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林太笨嗎?當然不是,不然他不可能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重點中學。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走到不得不退學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他沒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小林從小到大都在扮演著“小皇帝”的角色,一直以來都是別人去遷就迎合他,從來沒有去適應過別人。到了新環境,他嚐試到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失敗,正是這種落差將他最終擊潰!
難道,我們要培養一個沒有適應能力的孩子嗎?當然不!孩子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生存本領,根本就無法在將來的競爭中獲勝,反而非常容易就被淘汰下去。
美國的嬰幼兒心理學家格裏尼博士曾說過,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應該知道,在現實的社會當中,家長們不可能一直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因此,爸爸媽媽如何鼓勵自己的孩子適應新環境,才是最為重要的。
那麼,究竟該如何去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呢?具體來說,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事先思考的習慣,考慮一下到底如何做會更好,然後再開始動手去做。例如,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一定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千萬不要什麼事都去幫孩子完成。對於孩子自己可以作決定的事情,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作決定,家長在一旁做參考。
2.家長要創造新環境讓孩子適應
爸爸媽媽可以創造出新環境幫助孩子去適應,並創造一些和孩子適當分離的機會。例如,我們可以鼓勵他自己玩玩具,自己看書畫畫,自己和小朋友做遊戲,等等。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但千萬不可以幹擾孩子的活動。
3.要引導孩子關注新環境
許多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感到不知所措,對於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要經常帶他們到沒有去過的地方,引導他們去發現新環境中一些有趣的事情,通過這種交流,可以幫助孩子去體驗在環境中的快樂。
例如,孩子快要上小學了,家長便可以提前帶他們去接觸小學,讓孩子對學校的環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讓他們明白學校裏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最終讓孩子的心理上形成想上學校的意識。
4.及時讚揚孩子在新環境中的進步表現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表揚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每當孩子在新的環境中有了一點點進步的時候,父母都應該及時發現,並給予一定的讚揚和鼓勵。“寶寶今天可以笑著去學校了,媽媽真替你感到驕傲!”這樣的語言,自然會激起孩子的自信心,變得不再逃避新環境。
5.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交往機會
孩子隻有在集體的環境當中,在和別的孩子進行打交道的過程當中才能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性格和品質。家長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引導孩子和他人交往,從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另外,家長們還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加強對孩子的訓練,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例如,謙讓、友好、協助、互助、分享,等等。
6.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家長們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上的需要,經常去擁抱和撫摸自己的孩子,告訴孩子你們很愛他,以便讓孩子能夠真切深刻地感受到你們無條件的愛。這樣一來,不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孩子都會覺得自己是非常安全的。那麼,他自然不會過分排斥新環境。
7.幫助孩子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要想讓孩子快速地適應新環境,就需要家長們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多花點心思,去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心態,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一個新環境的情況都是有所不同的,需要即時去準備的東西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要求家長們根據新環境的情況為孩子做好準備。
例如,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家長們可以先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培養與之適應的生活習慣,另外還要告訴孩子在學校裏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等等。隻有讓孩子對新環境做到有所了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去適應新環境。
養成良好的看電視習慣
豆豆非常喜歡看電視,尤其喜歡看動畫片。一開始,媽媽都會先答應她,然後接著問:“豆豆呀,你打算看多長時間啊?”
這個時候,豆豆就會非常不耐煩地回答說:“我就看一小會兒嘛!”然後媽媽就會又問:“那麼,一小會兒是多長時間呢?看電視的時間不可以太長哦,30分鍾以後必須要關電視。”
媽媽堅決的態度讓豆豆本能地去反抗,“就不,我就要看就要看。”這個時候,豆豆爸爸走過來給媽媽使了個眼色然後說:“你不用著急,我們家豆豆可乖了,用不著媽媽提醒,到了時間她自己就會主動關掉電視的。”
媽媽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就配合著說,“真的啊?我怎麼不知道呢?”
爸爸說:“不相信你就等著看,保證30分鍾後豆豆會主動把電視給關了。”
“真的呀,好,那我要看看。”豆豆在一旁一邊看電視一邊聽著爸爸和媽媽之間的對話。這個時候,爸爸媽媽都不再說話,開始各幹各的事情去了。
過了一會兒,“奇跡”果然出現了:豆豆看完動畫片以後,主動地拿起了遙控器然後把電視給關了。此時,豆豆爸爸表情非常誇張地說:“你看看,你看看,我們家豆豆不用你催,她自己就會主動去關掉電視的。你看我說得沒錯吧?”
“嗯,爸爸說得果然沒錯,豆豆果然是個乖孩子!”媽媽回應道。
爸爸緊接著誇讚道:“豆豆知道看電視時間久了就會得近視眼,所以根本不用爸爸媽媽提醒,就會自己管好自己的。”
聽到爸爸的讚揚,豆豆開心地離開了客廳,跑去自己的小房間裏玩去了。現在,每次豆豆看電視,都會先和爸爸媽媽約定好看電視的時間,到了時間她就會主動去關掉電視。
除此以外,豆豆媽媽還會時常陪著豆豆一起玩搭積木、講故事、做遊戲等,隻要是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媽媽都會不厭其煩地陪她玩耍。這樣一來,豆豆基本上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看電視了。因為她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比看電視更有趣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惦記電視了。
現在很多孩子,每天都會花上許多時間去收看電視。電視,無疑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節目對孩子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對拓寬孩子的知識麵,陶冶情操等方麵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但是,讓孩子長時間地看電視,難免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身體健康,例如電視近視眼和電視肥胖症等病。因此,父母有責任引導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去觀看電視節目,以便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那麼,父母又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看電視習慣呢?
1.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不要放縱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因為很多孩子都不會輕易去放棄看電視,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去不斷提醒。例如,家長們最好把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限製在1~2個小時以內。並且,這個要求是不能有任何妥協的。
2.降低電視在家庭中的影響力
家長們一定要做到在吃飯的時間裏關掉電視。另外還要記住,在家裏,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始終是第一位的。因此,千萬不可以把電視機放在獨立的臥室裏麵,這樣就會減少家庭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
3.提前做好看電視的計劃
家長們要做到像看電影那樣去看電視,電視節目表可以很好地幫助家長和孩子去有選擇地觀看電視。例如,找出一些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可以很好地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進一步交流。
4.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家長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做到,那麼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看電視的習慣了。我們不能每天守在電視機前不動,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父母應找一些業餘活動,例如閱讀、鍛煉、郊遊,等等。當孩子的業餘生活得到豐富的時候,他就會與電視機保持一定的距離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獨立更負責
張老師發現,在每次的幼兒手工活動中,總會有幾個小朋友會說:“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來幫我做吧”、“老師,你來幫幫我吧”。這其中,一個名叫劉星的孩子更是如此。
張老師問他:“劉星,為什麼你不能自己做呢?”
劉星有些驚恐地說:“我,我覺得自己做不了。”說完,他的臉上呈現出一副悲傷、惶恐的神情,看著其他的小朋友。
還有一個舉動,讓張老師對劉星也頗為擔心。每次全班進行大掃除,劉星還有幾個人都是躲得遠遠的。他們雖然沒有玩,卻也不拿掃帚、拖把幹活。問他們問為什麼,他們就會找出這樣的借口:
“掃帚沒有了!”
“反正這麼多人勞動,我們幹不幹都是一樣!”
看著這群孩子,張老師心裏有著說不出的擔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平時在家裏都是扮演者“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父母對孩子也是十分寵愛,甚至幫孩子包辦好一切,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喪失了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變成了一個沒有責任感和不肯動腦並且膽怯懦弱的人。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社會、獲得事業上成功和家庭幸福的最為重要的一種人格品質。那麼,作為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有意識地去交給孩子一些任務
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漸去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做。在做之前,我們還要提出一定的要求,鼓勵孩子去認真完成每一件事情。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難,我們可以在言語上給予一定的指導,但是千萬不可以去代替他們完成,要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完成事情。
2.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
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什麼事情都想要去做一下或者試一試,但是往往隨意性又會很強,做起事來又總是虎頭蛇尾或者是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即便是很小的一件事,爸爸媽媽也要去檢查、督促以及對事情的結果進行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如果孩子沒有做好,那麼我們不妨說:“孩子,媽媽知道你的能力有多強,這件事的確有難度,可是如果挑戰一下,就一定會做好!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是敢於挑戰的!難道,你不願意做一個戰勝一切的小英雄嗎?”
3.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
對於那些太沒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可以適當地讓他們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以及難處,然後提出一些問題,從而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和選擇,最終勇敢地去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帶著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單位。我們要讓他們感受一下真實的生活,然後問他:“如果讓你一個人處理這些問題?你會怎麼辦?這些工作很多,但是為了家庭的責任,爸爸媽媽必須承擔。你是家庭裏重要的一分子,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你才是家裏的頂梁柱!”這樣的語言,必然會引導孩子去思索,從而改變身上的不良習慣。
4.培養孩子關心他人
父母應該從小就教導孩子去關心別人,善待別人,這也是培養孩子對社會責任心的基礎要求。例如,可以要求孩子去主動關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父母生病的時候,讓孩子學著去照顧父母。另外,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鼓勵孩子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上一份生日禮物。
5.讓孩子信守諾言
要想讓孩子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就應該給孩子做出遵守諾言的榜樣,不管做出什麼樣的許諾,都要盡全力去實現,即便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實現,也要向孩子說明緣由。告訴孩子不要隨意許下承諾,如果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去遵守。另外,還要積極支持孩子去參加學校的一些公益活動和集體勞動,以便培養孩子對集體的責任心。
除此以外,家長們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還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讓孩子在家庭的崗位上感受到責任的重要性。例如,倒一次垃圾和洗一塊手帕都要相應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而在失言的時候就應該給予批評和懲罰。隻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走出自我的中心,強化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責任心。
不僅如此,父母還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們自身對家庭和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孩子來說就是一麵鏡子,父母的責任心水平是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心。要知道一個對家庭和對社會沒有絲毫責任感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的。
孩子的裝病習慣為哪般
5歲的洋洋,經常說自己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實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學校睡午覺,就說肚子痛,要媽媽來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後活蹦亂跳的,哪裏有什麼肚子痛。
前一段時間,洋洋在幼兒園裏練習拍皮球,突然就蹲下來,說自己腿痛,嚇得老師趕緊抱著他去了醫務室,結果剛到了那裏,他說“好了”;昨天晚上,媽媽忙著準備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纏著媽媽陪他,說自己頭很痛,睡不著……
雖然,父母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裏人和老師也就對他嗬護備至。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麼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在這個事例中,洋洋之所以反複“裝病”,肯定是嚐到了“裝病”的甜頭。裝病能讓他的許多願望得以滿足;但如果“不裝病”,那麼很多願望就不能實現了。比如,如果洋洋不說肚子痛,媽媽就不會接他回家,而他隻能乖乖地在幼兒園睡覺;如果不說腿痛,老師可能還會讓他繼續練習拍皮球。
概括起來,我們就明白了洋洋“裝病”的行為軌跡:
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媽媽和老師特別關心洋洋,而且特別容易滿足洋洋,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的願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了。再比如,平常媽媽都讓洋洋自己先睡覺,可洋洋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陪在洋洋身邊哄他睡覺;平時媽媽一般都要等放學了才來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會很早就來接洋洋了;平時老師對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個小朋友生病了,老師會特殊給予關照……多次“真不舒服”以後,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隻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
一般來說,喜歡“裝病”的孩子,多數都有任性、抑鬱、膽小孤僻等各種不良的性格。這其中的原因,多由於父母是“少溫暖”型或過分溺愛型。父母在孩子偶然患病時,一改過去不太關心愛護的態度,更加溺愛孩子,這使孩子明顯體驗到生病與不生病父母對自己的不同態度,一次兩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漸漸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處,他們就會把“生病”當成一種避難的有效方式,甚至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方式。
既然,“裝病”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習慣,那麼,我們就要積極幫助孩子擺脫這種行為:
1.減少或控製對孩子“生病”時的過度滿足
孩子用“裝病”來控製大人,這不是他的天性,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於“病孩”的要求顯然降低,給予了過度的滿足。所以,當孩子感到難受時,父母要注意將孩子的“生病”與“願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尤其是無理的要求。
這一點,對於父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孩子懂得“生病”與“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孩子意識到“生病”也不能成為“願望滿足”的工具了。
2.善於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別
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隻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於觀察孩子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別,並與老師積極溝通,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3.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
孩子裝病,就是因為父母過分對孩子關心。所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不要孩子一說不舒服,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父母過於焦慮,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把柄,要想辦法給孩子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麼大不了的”。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
孩子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師讓孩子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孩子的願望實現或者讓孩子的“如意算盤”落空,那麼多次以後,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便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
比如,孩子說肚子痛,那麼就說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孩子往往就會很怕去醫院,如果裝病,那麼就會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子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撫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麵的觀察結合起來。
5.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願望與需求
雖然父母知道孩子“裝病”必須進行改變,但父母要明白,孩子裝病背後的願望與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孩子消除或者改善裝不舒服的源頭,那麼孩子當然也就懶得裝病了。
從孩子的“假不舒服”看,他們都是為了滿足某一個心理需求的,比如不想睡午覺、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覺等。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能幫助孩子合理解決這些“心病”,那麼孩子也就不會用“不舒服”作為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