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安德魯調整了時間分配,他把那些無關緊要的細小工作交給助手去做,自己則把時間集中用在設計工作上。因為時間得到了有效地運用,不久他出版了傳世之作《建築學四書》,此書被建築界稱為“聖經”。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運用“二八法則”呢?
在這裏,提供給你一種時間管理ABC法。所謂時間管理ABC法,即以工作的重要程度為依據,將待辦工作按照輕重緩急劃分為A、B、C三個等級,然後決定工作開展的先後順序的一種統籌辦事的重要方法。
一般來說,A級工作是與工作目標相關的關鍵工作,如大客戶的約見、重要文件的簽定,還有能帶來領先優勢或成功的機會;B工作是需要處理但又不要求立刻完成的,諸如各種規章製度的完善、售後服務等工作;C工作的劃分為那些不必要的應酬、關係不大的會議和一般性質的信件、聊天等,對工作目標影響不大。
總體來說,ABC三級工作在工作總量中所占的時間分配是這樣的。
A級工作是必須在短期內完成,需要立刻行動起來去做;A級工作完成後,轉入做B級工作。如果時間緊張,可以適當地推遲B級工作期限,也可以考慮授權給別人處理;對於C級工作,無論你多麼感興趣,都要盡量少在上麵花費時間,或者安排在工作低穀時期進行。比如,有些會議內容與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你大可利用此時間看一些與自己主要工作有關的材料,或者考慮與自己主要工作有關的問題。
利用ABC時間管理法平衡時間,雖然方法看起來很麻煩,但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工作順序,可以避免你被工作牽著鼻子走。因為它能使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駕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管理顧問詹森就是一個ABC時間管理法的成功實踐者,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詹森並不是工作狂,他逍遙自在,卻業績斐然。
詹森的手上從未同時有3件以上的急事,通常一次隻有一件,其他的則暫時擺在一旁。他會把大部分時間拿來思索那些最具價值的工作,比如企業的總體發展規劃、年度工作任務、行業發展前景等。
詹森隻參加重要客戶的會議,走訪一些重要的顧客,然後,把所有精力拿來思考如何實現與重要客戶的交易,以及企業如何能夠獲得最大利益,接下來再安排用最少人力達成此目的。
詹森把產品的知識傳授給下屬,時常觀察企業中誰是某項工作最合適的執行者。對象確定後,他會將下屬們叫到辦公室,解釋他對每一個人的要求,讓他們放手去做,自己做的隻是時常盯一盯工作的進度。
詹森的事例告訴我們,那些擁有極高工作效率的優秀員工永遠能夠抓住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加以解決,而其他的小問題則會先暫時放在一邊,或交由他人處理,從而保證自己將全部的精力集中於重要的事情。
記住,隻要你能先做最重要的工作,你想不成功都很難。
◆拖延行為讓成功變為失敗
今天把工作推到明天,明天把工作推到後天,許多成功的機會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中失去了。而那些被企業重用的員工,他們總是能夠好好地利用“現在”,努力實現今日事,今日畢。
千千萬萬的員工都渴望得到企業扶持、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可是為什麼大多人無法如願以償,甚至工作落在同事的後麵,連下個月的薪水都無處去領?原因就在於很大一部分人總是在拖延行動。
在我們的工作中,實在有太多的拖延。比如,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後才打,今天改寫的報告等到明天才寫,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一個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要等到下一個季度……
萊克斯在某一個遊戲企業做網站編輯。他各方麵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卻很慢,有時隻需2個小時完成的工作,卻要花4個小時才能完成,時常不能按時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務。
一次早晨,老板將新簽約的一個遊戲開發方案交給萊克斯來完成,並告訴他兩天內完成。萊克斯接過任務,心想還有兩天時間,便不急不慌地玩遊戲,刷新他的“圍脖”,回複短信,瀏覽新聞緊跟潮流……等萊克斯開始工作時,已經快中午了。
第二天到了企業,萊克斯想起好久沒有玩以前的一項遊戲了,先玩會再工作吧。正當萊克斯玩得忘乎所以的時候,老板的電話來了,“萊克斯,工作進行得怎麼樣啦?今天下午就要交任務了,抓緊時間啊!”
這時,萊克斯心裏開始焦灼萬分,他急匆匆地完成了策劃方案,交了上去。由於策劃方案寫得倉促,幾乎沒有什麼新意,而且連修改的時間都沒有,多次出現了錯字、病句等,萊克斯再一次受到了老板的批評。
眼看著和自己同時進企業的新人,又是被老板表揚,又是加薪升職的,萊克斯心裏苦惱不已……
拖延是一種無休無止的、明日待明日的工作惡習。它直接導致一個人喪失進取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人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感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以回複郵件為例,你是否發現自己經常在郵件的開頭寫下這樣的話:“真對不起,這麼久才回信。”或者“很抱歉拖了很久才回複。”本來當初接收到郵件時一下子就可以很容易回複,拖延了幾天、幾星期之後,眾多郵件積累在一起,你的思路混亂,便會感到艱辛而痛苦,回複時間加倍,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低了。
最為嚴重的是,當一個人處於拖延狀態之中時,往往就會陷於一種惡性循環之中。這種惡性循環就是:拖延——低效能+情緒困擾——拖延。可以斷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絕不會降臨到拖延的人的身上,成功也會與之擦肩而過。
因此,要想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拖延工作的壞習慣。那些取得最佳成績的員工,他們總是能夠好好地利用“現在”,積極主動地做好自己當前的工作。
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的工作效率很慢,始終得不到企業的重視和重用,也看不到一點點事業成功的希望,他整個人都快要崩潰了。於是,他決定去請教著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
一天早晨,年輕人來到瓦爾特·司各特家裏,他很有禮貌地問道:“我想請教您,身為一個全球知名的作家,您每天是如何處理好那麼多的工作,而且很快就能取得成功呢?您能不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
瓦爾特·司各特並沒有回答年輕人的問題,而是友好地問道:“年輕人,你完成今天的工作了嗎?”年輕人搖搖頭:“這是早晨,我一天的工作還沒有開始呢。”瓦爾特·司各特笑了笑,說道:“但是,我已經把今天的工作全部完成了。”
年輕人感到莫名其妙。瓦爾特·司各特解釋道:“你一定要警惕那種使自己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習慣——我指的是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等工作完成後再去休息,千萬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樂。如果說我是一位成功者的話,那麼,我想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年輕人茅塞頓開,他回想起自己在工作上拖拖拉拉的行為,拜謝過瓦爾特·司各特後匆匆地離開了。此後,他改變了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2年後他成為了一家企業的副總經理。
從現在開始,好好想想拖延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其中的一個?你是不是也把事情推延到最後一分鍾才做?如果是的話,現在該是麵對現實、好好改變的時候了。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馬上行動起來。
阿莫斯·勞倫斯說:“所有事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養成凡事立即行動的好習慣,這樣才可以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
安東尼·吉娜曾經是美國紐約百老彙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年輕女演員。就讀於大學藝術團時,她曾在一次校際演講比賽中說道:“大學畢業後,我要做紐約百老彙一名優秀的主角。”
當天下午,吉娜的心理學老師找到她問了一句:“我想知道,你今天所說的想去紐約百老彙成為一名優秀的主角,是真的嗎?”吉娜點了點頭,心理學老師尖銳地問,“但是,你今天去百老彙跟畢業後去有什麼差別?”
吉娜想了想,的確,大學生活並不能幫自己爭取到百老彙的工作機會,她說,“我決定一年以後就去百老彙闖蕩。”豈料,老師又冷不丁地問她:“你現在去跟一年以後去有什麼不同嗎?”
吉娜苦思冥想了一會兒,對老師說自己下個學期就出發。但是,老師又緊追不舍地問道:“你下學期去跟今天去,又有什麼不一樣?”
吉娜有些暈眩了,她決定下個月就前往百老彙。吉娜以為老師這次應該同意了,但是老師繼續不依不饒地追問道:“親愛的吉娜,你覺得,你一個月以後去百老彙,跟今天去有什麼不同?”
吉娜思考了一會,狠了狠心,表示給自己一星期的準備時間,下星期就出發。老師步步緊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彙都能買到,你一個星期以後去和今天去有什麼差別?”終於,吉娜不說話了。
老師又說:“百老彙的製片人正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幾百名各國藝術家前往去應征主角。我已經幫你訂好明天的機票了。”第二天,吉娜就飛赴到全世界最巔峰的藝術殿堂——美國百老彙,去進行了一場百裏挑一的艱苦角逐。她順利地進入了百老彙,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紅舞鞋。
很多人的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他們卻說“將來我會怎麼做”或“將來什麼時候再完成”。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立即行動,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不管是什麼時候,當你感到拖延的惡習正悄悄地向你“貼近”,或當此惡習已纏繞著你,使你工作效率低下時,你都需要時刻警醒自己,在一分鍾之內立馬行動起來。行動一定會有收獲,行動一定會帶來結果,這樣的話,你想要的重視、重用、升職、加薪等機會也必定將一一兌現。
◆一次性把問題都解決
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都不同,但是解決問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能提高效率,免去不必要的二次加工。不僅能給企業帶來利潤,還能給自己帶來高效率員工的美稱。
歌德在他的《敘事謠曲》中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出門遠遊,途中發現路上有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讓彼得把它撿起來。彼得懶得彎腰,就假裝沒聽見,沒有去撿。耶穌沒有再說什麼,就自己撿起了那個馬蹄鐵,用它從鐵匠那裏換來了3文錢,然後又用這3文錢買了18顆櫻桃。
兩人繼續前行,後來經過一片茫茫的沙漠。這可把彼得渴死了,於是耶穌就故意讓口袋中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見狀,趕緊彎腰撿起來吃掉。
耶穌邊走邊丟,彼得就跟在耶穌後麵撿,這樣他也就狼狽地彎了18次腰。耶穌對彼得說:“如果當初你彎一次腰,就不會有後來一次又一次彎腰了。”
同樣,在我們的工作中,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那麼在後來的工作中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操勞,從而使我們的工作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執行過程中我們要一次性地解決,不要寄望於下一次。
從前有個小村莊,村裏非常缺水,一到下雨的時候,人們就利用各種盆盆罐罐接雨水,否則,就要走很遠的路去挑水。
為了解決水源問題,村裏的人決定修建一個蓄水池,然後雇人送水,省得村子裏每一家都要為用水發愁,蓋伊和艾倫自告奮勇地承擔了這個工作。
蓋伊立刻挑起水桶幹了起來,他每日奔波於遠處的河流和村莊之間,打水運回村子,然後倒在蓄水池中供村民們使用。他起早貪黑地幹著,累得半死,不過,好歹村民們的吃水問題能解決了,蓋伊也得到了村民們給的報酬,因此,他對自己的這份工作還是非常滿意的。
艾倫跟蓋伊一樣接下這個工作,但是,之後他就神秘地消失了,整整一個星期,人們都沒有看見他的人影兒。大家都覺得艾倫是不是偷懶躲起來了,可是這樣他也掙不到錢呀。蓋伊則暗地裏很開心,少了艾倫這個身強力壯的競爭對手,自己算是“壟斷”這個工作了,盡管每天挑水很累,但是能掙到錢總是好的。
那麼艾倫到底幹什麼去了呢?原來,他跑到了幾十裏外的山裏砍竹子去了,竹子砍倒以後,他把它們都打通。一周以後,他拉著一大車打通的竹子回到了村裏,請了一位做水車的師傅,在湖邊架起一座高高的水車,然後用打通的竹子做管道,就這樣建起了一個“自來水”輸送係統。清水嘩嘩地沿著管道通進了水池中,這個幹旱的村子徹底告別了缺水的日子。
不僅如此,艾倫還把這些竹子管道接到了其他缺水的村莊,現在他一個人同時為三個村莊送水,賺的錢遠遠比挑水的蓋伊多了,而且他的工作可以說是輕鬆得多,每天隻要按時檢查一下水車是否在正常工作和管道有沒有漏水就行了。由於艾倫一個人就包攬了輸水的工作,蓋伊也就失業了。
我們應該從這個例子中得到某些啟發,蓋伊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日複一日地工作,最後卻落得個失業的下場,而艾倫另辟思路,一次性地把問題解決了,從此一勞永逸。在工作中,我們也應該時常問自己:“我的工作是在修管道還是在挑水?我是一次性地把問題解決掉,還是日複一日地重複性勞動?”
很顯然,就工作效率而言,一次性解決問題是最好的,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能夠為我們自己和企業節省下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好一件工作之後,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進行下麵的工作,不再糾結於一個問題。寄希望於下一次,就跟希望今天的事情明天去做一樣,是拖拉、懶惰、不負責任的表現。
有些員工因為不能合理安排時間,或者沒有動腦筋想辦法,沒有創造性地去工作。結果,越忙越亂,還沒有解決舊問題,就產生了新問題,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損失。
田興和李為民兩人都是剛剛畢業於某名牌大學的學生,他們進入了同一家企業工作。
兩個人都是從基層開始做起,兩個年輕人都想做出點成績,因此都鉚足了勁兒,不過兩個人還是有些不同的。田興的工作按部就班,從不多動腦子,隻是一味地埋頭苦幹,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起早貪黑,好像總有忙不完的事,周末還常常自動留下來加班,但遺憾的是工作業績平平。比如說,領導要一份報表,為了一個次品率,他就要跑三次車間,用半天工夫,最後得出的結果還隻能說是“接近”而不是“準確”。
李為民則不同,他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從不墨守成規。他總是喜歡“偷懶”,能一次幹完的事情絕不用兩次,別人兩小時完成的任務,他就要想辦法爭取一個小時完成,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做事習慣“one take”,從來都是一次解決,不喜歡寄希望於下一次。就這樣,領導交給他的任務,他每次都能幹淨利落地完成。
一年後,李為民被委以重任,成為企業裏的骨幹人員,而田興隻獲得象征性的加薪。
人們習慣認為“老黃牛”式的員工就是好員工。確實,同樣的工作方式,一定是勤奮肯幹的員工做出的成績更多,但是有些人往往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而一味埋頭苦幹。事實上,“努力”工作的人並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績,也不一定會受到上司的賞識。工作時間長,不代表業績突出,付出的勞動多,收獲卻不一定多。我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效率,保障工作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