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幫助孩子重拾自信
■
如何判斷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呢?
■
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與生來的個性特點有關,然而大多數情況則是生活經曆造成的,更加明確地說,是與父母的早期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能在早期階段,識別你的孩子是否缺乏自信心,並給予及時的調整,那麼對孩子和家長都有很大的好處。
下麵的一些表現,能幫助你判斷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不願意做可能有困難的事
○遇到一點困難就猶豫不決
○頻繁地要求得到肯定
○預料失敗
○經常尋求幫助
○用消極的方式思考問題而且態度悲觀
○沉默、孤僻
○反複提問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
如果有其中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表現存在,你應該懷疑你的孩子已經對生活失去或缺乏自信心。其後就要盡你所能使情況得到改觀。我們講述的這些道理是希望能夠讓所有關心孩子的父母有意識地幫助孩子,使他們懂得自己的重要性,使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
可以用自己成功的經曆激勵孩子嗎,這樣會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幫助嗎?
■
很多家長總忘不了自己美好的過去,有的家長想借此來激勵孩子進取,因此大談自己當年學習如何出色,獲得過何種獎勵,取得過什麼成功……這類話題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未嚐不可,但是這種情況,若直接用於家庭教育,效果則未必見佳。孩子若學習成績平平,在父母輝煌的曆史麵前,便會望而卻步,產生“我真笨”的念頭,失掉自信心。
因此,專家建議:父母還是多給子女透露點“參考消息”為好,也就是說,多給孩子講點自己不肯輕易示人的“內幕”,尤其是失敗的經曆、痛苦的挫折和難忘的磨難等。這樣子女才容易和父母產生共鳴,感到十分親近:“原來爸爸媽媽也和我一樣遇到過難事,也考過不好的成績。”想到這兒,孩子便想知道父母當年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這時父母隻需詳盡地給孩子談談當年對失敗和困難的認識,談談自己是如何培養自信、克服困難的就足夠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廣大父母的共同心願。不過由於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有些父母便要求自己能夠做到的,孩子也必須做到,結果使孩子的心理麵臨巨大的壓力,從而使自信心受到打擊,如果是這樣,那真是適得其反了。
■
用金錢作為獎勵,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什麼影響嗎?
■
用錢物獎賞孩子,可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經常做的一件事。父母的本意是用金錢的誘惑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的自信心也是有負麵影響的。
研究表明,金錢的誘惑,往往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一方麵,用錢物刺激孩子的學習熱情不僅不能持久,而且還會使獲得金錢的欲望充塞孩子的頭腦,使之形成“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另一方麵,拿到獎金還容易滋長孩子的僥幸心理。更可怕的是,這種表達方式,使孩子感到家長對他的能力存在懷疑。例如:“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我們給你……”,其潛在含義可能被孩子認為是“我們認為你學不會”;“如果你能不打架……”,其實真正的意義可能被孩子認為是“我們認為你做不到不打架”。孩子若是產生了類似這樣的心理,久而久之必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就會減弱。
鼓勵孩子學習,應注重精神鼓勵,賦予孩子努力學習的榮譽感、自信心。
另外,家長隻獎勵孩子的100分也是不對的,這容易導致對孩子努力的忽視。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考了100分固然可嘉,但若考了90分、80分,隻要盡了力,也是不錯的,父母亦應予以適當的鼓勵。若孩子取得了優良的成績,距獲獎目標隻有一步之遙,卻得不到家長的認可,那肯定會感到十分沮喪。這樣往往導致孩子把學習興趣轉移到能否獲得獎勵上去。相反,當孩子們意外地得到某種獎賞的時候,會格外高興,也會更加珍視這份禮物,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信心。
■
怎樣利用孩子的特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很多父母目光常盯在孩子的短處上,數落孩子時連長處一塊抹殺。比如說孩子“光知道音樂、舞蹈……學得再好有什麼用”……這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傷害。
其實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大多有“自知之明”,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有著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急切需要弄清這樣一個問題,即“我還有潛力嗎?”“我能趕上去嗎?”父母幫助孩子發現其超出他人的長處,對孩子樹立自信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孩子音樂學得很出色,父母就應該告訴他:既然你音樂課能學得這麼好,其他功課也一定能趕上去!
大家可能還有這樣的體會:假如你是一名愛好下象棋的醫生,我誇獎你醫術高明,不一定能使你感到特別高興,倘若我另辟蹊徑,說你象棋下得好,你準會由衷而樂。這個事例說明,發現和讚賞孩子不曾想到的或尚未覺察到的優點對孩子的鼓勵更大。所以在孩子成才方麵家長要依據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教導,要不急不躁,在家中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樂觀向上的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
孩子怕老師是好事嗎?
■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塊“心病”:“老師不喜歡我怎麼辦?”
許多家長每天在孩子上學前,還總不忘火上澆油地叮囑一句:“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不然老師就不喜歡你了。”
這在無形中又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甚至有些孩子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學習不好或是其他的原因,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
更讓人擔心的是,很多家長還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怕老師是件好事,隻有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管教孩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巨大的心理落差。這些家庭中的“小太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老師偶爾的冷淡就是對自己的不關心,進而得出自己在集體中不被重視的結論,從而對老師產生了抵觸情緒。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要經常關心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求學態度,和老師保持密切聯係。
在此基礎上,家長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傾聽。當家長發現孩子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時,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能自由發表意見的環境和氛圍,使孩子能夠毫不隱瞞地講清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自己對待批評的態度和接受批評時的心情。家長要認真傾聽,並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疏導。如果屬於孩子認識偏激或行為錯誤,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改正;如果屬於老師處理問題時存在片麵性或有失誤,家長要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交換意見。
(2)換位思考。即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和處理問題。家長要創設情境,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講解師生關係的真正內涵,減輕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3)積極溝通。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言行,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總之,家長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同時保持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對健康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好處。
■
對孩子突然取得的好成績表示懷疑,該怎麼問才不至於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如果孩子意外取得了好成績,很多父母通常的第一句話是:“你作弊沒有?”這是父母無心的一句話,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卻是“聽者有心”。
孩子把自己取得好成績的消息告訴父母,是想讓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而父母說出這樣的話無異於給孩子當頭一棒,使孩子產生父母不信任自己的想法,進而也有可能喪失學習的興趣和自尊自信。
因此父母在聽到孩子成績的時候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應該理智對待,隻要孩子的成績比上一次進步都應該得到父母的表揚。當然父母也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取得這樣成績的原因,讓孩子懂得隻要肯學就會有好成績,隻有肯學才會有好成績。假如孩子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那麼這一過程更加重要。
總之,父母要利用孩子的學習成績來正確引導他,保持並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
■
父母煩惱
■
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
“我不會”、“我從來沒做過”、“我不行”、“我不敢”、“做錯了,別人笑我怎麼辦?”……這是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常說的話。
家長也常常這樣抱怨:“隻要遇到一點點困難,他總是說不會”、“孩子在學校特‘蔫’,上課回答問題,老師不叫,從來不敢舉手”、“孩子總是畏畏縮縮的,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嚐試”。
……
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搏擊風雨,獨自麵對困難。可是孩子眼下的表現非常令家長擔憂:處處不敢擔當責任,以後如何融入社會?這就是家長的困惑。
讓我們來看下麵的三個案例:
案例一
小琴的父母都是農民,在鄉鎮企業上班,文化程度都不高,平時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小琴鄰居家的姐姐小紅在上高中,成績優秀。父母教育小琴的唯一方法就是處處拿她與姐姐比,要她向姐姐學習。這讓她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姐姐。小琴都上小學了還有尿床的毛病。小琴每一次尿床,母親總要罵她,久而久之,小琴更加膽小、自卑、多疑、不愛動。學習成績也偏差,考試成績總在及格線上下浮動。
她在交往方麵不合群、孤獨,害怕參加活動,回避與老師、同學相處、說話。五年級時一個學期下來,和全班多數的同學沒有講過話。上課除非是老師點名,一般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被老師叫到了也因緊張而說不完整,而且聲音很輕。
案例二
5歲的小潘跪在廚房桌子上,看著媽媽把買來的食品拿走。當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桌上,然後把雞蛋從買來的食品袋中拿出來,小潘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幫著把雞蛋放到雞蛋盒裏。“別動!小潘,”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的,最好讓我來做。親愛的,等到你長大一點兒再來幫忙好嗎?”
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小潘身上。媽媽從不讓孩子做事,甚至連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做,漸漸地小潘變成了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凡事都需要媽媽安排好。要是媽媽沒安排好或是媽媽沒允許她這麼做,她就會縮在角落裏靜靜地等待。
案例三
小丹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從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要求她每周去學3次遊泳,另外還去學一次電子琴和繪畫,小丹雖然很不願意,但如果不去就會遭到母親責罵。最近一到遊泳時間,小丹就開始嘔吐。
由於年齡小,能力和精力達不到母親所期待的要求,小丹的心情很沮喪,便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
父母是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啟蒙老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
根據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有三種類型的家庭教育,容易導致孩子自信心缺乏。
(1)比較型。父母對子女雖有疼愛,但常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
(2)溺愛型。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事無巨細地去照顧孩子,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父母也要代辦。
(3)期待型。父母不顧子女的天賦,把自己的夙願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去做,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倘若父母持有這種態度,而子女的能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使子女意誌消沉,自卑、冷淡、沒有活力、缺乏自製力。
現在我們知道,案例一屬於比較型,案例二屬於溺愛型,案例三屬於期待型,而孩子在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又變成什麼樣了呢?
在大多數家長的眼中,孩子做錯事是應該受懲罰的,孩子的自製力差,家長就應該督促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並沒有錯誤。小琴的父母拿她與鄰居家優秀的姐姐比較,是希望她能夠有上進心;小潘的媽媽是不想讓幼小的孩子受傷害;小丹的媽媽則不顧實際,對小丹的要求過高。可是結果怎麼樣?小琴越來越自卑;小潘也許會成為永遠也長不大,什麼都不會做,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的孩子;小丹則會變成一個沒有自信,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孩子。
在親子關係中,不少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父母說的話就是絕對的權威,孩子就應該按照父母的話去做。但事實上孩子有自己的天性與天賦,當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兩者形成矛盾的時候,家長就亂批評、亂比較,這樣勢必對孩子造成負麵影響,有的也許是很難彌補的。如上麵例子中的孩子,在父母強勢的權威下表現出自卑、膽小怕事、不敢在人前說話等缺乏自信的後果,長期下去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所有愛孩子的父母所不願意看到的。然而,隻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藥到病除。病根從哪裏找呢?還得請家長反思自己。
■
換位思考
■
假如你就是案例一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就是案例二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就是案例三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究竟是孩子的什麼行為觸怒了家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