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利養豐饒時,淡定者會守之以儉樸
儉樸不僅是窮人的財富更是富人的智慧。李嘉誠是亞洲首富,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很儉樸。對自己穿的衣服和鞋子從不講究是什麼牌子的,皮鞋壞了,找人補補照樣穿,一套西服穿十年八年也是常有的事。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同樣生活得很儉樸。一塊肥皂用得隻剩下很小的一片了,他還會粘在整塊上繼續使用。用他的話說,“節約一塊錢,遠比掙一塊錢來得容易”。誰說不是呢?成由勤儉敗由奢,無論是為官還是為富者,秉持勤儉節約的準則,總能夠長長久久,被時人讚頌,被後人景仰。
※ 儉樸為政,務實高效 ※
早在800年前,司馬光就以親切口吻告訴兒子司馬康“以儉素為美”。為政者也更應該具備儉樸又務實高效的品質,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儉樸為政亦是以德為政。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其行文自然嚴謹,而又語真意切;其觀點“力主儉樸,反對奢靡”。儉樸曆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大多數人所推崇。司馬光位高權重,卻十分節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對身旁奢靡的風俗加以惋惜,對大賢從儉的深謀遠慮加以推崇,對儉、侈的利、弊加以分析,並從正反兩方麵選取眾多的例子來加以論證。這篇文章聯係古今,使讀者閱有所思,閱有所得。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誘惑有很多,人非聖賢,豈能無欲?有欲而不可得,豈非痛苦?但文中一句“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讀後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堪稱晨鍾暮鼓。為民者體會如斯,為政者又作何體會呢?
為政做官者手中必有一定的權力,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握在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為政者手中,能切切實實地站在百姓的立場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能夠設身處地地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握在貪贓枉法、私欲膨脹的為政者手中,隻能是置百姓民生、黨政國法於不顧,以某一己之私,奪天下之功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為政者也不例外,但關鍵的是看他如何去主動地控製它,把握它。克己奉公,以儉為榮者,必能成為前者;貪慕虛榮,放任私欲者,必將成為後者。
當今社會魚龍混雜,有一些不法分子為拉攏腐蝕為政者,想其所想,投其所好,使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然後再加以利用,損國之私而成已之利。為政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麵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麵對各種嚴峻的考驗,稍有不慎,就可能誤入歧途,陷入“行賄受賄”的圈套。因此,必須以儉樸為本,廉潔奉公。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如今的儉樸不是叫為政者每日粗茶淡飯,衣衫襤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生活條件是需要保證的,儉樸有一個度的問題,儉仆不是吝嗇。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光榮,是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體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是否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的馬匹也隻是用穀糠、雜草來喂養。
如果所有的為政者都能夠發揚儉樸的傳統美德,當下的貪汙腐敗現象就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每個當官者都能夠以勤儉節約去嚴格要求自己,那我們整個社會也就會更加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