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遠見的人,總是隻看到眼前的、摸得著的東西,而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整個世界。遠見跟一個人的職業是沒有一點關係的,他可以是一個農民、工人、貨車司機、普通職員、銀行家、大學校長。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世界上最窮的人並不是身無分文者,而是沒有遠見的人。
人生的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從而忽視了其他利益。我們總會將眼前的利益看成最大的、最好的利益,因此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得到它。然而,等事成之後,卻發現如果當初用同樣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雖然暫時沒有這麼大的利益,可是當事情做成之後,加在一起的利益卻比我們看到的認為利益最大的那件事所帶來的利益多得多。
例如銷售。銷售人員萬萬不可貪戀眼前小利而進行不利於客戶利益的活動,這樣會導致客戶對你的不信任,即使之前你的客戶對你已經擁有了99%的信任,但僅僅這1%的不信任就會使接下來或者以後的溝通出現重大逆轉。
如果你對一位客戶有一次欺騙和傷害,就可能影響這位客戶周圍的一大片潛在客戶,而且這種不好的影響是很難通過其他手段來挽救的。美國“汽車銷售大王”喬·吉拉德有這樣一個統計,平均每個人周圍有250個熟人,如果使一位客戶受到傷害,那麼就很可能會失去潛在的250位客戶。因此,銷售人員一定要謹慎衡量其中的利害得失。
我們要知道眼前的利益終是短暫的和有限的。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卻可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一個人或是一個企業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長遠的規劃,製定一個高遠的目標。
我們知道,目標的製訂不能脫離現實,要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這樣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有時,我們要學會放棄,放棄眼前的微小利益,會獲得長遠的大利。
第三節 忠誠不要愚忠
忠誠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不是一句口號。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並不是單純地為企業效命,更不是盲目地“忠誠”於企業和老板。真正的忠誠是首先忠誠於自己的職責和事業,並且把自己的職責、事業與企業的發展真正地有機結合起來。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就可以更好地認可企業的目標、文化、環境,相信企業可以為員工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應得的物質回報。在忠誠心態的指引下,員工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把自身的發展融入到企業發展中去,渴望保持在企業中的成員身份。
所謂員工忠誠於自己,主要是員工對自己所從事職業具有認真負責態度和為企業奉獻的精神,同時對事業有執著追求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忠誠於職業的員工,可以很好地權衡自己的優劣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將目前的工作看作今後工作能力的一個跳板與自己人力資本積累的一個過程,致力於達到此職業的最高境界。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喜愛的職業中,充滿激情地迎接挑戰,在工作上盡情發揮所長:熟知工作範圍,並且始終在尋找完成工作的最佳途徑。
一個員工對老板忠誠,就會讓老板感受並擁有一種事業上的成就感,同時增強老板的自信心,使公司的凝聚力得到增強,從而公司可以一直發展下去。因此,很多老板在用人時不僅看重員工的個人能力,更看重個人道德,而忠誠也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最好體現。每個老板都看重那些能力和忠誠都突出的員工。
人們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忠誠於老板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因為“聽話”,員工的行為表現得中規中矩,很符合上級領導的意願。因此,行為的服從就成了判定員工忠誠度的標準。而對於那些行為奇怪、難以服從的員工,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當作不忠誠的員工來看待。
事實上,行為的服從並不意味著員工忠誠。國外的一項研究指出,忠誠有一個等級體係,也分為幾個檔次級別:底層的是對個體的忠誠,處於中間的是對團體的忠誠,而處於頂端的是對一係列價值和原則的全身心奉獻。研究者表示,行為服從隻是一種明確的表現狀態,這是一種淺層次的忠誠,而就是這種忠誠實際上反映了員工對上級領導的盲從。
員工行為上過度地服從難免會造成管理層決策的難度,如果不論領導說什麼,都去執行,雖然執行力很高,其實已經阻礙了員工創造力的發揮。這種表層上對個體行為的服從,從而反映了員工高層次上的不忠誠。
而對於老板的忠誠,不應該盲目地聽從老板,按老板的吩咐行事。員工對老板的忠誠,首先要知道老板值得你去忠誠於他。對於老板的一些吩咐,比如缺少信義的事情,缺乏誠信道德的事,就應該明確自己的態度並予以拒絕。如果員工為了忠誠於老板而失去了自己的道德,這樣的忠誠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遇到以上情況時,就要果斷地拒絕或者選擇離開。
所謂真正的忠誠就是員工以企業利益為主的全方位考慮,這樣的忠誠才是現代社會保持組織優勢的根本基礎。隻有充分理解了上級意圖,才能在工作中發揮高度的創造性,正確執行上級的決策,才是對企業忠誠的真正高層次體現。
簡單來說,忠誠並不是盲目的絕對的服從,當老板向你下達指令時,首先要學會分辨是非,冷靜思考問題,不要因為老板的威嚴就被嚇倒,也不要被老板的甜言蜜語所迷惑,要學會權衡利弊,別在未經思考之下幹出一生後悔的事情來。
第四節 懂得舍棄眼前的
誘惑才能笑到最後
所謂舍得,就是有舍有得,沒有舍棄,也就沒有得到。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適時地舍棄那些小收獲、小利益,這樣才會得到更多的、更好的。
一個人如果隻顧眼前的利益,也許會得到短暫的歡愉,但在不久的將來會遭受失敗的損失;一個人的目標不論有多麼的高遠,同樣也要麵對現實的生活。我們隻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所以麵對的選擇與誘惑也越來越多。從柴米油鹽的居家過日子到發財致富的秘訣心得,都在成為自己獲取的對象。於是,不斷索取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貪大求全成了一部分人的流行病,人們唯恐遺漏任何一個關於賺錢的機會,似乎隻要是抓住了眼前的就等於抓住了一輩子的成功。生活中無數的誘惑就像魚餌一樣等待著人們上鉤,並一直在考驗人們的內心。
這個越來越看重金錢名利的社會,誘惑人的往往都是利益。利益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樣,既能讓人得到滿足,也能使人痛苦。追逐財富的過程如同是在跑一場馬拉鬆,我們注重的不應該是眼前,而是終點。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如果隻顧眼前的利益,也許能得到短暫的歡愉。但眼前得到的利益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也有可能它潛藏著危險,也許它擋住了我們長遠的視線,最終導致了我們失敗的結果。古往今來無數的事實告訴人們,眼前的誘惑無論多麼吸引人,但總不能接近,一旦接近的話就會妨礙了更多的獲得,忍得了一時才能更快樂地生活。
1846年10月,一個家族的87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突然被大雪阻隔,他們的馬車被風雪困在關卡裏無法前進。
然而,他們一直在這種環境在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有一半人因為疾病和饑餓而相繼離開人世。按照這樣的速度推算的話,如果他們再不能走出去,那麼剩下的人也將無法生存。於是有兩個人決定出去求援。他們很快就到達了一個小村莊,並帶回了一支醫療隊,剩下的人全部獲救了。
你知道那麼多人為什麼他們不早點去求援嗎?答案很簡單,就是他們不願意放棄馬車上載著的財產。
在這一個多月的漫長等待中,他們一直在不停地試圖前行,想要將馬車和財物一起弄出關口,結果卻因為風雪太大而沒有成功,最後他們隻能放棄。就這樣他們任由大雪圍困在關口,直到耗盡所有的食物和供給。
以上這樣的事情雖屬特例,但是生活中卻有同類的悲劇在不斷地上演,有很多人都陷入到這種“關卡”裏不能自拔。他們有的是貪圖眼前的利益,有的是為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更豐厚的收入以及握在手中的權力,最終將自己推到更危險的境地。
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誘惑,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誘惑,選擇適當的放棄,隻會在誘惑的旋渦中漸漸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就會在人生十字路口偏離方向,在苦苦掙紮中耗盡生命。
隻有放棄那些次要的、枝節的、不切實際的東西,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晴空萬裏,才能懂得放棄也是一種美麗的收獲,同時也會有一個更美好的結果。生活中有些東西如果舍不得放棄的話,會形成一種負累。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這樣一句名言:“當鳥翼係上了黃金,鳥兒就飛不遠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麵有時需要“麵麵俱到”,有時卻需要適當地舍棄。善於舍棄,包含著審時度勢的智慧、當斷則斷的勇氣,反映著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
總的來說,我們為了全局利益舍棄一些局部利益,為了長遠利益舍棄一些眼前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尊重客觀規律,是對自己的事業負責。在人生的很多時候,我們適時地舍棄遠遠勝於盲目的執著,因為這樣可以讓人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就像我們把拳頭收回來,準備再一次出擊是一樣的道理。
第五節 要有把“冷板凳”
坐熱的耐心
漫漫人生路,我們會經曆各種各樣的事情。低迷的時候,也要勇敢地抬頭以及耐心地堅持,風雨之後的陽光會更加的燦爛。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總會遇到諸多困難和挫折,難免會陷入“枯井”的困境當中,我們也會被各種各樣困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這時我們既不必自暴自棄,也不必怨天尤人,應該以一種正確而積極的態度去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