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下一次機會,很多時候,機遇隻有一次,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好,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彌補了。如果第一次失敗了,下一次也不見得就能做好。工作中,對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要求自己一次性地解決,第一次就做對,不要寄希望於下一次,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獲得機遇。
◆做事要一鼓作氣勢如虎
《左傳·莊公十年》中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咬緊牙關幹到底,就容易出成績;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就逐漸衰退而盡了。
在工作中,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執行力,就要學會“趁熱打鐵”,趁著自己的理想還未消逝,趁著自己的熱情還未冷卻,趁著還未遇到不可戰勝的障礙,趁著良好的開端,趁著昂揚的鬥誌,趁熱打鐵,工作就能勢如破竹,取得理想的戰果。
工作就像是登山,我們體力旺盛的時候步伐是輕快的,心情是愉悅的,等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們體力下降,自然就動力不足了。這時,我們最好能夠一鼓作氣地登上山頂,就算休息,也要在風景最美的頂峰休息。如果不能趁熱打鐵,而是在半路上停下來,就會越休息就越覺得疲勞,越沒有動力,那麼我們登上山頂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體力了。趁熱打鐵的行動往往事半功倍,因為“慣性”也是一種助力。
成功者比起平庸者,並不是出色很多,他們靈感的火花初現的時候,也不見得就比別人的耀眼、光明,但是,他們心中的激情化做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燃燒起來了。有很多人,往往是一瞬間的熱血沸騰,之後就歸於冷寂,又過起了日複一日平淡如水的日子。靈感往往轉瞬即逝,所以應該及時抓住,要趁熱打鐵,立即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手頭的工作正在進行,我們會不理智地中止它,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事務上。等到我們再回過頭來處理這件工作時,恐怕又得從頭開始,或者已經不能保持原有的激情和動力了,這就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唐朝的天才詩人李賀,素有鬼才之稱,他才華橫溢,詩風追求怪奇,主觀想象極為豐富,後人因而稱為“長吉師心,故而作怪”。
與李賀一起交遊的人,以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這些人最為密切,李賀每天早上出去與他們一同出遊,每次出去,總要背一布袋,如果騎驢外出,則總在驢屁股上掛一個“詩布袋”。這個布袋是幹什麼用的呢?在行走過程中,如果突然靈感來臨,偶得詩句,便立即寫下,放在布袋裏。晚上回家後,李賀就會讓家人取出草稿,研好墨,鋪好紙,把那些詩稿補成完整的詩,再投入其他袋子,隻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喪的日子,他全都這樣做。也就是說,這是他一貫的工作方式。
在屋子的中央掛一個200斤的大鐵球,要使靜止狀態的鐵球動起來,一開始必須用力推,每推一次都很費力,但是每一次的推力都會使鐵球速度變快。當速度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鐵球的慣性和衝力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無須再費多大的力氣,鐵球就會快速不停地轉動了。
當一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就要趁熱打鐵,把工作持續下去,這樣就可以借助“慣性”的力量,工作就能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的效果。利用“慣性”的力量,我們在工作中可以省時省力,盡量不要正在做一項工作時停頓下來去開始另一項工作,這份工作沒做完又被第三件事情牽扯了精力,如果是那樣,很容易使工作前期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打水漂。
打鐵要趁熱,這是個時機問題,也是個效率問題,工作中,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激情和動力也有高峰低穀,我們要把工作當做一場戰爭,隻要戰爭開始了,就要一鼓作氣,爭取勝利,而不要還沒等到戰爭結束,就發動另一場戰爭,兩線作戰是軍事上的大忌,也是工作中的大忌。
◆每一分鍾都是有價值的生命
時間就像一把雙刃劍,隻要我們用好了,它就是我們的忠實夥伴,為我們披荊斬棘,掃清成功路上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做一個能掌控時間,提高效率的“智者”,做一個一分鍾效率專家。
時間是最奇妙的東西,它掌控一切,卻又蹤跡全無,人們隻能感受它卻不能接近它,它沒有彈性,無可替代。它能使枯草變綠煥發蓬勃生機,又可使鮮花凋零,留下無盡遺憾。它可以賦予一個人整個世界,又可以在一瞬間把它全部奪走。她溫情脈脈的時候可以讓你沐浴幸福,她翻臉無情的時候你的人生隻有生離死別。
金錢可以被儲蓄,知識可以被累積,但時間卻不能被保留。時間的鍾擺絕不停息,對於一個人來說時間更是非常有限的。一天是短暫的,它隻有24小時,隻有1440分鍾,隻有86400秒。這當中,還要除去睡眠休息和吃飯的時間,因此,我們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時間並不是那麼的富餘,浪費一分鍾,就會失去一分鍾的生命。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對我們來講,浪費自己的時間那就等於自殺。因此,我們不能浪費每一分鍾,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的成績。生命的長度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但是提高效率卻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在美國近代企業界裏,與人接洽生意能以最少時間產生最大效率的人,非金融巨子摩根莫屬。
摩根是一個真正的效率專家,他每天上午9點30分準時進入辦公室上班,下午5點回家,嚴格按照工作時間表工作和休息。除了與特別重要的客戶進行商業會談外,他與人談話絕不超過5分鍾,因為這一點,很多人說摩根隻是一部賺錢的機器,有點兒不近人情。但是,摩根的高效工作無疑產生了很大的效益,有人對摩根的資產進行了計算後認為,他每分鍾的收入是20美元。
通常,如果人們走進他們企業的那間大辦公室,是很容易見到他的,因為摩根不會一個人待在房間裏,而是與許多員工一起在一間很大的辦公室裏工作。這樣摩根就能夠隨時指揮他手下的員工,他的員工也能夠用最快的速度執行他的計劃,省去了上傳下達的時間和麻煩。
摩根還有一項才能,他能夠輕易地判斷出一個人的真實意圖,不會給人時間來拐彎抹角地長篇大論。那種囉裏囉唆的說話方式是不被歡迎的,他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核心意思,一點都不掩飾,這種卓越的判斷力也使摩根節省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如果,某些人隻是單純地想找個人來聊天,而本來卻沒有什麼重要事情,卻浪費了別人的時間,摩根是非常痛恨的,對這種人,他會毫不留情地將他趕出去。
摩根是個注重工作效率的人,他的高效,把他自己和團隊打造成了一個非常有戰鬥力的集體。
時間既不能停止,也不能保存,它永遠都是短缺的。因此,每一個成功者都應該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非常在意自己的工作效率,時間永遠不能倒流,要想贏得成功的資本,就必須好好把握每一分鍾,好好利用每一分鍾,讓每一分鍾都過得有價值、有意義。
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之所以不能夠重視一分鍾,就是覺得它實在有些無足輕重,一分鍾能產生什麼效率呢?我們習慣了每小時做多少事情,習慣了每天做多少事情,卻很少想,自己一分鍾能夠做多少事情。其實,隻要在工作中有意識地把一分鍾當做我們的時間單位,就能夠引起我們的警覺,從而提高效率了。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說:“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因此,我們不要小看一分鍾,每一分鍾都是寶貴的,是不可回溯、不可複製的,浪費時間是生命中最大的錯誤,優秀員工之所以成績突出,就是因為他們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鍾,珍惜每一分鍾,他們使得每一分鍾都能直接或者間接產生效益。
有個賣吸塵器的銷售員自創了“一分鍾工作方法”,每次他見到客戶的時候,他隻要求客戶給他一分鍾的時間,在這一分鍾裏,他一邊介紹自己產品的優點,一邊動手為客戶演示,一分鍾結束,他自動停止自己的話題,然後他彬彬有禮地道別,感謝對方給予他寶貴的一分鍾的時間。這些工作,其他銷售人員往往需要七八分鍾的時間,不僅效率低下,時間一長,客戶還容易反感。而他總是充分地利用一分鍾的時間,結果,他的業績是企業裏最棒的。
《增廣賢文》裏有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這麼寶貴,如果我們不知道珍惜,不能夠善加利用,那就太可惜了。我們要向一分鍾要效率,向一分鍾要成績。
任何人都應當學會有效地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工作。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同樣會放棄他。一個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明天的幸福就孕育在我們今天點點滴滴的時間中,如果我們能夠非常合理地利用時間,把時間消耗降到最低限度,成為一分鍾效率專家,那麼,我們就能夠縱橫職場,做出卓越成績。因此,在工作中,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鍾,提高工作效率,這樣我們就能早一分鍾取得成功。
◆珍惜時間利用率可以提高效率
生活和工作中的“拖延症”不僅會浪費時間,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影響人的情緒,讓人陷入無法完成任務的焦慮之中,也會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係,所以,當工作任務來臨時,理清思路,訂下計劃,盡快將任務完成吧!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這句子是人們用來諷刺那些不珍惜時間、做事拖遝者的經典話語。據調查,20%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
最近,丹丹不知道怎麼回事,工作起來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不著急,每當事情拖得不能再拖了,這才打起精神,一鼓作氣把活幹完。
周一,集團董事會召開會議,丹丹負責整理會議記錄,並要負責出一份簡報摘要,部門領導要求丹丹周五交上來。當天開完會後,丹丹就把會議記錄放著一直沒動,想著還有兩天時間呢,這簡報摘要一兩個小時就搞定了。這件事一直拖到周四下午下班,她才想起來明天要交,幹脆決定回家後熬夜幹活。
周四晚上,丹丹把材料帶回家中後,想起每晚必看的電視劇正在播出,於是她打算看完再寫,可等到看完電視劇,已是晚上11時了,等她再坐到電腦前,看看時間,已經是淩晨了。此時,她才慌了神。於是,她用半個小時整理思路,再集中精神一個小時整理好摘要,2000字的簡報很快就做出來了。丹丹對同事說:“我也知道這樣不好,明明很簡單的事情,隻要集中精神立刻可以做完,為什麼現在都拖成這樣了呢?”
病症的誘因林林總總,大致有如下幾類:
1.容易頹廢
任務太難了,或者別人都不願意做,我為什麼要做?實在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幹脆等明天再做吧。但是明天到了,心裏還是不願意做,又繼續往後推。
2.缺乏信心
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會越來越低,即使以後完成好了,也認為是運氣。
3.追求完美
所有事情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要萬事俱備才行動。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的表現,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任務會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人們對自身的要求越來越高,該症狀還有蔓延的趨勢。對於如何應對各種類型的“拖延症”,專家如此支招:
類型一:我總是沒有自信,怎麼努力也改不了。為了從苦海中擺脫出來看過不少有關的書籍但都徒勞無功,因為沒有自信,做起事來也不順利。不知道能不能改變一下這樣的我。
解決方法:在苦惱的邊緣走不出來的人是因為被自己錯誤的想法封鎖住了,一定要從誤區的牢籠裏走出來。為了打破錯誤的想法可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假如,我是能完成任務的人,應該先想些什麼?先做些什麼?”做報告的時候,因為忙於某些事遲遲沒做出來,這時,應該想“如果我是個做報告的能手,應該先做什麼事呢”。考試成績不好,但還得向父母交代的時候,應該想“假如,我是個成績不好,但能向父母主動坦白的人,應該先做什麼事”。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用太長的時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正確答案,所以直接實現第一個想法就可以了。
類型二:一旦接到什麼任務總會擔心:“我一定能做好嗎?做錯了上司會不會責備我?”在想這些的時候時間已悄悄溜走了。
解決方法:過去一些失敗的記憶會變成一種壓力。想治好自我指責的弊病,可以把責任都“推脫”到別人身上。不要因為自卑感而把一切問題都自己扛,這樣隻會讓你的自信心下降。輕視自己之前先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吧,然後,用自我激勵的方法促使自己完成任務。
類型三:我在麵對決定時沒有自信。當決定了做某件事的時候,往往因為不確定這樣做是對的還是錯的而煩惱,這樣一來,事情就被一拖再拖,不是因為我懶,而是因為每次都不能付諸行動,所以人們都說我辦事的效率不高。
解決方法:首先,做選擇時把心放空,在不太長的時間裏盡量考慮全麵,然後選一個。誰都沒有權利說對錯,隻要你堅定地走下去,一定有所獲。
類型四:我經常擔心事做得不夠完美。盡力想做一個完美主義者,可做事的效率不是很高,在接到任務以後,心裏想的是盡快完成,可事實總是一拖再拖。
解決方法:總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但壓力越大就越擔心做不好事,遲遲不敢付諸行動。總是把萬事的結果定為:不是成功就是失敗,隻要做錯了一點,做得再好也都是錯的。出了事就算不是自己的責任也會攬到自己身上。首先得醒悟“自找擔心”是多麼消極的事情。例如,在準備報告時,最初就能寫出完美的報告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一些偏差或有理論上說服力較小的地方,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總結一下到現在為止,你所做過的事有多少是完美的,一定沒有特別完美的事,但一定也沒耽誤什麼事。
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通過分析我們時間的使用情況,才有可能掌握適於工作場所內外,最為有效的時間使用方法。
1.考慮一天的日程安排,采用相應的工作方法。
2.把工作日化整為零,每段30分鍾。
3.安排日程時,留點時間用於思考。
4.預測工作效果,看看是否準確。
5.要隨時做日程記錄,單憑記憶不大可靠。
6.每天要回顧,急事需優先。
7.不值得去做的事,派下屬代勞。
8.對於很棘手的任務,先從一小部分入手,立即處理。
9.重溫日程安排,評價工作效率。
給企業一個
舍不得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