。

一位父親曾經親身經曆過這樣一件事:

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有一段時間常常發呆,若有所思。一次,父親上前一問,他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鳥和飛機有什麼不同?

父親知道兒子對此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便與他進行了交流。果然,兒子告訴父親說小鳥和飛機有很多不同,比如,小鳥是動物,飛機不是;小鳥僅能飛得像樓房那樣高,而飛機卻可以飛得很高很高;小鳥吃蟲,飛機喝油;小鳥會唱歌,飛機可以把人運載到萬裏之外……

父親恍然大悟:兒子已懂得在比較中尋找事物的差別、在比較中開始進行獨立的思考了。

周圍人對孩子的評價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來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周圍人給他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會在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來。反之。如果周圍的人總是給他傳遞一些消極的評價,如批評、指責、打罵,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無能感,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也有的父母會說:“我怎麼發現不了孩子的優點呀?我總覺得孩子一無是處,怎麼誇獎他呀?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他還差遠了,我怎麼表揚他呀,一表揚不就驕傲了嗎?”其實,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種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

當然,並不是說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對,關鍵問題看你“挑剔”的是什麼。如果你“挑剔”的是孩子的缺點、短處,那麼你傳達給孩子的肯定是消極的信息;如果你“挑出”的是孩子的優點,那麼,你自然會肯定孩子、讚揚孩子。

父母煩惱

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情形: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們跑來跑去,一刻也不得安寧。他們調皮任性,整天和你對著幹,他們膽大妄為,隨時都會淘出個新花樣……”

一位母親說:“我的女兒做什麼都特別磨蹭,做遊戲、穿衣服、吃飯等,都比同齡的孩子慢得多,效率特別低,怎麼跟她講都聽不進去,隻有跟她嚷嚷,她才能快一點,但是下一次還是那樣——和她爸一樣。”

一位父親情緒很激動,氣呼呼地說:“這個臭小子,學習不努力,還老愛撒謊!缺少買零食玩遊戲的錢,就對他媽媽說學校要交費用。今天假裝生病,連老師都敢騙。這真不得了了,剛才被我狠狠地揍了一頓……”

還有一對年輕父母,說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膽小鬼”,說孩子“害怕”的問題太多:怕黑、怕高、怕水、怕見生人等。媽媽一味地擔心,爸爸則一口咬定:“這孩子,沒出息,一點不像我!”

……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經常說的話,這些話當時並沒有錯,也許你的孩子在你眼中就是這樣。問題是,孩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具有不可預知的可塑性,而在你不斷地重複這些話的時候,如果孩子聽見了,無形中你的孩子會給自己一個定位,這就是你給他的定位,他拋棄了他原本的自己,變成了你所說的那種孩子。

例如,有些孩子膽小怕事,不敢嚐試新的東西,這其實與父母親給孩子的評價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孩子在認識世界的初期,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喜歡嚐試新的東西,這種天性是孩子不竭創造力的來源,是應該受到絕對保護的。但是家長卻否定了孩子的這種創造力:“不行”、“不能動,你會弄壞的”、“你不會,你還小呢?”……孩子還小,做事情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是肯定的。問題就在於此,父母親不恰當的批評,給孩子貼上了“自己不行”的心靈標簽。在毫無遮掩的懷疑中,孩子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並漸漸發展成對自己極端的懷疑。

同樣的道理,自私、冷漠、愛撒謊、脆弱、依賴心強……孩子這些壞毛病,往往也是父母不恰當的批評方式造成的。因為,當你痛心疾首用上麵這一係列詞語來形容你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真的按照你給他的定位去做。當你說孩子是個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想:原來我是個壞孩子。

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家長如何看待孩子會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下麵我們假設幾個場景,把你自己想象成那個孩子。

換位思考

情境一:

你9歲左右,一天你看見媽媽正在包餃子,你問媽媽是否可以一塊兒包。

媽媽:作業寫完了嗎,有不會的嗎?

孩子:寫完了,沒有不會的。

媽媽:那今天老師講課的內容,你都會嗎?我一會兒檢查你的作業。

孩子:那我現在能學包餃子了嗎?

孩子說著就動手包了起來……

媽媽:咳,你是怎麼弄的,怎麼這樣拿皮,弄得滿手都是麵,你看著媽媽點行嗎,不要放那麼多餡……(邊說邊對孩子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

你認為父母是怎樣看待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二:

和上述情形一樣。

孩子:媽媽,我能和你一塊兒包餃子嗎?

媽媽:你沒有別的事情做了嗎?幹嗎不去和爸爸一塊兒玩遊戲呢?

孩子動手拿了一個皮就包了起來……

媽媽:別亂動,都弄髒了!你能不能別在這搗亂了!

孩子:媽媽,你怎麼這麼說呢……

媽媽:好了,就這一個,出去玩兒去!

你認為父母是怎樣看待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三:

和上述兩種情形一樣,你走近媽媽想學包餃子。

孩子:媽媽,我能和你一塊兒包餃子嗎?

媽媽:當然可以,過來吧!搬把椅子坐在媽媽旁邊。

孩子高興地搬過來一把椅子,坐在媽媽旁邊。

媽媽:好,現在你開始包,媽媽看看你的水平。

(孩子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做起來)

媽媽:還是差一點,來看著媽媽……好,你再包一次。

(孩子又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做起來)

媽媽:這次不錯,進步了呀!隻要你肯學一定能包得很好的。

你認為父母是怎樣看待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