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改變人心的力量——感動力的實踐 第11章 感動力社交讓朋友感動(1 / 3)

下篇 改變人心的力量——感動力的實踐 第11章 感動力社交讓朋友感動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有絕大部分取決於你的人脈,俗話說得好“人托人可以打遍天下”,意思是說隻要你的人脈夠廣大,天下就沒有你得不到的。可見人脈對我們事業前程的重要性。

可是,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人脈關係呢?這就需要強有力的社交手腕。首先交朋友的前提就是對方可以認同你的想法,俗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也就是類似的道理。

那麼,如何讓對方認可你,以此成為朋友呢?

感動,這是一個很快也很奏效的途徑。昔日,關羽和張飛為何會接受諸葛亮?還不是因為諸葛亮的一再隱忍和謙讓感動了二人。

第一節 做事先做人,時刻保持

低調和謙遜

“先做人後做事,眼中有人,心中有事,萬事方可順人,方可成就大業。”在做好一個人的時候,謙遜和低調就是必不可少的。

做一個永遠謙遜的人,事實上就是讓自己做一個被人們認同和喜愛的人。做一個謙遜的人就要戒驕矜。

因為擁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時候會自以為能力很強,自己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輕視別人。由於驕傲,通常會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做事會很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人家的長處。可見,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是十分清楚的。

唐太宗曾對侍臣說過:“天下太平了,自然驕矜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矜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

魯哀公十一年,在一場抵禦齊國進攻的戰鬥中,打退了齊國的軍隊,可是孟之反走在最後充當殿軍,掩護部隊後撤。在進入城門的時候,他拿鞭子不停地抽打馬匹,說道:“不是我希望殿後,是馬跑不快。”他之所以會這麼說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功勞。從消極方麵來講,人在這個世間立足,不矜功自誇,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漢中獻計出兵陳倉,平定三秦;率軍破魏,俘獲魏王豹;打破代國,活捉夏說;破趙,斬殺成安君,捉住趙王歇;收降燕;掃蕩齊;曆挫楚軍。最後在垓下消滅項羽的時候,主要是靠他率軍前來合圍。司馬遷說:漢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是靠韓信消滅的。但是,功高震主,本來就已經犯了大忌,加上韓信又不能謙退自處,當看到曾經是他的部下的曹參、灌嬰、張蒼、傅寬等人都分土封侯,得到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心中難免不平。據史料記載,樊噲是一員勇將,也是劉邦的姨夫,每次韓信訪問他,他都是“拜迎送”,等韓信一出門,就要說:我今天倒與這樣的人為伍!最終他一步步走上了絕路。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傲物,曾對別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麵朝拜。”由於杜審言太不自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

在《勸忍百箴》中對於驕矜的問題是這樣敘述的: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夠把守住。富貴而驕奢,隻會自食其果。君主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誨,不敢以富貴自高自大。驕傲自誇,是出現惡果的先兆,而過於驕奢注定要滅亡。如果我們不聽先哲的話,會出現怎麼樣的結果呢?賈思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他的客人不理解其為什麼謙遜。賈思伯回答說:驕至便衰。

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就是驕矜之氣太盛行,人類的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輕易屈就於人,不能忍讓別人。做領導的如果過於驕橫,就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如果過於驕傲則會不服從領導;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裏便沒了父母,也就談不上孝順。驕矜的對立麵是謙恭、禮讓。如果要忍耐驕矜之態,務必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克製驕傲的產生。要經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學習。謙遜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丘吉爾卓越的功勳,在他退位的時候,英國國會打算通過提案,建造一尊他的銅像放在公園裏供遊人景仰。一般人如果得到如此殊榮,不知道高興成什麼樣子了,而丘吉爾卻謙遜地拒絕了。對人類物理學貢獻很大的物理學家焦耳去世前兩年對他的弟弟謙遜地說,“我一生隻做了兩三件事,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自誇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卻是愚蠢者所追求的。”明智的人之所以不會自吹自擂,是因為他覺得宇宙廣大、學海無涯、技藝無窮,終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全知其中的全部奧秘。而那些平庸之輩,隻是滿足於一知半解,滿足於點滴的成績,他們喜歡用富麗堂皇的話裝飾自己,以得到廉價的喝彩。

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不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

第二節 從讚美和欣賞開始的

感動力社交

那些讚美的話,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那些輕率、不真實的說話態度,很容易就會被對方看穿。那麼如果你的讚美之詞不是發自自己真實的內心的話,那麼,你的讚美不會達到預期的功效。

讚美別人,就是發現別人的美,並且用合適、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讚美的語言如果稍微有些誇張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言過其實,過於誇大事實,別人就會懷疑你讚美的誠意和動機了。

有這樣一個人,在單位裏常常會讚美同事們,尤其是在見到領導的時候,讚美的話更是滔滔不絕地從嘴裏流出。如果見到身材魁梧的領導,他就說:“一看就知道您是有福的人!”如果見到禿頂的領導,他就說:“貴人不頂重發,真可謂是聰明絕頂啊!”之類的話。這些話倒是不傷大雅,有時候還能讓領導開心,隻是有一次,因為他太過誇大的讚美言辭讓領導對他有了重新的認識。

有位領導由於工作的原因需要應酬單位的客人,因為高興,就喝高了,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時候,這位經常讚美人的仁兄趕緊過來扶起領導,嘴裏還說道:“領導為了工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顧及了,就算是喝出胃出血也沒有怨言。”這時候這位喝醉了酒的領導一聽這話,馬山就火了,對他破口大罵:“你到底會不會說話,你這是稱讚我呢還是盼著我早死呢?”這次,平日伶牙俐齒的先生再也說不出任何讚美之詞了。

上麵例子中的這位仁兄的讚美之所以得不到聽者的認可,主要是因為他的讚美之詞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讚美。在他的讚美中,帶有趨炎附勢、惺惺作態的成分。這樣的讚美是打動不了人心的。

有的人十分吝嗇對他人的讚美,認為那是阿諛奉承的表現,是不齒的做法,但是每個人都喜歡聽到他人的讚美,都以得到了他人的讚美為榮。因為,如果可以得到別人的讚美,就表明自己的行為是得到他人的認可,對讚美他的人自然就會產生好感,從而可以加深彼此間的感情。無論在什麼時候,讚美都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萬能工具。它可以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同時也是交際中最有效而又最可靠的手段之一。請記住,發自內心的讚美,任何人都會喜愛的。

有些人在讚美別人的時候不是出自真心而是隨大流,跟著別人說重複的讚美話,或者是在附和別人的讚美,這樣會使得自己處境尷尬,還會無意間引起被讚美者的反感。讚美如果是偽裝的,會令被讚美者認為你是在溜須拍馬,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讚美更是這樣。讚美是一種藝術,不但需要適當的方式加以表達,而且還需要有洞察力和創造性。

古有這樣一句諺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稱讚的話語從舌底間流出的時候,很大程度上,言語中飽含的真誠百分之百此時已經顯露出來,寫到被稱讚者的臉上或者心中。因此,隻有真誠的稱讚,才可以使別人感到稱讚者是在真正地發現他的優點,而不是作為一種功利性手段去稱讚他,從而使他自願地打開稱讚者所需要的“金石”,或者接受稱讚者在稱讚背後隱藏著的不滿,最終達到稱讚的最終目的。

在人們之間的交往中,誰都喜歡被人讚美、奉承。其實,在麵對別人對自己的讚美,相信沒有人會無動於衷,隻是有人會讚美他人,有人則不會讚美而已。

有一次,尼克鬆為法國總統戴高樂舉行的宴會上,尼克鬆夫人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個鮮花展台:漂亮的噴泉旁擺放著一張馬蹄形的桌子,鮮豔的熱帶鮮花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嬌豔異常。

戴高樂將軍進去後馬上就看出這是主人為歡迎他而精心製作的,不禁讚不絕口:“女主人真是用心,這麼漂亮、典雅的計劃與布置必定花了很長時間來進行吧。”尼克鬆夫人聽後,非常開心。

也許在別人的眼中,尼克鬆夫人布置的鮮花展台隻不過是她作為一位總統夫人的分內的事情,沒什麼值得讚美的;但戴高樂將軍可以領悟到她的苦心,以此還向夫人表示了肯定與感謝,從而也使得尼克鬆夫人異常高興。

可以說,讚美是打開心門的鑰匙,它不僅可以把老相識、老朋友團結得更加緊密,同時還可以把互不相識的人連在一起。

戴維和法拉第二人的友誼如今仍被世人所稱道。雖然有一段時間,法拉第的傑出成就引起戴維的忌妒,但這份情緣最終走向和解少不了法拉第對戴維的真誠讚美這一原因。法拉第在沒有和戴維相識前,就給戴維寫信:“戴維先生,您的講演真好,我聽得簡直要入迷了,我十分熱愛化學,我想拜您為師……”

收到信後,戴維就約見了法拉第。之後,法拉第成了近代電磁學的奠基人,譽滿歐洲。

無論怎樣,讚美的話都必須要切合實際。讚美要看對象,比如見到愛漂亮的女孩子你就應該讚美她的打扮;見到有小孩的母親你最好讚美她的小孩,因為慈母眼中無醜兒,讚美她的小孩聰明可愛是不會有錯的;遇見工作型的女孩除了讚美她的外表之外,還可以讚美她的工作績效;至於男人,在讚美的時候最好是從他的工作下手,比如你可稱讚他的腦力、耐力。在到別人家做客的話,可以讚美房子布置得別出心裁,或讚美一個盆景的精巧,或讚美其裝飾的精致,要特別注意欣賞他人的愛好與情趣。如果主人喜歡養金魚,你可以試著去欣賞那些魚的美麗;如果主人愛養花,你可以去讚美他所養的花草。

如果特別關注別人的某一件事物,一定可以使人在欣喜之餘還覺得感激。要明白“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道理。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鼓琴,原因就是子期能懂得並欣賞他的琴聲,並可以給予他恰如其分的讚美而已。因此,擁有“金口玉言”的人,經常會因為一句讚美的話說得恰到好處,從而為前途打下基礎。

當你在讚美了對方之後,對方表現出滿意的態度的時候,這時請不要就此結束,可以適當改變表達方式,再三地讚美同一點。因為一兩次的讚美會被別人認為是一種奉承,如果重複你的讚美的話,可信度就會大大提高。因此,讚美對方一定要三思,並隨時注意對方態度的變化。

第三節 傾聽朋友說話

傾聽就是仔細認真地聽,在南朝宋鮑照《登廬山望石門》詩:“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太平廣記》卷二八一引《河東記·獨孤遐叔》:“滿座傾聽,諸女郎轉麵揮涕。”宋文天祥《跋辛龍泉行狀》:“予語以山川風俗之故,君離坐傾聽,若謹識之。”

據研究顯示,因為人們說話比傾聽的速度慢,因此聽要比說更難。

據研究,人每分鍾可以說135個字左右,但是人們思考的速度,卻至少要比數的速度要快四倍。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時間裏,對方能說100個字,你卻能聽400個字。這樣一來,人就有空餘時間用來胡思亂想,這也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能夠讓談話順利進行下去的,並不是那些會說話的人,而是那些會說又會聽的人。

對於善於傾聽的人,幾乎是所有的人都會將這種人視為知心朋友。因為不管是誰,都希望自己在說話的時候,有人在細心聆聽。可是為什麼懂得傾聽的人比善於言辭的人要少呢?原因大多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把重點放在研究說話技巧上,而不是如何去聆聽上。另一個原因則是,說話確實比傾聽要簡單得多。

可以安靜、認真地聽他人說話,實際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夠耐心傾聽他人說話,並不是一種被動的行為,也是要付出不少心力的主動行為,並同時要具備足夠的自製能力。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溝通,而溝通的方式除了說話之外還有傾聽。另外,可以認真聽他人說話還是有責任心、有修養的表現。

有時,傾聽別人的語言還能幫助自己解決難題,創造出新的想法,發現新方向。聽得越多、越清楚,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別人的所思所想,知道更多的事情。

而要成為真正的一個良好的聆聽者,一定要心甘情願地靜下心來,聽別人說話。在談話過程中,一定要主動、機敏地克服一些不良的習慣,避免自己的分心,認真地以對方的視角去體會事情,隻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聽懂對方的話,使溝通進程更加順暢。

人在特別喜悅或滿腔憂愁的時候,總會想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宣泄一下。人們通過在傾訴中發泄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傾訴中整理自己的思緒,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通常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理智的傾訴對象,需要對方同情和沉穩的目光。如果你的傾訴被一次次地打斷,那麼他的傾訴心理就會得不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傾訴性談話的對象,因此,當我們擔任起這一角色時,就必須懂得“聆聽”。美國的女企業家瑪麗·凱·阿什說:這種藝術的首要原則,就是你全神貫注地聽取對方的談話內容,其次,當別人請教你的時候,你最好的回答是:你看怎麼辦?她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公司裏的一位美容師來向她傾訴自己婚姻的不幸,並問她,自己是不是應該提出離婚。瑪麗對她的家庭並不熟悉,不可能為她拿主意,隻好每次在美容師問她的時候,反問一遍“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她每問一次,美容師就認真地考慮一下,隨之會說出自己應該怎樣怎樣。

第二天,瑪麗就收到了美容師的鮮花和感謝信,一年後,瑪麗又收到了她的信,信上說他們的婚姻十分美滿,感謝瑪麗為他們出的好主意。

其實,瑪麗什麼主意也沒有出,隻是用足夠的耐心和鎮靜的態度感染了當事人,讓她從非理智的情境轉換到理智情境,像考慮別人的事那樣考慮自己的事,從而找到適合她自己的解決方法。這就是“聆聽”的魅力所在。

當然,上述的“聆聽”隻是一種情況。事實上,聆聽是一種以守為攻的主動性行為,並不是始終一言不發。聆聽是要有反應的,不運用語言而運用表情,比如說對談話對方的談話表現出驚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對方的談興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細聆聽,從而了解對方的稟性和愛好,可以選擇自己的談話內容。有一句諺語這樣說:“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第四節 謠言過於耳,是非留我心

對於謠言早在古代就有這樣的說法: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可見人的語言功能大於武器的功能。那麼什麼是謠言?美國社會學家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總結出一個謠言的公式:R=I×A。R是謠傳;I是重要;A是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