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善用感動力,才有共鳴力——感動力的秘密 第1章 扭轉一切的力量
感動就是觸動感情,引起同情。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對感動給出了含義。漢代荀悅《漢紀·成帝紀二》:“天尚不能感動陛下,何敢望,獨有極言待死而已。”《新唐書·韋昭度傳》:“李昌符亂興蒼卒,昭度質家族於禁軍,誓共討賊,士感動,乃平昌符。”清惲敬《後二仆傳》:“瑞金處萬山,民性悍,喜邪說,敬視事期月矣,上下無所感動。”
共鳴就是大家的想法達成一種一致的態度。
人類明明很渺小,卻可以擁有連自己也不可思議的力量,在人類的力量中,涵蓋了許許多多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造就了偉大的力量。這些因素就包括感動與共鳴。
第一節 一切來自於感動
你被別人感動過嗎?回答是肯定的,那你是幸運的;你被別人肯定過嗎?回答是肯定的,那你是幸福的;你感動過別人嗎?回答是肯定的,那你是成功的。
我們都有自己的欲望或願望,在它們滿足和實現之前,我們把這種期待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夢想。我們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在追求,而且都希望獲得自己的所想,都渴望美夢成真!把夢想轉化為理想,再把理想分解成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法和途徑努力著。
我們一直在完成一個個目標,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圓了自己的那些夢想。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一路走來,留下一串串腳印,印證著每個人成長的軌跡。
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不論你曾製訂過多少計劃;不論你有過多少理想和目標;不論你想得到什麼,希望自己的生活達到何種滿意的狀況,你都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贏得”;而贏得這一切的最根本方法和途徑就是去感動。
能不能感動對方並讓其心悅誠服是贏得一切的根本所在。
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你能感動一切,就能贏得一切!
這就是感動商數。
“感動商數”這一新概念和理論的發現及提出,標誌著人類自我進步和奮鬥有了一個新的指導思想。
我們把感商TQ(感動商數)定性為“贏得一切的根本”,這本身就是個史無前例的結論。
而“一切”、“根本”以及“贏得”等詞的論證成立,感商TQ從而成為每一個人所有行動的終極指南。
我們說,不管你想得到什麼,贏得這一切的根本就是去感動,與此同時,很多人立即就對“一切”提出了疑問。
上述疑問的焦點集中在,人的欲望或願望五花八門,想要滿足或得到的對象無奇不有,用“一切”來涵蓋是不是顯得太絕對了?因為這裏頭絕不僅包含了親情、友情或者愛情等以人為主體的需要,還有衣服、食物、房子、汽車等物質的東西;億萬富豪、局長、總經理、藝術家等職位或社會地位;以及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開發並占領全國某個市場等狀態或境地,這些怎麼“感動”?
大家都很明白,人(甚至於動物)是可以被感動的,也有可能通過“感動”來實現自己的所想。就像我們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朋友建立堅實的友情,得到心儀的人的愛情等。
可是那些物質的東西諸如職位或社會地位以及人們期望的某種生活和工作狀態,在我們看來它們是“死”的,是沒有“意識”的,也不具備“情感”,而我們想要得到或實現這一切,對於它們,談何“感動”?
導致這些疑惑的根源是,我們忽略了我們人類社會的主體是“人”,是“人”在主宰這個社會。
“人”決定著自己的情感歸屬;
“人”決定和誰共事,包括決定誰來當自己的上司或下級;
“人”決定相關物質在“人們之間”的流動和分配;
“人”決定把自己的“錢”花到哪裏——給誰賺;
“人”決定買什麼商品、是誰做的商品、由誰銷售的商品。
“一切”都是由“人”決定,既然“人”可以被感動,所以,我們通過感動“人”而贏得了“一切”。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除了情感上的交流之外,為了生存,人們之間還進行“物”的交換。這種交換的實質就是商品。比如說放羊的人不能每頓飯都吃肉,而種稻的人也不能天天光吃白米飯一樣,放羊的和種稻的他們之間通過交換,滿足了不同的需要,得到了雙贏的結果。當成功交換後就實現了各自勞動的使用價值,否則,你的勞動成果交換不成功,那麼你的勞動也不會被認可。
以上說到的交換並不是表麵上“毫無情感”的“物體”間的交換,實質上是人們在交換自己的勞動。你要知道在通過勞動去創造價值物的過程中,你隻有真心付出才可能得到收獲。
但是,反過來想我們用不用心去勞動又怎麼和贏得相關物質扯上關係呢?
從最具體、最現實的獲得一定物質的手段來說,我們怎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衣服、食物、房子、汽車、電視機等物質的東西呢?
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是“有錢”吧!
因為你有足夠的金錢,你就可以“買到”上述物品。
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錢”是什麼?為什麼它的學名叫“貨幣”呢?
有人就說了,“錢”不就是我們付出的勞動被社會認可的價值表現嗎?
人類在物物交換的時期,人們各自勞動製造各自的物品,然後相互交換。後來漸漸發覺這種交換其實也不太方便,我要的東西你沒有,而你要的東西我有,於是,就發明了貨幣。貨幣的好處在於流通起來方便了很多,比如你要的羊肉我有,我就把它給你,你就給我“那些羊肉”相應價值的貨幣;你是種田的,你的糧食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衣服,於是,我拿著這“錢”就可以到其他人那裏“買”回我想要的衣服了。因為這貨幣或者說“錢”,它代表我付出勞動創造的那些給你的羊肉的價值。
現如今,大家當然習慣了付出勞動後,都把創造的價值“換成”錢拿著,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請注意,這個時候我們的答案已經推導到“贏得錢就能得到那些物質”了。
可是,這些“錢”又是怎麼到你的口袋裏去的呢?
“錢”是靠你付出所創造的勞動成果“換來”的。
別以為你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相應的“錢”了,這裏絕不能畫等號!
如果你多注意一下那些工人們辛苦工作卻難以維係、不得不倒閉的工廠,以及商場裏堆積如山賣不掉的商品就明白了。
你付出勞動創造的有一定價值的商品,人家認可你的商品並且接受,才會將它買下來並付錢給你。
所以,你的勞動成果能否打動“人”,決定了你能不能得到“錢”。
如果你是老板,你的員工上班不用心工作,生產的產品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以次充好,顧客是不會埋你的單;如果你是員工,上班偷懶、假公濟私,老板同樣不願意支付給你薪水。
我們把以上的整個過程串一遍就更清楚了:你想要自己喜歡的東西諸如衣服、食物、房子、汽車、電視機等,那你就得有足夠的錢去購買它們;你要擁有足夠的錢,就要認真努力地去工作,同時,你的付出必須“打動”相關的“人”,才會支付相應的薪水給你。
簡單地說就是,能否“感動”你的“顧客或老板”是你贏得薪酬去購買自己喜歡物品的根本。
理解了上述的問題,那麼理解如何贏得職位或社會地位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
在某個企業,不是你想當總經理就能當上的,決定權不在你自己手中,這要經過一定程序,經過相關領導以及下屬同事等同意才行。
假如你沒什麼本事,工作也不積極努力,不為企業著想,自私自利,誰能容忍你?誰會選你?誰又會讓你得逞呢?
我們看看那些真正被人民認可的公仆和藝術家們,生前他們被人們擁護、愛戴、敬仰,在去世以後,人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依然不會改變。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人格魅力感動中國、感動世界。現如今,相信很多人依然難以忘記那“十裏長街送總理”的感人場麵。
同樣受人尊敬的還有我們熟知的趙麗蓉老師。在某一屆春晚上,她強忍著身體發病的疼痛為觀眾帶來歡樂。作為一名普通的演員,趙老師用她的藝術和她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動了所有曾一起共事的工作人員,感動了所有觀眾。無疑,她的藝術人生是成功的。
簡單來說,你贏得一定職位或社會地位的根本所在就得感動大家,贏得他們的認可和接受,進而獲得支持。
那麼對於發展市場的經商人士也是一樣的道理:市場認可並接受你的產品,你才會實現目標賺到錢。
那麼“市場”是什麼呢?
在市場營銷學中,一個成熟“市場”有以下3個條件:購買者、購買欲望和購買力。它的中心詞是“人”。
1996年,海爾品牌的第一代小小神童洗衣機麵世,創造了洗衣機銷售的“淡季神話”。
在當初,每年的6~8月是洗衣機銷售的淡季。在這段時間,很多廠家就會把商場裏的促銷員撤掉。海爾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考慮的是:夏天天氣越熱出汗越多,難道老百姓越不洗衣裳?經過走訪調查發現,不是大家不洗衣裳,而是夏天裏5公斤的洗衣機既浪費水又浪費電。於是,海爾的科研人員很快設計出一種洗衣量隻有1.5公斤的小型洗衣機——小小神童。因為張瑞敏認為上海人消費水平高又愛挑剔,所以“小小神童”投產後先在上海試銷。結果,上海人很快認可了這種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機。上海熱銷之後,很快又風靡全國,並已經大批量出口日本、韓國、美國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海爾“小小神童”洗衣機一直占據著全國各家電商場夏季洗衣機銷售的榜首,尤其近幾年,季節性優勢更加明顯。
是什麼原因促使“小小神童”具有如此強的市場魅力呢?
對於以上的案例,有很多學者作了總結:首先,它完全解決了消費者夏天洗衣費水、費電的難題;其次,“小小神童”不僅對消費者的需求了解至深,而且此產品多年來不斷進行技術升級,除了體積容量更適合夏季使用之外,它還具有殺菌、消毒功能等,盡量滿足了消費者的夏季健康洗衣需求;最後,它還滿足了現代家庭的一種洗衣新習慣——防止交叉感染的“分類、分開”洗。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產品、不斷關心消費者的企業精神造就了“小小神童”的持久魅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親情、友情或者愛情等以人為主體的需要,還是諸如衣食住行等物質的東西,以及總經理、億萬富豪、局長、藝術家等職位或社會地位,甚至是開發並占領某一市場等狀態或境地,得到這一切的決定權都在“人”。
人類社會的所有規則是人定的,所有的事是通過人控製並完成的。贏得一切的實質就是贏得“人”,贏得“人”的根本就是贏得人的“心”。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所謂“天下”,就是一切也。
第二節 消費力
——感動力的創造發明
顧客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那是為什麼?為何顧客不去買別家的這些東西,而偏偏向你購買呢?隻有你感動了客戶,是客戶認可了你,才會達成交易的成功。
通俗來講,感動力就是感動產生的經濟效益。隨著我們物質消費為情感消費所取代,感動力已經成了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幾乎所有商品、企業等都被烙上了“感動”的烙印。
已趨飽和的商品市場,同類商品越來越多,商家的利潤縮水,創意缺乏的情況下,感動力就成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因素,沒有感動力,商家的故事就沒法感動人,沒法感動消費者的故事,就不具有說服力。由此可見,在故事中融入感動的情緒,讓故事感動人,進而產生經濟效益顯得至關重要。
不少人以為感動隻是人內心一時產生的情緒波動,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跟經濟沒有一點關係。但事實上,人內心的某些情緒波動關係著他們最後作出的決定。
你要知道人是感性動物,易受外界影響而產生感動情緒。有些人就明白這一點並利用他人的這種情緒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政黨之間在競選的過程中,總會用感人的事件和故事來感染群眾,使群眾產生感動情緒,從而讓群眾下定決心把票投給他,以此達到競選獲勝的目的;再比如一個演講者如果他所講的內容感染不了聽眾,聽眾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場演講將注定會失敗。
我們都知道好的故事可以增加事情的說服力,進而產生影響力,而感動能讓人快速地下定決心。因此,將感動力融入故事中,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影響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理念的提升,我們更加注重精神層麵的滿足,那些一眼就能讓人感動的東西,大多數可以得到大眾的青睞。
如果企業、公司和營銷人員,能抓住人們的這種心理,在自己的品牌和商品中融入感動的成分,進而讓商品成為消費者情感寄托的媒介,使消費者不由自主地對商品產生感情,這樣銷售的目的就能順利達成。
人們將以上這種營銷方式稱為情感營銷,也就是通過心理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偏愛,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終獲得競爭優勢的絕佳方式。那麼情感營銷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呢?
1.情感營銷激發消費者的感動力
大多數人這麼認為,隻要商品包含的內容或賦予的故事,能夠讓消費者心動,消費者就可以將此類商品當成情感的寄托,比如啤酒,人們與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會想起不少往事,內心塵封的記憶會被一點點喚醒,在暢飲間,我們的情感會自然流露。
我們可以這麼說,喝啤酒的人是透過啤酒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所謂的情感需求,也在啤酒這個情感釋放器中獲得滿足。再比如,逢年過節的禮品,不管是銷售廠家為商品賦予特色,還是推銷技巧中加入“健康”、“孝順”、“團聚”、“好運”等關鍵詞語,這些字眼都隱含著巨大的魔力。雖然大部分的消費者不知道商品是不是很健康,也不知道是否會帶來好運,但逢年過節與親人歡聚時,聽到這些話,內心的情緒自然會產生波動,禮品傳達了人們對親朋好友的深情。消費者的感動情緒一旦被激發,消費購買力就會上升,商家的營銷目的就得以達到。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正在步入情感經濟時代。不論是各種琳琅滿目的奢侈品,還是五花八門的營養補品,幾乎所有的商品都被商家賦予了一種情感。例如關於幾萬美金的異國雙人遊,是為那些有錢人孝敬父母而準備的;一款限量版的品牌手提包,是專門為風度翩翩的公子最心愛的公主準備的。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切普通的商品,有了健康、友情、親情、愛情的字眼後,銷售量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