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利養豐饒時,淡定者會守之以儉樸(2 / 3)

※ 物欲無止,能節者智 ※

古語雲,“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做人做事要懂得節製,懂得放棄。物欲無止,懂得節製的分寸才能讓我們學會約束自己,時時刻刻審視自己,不要讓一些壞習慣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在紅塵俗世中生活有物欲,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作為一個有理性的人,一定要節製“物欲”,決不要被物欲所奴役。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物質大潮滾滾而來,不僅使人的物欲膨脹,也使整個社會將“物”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這種單一的衡量標準悄無聲息地改變很多人的價值觀。我們不是禁欲的道學家,也從來不認為物質主義是一種罪惡,但過分甚至瘋狂地追求物質利益,則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為什麼買衣服的時候非要選名牌?為什麼住宿一定要進星級賓館?為什麼娛樂一定要去豪華歌廳?問題不在於名牌、星級和豪華度,問題在於很多人把這些東西當成了他們人生的目標,為了能夠獵取到這些東西,他們會用自己無比寶貴的生命去作為代價。

滿足是什麼?成功又是什麼?禪宗中有一種大智慧,認為人的物欲妨礙了人對生命本來快樂的享有,把人引向了歧途,使人變成了苦役。所以它主張放下欲望,體味本真的生活。禪詩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禪詩的意思就是說不為物所役便能獲得幸福。中國世俗聖賢中也不乏這類覺悟。當年孔子誇獎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則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說人本來的喜悅絕不是貧困所能剝奪的。

貝爾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把人的物欲分為兩種,一種是需要,一種是欲求。他認為需要是屬於生理性的,是人為了維持生存對物質資料的本能要求;而欲求則是屬於心理性的,是人對奢侈的無限追逐。需要是應該滿足的,欲求則應該節製。19世紀的美國作家梭羅說:“一個人為健康生存所需要的那些美元隻用很少的時間就能掙出來,更多的時間應該用來貼近自然,享受生命,追求完善。”

盡管我們大力倡導要節製“物欲”,但在非理性的物欲麵前理性的批評往往會顯得脆弱無力。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物質主義以及與之相關的工業化、商業化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勢不可擋。我們一方麵認為這種潮流很愚蠢也很危險,人類如果對自己的欲求不加以節製,就會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乃至毀滅性的戰爭;另一方麵我們也深知,如果我們不加入這個潮流就會被扣上“落後”的帽子。所以,節製“物欲”,並非是要你摒棄現有的物質生活,而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它。我們提倡節製物欲的目的無非是為我們自由的精神家園留一席之地,以保持“生態”、“心態”的平衡罷了。

《佛說譬喻經》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在一望無垠的荒野中,有一個旅行者在趕路。忽然間,一頭凶惡的大象向他撲過來,他拔腿就跑,大象在後麵窮追不舍。正當他驚慌失措、走投無路的時候,看到前方有一口井,剛好在井旁有一棵樹,垂下一條長長的樹根伸到井裏麵。他毫不猶豫地抓著這條樹根爬了下去。眼看大象就要得逞的時候,他驚險萬分地逃掉了。大象並未善罷甘休,還在井邊一直狂吼,想要把他勾上來。當他剛覺得可以緩一口氣的時候,眼睛朝下一看,在井底有一條毒龍,正張著大口窺伺,如果掉下去馬上就會被吃掉。井邊還有四條毒蛇,吐著舌頭想要咬他。這時他不禁汗毛直豎、全身發抖。

更讓他感到恐懼的是,這條樹根的根部,有一白一黑兩隻老鼠在拚命地齧咬。他使勁搖動樹根,想把老鼠趕走,可那兩隻老鼠一點都沒有要走的意思,咬得還更起勁。從樹根上淌下五滴水,他用舌頭去舔一下,發現是甜的,原來樹上有個蜂窩,滴下來的是蜂蜜。他就在那裏慢慢舔食蜂蜜,暫時忘記了危險。蜂窩被他一搖,蜜蜂就飛下來要蜇他,不知又從哪裏燃起了野火,燒著了大樹。大家想一想後果將如何?這是不言而喻的。

佛經中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在這裏,一望無垠的荒野比喻無始無終的無明長夜;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出生入死,無有出期。旅行者比喻我們每一個塵世中的人;一個人走在曠野中是十分寂寞的,這實際上就是人生的寫照。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有家庭、朋友、同事等,但是內心的貪欲、嗔怒、嫉妒、懷疑、怯弱的想法,以及身心的苦惱、外在的困難,一般不敢或者不願完全向他人傾訴,甚至對最親密的人都會有所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