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個理由敬業的員工才能發揮工作的精神
現代管理學普遍認為,企業和員工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從表麵上看起來,彼此之間存在著對立性——企業希望減少人員開支,而員工希望獲得更多的報酬。但是,在更高的層麵上,兩者又是和諧統一的——企業需要敬業和有能力的員工,業務才能進行。
敬業是職場中最應值得重視的美德。隻有所有的員工敬業,才能發揮出團隊的力量,才能推動企業走向成功。
◆敬職敬業,不做得過且過的員工
通用電氣公司CEO傑克·韋爾奇說:“任何一家想靠競爭取勝的企業必須使每個員工做到敬業。”
忠於職守、盡職盡責、認真負責、一絲不苟、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善始善終等是每一名員工應具備的起碼的工作態度。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應該敬重自己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企業的傾力扶持,成為一位有成就的職業人。
許多員工在工作中把個人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分得一清二楚,工作中表現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態度,觀念中也是一份報酬換一份付出。很多人覺得在這個等價交換的社會裏,自己為企業提供服務,企業給自己工資,是天經地義。
小A從來都是按時上下班,職責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理,分外之事更不會主動去做。當工作出現瑣事煩惱時,小A最擅長的自我安慰法是:“那麼拚命幹什麼,企業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當看到同事升職時,小A最擅長的自我安慰法是:“升職是少數人的事,大部分人還是和我一樣。”
每個企業裏都有這樣的員工,他們對工作並不是盡職盡責,而是抱著“混工資”的態度。盡管看到身邊的許多同事都積極上進、努力工作,但他們依然“我行我素,超然物外”。有些員工甚至認為,隻要每個月能把工作“混”過去,把工資拿到手,把企業和上司都糊弄了,就是一種本事。
員工的不敬業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推卸責任
遇到問題時總愛推卸責任,出現過失時從不主動承擔,常常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2.拈輕怕重
在完成集體任務時總是拈輕怕重,找輕鬆的事做,從不吃虧,總想渾水摸魚、沾光、占便宜。
3.自作聰明
認為多付出是愚笨的表現,聰明人從不做多於報酬的事。
4.想做大事
對瑣碎的工作毫無耐心,一心隻想做“大事”。
這樣不敬業的態度不僅給企業帶來了損失,同時也扼殺了自己的責任心和創造力。這些員工時刻提醒自己,企業能為我做什麼?我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付出的辛苦與工資成正比嗎?這種思想造成了員工本身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和敬職敬業的精神。另外,有一些員工認為對工作已經投入夠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於是心有不甘,還不如忙裏偷閑,又不會被扣工資或被開除,於是,他有機會就拖延怠工,以免提前完成工作再承接新任務。
張華在華北某化工企業做人力資源主管,負責企業的績效管理。他每天來企業上班仿佛是人來了心沒來,做起事來不是無精打采,就是心不在焉,或者經常拿著個電話說個沒完。
每次考核員工績效時,張華為了圖省事方便,總是簡單地將考核表發到各部門的負責人手裏,待考核結果交上來後,他不管是否屬實,粗略做一下統計後就完。
後來,有不少員工去向經理反映績效考核不切合實際。經過調查後得知,原來有一位部門負責人收受個別員工賄賂謊報了績效。經理根據企業規定開除了那位負責人,張華自然也挨了處分。
張華原本是某著名大學的人力資源專業的高才生,但是由於他欠缺敬業精神,經理始終沒有提拔他,讓他一直坐在人力資源主管的位子上。
由於兩年之內都得不到嘉獎和升職,張華變本加厲地不敬業,鬱悶之餘竟然開始在上班時間炒股,結果被發現後遭解雇。
如果員工不珍惜自己的崗位,對工作漫不經心、敷衍了事,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想法工作,是不會得到企業嘉獎和升職的,到頭來隻會一事無成,也會因此而丟掉工作,到時候恐怕會後悔莫及!
那麼,如何培養員工的敬職敬業的精神?
第一,珍惜自己的崗位。這種珍惜表現的就是一種敬業精神。因為珍惜崗位的員工,懂得盡職盡責、踏踏實實地工作。企業的發展也需要這樣的員工作保障,他們也是企業盡力扶持的對象。
第二,敬重工作的精神。無論工作多麼平凡,多麼低微,你都應該敬重自己的工作。沒有平凡的崗位,隻有平庸的員工。崗位再平凡,再低微,隻要具有強烈的實幹敬業精神,照樣能得到企業的重視,得到扶持,獲得工作上的成功。
第三,熱愛現在的工作。要產生一種一定要完成工作任務的強烈願望,並且付出再多努力也在所不惜,不抱怨現實的工作條件和遇到的各種困難。
◆ “敬業”重要,“精業”更需要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精品,職員也要出精品,用糊弄的態度來對待工作等於糊弄自己。對一個領域百分之百的精通比對一百個領域精通百分之一要好得多。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把問題弄懂,把技術學精,掌握自己職業領域的所有問題,成為本行業中的行家裏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敬業。
“不斷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現”——這是1914年IBM企業創辦時,老托馬斯·沃森為企業的所有員工設立的行為準則,受益者稱之為“沃森哲學”。
老托馬斯·沃森經常告誡自己的員工們:“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就算沒有做到,也會比按照一般的標準做要好得多。”IBM企業希望所有人以追求最理想狀態的觀念去對待每一件事,不管是產品質量,還是服務品質,都要永遠追求完美無缺。
小托馬斯·沃森對此行為準則也曾表示:“這個信念能夠如變魔術一般引起人們對盡善盡美的狂熱追求,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現,一直是我們不斷發展進步的一種驅動力。”
今天,“追求完美”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工作準則。其實,它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精神和境界。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做好每一件小事並不簡單,做好每一個細節就會不斷趨向完美的境界。
李剛剛進入企業,他自認為專業能力很強,對待工作十分隨意。一次,上司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的企業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
李自以為才華橫溢,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方案做完了,交給了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讓他重新起草了一份。結果,他又用了兩天時間,重新起草了一份,上司看了之後,雖然覺得不是特別完美,卻也還能用,就把這個方案呈報給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李叫進了辦公室。問他:“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嗎?”李一怔,沒敢回答。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了他,李什麼也沒說,拿起了方案,折回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給了老板。領導還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嗎?”李心中還是忐忑不安,不知道領導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李接過方案,回到辦公室。
這一次,他費盡心思,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徹底地修改完後交了上去。領導看著李,依然問的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李這次信心百倍地回答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
領導說:“好!這個方案被批準通過了。”
經曆了這個過程後,李懂得了隻有盡職盡責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在以後的工作中,他經常提醒自己,專心致誌,一定要盡職盡責工作。
然而,在很多企業裏,一些人往往喜歡用“還好”、“足夠了”等標準衡量自己。結果,由於“地基”沒有打牢,計劃中的各項細節沒有安排妥當,不是半途而廢,就是陷入混亂。不久,整個計劃便如同一棟不牢固的房屋一樣轟然倒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將細節做得越到位、越完美,企業就越容易脫穎而出。在這個精細化管理的時代,盡善盡美早已成為很多企業追求的目標。
皮特曾是某投影儀專賣店的店員,他是一位熱愛工作、熱情主動的青年人,但一段時間後卻被老板開除了。老板的理由是:“你是一位很勤奮努力的員工,但是不夠“精業”。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有一位大客戶來店裏購買一批最新投影儀。皮特很熱情地給顧客介紹各種產品,還現場給客戶看了清晰的投影效果,並主動介紹了有關投影儀放置距離等問題。客戶感到非常滿意。
正要準備購買時,客戶問皮特投影儀和影碟機用什麼線連。皮特也說不清楚,他不辭辛苦地上網查,無果;去電料行問,沒聽說;去賣電器的那裏,也是沒有;去家居建材,還是沒有!
就這麼幾個來回,皮特耽誤了客戶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客戶感到有些生氣,指責道:“這其實應該是商家應該考慮到的問題,可以為客戶解決的,你竟然不知道。”
就這樣,到手的買賣泡湯了。老板得知情況後,將皮特開除了。皮特感到萬分的委屈,不明白雖然投影儀沒有賣出去,但自己跑前跑後地忙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老板怎麼說開除就開除了自己呢?
其實,皮特被開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對投影儀產品的一些基本知識不夠專業,沒有為客戶考慮周全。這種不專業的表現不夠敬業,隻能是勞而無功,有哪個企業會樂意養一個無功之人呢?
在當前追求效率、講究效益的年代,隻強調敬業而不注重精業的員工是不受任何企業歡迎的。試想,有哪個建築企業敢拿生命開玩笑,聘用那些技術半生不熟的泥瓦工和木匠建造房屋?有哪個醫院敢無視生命危險,令醫術不精的外科大夫給病人做手術……
因此,員工必須破除敬業的認識誤區,克服那種幹工作“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沒有苦勞還有疲勞”的錯誤思想,切實把衡量一個人能力強弱和工作好壞的標準定在精通本職工作、精通各項業務上。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精通它。”讓這句話成為你的座右銘吧!這樣,你就能成為企業眼中的敬業好員工,自然不用擔心被企業忽略和輕視的危險了,而且獲得企業的傾力扶持也是遲早的事。
◆ “執事敬”,態度決定成功
“執事敬”出自論語,意思是做事要謹慎認真——處理事務,如果沒有“敬”的謹慎認真的態度,往往處理不好本該處理好的事務,必然會產生問題。
“執”為處理,“事”是我們所承擔的工作職責,“敬”就是謹慎認真。
原本規劃得很好的計劃,在執行中卻偏移最初的目標。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又為什麼會屢見不鮮?原因就在於:處理事務的人缺乏嚴肅認真的態度,缺乏“敬”的精神。合格的職業人永遠不會放棄“敬”字,他們認為,敬業最重要的表現便是以謹慎認真的態度處理好自己的職責。
許多人完成不了分內的工作,並非缺少能力,而是缺乏足夠謹慎和認真。對工作謹慎,就是對企業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認真,就是為企業謀利,也是為自己創造。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不願付出,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那麼自己也將失去創造價值的機會。
大學畢業後,餘文敏一直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到一家保險企業當了業務員。剛到企業上班,餘文敏就發現企業裏大部分人不敬業,對本職工作不謹慎認真。大部分人不是抱怨工作難做、待遇太低,就是請假、工作時間打私人電話……
的確,保險行業是一份讓人很頭痛、很難做的工作,餘文敏的工作開展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個月她拿到的是最基本的底薪。雖然最開始很艱辛,但是餘文敏時刻告訴自己,要熱愛這份工作,並且認真處理工作中的事務並且處理好。
第二個月,餘文敏更加認真努力地工作。之後的幾個月,餘文敏的業績慢慢地上升。她還利用休息時間在社區裏舉辦了一場場“保險小常識”講座,免費為社區居民講解保險方麵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