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感恩 第三章感恩你的工作,它不僅是你的飯碗,更是你的事業(3 / 3)

感恩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激發我們體內的潛能,讓我們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工作。請記住,懂得感恩,你就會自動自發地工作。

最近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職場癌症”,那麼什麼是“職場癌症”呢?一句話就是員工對工作“不知感恩”。他們總是抱怨公司不給自己升職的機會、抱怨工作單調、乏味、抱怨工作任務重,可他們根本不去作一下自我反思。他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享受著公司給予他們的發展平台……可他們卻把這一切都看成是理所當然。他們更沒有想過,自己應該為這一切付出什麼。不懂感恩的人,注定無法成為公司重點培養的對象,他們隻會成為過客。因為他們冷漠、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投入激情、因為他們時常不在狀態。不懂感恩的人,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誰會相信一個貪婪、矯情、缺乏愛心、缺乏責任、缺乏工作熱情的員工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呢?一個下屬不懂得感恩,是不值得領導提攜的下屬;一個員工不懂得感恩,是不值得老板重用的員工。

“一生一世,都是恩惠。”能擁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可供發揮的舞台,就要懂得惜福、感恩。從現在開始,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為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感恩,為自己的工作而感謝上司,真誠地為身邊的每一個人祝福。

感恩工作,樂於敬業

可以說,敬業是一個員工最大的能力。敬業的員工知道多做一些、多付出一些精力和時間。他們不管身處何地,都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開創出新局麵。

在《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裏,有這麼一段話:“每個商店和工廠都有一個持續的整頓過程,雇主會經常送走那些顯然無法對公司有所貢獻的員工,同時也吸引新的員工進來。不論業務多麼繁忙,這種整頓會一直進行下去。隻有在公司不景氣、就業機會不多的情況下,整頓才會出現較佳的成效——那些不懂得感恩、缺乏敬業精神的人,都被拒絕在就業的大門之外,隻有那些懂得感恩、能夠敬業的人才會被留下來。”

毋庸置疑,任何一個老板都喜歡懂得感恩、樂於敬業的員工,而缺失感恩心態、毫無敬業精神的員工無疑會被老板認為是定時炸彈。

世界第一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把他的員工分為A、B、C3類。A類員工指的是那些感恩敬業、激情滿懷、富有遠見的員工,這些人不僅自己時刻充滿活力,而且還會影響周圍的人;B類員工則指的是公司的大部分員工,這些人是公司的主體,是業務經營成敗的關鍵;C類員工指的就是那些不能勝任自己工作、對工作毫無感恩之情的員工,他們做事的時候通常都沒有激情、磨洋工。對於這樣的員工,韋爾奇坦言,絕不能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我們隻需把他們掃地出門即可。

很多老板都認為,失去A類員工是一種罪過。一定要熱愛他們、擁抱他們,切不可失去他們。

員工隻有懂得感恩,才會樂於敬業,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最優秀的員工。感恩、敬業的員工不怕付出,對於他們來說,付出並不意味著失去,相反還有可能得到更多。其實,得到或得不到,他們並不在意,感恩與敬業是他們的一種優秀品質而已。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最需要的人。

因為感恩,所以敬業,如何做到敬業呢?敬業的員工往往都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他們會竭盡全力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

郭濤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他已經在公司工作5年了。在這5年裏,郭濤給老板和同事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為他對工作一直都持有一種感恩的態度,所以他是全公司裏最敬業的人。

一次,公司想要開拓南方市場,可是派出去的負責人一個個都業績平平,這讓公司老板感到很不滿意。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確定公司的市場地位,那麼不出一年,其他公司就會見縫插針。後來老板決定讓郭濤前去試試。

郭濤心想,既然老板把這個重任交給了自己,就是對自己的信任,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老板失望。可到底該怎麼做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郭濤決定找一家實力雄厚的代理公司做突破口,進而徹底打開銷售局麵。於是他很快在候選公司中找到了一個實力最雄厚的公司,起初這家公司的老板並沒有合作的意圖,但禁不住郭濤的三寸不爛之舌,老板同意先試銷一段時間。這可把郭濤樂壞了,他當即決定立即取消削價銷售,並在當地報紙上擴大宣傳力度。

為了開個好頭,郭濤帶領兩名得力幹將親自上陣了。當天中午,代理公司就送來了好消息,產品已經售出了20台,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然賣出了800多台。就這樣,公司終於在郭濤的努力下打開了南方市場。

實際上,由敬業而生的最大能力來源於我們對工作的感恩態度,感恩之心不僅能激發我們最大的潛能,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很多人總是整天唉聲歎氣、毫無鬥誌、滿腹怨言。他們總認為自己倒黴,沒有碰到好領導、沒有找到好工作,工作辛苦且薪水隻有一點點。可是如果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沒有一點兒敬業精神,老板怎麼願意把機會給你呢?你又怎麼能找到好工作呢?你的薪水又怎麼高得起來呢?

心存感恩的人,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好運常在、遠離煩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麵對工作,你就會幹勁十足,並且能夠體會到工作中的無限快樂。也許,你現在的工作不是你最喜歡的,即便如此,你也應該感謝這份你不喜歡的工作帶給你的體驗和鍛煉,是它,為你奠定了向終極目標前行的基礎。明白這些後,你就會為你所擁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感恩,無論春花、秋月,還是夏日、冬雪,四季的美麗在於它自然流逝,而這些曾經的磨礪和現在的擁有都是彌足珍貴的,你都該感激不已。

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所擁有的最高的“職場智慧”。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要倍加珍惜與愛護。

感謝工作給你的挫折

美國心理學家傑弗·P·戴維森認為:“積極的心態源於對工作和學習的樂觀精神,凡事不要想得太悲觀、太絕望,否則你眼中的世界將是一片灰暗、一片混沌,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打不起精神。”

馬克今年60歲了,他是美國佛羅裏達州的一個農民。前不久,他用自己所有的積蓄買了一片農場,可是後來他發現自己被人騙了。

原來,這片農場的土質十分糟糕,既不能種果樹,也不能養豬,唯一能在這裏生長的就是白楊樹和響尾蛇。這可怎麼辦呢?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這片農場荒廢掉嗎?

經過一番思索之後,馬克想出了好主意,他想把這塊糟糕的農場充分利用起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那些可怕的響尾蛇。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當時很多朋友都被他的做法嚇壞了——他想用那些響尾蛇做罐頭!雖然很多人都反對他這麼做,但馬克卻已經下定了決心。

沒想到,馬克果然把生意做成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來他農場參觀的人多達幾萬人。至於響尾蛇的毒汁,馬克會賣給各大藥廠做蛇毒的血清,而響尾蛇的皮則賣給廠商做鞋子和皮包。人們都十分驚歎於馬克的獨到眼光。後來,人們竟然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響尾蛇村。

馬克經常對人們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拿你的收入當資本,任何傻子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要從你的損失中獲利、要從挫折中奮進,感恩那些挫折,它會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強大。”

對工作給我們製造的挫折心懷感激,並不僅僅有利於公司和老板。其實,“感激能帶來更多值得感激的事情”。因為感恩,我們會努力工作,因為努力工作,我們就會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而機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關鍵。

濟科,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人,卻在一所中學當了幾十年的校工。雖然他的工資是所有員工當中最少的,但他卻已經很滿足了。然而,就在他即將退休時,新上任的校長把他辭退了,理由是他“連字都不認識”。

濟科就這樣帶著沮喪離開了校園。未來的路對於他來說是一片見不到光的黑暗。一天晚上,濟科出門去買自己喜歡吃的香腸,可是當他走到食品店時,發現食品店已經停止營業了。濟科又走了幾條街,可是竟然沒有看見一家賣香腸的店鋪。忽然,在他腦海裏閃過了一個念頭:我何不開一家專賣香腸的小店呢?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一點兒積蓄盤了一家店,做起了賣香腸的生意。

雖然濟科不會寫字,但他的頭腦卻相當靈活。漸漸地,他的生意開始火爆起來。幾年之後,濟科搖身一變,成了一家熟食加工公司的總裁,那時他的香腸連鎖店已經開到全國各地,他成了當地最有名的企業家。

一次,濟科在一家酒店碰到了當年把他辭退的校長,校長握著他的手,連連稱讚道:“濟科先生,您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卻擁有如此成功的事業,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濟科微微一笑,說:“真感謝您當初辭退了我,讓我感受到了挫折,如果沒有那次挫折,我也許現在都不知道我竟然能做很多事。”

正如濟科一樣,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從困境中爬出來的。挫折可以鍛煉一個人的品格,也可以激發一個人向上發展的勇氣和潛力,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工作所給我們的挫折,沒有它,也許我們一生都會與成功無緣。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一種藝術。

感恩工作給你的挫折是一種積極樂觀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傑弗·P·戴維森認為:“積極的心態源於對工作和學習的樂觀精神,凡事不要想得太悲觀、太絕望,否則你眼中的世界將是一片灰暗、一片混沌,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打不起精神。”

聞名世界的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曾在他的《鬆下靜思錄》中這樣寫道:“有人常對我說:‘你肯定遭受過很多挫折吧?’事實上,我確實遭受了很多,但並不為此感到痛苦,相反我必須感謝那些挫折。當年我在大阪碼頭當學徒時,寒冷的早上,手幾乎要凍僵,仍要用冷水擦洗門窗,一旦做錯事就會被老板打罵,為此我曾偷偷地哭過很多次。但轉念一想,‘吃苦就是為了自己的將來’於是,痛苦立刻變成了我努力工作的動力。那些挫折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樂觀了。哪怕後來我的工廠陷入困境時,我也沒歎過一聲氣,反而認為公司不景氣正是改善公司體製的好機會。”

身在職場,任何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工作上的挫折,然而既然無法避免,我們何不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它們呢?我們何不感謝它們呢?作為一名員工,如果你能保持感恩和樂觀的心態對待工作中的挫折,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最終所獲得的也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上的獎勵,更多的則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