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在奔向理想的途中,都難免會遭受一些風浪的考驗。有些人憑借自己的勤奮與合適的機遇率先達到了成功的終點,而有些人還奔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在很多時候,勝敗是不能夠把握的,我們一定要淡然地去看待這一切。對別人的成功要淡然,對自己的現狀也要淡然。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隻要你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沒有放棄行走,你的人生就沒有遺憾。
淡然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自信。因為你隻有相信成功離自己並不遙遠,你才有勇氣去麵對現實中的一切,你的心才平靜如水,你才會用積極昂揚的心態從頭開始,為夢想披荊斬棘。麵對煩惱和憂愁,淡然一笑是一種平和釋然,亦真、亦幻難取舍,守住本真乃為高。麵對激勵和讚揚,淡然一笑是一種謙虛和清醒,“萬壑千丘一山聳,一山更比一山高”。
世事無常,人生難料,一個智慧的人要能夠不為艱難困苦而卻步,不為鮮花掌聲而迷失,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風雨欲來,春花凋落,憑欄眺望,陽光總在風雨後。潮起潮落,雲舒雲卷,閑庭信步,浪遏飛舟,前方就是成功的彼岸。
一個人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而讓自己的內心不寧靜。既不要的陰影裏裹足不前,也不在幸福的光環裏陶醉迷失,不要在患得患失間失了做人的分寸。當我們為失去星星而哭泣時,月亮又將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不能否定鮮花與荊棘同在,也不能否定陽光與風雨並存,更不能否定成功與失敗共榮。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們不妨淡然一些吧,甩掉包袱,輕裝上路。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這是人生心態平衡的最富有哲理的箴言,引人細細品味,涵義極其深遠。淡然,是對一切名利的淡泊,這是得意時的最為重要心態。人在一生當中的提升、晉級、受表彰獎勵、成家、結婚等順境都是正常的,在得意時應多想一想馬老先生“得意淡然”的教誨,切不可得意忘形,不可學唐人孟郊那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坦然,就是心態平和,順其自然,這是失意時的最為重要的心態。人生的路並不都是充滿陽光、充滿鮮花的“陽關大道”,有時也有溝溝坎坎,學業、事業、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麵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失敗和挫折也是在所難免的,對於失意,應有的心態是不沉淪,不怨天尤人,從失敗中奮起,勇於拚搏,敢於從頭再來,這才是王道。
在人浮於事的滾滾紅塵中,隻有做一個淡然的人,你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在物欲橫流的大千世界裏,有一顆淡泊的心,你才能更好地書寫出精彩的人生。做一個淡然的人,就是拒絕心情的紛紛擾擾,遠離世事的爾虞我詐,懷著一顆坦然的心去工作、去生活、去處世。做一個淡然的人,就是在忙碌的日子裏偷來片刻閑暇,讀一篇優美的散文,聽一曲輕鬆的音樂,放縱自己品味豐富人生的心情,即便是置身於江湖鬧市,依然可以看得到雲淡風輕,依然可以聽得見高山流水。做一個淡然的人,並不是要你放棄人生追求、自暴自棄。做一個淡然的人,也不是要你不思進取,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淡然之心,並不缺乏奮鬥,而是讓你能夠以一顆淡泊的心去寬容自己善待他人。
總之,隻有真正地懂得“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智慧,才能真正做到心態平衡,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種種考驗。一個凡事都能夠淡然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 以水製火,以和製怒 ※
人生有很多的磨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懂得因地製宜的道理,對症下藥,以水製火,以和製怒。
讓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個人因為瑣碎的小事和鄰居爭吵了起來,爭得麵紅耳赤,誰也不肯讓誰。最後,那個人氣呼呼地去找牧師,牧師是當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牧師,您來幫我評評理吧!我那鄰居簡直是一堆狗屎!他竟然……”那個人怒氣衝衝,一見到牧師就開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責,正要大肆指責鄰居的不是,被牧師打斷了。
牧師說:“對不起,正巧我現在有事,麻煩你先回去,明天再說吧。”
第二天一早,那人又憤憤不平地來了,不過,顯然沒有昨天那麼生氣了。
“今天,您一定要幫我評出個是非對錯,那個人簡直是……”他又開始數落起那人的劣行。
牧師不緊不慢地說:“你的怒氣還是沒有消除,等你心平氣和後再說吧!正好我的事情還沒有辦好。”
一連好幾天,那個人都沒有來找牧師了。有一天牧師在路上遇到了那個人,他正在農田裏忙碌著,他的心情顯然平靜了很多。
牧師問道:“現在,你還需要我來評理麼?”說完,微笑著看著對方。
那個人羞愧地笑了笑,說:“我現在已經心平氣和了!現在想想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值得生氣的。”
牧師仍然不疾不徐地說:“這就對了,我不急於和你說這件事,就是想給你時間消消氣啊,記住,不要在氣頭上輕易說話或者行動。”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時候會因為某些小事而生別人的氣,並指責別人的不是。其實,仔細想想,這些事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你因某人某事而生氣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等一等再說。等到你真正的心平氣和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動怒是多麼得不值得。
生活中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有很多,單純地抱怨發怒並不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麵對不如意不順心,與其抱怨發怒,不如學著去釋然。
在現實的工作與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是可憐的“受氣包”和無奈的“變形金剛”,忍無可忍也須容忍,改變自身以求容身。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那樣“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
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算命的解夢說:“高牆上種菜那不是白費勁嗎?”勸他還是回家算了。秀才聽後心灰意冷。後來,有位店老板聽到夢後樂了:“牆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秀才於是振奮精神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同樣,杯子裏隻有半杯水了,一個人看見會說:“哎,隻有半杯水了。”而另外一個人則說:“啊,還有半杯水呢!”
其實,萬事萬物都有兩麵性,關鍵就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對待生活中的那些不順遂人心願的事情,我們也不要去抱怨命運的不公,更不要去遷怒於別的人與物。實際上,所謂的宿命論隻不過是懦夫的借口,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
的確,一個人麵對不順心的事情所持的心態往往能夠決定他一生的命運。積極的心態有助於一個人克服困難,使他看到人生的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誌。消極的心態使一個人沮喪、失望,使他對生活充滿了失望甚至是絕望,自我封閉,限製和扼殺自己的潛能。
人生有太多坎坷,在生活的五味瓶裏,除了甜,沒有什麼再是人們向往的了,可酸鹹苦辣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們能夠豐富我們的人生。人生需要苦難的洗禮,正是因為那些折磨,我們才能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逐漸地完善自己。
一時的困難,不會成為你一生的障礙。因此,即使麵臨困境,你也不可以怨天尤人、不可以逃避,堅持一下,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生命,是苦難與幸福的輪回。隻要我們在困難中也能堅守自己,再苦也能笑一笑,再委屈的事情,也能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容納,那麼,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當我們通過自己的拚搏與努力走出了生活的陰霾,用樂觀的心重新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不是不美好,而是我們一直在抱怨中扭曲了生活。我們應該試著去做一個淡然的人,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在殘缺中品味快樂,在逆境中感受幸福。
沒有人不向往一個公平公正的世界,但我們每個人的出生、社會背景、能力各有不同,即使國家搭建了一個公平公正的平台,在生活中,你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抱怨與發怒不可能讓你獲得別人的認可與尊重。麵對挫折、不公,與其抱怨與動怒,不如感恩,感謝這些困境,然後發奮圖強,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皆在冥冥中自有注定。一件事情是福是禍,往往在表麵上是不能判定的,我們隻有做到凡事順其自然,淡然處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馬焉知非禍的心態是值得稱讚的,因為誰也無法預測未來。
《淮南子》裏記載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邊塞上有個老翁,有一天,家中僅有的一匹馬跑掉了。鄰人都覺得可惜,老翁卻說:“這說不定是一件福事呢?”幾個月後,跑掉的那匹馬帶回一匹駿馬。失馬複還另得一馬,引得鄰人都來祝賀。老翁又不以為然,說:“說不定這是一件禍事呢?”果然,沒幾天,他兒子馴馬時把腿摔斷了。這時,鄰人又都來表示同情,老翁又說:“這說不定又是件福事哩。”不久,邊境發生了戰爭,壯丁都被抽去打仗,而且十有八九都戰死了,老翁的兒子因斷了腿沒有被抽走,成了戰爭的幸存者。
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並非所有的人丟了東西後都能失而複得。當失去了一些東西,你應該是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呢?還是抱著“吃一塹,長一智”的態度呢?一個明智的人定會選擇後一種做法。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禍得福,否極泰來”……我們的古聖賢們對得失理解的是多麼得透徹啊。古人尚且能夠如此,我們現代人還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以得失為唯一標準來衡量每一件事的意義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確實,許多事物都有兩麵性,福禍是相互依存的。得失、利弊也不無例外。
有些事情,表麵看來似乎是你的一個損失,仔細一分析,或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它,卻正好彌補了你在該方麵的空白,使你下一次做同樣的事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所以,對待得失我們必須正確看待,把握好得與失這架天平的平衡。不可因一時的“得”而沾沾自喜、樂不可支,也不要因一時的“失”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曆史上凡是有所建樹的人,都是在得失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把握。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失去了我們常人所享受的父母的關愛與家庭的溫暖,卻得到了千古的美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她失去了親人的關懷,失去了皇宮裏舒適、安逸的生活,卻得到了西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也得到了堅貞純潔而又偉大的愛情,更換得了漢藏兩族人民世代和平友愛的情誼。奧斯特洛夫斯基為了祖國的安寧與繁榮,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失去了健康,成了殘疾人,但他身殘誌堅,他得到了千千萬萬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尊敬與崇拜。李大釗為了共產主義事業,在中國大地上第一個扛起社會主義大旗,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卻得到了後世千千萬萬人的敬重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