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朋儕嫉妒時,淡定者會守之以和忍
《尚書》中說:“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忍讓是一種以退為進、厚積薄發的策略;忍讓是一種以寬廣的胸懷與平和的心態看清人世滄桑的思想境界;忍讓是一種避而不露的堅強和柔中取勝的力量;忍讓是一種以水的力量撲滅了怒火,以火的能量焚毀了陰謀,以藥的奇效消除了怨恨的禪學。“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管是生活、工作中,還是生意場上,適時適度的隱忍和讓步不隻是一種修養,還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破除萬難的智慧。忍讓,可以避免那些無謂的衝突、摩擦與麻煩,是人生中自我保護的良策,是自我安樂的良方。
小不忍者,則亂大謀
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遇事能夠忍讓是有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征。勾踐之忍得以複國,韓信之忍而成就大業。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今天這樣的社會,所謂的“大謀”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忍字背後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與綜合素質。
隋朝時期,隋煬帝的統治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一個有理想、有誌氣的人,不應在個人得失上斤斤計較,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隻有這樣,他才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表麵上看起來是吃虧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調動、環境的變遷、上司的冷遇等。如果你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你應該做到泰然處之,“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妨讓自己變得心胸開闊,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一定要認真思考一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絕不要去逞一時之勇。特別是對那些剛剛參加工作的新人來說,別人對你還不夠了解,在一個新的環境裏你要盡量地多看、多聽、少說——領導不告知你的事最好不問,領導要你幹的事用心幹。上天給予了我們一張嘴和兩隻耳朵和一雙眼睛,就是讓我們多看多聽的。當你漸漸地有了發言權,你所說的一些話才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有忍得了一時,才能夠取得我們想要的成功。
張耳和陳餘是魏國的名士,在秦國滅掉魏國後,張耳和陳餘隱姓埋名來到了陳縣,靠在街上給人看門為生。有一天,當地一小吏責打陳餘,陳餘想起身反抗,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責打。等小吏走後,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對他說:“以前我是怎麼對你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難道想要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陳餘想想也是。沒過多久,張耳和陳餘就都做了公卿丞相。
不難想象,如果陳餘當初和那個小吏反抗起來,就不會有以後的飛黃騰達了。曆史上,因為小忍而得大福的人大有人在。一個遇事不能夠忍讓的人,日後也必定成不了什麼大氣候。
※ 與朋友交,以和為貴 ※
子曰:“禮之用,以和為貴。”《菜根譚》裏這樣寫道:“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暖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澤亦長。”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
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贏得友誼。在現實的生活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難免會有一些朋友對你產生嫉妒的心理,這個時候你千萬不可和他們翻臉,要本著“以和為貴”的原則去處理別人對你的嫉妒。隻有這樣,你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明朝皇帝明憲宗朱見深曾經畫過這樣一幅畫,題目是《一團和氣圖》。畫麵上的人物由於開懷大笑,身體縮成了一個滾圓的大球。但仔細分辨則會看出,這幅人物畫雖隻有一副麵孔,實際上卻是三個人的身體合在一起的。一個封建皇帝畫這樣一幅畫有著什麼樣的寓意呢?
原來,這幅畫取材於一則著名的典故:
晉朝的陶淵明、陸修靜和惠遠法師三人私交甚好,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惠遠法師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送客絕不超過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竟越過了這個界線,於是相顧而開懷大笑。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於是,朱見深借這個典故畫了《一團和氣圖》。
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確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即大家不要互相鉤心鬥角,而是要和睦相處,團結友善。
“禮之用,和為貴。”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表演吧,隨著開幕式之前的表演開始,展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版,用仿佛今天光滑的鍵盤,又似古代活字字盤的新奇演繹,用廣場藝術向我們反複展示一個漢字的演變:“和”。
“和”字從篆體轉換到宋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字的演化過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個不同時代的“和”字,表現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表達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為貴”。
“和為貴”,這是古今中外成功者最推崇的處世哲學。如果你想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堅持“以和為貴”的原則,就不要怒氣衝衝,而要與人保持一團和氣。我們常見一些人在生活或學習中,因芝麻丁點兒小事而和人發生口角,大動肝火。但也有一些人,不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襟懷坦蕩,因為他們持著“以和為貴”的處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