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欣逢順境時,淡定者會守之以泰然
身處逆境,人們往往不知所措。那麼,麵對順境人們就能夠應付自如嗎?也未必。在順境中的人,容易變得安逸,容易放棄努力,容易變得脆弱,容易滋生傲慢和壞脾氣。身處順境,也不要忘記逆境時的苦難,正所謂昨日之事,今日之師。你要時刻銘記自己曾經遭遇的痛苦,千萬不可再重蹈覆轍。身處順境,你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你身上依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你還需要完善自己。身處順境,你要知道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你要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其實,很多時候即便你去珍惜了,你所擁有的也不一定會長久,所以你要學會加倍地去珍惜。
※ 物極必衰,樂極生悲 ※
樂極生悲出自《文子·十守·守弱》:“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則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
上麵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極盛階段就會朝衰弱方向轉化,好比太陽到了正午就會偏移,月亮是圓了之後就會損缺,高興到了極點就會產生悲傷。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雖然有聰明才智,卻用愚昧來守持;雖然多聞善辯,卻用孤陋寡聞來守持;雖然孔武勇毅,卻用畏懼來守持;雖然富貴廣裕,卻用對物欲有所節製來守持;雖然德行昭著,卻用謙讓來守持。總之,不要走向極端,不使事物向相反方向轉化。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大舉興兵攻打齊國,齊威王派大夫淳於髡赴趙國求援。趙王派精兵十萬,戰車千乘助齊抗楚,楚軍聞訊連夜收軍撤退。齊威王很高興,召淳於髡進後宮賜酒。威王問他:“先生酒量如何?能飲多少才醉?”淳答道:“臣飲一鬥亦醉,一石亦醉。”威王又問:“既然一鬥便醉,豈能飲一石?”淳說:“這是因為飲酒的場合、情況、興致不同,所以酒量的大小也各異。不過有一點應該提請大王注意,那就是‘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則衰。”齊威王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是在開導自己不要一味沉溺在飲酒尋樂之中,否則物極則反,國家就會衰弱,自己很可能嚐到階下囚的悲哀。
齊威王聽罷淳於髡的這番話,從此改掉了徹夜暢飲的壞毛病。
如果齊威王沒有聽從淳於髡的勸誡,依然我行我素,夜夜飲酒作樂,他必定會淪為一個階下之囚。對於位高權重的人如此,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在現實的生活中,因為大喜傷身傷心的事屢見不鮮。古有之,今有之,中國有之,外國亦有之。可見樂極生悲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又十分普遍的現象。“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多少年的寒窗苦讀,結果卻迎來了過喜中瘋的下場,雖然考取夢寐以求的功名,但到頭來卻無福消受。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這個道理十分淺顯,但並非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把握好適中這個度。所以,當你身處順境、春風得意之時,一定要記得用這樣的道理去警戒自己。否則,等到真的“樂極生悲”的時候,你再怎麼後悔也是無用的了。
※ 謹慎行事,居安思危 ※
居安思危——是一個警示和教誡的詞彙,是指人處在平安穩定的環境中時時要考慮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學會謹慎行事,居安思危,這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一種理智的人生態度。
《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擊,戰事不休。晉、楚兩個大國為爭奪中原地區的霸權,更是經常發生衝突。
晉厲公在位時,由於沉迷酒色,親近奸臣,隨意殺害大臣,搞得晉國民心不穩,內亂不斷。因此,楚國的勢力漸漸占了上風。
公元前573年,晉大夫欒書、中行偃發動政變,殺死暴君厲公,並把住在國外的公子姬周接回國,擁他為國君,稱晉悼公。悼公年輕有為,舉賢任能,革新朝政,節用民力,晉國又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當時,晉國北方散居著許多少數民族遊牧部落,他們被統稱為戎狄,經常出兵侵擾晉國邊境地區。公元前569年,無終部落的首領嘉父派使者孟樂帶著貴重的禮品來找晉大夫魏絳(jiàng),托他引見悼公,請求晉國與諸戎結盟講和。魏絳表示同意。魏絳麵見晉悼公說明此事後,悼公不同意。悼公對魏絳說:“戎狄貪而無親,隻能靠武力解決。”魏絳勸諫說:“現在中原地區的兄弟國家經常受楚國欺淩,往往被迫屈服,他們盼望著晉國去援助。如果我們對戎狄用兵,萬一中原有事,怎麼還有力量去對付呢?”晉悼公覺得有道理,就采納了魏絳的意見,並且派他主管“和戎”事務。魏絳親自帶著使命到北方戎狄各部去,與諸戎締結了互不侵犯的盟約。從此,晉國基本上解除了後顧之憂,力量更加強大了。
當時的鄭國,雖然是和晉同姓的兄弟國家,但由於楚國一再出兵攻打,無力抵禦,隻好背晉投楚。晉悼公非常惱火,決定會合宋、衛、齊、曹等十二國軍隊對鄭用兵,以示懲戒。公元前562年9月,諸侯聯軍直逼鄭都新鄭東門。鄭簡公感到十分恐慌,馬上派王子伯駢(pián)去諸侯營中請罪求和。晉悼公同意講和。為了表示謝罪,鄭簡公給晉悼公送去了許多禮物,其中有三個著名的樂師、十六個歌伎,還有一批珍貴的樂器。
晉悼公感到十分高興,他想起了魏絳和戎的功勞,決定把鄭國送來的禮物分出一半,賞賜給魏絳。魏絳聽後,謙遜地說:“這完全是君王的威德和各位大臣的功勞。古書上說:‘居安思危。’能思就會有備,有備可以無患。君王如果能夠牢牢記住,就可以永遠享受今天這樣的歡樂了!”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居安思危非常重要,對於個人來說同樣重要。處在順境中的人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危機意識是一種競爭意識,能使一個人奮發前進、迎難而上;危機意識是一種超前意識,隻有認識危機,方能未雨綢繆,提前預防;危機意識是一種鞭策意識,隻有認識到了危機才能產生“狼來了”的緊迫感,讓沉睡者猛醒。一個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夠很好地適應周圍的大環境,從容地去麵對一切的問題與困難,取得最終的勝利。
※ 順境可喜,切忌懈怠 ※
人生的路就像變化莫測的大海,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波濤洶湧。用季羨林先生的話來講“既有陽關大道,也有獨木橋;既經過‘山重水複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不可能有季羨林那樣豐富的閱曆,對人生如此地看得開。大多數人處於逆境會愁眉不展,處於順境會得意忘形,其實,這都是要不得的做法。
可喜的順境可以給人帶來欣慰和鼓舞,使人的一切活動都處於一種良性狀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生活在順境中。順境固然可以讓人感到喜悅,但順境同樣需要繼續努力。如果一個人在順境中玩物喪誌、不思進取,他不但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還會將自己置於一個十分困難的境地。
順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非常有利,但卻容易使人產生依賴感、優越感和不求上進、自滿自足的負麵情緒,對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準備不足,往往經受不住挫折和失敗。因此,即便身處順境也不要沉醉於順境中的美好,更不能得意忘形,而要不懈努力、節製自我,使自身一直處於一個良性的發展之中。做到這一點,必須對環境和自身的各個因素進行仔細認真的分析,發現問題,及早準備,盡快解決。否則,如果不能隨著客觀環境和自身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認識和做法,就很可能失去原有的順境,而走向逆境。
我們在麵對人生的順境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充分認識順境,積極做好準備
社會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尤其是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著,社會生活到處充滿著矛盾。變化的環境要求我們必須好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順境,並進行學習、探索,解決新問題,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環境。否則,如果不注意環境的變化,一味地憑主觀意識就不可能發現新問題,也就不可能積極著手準備,久而久之,就會積重難返,陷入逆境。
(2)自信,不自負
自信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沒有自信一個人就不可能成功,人要自信但不能狂妄自大。有些人特別是青年人,自以為是時代的寵兒,同齡人的佼佼者,就處處以天之驕子的身份出現,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實際上任何人的認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隻有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不斷地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強自身的能力,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斷進取,不斷提高,才能在自信的基礎上真正地自立自強。
(3)剔除潛伏的逆境因素,繼續進取
一個人即便是身處順境,也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出現許多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不及早加以剔除,很可能成為順境變成逆境的直接原因。當今世界競爭異常激烈,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在順境中不斷地學習與提高。我們要注意克服死讀書本和忽視自我性格培養兩種傾向。死讀書本,往往會使你的知識麵比較狹窄,不注重培養實際能力,就會缺乏創造性。這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可能出現事業上成績平平或不能勝任工作的情況,而在競爭中遭受失敗,要注重培養良好的性格,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對他的工作、生活影響是很大的。有些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有的則沉悶孤僻,不善於理解別人,也不善於與人相處。這樣走向複雜的社會生活,很可能由於性格而與同事、鄰裏處不好關係,對人對己都不利。因此,在順境中,必須積極剔除各種潛在的逆境因素,充分利用大好時機,加倍努力,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