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逆境,如果你是一個立誌高遠又才能不凡的人,那麼,經受冤屈、排擠,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這幾乎是社會競爭中的一條不變的定律。這樣的道理古人是早已總結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古人曰,對付謠言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自生自滅,你越在乎這些話語,帶給你的傷害就會越大。所以,在這方麵我們需要的就是糊塗,讓這些話穿耳而過。
澠池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從此藺相如的官位在廉頗之上。為此廉頗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比藺相如要大,他想:我為趙國拚死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隻是憑著一張嘴,地位憑什麼比我還高!他越想越生氣,就說:“我要是碰到藺相如,要當麵侮辱他,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從此之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的時候稱有病請假,以便回避。藺相如還吩咐手下的人不要和廉頗手下的人爭吵,要讓著點兒對方。
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連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為此藺相如手下的人極為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那麼強大,我都不懼怕,廉將軍我怎麼會覺得可怕呢?我認為,今天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主要是忌憚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的話,結果必定是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之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國家的安全才是首位,不計較私人怨恨。”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裏,廉頗被藺相如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於是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最後兩人和好如初,成為至交,共同守衛趙國。
藺相如不理會廉頗挑釁的話,以忍讓來避免與廉頗的衝突。乍一看,我們覺得藺相如很窩囊。讓一個職位比自己低的人侮辱卻不還擊,還自動退讓,但是藺相如的這一做法就是在用裝糊塗來維護內部團結。等大家明白後,藺相如贏得的不僅是尊重,還有廉頗這位對手的折服。
在諸葛亮初出茅廬的時候,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而關、張二人卻不以為然。在曹兵突然來犯的時候,兄弟倆便“魚”呀“水”呀地對諸葛亮進行諷刺,擠兌諸葛亮。諸葛亮胸懷全局,並不在意,裝糊塗一笑而過,仍然倚重他們。結果後來諸葛亮牛刀小試,劉備在新野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諸葛亮當初和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的話,就會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就不會有新野一戰和以後戰爭的更多勝利了。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免不了受人閑話。這些閑言碎語其實並不能傷害我們什麼,就像是一陣微風吹過大樹一樣,最多也就是帶走幾片樹葉,傷不到樹的根本。但是如果你要斤斤計較,隻是為自己平添煩惱,何必要吃這口水之苦呢?所以必要的時候要懂得裝裝糊塗,讓不順心的話隨風而散,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何必要斤斤計較呢?
聚在一起的人們,總要找個話題閑聊,這時不要把別人的短處作為話題,否則對自己的前程是沒有好處的。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短處。對於如何對待別人的短處,每個人的做法都不盡相同。在職場中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問題的話,不懂得說話的學問,以談論別人的短處為樂,通常會在不經意間得罪人,為自己在職場中的前途設置障礙。
以談論他人短處來取樂並不是件好事,不僅是一種低級庸俗的取樂方式,而且也很容易惹出事端。因為你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對方一定會與你為敵,同時,這對你的職場形象也不好,你雖然博得了大夥兒一笑,但大家還是會認為你是個刻薄的人,由此會對你產生反感和戒心,長此以往,人們都會對你敬而遠之。
在職場中,想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記住,“當著矮子不說短話”。人們為什麼總是害怕被人揭短,說到底還是因為擔心麵子上過不去。因此,如果你想獲得朋友或在日後少個敵人,就不要觸碰別人的短處。
從前有一個叫魚子的人,擁有十分古怪的性情,對人也尖酸刻薄,最喜歡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這樣就會覺得自己聰明機智。一天,一群朋友坐在一起喝酒,有個叫吳醜的人,因為懼內,所以不敢多喝。魚子便大聲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麼不敢喝酒嗎?我知道,因為他的妻子管得他特別嚴。有一回他喝醉了,回家被妻子懲罰!”吳醜被魚子當眾說出短處,頓時臉色鐵青,站起來就走了,酒席也不歡而散。
我們的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人也並不缺乏,有些人甚至覺得,隻有讓別人的短處暴露出來,才可以證明自己的長處,他們會以此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們的人緣變得越來越差。
人緣好的人必定不會揭他人的短處,這樣的人在曆史上比比皆是。
唐朝的程皓雖官任檢校行部郎中,按說很有評價他人的資格,但他卻不會談論他人的不足。當有朋友說別人的壞話時,他也不參與,還會替當事人開脫,之後會說一些當事人的優點。像程皓這樣做人,人們當然喜歡結交這樣的朋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做過紅巾軍,曾被當時的朝廷稱為“紅巾賊”,以至於在做了皇帝之後對“賊”這個字很抵觸,同時也對“賊”字音似的“則”字也異常敏感。一次,林元亮寫了一篇《謝增俸表》呈交朱元璋,其中有“上則垂憲”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則”字為林元亮惹來了殺身之禍;北平府學尋到趙伯寧也是因為一個“則”字於是也被朱元璋殺死了。他的《賀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這本來是對朱元璋的諂媚之詞,意思是說朱元璋可以做後世的榜樣,不曾想到朱元璋因為對“則”字敏感,以為趙伯寧在罵他是“賊”,於是就把他給殺了。
朱元璋的行為的確有些過分,但留下的啟示卻很深遠。人人都對自己的短處很敏感,雖然有時說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有時說起與他短處相關的詞語,他都會把無關的事主動扯到自己身上,有些時候,你隨便說說的話,對方很可能會認為你是在對他譏諷、挖苦,更何況是刻意談人短處,怎能不讓人心生討厭呢?所以,我們不僅不該談論別人的短處,還要注意不提與對方短處有關聯的事物,以免讓對方產生誤會。
喜歡說他人短處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且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來。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孟子也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古人的這些話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避免談論別人的缺點,甚至可以幫助別人“護短”,不僅可以很容易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形成融洽的交流氣氛,同時還會讓對方感激你,進而強化彼此的友好關係。所以,在職場中應避免談論他人的短處,這樣才可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五節 用真心換真心的人情話
人情話是虛話這確實不假,但假如你以十二分的真誠去說,以貼心的關心態度去說,人情話也能折射出濃濃的人情味,讓人感動不已。
隻要真正去關心別人,就會贏得別人的注意、幫助和合作,哪怕是最忙碌的重要人物也不例外,也隻有在這種條件下,你說的話的分量才會越來越重。其實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可能幾句真誠的關心人的人情話就能幫助你贏得別人的真心話。
有些人一輩子都在向別人搔首弄姿,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結果是徒費力氣。因為人們根本不會注意到你,人們注意的隻是自己。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調查,在人們交流的電話通話中,哪一個字是最常用到的。調查結果就是“我”字。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的人情話絕少不了任何一個“我”。
我們通常就忘了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朋友關係。生活不斷地告訴我們要保護自己,多做也許會多錯,熱心大多會受傷。於是,我們寧可自掃門前雪,對人被動一些,甚至對人有些漠不關心,或者隻是說不痛不癢的人情話。一個人可以聰明絕頂、能力過人,但如果不懂得借真誠和積極熱心來培養和諧的交際關係,他的成功就會付出比別人很多倍的努力。比如你說的話,不管你的言辭多麼悅耳動聽,如果別人感覺不到你的真誠,一切都會徒勞無功。
第六節 巧妙地對朋友說“不”
但凡是好事情、好願望,你都會伸出熱情的手,予以大力幫助,使之功成事就,也就是所謂的“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得人心、受歡迎的。但是,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有時對朋友的要求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都能滿足。
這就需要在幫助朋友時要講究一定的技巧:
1.情理兼顧,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
與人交往中,你總要有一點原則,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一般來說,這個標準就是一個“理”字,隻要有道理的事情,就應該肯定或給予辦理。
雖然說“有理走遍天下”,但更多的時候更要做到“合情合理”。因為,人是感情動物,如果不顧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感情關係,隻是一味地按原則按公理辦事,很多時候會遭人非議或受人壓製。
英國蒙多馬利元帥打算在晚年退休後改建一處住房,為得到所需的建築材料和管線,他要先找當地的政府機構申請。按照原則,蒙多馬利元帥是沒有理由提出這種申請的,因此,當地政府拒絕了他的要求後,蒙多馬利元帥不得不因為這件小事直接找到首相托情。
按照常理,首相應該是最重“理”的,但結果還是以“情”為重,答應了他的要求。假如首相當時隻顧“理”而不顧“情”,事情一旦傳出去的話,不僅有損於聲名赫赫的蒙多馬利元帥的麵子,也對首相的威望有一定的影響,因為蒙多馬利元帥畢竟功勳赫赫,他個人的感情還是有必要特別照顧的。因此,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既要顧及到“理”也要顧及到“情”,情理兼顧,保持好二者之間的平衡,這才是最佳的處世策略。
2.答應別人的請求時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
如何答應求你辦事的人,也是測度辦事能力的一個方麵。如果認為是對的,就回答他一聲:“很好!”認為不對的,就告訴他:“這個問題很難說。”自認為可以辦到的事就這樣告訴他:“我去試試,但成功與否現在還很難肯定。”自認為辦不到的事就這樣告訴他:“這件事很難辦,就目前的情況我看是沒有多大的希望。”
總的來說,應答求你辦事的人,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如果你的回答太肯定,很容易給雙方造成不歡而散的結果。一切回答,一定要留有回旋的餘地,如果臨時不能決定,你可以說:“讓我考慮考慮,再答複你可以嗎?”或者說:“讓我與某某商量後,由某某答複吧。”前者的回答表示接受與不接受各占一半,後者的回答大多是在婉言拒絕。
如果遇見求你辦事的人一直在說個不停,你不願意再聽下去,也有辦法可以應付。這時你可以講些無關緊要的話,轉移目標,也可以直接說:“好的,今天就談到這裏吧。”然後站起身來,說聲:“對不起,我還有事要辦,下次再談!求你辦事的人聽到這樣的話就會中止談話,不再與你糾纏。
請記住:你的能力和幫人辦事的誠意體現在行動上,並不是嘴上。在事情辦成之前,還是保守些比較好。
3.“別人投來的球”首先要決定好是接還是拋出去
通常我們的內在鬥爭是來自我們跳入別人問題中去的深度。就是有人投給你一個憂慮,你認為自己必須接住它,並作出反應。
我們不妨現在假設你實在很忙,這時一個朋友打電話來,用一種激動的腔調說:“我的媽媽簡直快讓我發瘋了,我該怎麼辦呀?”你不是說:“我也很難過,但我不知道該提些什麼建議。”而你是會自動接住這個球並盡力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馬上就會感到壓力重或怨恨自己完不成計劃並且所有人似乎都在向你提出要求,從而自己就陷入了被動中。
記住,“你沒有必要一定要去接住這個球”是消除你生活中壓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當你的朋友來電話的時候,你可以把這個球放下,就是說你不必隻是因為他或她在試圖誘你加入,你就一定要參與進去。如果你不吞下這個誘餌的話,那個人也許就會把電話打到別人那裏,看看他們是否會卷進來。
這樣做並不是說你永不接球,隻是能說明你這樣做是出於自己的選擇。這也不意味著你不關心朋友,或是說你愚鈍或沒有一點用處。建立起一種更平靜的生活觀,要求我們知道自己的極限並對此過程中我們的哪一部分負起責任來。大部分人每天很多次讓球投向我們——在工作中或來自於我們的子女、朋友、鄰居以及銷售人員、甚至是陌生人。如果我們接住所有這些球的話,我們一定是會發瘋的!關鍵是要知道,何時才去接另一個球,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被犧牲、怨恨,或被壓垮。
舍爾德教授說:哪怕是十分簡單的事,像在你忙得沒時間說話時去接電話,都是抓住球的一種形式。通過接電話,你就自願加入了一個在現在你可能沒有時間、精力或思維模式去參與的社交。如果不接這個電話,你就能對你自己心靈的平靜負責。這個思想也適用於被侮辱或被批評。當有人向你投出一個想法或評論的時候,你可以接住它並感到受傷害,你也可以拋掉它並繼續過你的日子。
4.好友開口借錢時,你可以不答應
有一位大學的校友和小趙在同一個公司上班,雖然不在同一個部門,但是平時私交不錯。有一天他邀小趙到咖啡店,要求借小趙兩萬塊錢。
小趙想可以把存款提出來是可以湊足兩萬塊借他,可是,小趙不想和校友有金錢上的糾葛。那麼該怎樣拒絕呢?以下兩點原則可供借鑒:
① 不必聽對方的解釋
校友會向別人伸手借錢,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這就表示把自己的拮據展現在校友的眼前,這裏麵的原委不用問就明白了。而且,如果聽對方仔細說明原委後就更不好拒絕了。所以,不能聽對方的解釋。
“開玩笑,我怎麼會有這麼多錢?”
千萬不能用這種取鬧似的語氣,因為校友的態度是認真的。但是,為了不傷及校友的自尊,可以安慰他說:“哎喲,要是我能幫上忙的話……”
這是種曖昧不明的說辭,如果又聽了對方的說明後,再要說“不”,就不容易出口了。
“讓我說出苦處,又說沒錢,簡直欺人太甚!”對方可能會怒氣衝天地這麼想。
② 一開始就明白地拒絕
隻要是關於金錢的事,拒絕的時候最好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態度表明。“真對不起,平常受您的照顧,真是過意不去,但對於金錢的事實在幫不上忙。”一開始的時候就應該表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有這個必要的話,可以再說明自己為何無法借錢給他。同時,聽對方訴苦也沒關係。
隻要和金錢有關的問題,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總會留下不太好的結果。因此,個人金錢的借貸問題,要謹慎處理。但是,如果已經聽完對方的訴苦,應該誠懇地和對方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