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為形役時,淡定者會守之以放下(3 / 3)

剛剛成立的聯合國機構還身無分文,買不起一塊像樣的地皮。讓世界各國籌資,牌子剛剛掛起來,就要向世界各國搞經濟攤派,負麵影響太大。況且剛剛經曆了二戰的浩劫,各國政府的財庫都很緊張,許多國家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紐約籌資買下一塊地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聯合國對此一籌莫展。

聽到這一消息後,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經商議,果斷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給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同時,洛克菲勒家族亦將毗連這塊地皮的大麵積地皮全部買下。

對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出人意料之舉,當時許多美國大財團都吃驚不已。870萬美元,對於戰後經濟困難的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卻將它慷慨贈出,並且什麼條件也沒有。這個消息傳出後,美國許多財團主和地產商都紛紛嘲笑說:“真是愚蠢之極!”並斷言:“這樣經營,不出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建成完工,毗鄰它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於捐贈款數十倍、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進了洛克菲勒家族財團。這種結局,令那些曾經譏諷和嘲笑過洛克菲勒家族捐贈之舉的財團主和地產商們目瞪口呆。

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舉動正是“先舍後得”的例子。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沒有作出“舍”的舉動,勇於犧牲和放棄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隨後“得”的結果。放棄和得到永遠是辯證統一的。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卻執著於“得”,往往忘記了“舍”才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要知道,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可能會為物所累,導致一無所得。

※ 兩害取輕,兩利取重 ※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卻分辨不出孰輕孰重。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修養和十分豐富的知識,是不可能去踐行這樣的道理的。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在非洲極為遼闊的草原上,生活著大量的獵豹。

羚羊是獵豹最喜愛的食物。在捕食時,獵豹總是伏下身,一步一挪地接近羚羊,盡量不讓對方發現,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對方撲去。但是靈敏的羚羊往往會猛地躲閃開來,竭盡全力地朝前逃跑。獵豹則在後麵箭一般地追逐,始終目標專一地盯著前麵那頭邊跑邊不斷急轉彎的羚羊。

隻見七百米、六百米、五百米、四百米……雙方的距離在越來越短,羚羊唾手可得。可是,令人驚異的是獵豹有時竟會突然停止追殺,望著咫尺之內的羚羊,悠然地走開了。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獵豹雖然是動物中的奔跑冠軍,追擊獵物的時速可高達120公裏,可是公平的大自然在賜予它無與倫比的速度的同時,卻沒有賜予它足夠的耐力。它根本無法長時間地追逐獵物,當它的奔跑速度達到110公裏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係統和循環係統都在超負荷運轉。如果它追獵的時間過長又不成功,就有可能餓死,因為它再沒有力氣去捕獵了。

為了能有足夠的體力對付下一次捕獵,不導致餓死的結局,獵豹的做法很果斷,那就是一定要在30秒的時間內,也就是在800米的距離內,將獵物追捕到手。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和距離,它們就會堅決放棄,等待下一次機會。

獵豹獵捕羚羊的故事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身為短跑冠軍,為了生存在美食麵前卻能夠果斷地放棄。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有著出眾的才學品貌,總是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擁有。結果一旦遭遇失敗,身心長時間內都無法恢複到當初的模樣。其實,不管你的才華再怎麼高於眾人,你有時也需要勇於放棄,善於放棄,這樣你才能夠得到你想要的人生。

※ 放下是福,並非失去 ※

電影《新少林寺》的片尾曲這樣唱到:“放下顛倒夢想,放下雲煙。放下空欲色,放下懸念。多一物,卻添了太多危險。少一物,貪嗔癡,會少一點。唯有心無掛礙成就大願,唯有心無故妙不可言。算天算地,算盡了從前。算不出生死會在哪一天……”

“放下”是一句禪語,我們先來看一個關於“放下”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拿了兩瓶花要獻給佛,並請他開示佛法。

佛說:“放下。”

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說:“放下。”

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還是說:“放下。”

黑指茫然道:“我已經全放下了,你還叫我放下什麼呢?”

佛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瓶,而是叫你放下六根、六塵、六識。當你把根塵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麼對待,沒有什麼區別,甚至你將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放下”是一種大境界。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誘惑重重,人們六根不淨。在紅塵俗世中跌打滾爬之人是很少能夠悟出這種境界的。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曾被人稱為是“洗削凡盡,超然獨妙”的大才子,本來多年潛居鹿門,自詡“此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何其清高,何其飄逸。然而,終因放不下心中的功名利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下了山,跑到長安托關係、找路子,一門心思地想在仕途上幹出一番業績來。自詡為瀟灑、飄逸、放蕩不羈的李白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李白看上去比孟浩然更為瀟灑狂放,他吟誦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等詩句,實際他說的這些都不是他的內心話,他骨子裏仍放不下“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的黃金夢。

人生在世,各種各樣的誘惑都有很多,多到難以計數。金錢、美色、權力、地位、名譽,算是比較大的誘惑;一餐美味、一杯美酒、一件華服、一瓶香水,乃至一朵鮮花,都是小小的誘惑……這些世俗的東西,你蔑視它,反對它,抨擊它,口口聲聲要與之決裂,信誓旦旦要與之分離,全是因為你心中裝著這些東西割不掉、放不下。

背負著種種的誘惑,人活得很累,但依舊有無數的人樂此不疲,足以說明誘惑本身有著如同鴉片一樣的魔力。就像吸毒的人,你勸他戒掉毒品,即使對藥物的依賴通過戒毒解決了,但是心理的問題,短期內絕對無法克服。同理,明明“一簞食,一瓢飲”,甚至“三分饑和寒”,也能過日子,或者還有益健康,但那些難以抵製的誘惑,終將人的身體養至“虛胖”,鼓脹著“將軍肚”,身著錦衣華服,方顯“英雄本色”、“成功人生”。特別是已經“吃得苦中苦”,何不“為人上人”呢?

照這樣看來,“放下”這個似乎無法兌現的諾言,就像威尼斯商人無法兌現“一磅肉”的諾言一樣。但大千世界中,人的思想異常複雜,境界亦各不相同。先不說思想境界誰高誰低,偏偏會有一些人“放下”了。多數出家之人能做到,“俗人”中,也有一些能做到。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捐款數百億元成立慈善基金,放棄總裁職位,專事技術研究;一貧如洗的撿垃圾的老人,忽然爆出“冷門”,原來幫助貧困學生幾十人。

所謂的金錢、地位可以“放下”,美色、名譽可以“放下”,思想負擔、無謂的“虛名”或者實惠的“權力魔杖”是否也可以“放下”呢?答案是肯定的。行走在塵世中,人原本一無所有,最終還是要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隻要你看淡了、想開了,你什麼都可以放下。當你明白“放下”這一人生哲理,你人生的路才會走得更寬更遠。

“放下”是一種大境界,“放下”的程度也是不同的。當一個人想通了,看穿了,把“滾滾紅塵”視若無物了,這是徹底的“放下”,或者是“消極的放下”。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切實可行的是“部分的放下”、“積極的放下”。紅塵中人不可能全部地放下,在你奔赴夢想的路上,你不妨放下一些包袱,放下一些誘惑,放下一些……

現實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在前進的路上舉步維艱,是因為身上背負的東西太重,他們之所以背負那麼重的東西,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放下。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於死地。當你放下了煩惱,快樂便會與你結緣,當你放下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

“放下”是福,並非失去,別讓背負的東西壓彎了你原本挺直的脊背,學會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