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習慣:從小事開始,成就在點滴中體現(2 / 3)

其實,父母應當首先明白的是:和大人們“頂嘴”,這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按照兒童神經發育的規律,孩子在長到2~3歲的時候,他們獨立的欲望就會逐漸增強,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再願意處處被人壓製管教,也開始不滿足於模仿成人。到6~7歲的時候,孩子開始有了獨立自主和性格形成的要求,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變得不聽話,開始和父母頂嘴、唱反調的情況也會經常發生。到11~12歲的時候,伴隨著孩子接受到外界的信息開始增多,這種反叛的精神就會變得更加明顯,幾乎每天都會和父母頂嘴、唱反調。

孩子經常頂嘴的行為在親子的關係中非常具有挑戰性,通常都不會被父母所容忍。更嚴重的是,如果孩子一旦將這個習慣形成了自然,那麼將不利於他的學習和成長,甚至還會影響到長大成人以後人際關係的和睦相處。

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容易和父母頂嘴呢?這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前一定要明白的事情。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縱然有不對的地方,但父母也有無法推卸的責任,因為孩子出現這種不好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從父母的身上或者這個家庭的環境中所形成的。

第一個原因,不良的家庭氛圍。如果孩子的父母缺乏一定的教養,舉止粗俗,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尊重,經常喜歡說髒話,相互之間喜歡“抬杠”的話,孩子就會從心底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因此頂嘴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教育方式過於簡單拙劣。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都不肯花心思,隻是單憑一時的喜怒去表揚或是批評孩子,或是訓斥孩子,孩子可能這個時候會被父母的威風給嚇住,可是再稍大一些,就不會再理父母的這些話了。

第三個原因,父母所持有的觀點並不正確。一些孩子的父母受自身水平、職業等限製,有的時候所持有的觀點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孩子就很難去讚同父母的觀點,自然而然就會進行反駁,或者有的父母可能是一時的糊塗,固執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卻並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結果就有可能導致孩子“頂嘴”。

了解到了原因,我們才能做到“對症下藥”。不妨結合以下幾個小事例,來說明該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經常“頂嘴”的不良行為,從而幫助孩子樹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

1.刁鑽無禮的果果

媽媽帶著5歲的果果去和同事們一起聚餐。吃飯的時候,一位阿姨勸果果少吃一些冰激淩,說吃多了對胃不好。可是果果卻非常大聲地說:“你又不是我的媽媽!幹嗎說我!不要那麼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求孩子立刻向對方道歉,因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語言。即便這個時候孩子的道歉不一定是認真並發自內心的,但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認識到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並且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要如何去補償他所做的錯事。當然在事後家長一定要和孩子進行交談,告訴孩子禮貌地回答別人的話應該是怎樣的。

2.語氣不屑的小美

早上上學的時候,媽媽告訴小美,外麵正下著大雨,需要帶著雨傘。可是7歲的小美卻斜著眼睛看著媽媽說:“切,我早就知道了。”說完就轉身走開了,留下媽媽一個人發呆。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要立刻叫住孩子,直接告訴她,剛才她所說的話以及所使用的語氣是會傷害到別人的感情的。對於這種相同的不禮貌的語氣和一些身體語言,父母應該直接向孩子指出,並進行批評和指導,直到孩子徹底改正這個不好的行為為止。

3.出口罵人的大寶

爸爸對著大寶說:“大寶,你今天不可以去參加遊泳訓練了,因為我要帶你去看牙醫。”大寶一聽完爸爸的話立馬就大叫:“你就是一個大騙子!我不去看牙醫,我就是要去遊泳!”最近一段時間,隻要沒有滿足大寶的要求,大寶就罵爸爸媽媽是“大壞蛋”和“大傻瓜”等。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辱罵長輩和小朋友都是不可以的。我們應該立刻讓孩子想出三個以上的禮貌詞彙來表達他的不滿,這樣一來,當孩子下次再要表達不滿的時候,就會想到其中一個禮貌的詞彙。

4.當眾無端挑釁的貝貝

5歲的貝貝和媽媽在一家理發店等著給他理發的時候,他不停地從前台拿糖果吃。媽媽讓貝貝不要再吃了,貝貝卻生氣地說:“你管不著!”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千萬不可對著孩子發脾氣。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要讓孩子明白你是非常認真地在和他說話,並不是在命令他,而是在讓他接受你的一個建議。

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不做小霸王

毛毛已經上小學了,平時他對於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是想要玩的遊戲,表達出來的方式都非常簡單:直接上手。搶奪、掐、踢、推……並且毛毛每次出手都特別的快,一兩下就能讓小夥伴受傷離開,而老師不得不經常打電話給毛毛的父母。

關於毛毛的這個情況,首先要從他的家庭背景來說起:毛毛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媽媽33歲的時候才生下毛毛。所以,對於這個寶貝兒子媽媽可以說是十分地疼愛。媽媽的學曆非常高,平時對毛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會給他布置很多額外的學習任務,每當毛毛犯錯的時候,媽媽都會采取不理睬他或者冷落他的方法去懲罰他。

在毛毛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一直都是由爺爺、奶奶撫養著,爺爺、奶奶平時也十分寵愛毛毛,以至於很多時候毛毛說話沒有禮貌,或者在外麵惹禍。爸爸媽媽批評他的時候,爺爺、奶奶不僅百般維護,而且還會在毛毛麵前數落爸爸媽媽的不是:“不應該對孩子的要求那麼高,等他長大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懂事了。”等等。

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毛毛自然脾氣暴躁,並常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小霸王”成了他在學校的第一外號。

毛毛這種情形其實很多家庭都存在。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的這種小霸王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地消失,不管教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父母不及時對他們進行調整的話,那麼這類孩子就會在情感成長、人際關係和受教育程度等多個方麵都受到負麵的影響,他們也會更加缺乏同情心和憐憫心,這樣十分冷酷的心緒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所以,如果孩子剛開始顯露出小霸王的跡象,父母就要在第一時間給他們提供幫助,幫助他們改掉這個不良行為,建議父母采取以下幾種對策:

1.現場及時進行教育

當父母得知孩子在外麵欺負別的小朋友以後,最好在第一時間裏就對他進行教育。父母應該神情嚴肅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既不希望看到你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但更不希望看到你去欺負別的小朋友。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通過嘴巴去說,而不應該動手,依靠自己的力氣去解決問題。”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明確地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行為都是爸爸媽媽所不能容忍的。如果當場就讓孩子進行道歉可能會有些困難,即便如此也不可以采用暴力的懲罰方式去對待孩子。可以回家以後,在孩子的情緒平複後,鼓勵孩子給小朋友打個電話去道歉,或者寫一張小卡片。千萬不可以一時覺得扭轉孩子的小霸王脾氣有些困難,就放棄了教育的機會。

2.讓孩子結交一些好朋友

平時應該多注意幫助孩子去結交一些好朋友,並且經常給他們提供一些遊戲、分享和相互合作的機會。如果在聽到孩子欺負別人,就把他給關在家裏麵,事情反而會向更糟的方向發展。因為越是孤獨和隔閡,就越容易讓孩子向小霸王的傾向去靠攏。

例如,父母可以去尋找一些有關分享方麵的童話故事,在孩子臨睡之前說給孩子聽,並多準備幾個問題,讓孩子在聽完故事以後去回答。諸如“小動物被欺負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欺負小動物的這種做法對不對?”等等,這些故事和問題不僅可以吸引孩子,也能吸引他們進行思考。

3.控製孩子的行為

父母雖然應該去信任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了確保其他小朋友的安全,還是應該和老師去合作,隨時注意孩子的小霸王行為,千萬不要給他有可乘之機。除此以外,父母還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去陪孩子玩耍,從中去表揚和鼓勵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父母或者老師可以找一個借口,例如充當他們的裁判,或者是直接參與到他們正在進行的遊戲當中,從中去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如此一來,孩子的小霸王行為就會慢慢地有所改變了。

4.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在孩子的麵前應該始終保持公平、友好、溫和與平靜的態度,平等友好地對待眼前的困難。邀請其他孩子來家中玩耍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去平均分配玩具和物品。

同時,父母還應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尤其看到孩子的某種行為生氣時,更要讓自己平靜,這樣才能控製住整個局麵,從而去很好地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就像是春天花園裏的一棵小樹苗,如果沒有園丁的辛勤修剪,就很容易會讓樹苗長出許多的“亂枝”,要想避免孩子成為人見人怕的“小霸王”,就要及時發現並去糾正他。如果你家裏剛好有一個“小霸王”,不妨就嚐試用一下上述幾個方法吧。

逛街時不要總是吵著要買東西

小聰的媽媽最近感到很鬧心:每次帶著他去商場的時候,小聰總吵著要買東西。這天也是這樣,當母子倆走過一家玩具店時,小聰嚷嚷道:“媽媽,我要那把電動槍!”

媽媽說:“小聰,咱們家的玩具槍不少了,怎麼還要買?”

小聰說:“我的那些都是短槍,這個是長槍!”

“不可以的,小聰,這個月你的開支已經超額了!”

小聰嚷道:“不行,我一定要買!”說完,他拉著媽媽的衣服死活不肯離開。眼見有一些人開始圍觀,小聰索性大哭起來,喊道:“媽媽對我不好!媽媽對我不好!”

不得已,媽媽隻好買下了那把玩具槍。可是她不知道,這樣的事情還要再發生多少次!

所有的父母,相信麵對這樣的孩子時都會感覺“頭大了”。尤其是在公眾場合,父母為了不影響其他人,大部分都會采取以下兩種方法去解決:第一種方法就是答應孩子的要求,然後非常無奈地打開錢包,給孩子買下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言語恐嚇或者武力的方式讓孩子離開。

其實,以上這兩種對待孩子的態度都不好——前麵一種方法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讓他們認為任何事情隻要通過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影響良好品德的形成;後麵一種方法則會破壞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孩子的心裏留下不好的影響。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遇到事情的時候家長怎麼解決,他就會記住並且模仿。

不僅如此,一些極端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既然我沒辦法通過正當的要求去爸爸媽媽那裏獲得滿足,那麼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麵去想辦法。也許,偷爸爸媽媽的錢就是個好辦法!”

一旦孩子產生這樣的心態,那麼他的成長又怎麼會健康?所以,對於那些總是嚷著買東西的孩子,我們一定要提高注意。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父母就應該給出適當的理由,態度要溫柔,不可粗暴,更不可以對孩子撒謊。

例如,孩子想買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妨直接告訴他:“這個玩具不太好,前麵還有很多更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先去看看,比較之後再決定到底買哪一樣,可以嗎?”很多時候,孩子對於大商店裏還有很多更好的東西是非常相信的。這樣父母帶著孩子一邊往前走一邊向他介紹其他更有吸引力商品的時候,孩子就會慢慢忘記剛才的事情。等到孩子完全平靜了以後再對他進行解釋,說清楚不買剛才那個商品的理由,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另外,為了防止孩子總是吵著要買一些東西,在帶著孩子上街之前家長們可以先和孩子講好條件,說清楚:“不可以看到什麼就要求買什麼”、“我們今天出去不買玩具”,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有約束,不會再隨便地提出要購買東西。即使孩子再吵著要購買東西,家長也隻要把之前約定好的條件說一遍就可以了。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家長們還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法:

1.說明道理

一開始,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他們所要得到的東西都是需要經過慎重考慮的。除此以外,你還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買回來根本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完全不值得購買。隻有讓孩子深刻地理解這兩點,才可以讓他們在日後的生活當中成為理智的消費者和節儉不奢侈的人。

2.緩衝一段時間

你可以對孩子說:“今天可以,但是我會考慮你的要求。”然後再等回到家裏以後,你再告訴孩子:“我考慮過你剛剛要買的那架小飛機了,不過要等到我下個月發工資的時候才可以給你買。”

3.堅定立場

如果孩子在大哭大鬧以後就能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那麼他就會發現,通過采取這種方法,就可以讓自己的任何要求得到滿足。因此,如果你拒絕了孩子的要求,你就要堅持你的決定和立場。哪怕孩子哭得非常傷心,你也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決定和立場。

讓孩子每天高高興興上學

樂樂今年已經7周歲了,可是從去年9月份上小學到現在,已經快有一年的時間了,有一個毛病是怎麼改都改不了:每天早上上學的時候都是要哭哭啼啼的,而且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早晨不哭鬧一場是萬萬上不了學的。

看著總是愛哭的樂樂,媽媽也是非常著急。可是她想了很多辦法,卻不見任何的效果,而且根據老師的反映,樂樂在學校的時候都是開開心心的,隻是在媽媽送樂樂上學校的時候就開始哭。

現在,哭著去學校,已經成了樂樂每天上學的必修課。媽媽一點辦法也沒有,絲毫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擺脫這個臭毛病。

像樂樂媽媽遇到的這種情況,很多的父母都曾遇到過。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出現不願意去上學的情況,他們總是哭哭啼啼地拒絕到學校去。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就會以肚子疼、頭疼、不舒服等為由,逃避上學。

孩子不愛上學和哭哭啼啼上學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還有一些孩子在入學一段時間以後仍然對上課充滿了恐懼。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在學習轉型期所表現出來的不適應。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升到小學階段,是第一個學習的轉型期,幼兒園的規矩和小學裏的規矩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幼兒園裏,孩子的活動性非常強;等到了小學,孩子就必須要安安靜靜地坐在課桌旁邊認真聽講,並完成許多的作業。

另外,那些相對年幼的孩子,忽然從疼愛嗬護自己的父母身邊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恐懼和不安。所以,才會導致孩子在上學的時候哭鬧個不停。如果家長不能在一開始就對其進行引導教育,孩子一旦形成習慣,不管有沒有原因,都會在上學前哭鬧一場不可。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要采取一些合理的小策略幫助孩子:

1.言語上的安慰

父母在送孩子上學前,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在學校裏開開心心地玩、認認真真地學習,等到下午放學的時候,媽媽就一定會去接你回家的。然後,我們一起分享你在學校裏的快樂,好嗎?”這樣,孩子就會感到爸爸媽媽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是會回到爸爸媽媽身邊的。這時候,他自然不會對學校感到強烈的排斥。

2.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

如果媽媽在送孩子上學的時候,時常向孩子訴說自己各種不滿的事情,那麼就會導致孩子也產生情緒波動,不願意去學校。畢竟,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各種情緒,千萬不要在孩子的麵前流露出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學校裏為爸爸媽媽擔心,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你的各種不滿和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情緒。

如果父母的情緒真的非常不佳,那麼不妨暫時遠離孩子,委托其他大人去送孩子。總之,不要將自己的臭脾氣帶給孩子。

3.不要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

爸爸媽媽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千萬不要一直叮囑孩子要聽老師的話,要遵守學校的紀律,要懂禮貌,唱歌的時候要大聲,畫畫的時候要畫得好等,因為這些過高的要求或者勸告,隻會讓孩子感到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產生出焦慮不安的情緒。我們要讓孩子感覺到:學校是快樂的地方,而不是讓自己“受折磨”的地方!

培養適應新環境的習慣

進入21世紀後,我們似乎總能在各大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位少年在高考大戰中勇闖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不負眾望地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裏學習,爸爸媽媽和眾親戚都歡呼雀躍,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回報。

然而,隨後的故事卻急轉直下:這個少年竟然不能夠自己洗衣服,生活根本無法自理,和同學之間也沒有任何交流,變成了一個寡言少語非常孤僻的人。時間久了,學習也跟不上了,因為大學裏的老師不再像以前老師那樣多番關注他了。

小林就是一個這樣的男孩,雖然他並不是大學生,但是同樣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市重點中學。此時,他身邊的人都是各個學校集中而來的精英生,一年前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已經徹底消退了。第一次考試,他考了個15名;第二次20名,隨後越來越差……

小林感覺到,自己的壓力好大好大。他很懷念小學時的風光。可愈是如此,他就愈是失落,愈是不願走進教室。逃課去網吧,沉迷於網絡世界,這成了小林的生活。在經過半個學期以後,小林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不得不選擇休學在家,並且要進行各種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