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飲食習慣:管好嘴巴,不要讓孩子“病從口入”(2 / 3)

正是這個原因,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似乎突然間就變得不聽話起來了。孩子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我的存在,進而證實自己能力的表現,這些都說明了孩子在逐漸地進步。

所以,父母想要讓叛逆期的孩子養成吃正餐的習慣,就需要恰當而又巧妙地引導。同時,父母還要和爺爺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員達成共識,讓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一定的連貫性。在這個過程中,最忌諱的是:過分去限製和控製孩子,從而更加激發他們的叛逆。

同樣,如果過分遷就甚至縱容孩子,也將會培養孩子的壞習慣和許多不良的生活態度。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最有效的手段來幫助孩子。

1.父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平時在家裏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所以言行舉止方麵一定要非常注意。想讓孩子少吃一些零食,那麼爸爸媽媽也應該盡量地少吃一些零食,千萬不要一邊告誡孩子不可以吃零食,另一邊自己卻在不時吃著各種零食。這樣的說教,對孩子來說沒有絲毫的說服力,反而會導致孩子發出疑問:為什麼大人可以吃零食而小孩子就不可以吃呢?

2.父母不要過分注重孩子進食的數量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吃得多就感到高興,給予表揚,吃得少就無比失望,反複催促他們多吃一點。這樣做,隻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時時刻刻都在監視他們,從而就會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壓力不能放鬆。

試想,沒有了愉快親切的進食氛圍,孩子的食欲怎麼會高?就像我們在單位工作,倘若領導永遠在身後盯著看,那麼我們又怎會有工作的積極性?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在孩子吃飯之前,先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幫助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吃飯。我們不妨講講今天遇到的一些趣事,讓大家在吃飯時也能享受快樂,這非常有助於孩子吃飯的積極性。

3.堅持原則,全家統一戰線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萬萬不可出現這樣的情形:爸爸說不吃飯不好,媽媽卻說沒問題。全家人的態度不一致,隻能導致孩子從大人的話語中找到理由去哭鬧,然後要求達到他們的目的,從而讓家庭教育失效。

所以,堅持原則,全家統一戰線,這是幫助孩子扭轉吃飯習慣的關鍵,絕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哭鬧就心軟。

例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想吃零食不吃飯,或者想一邊吃飯一邊玩,這個時候,全家應該統一戰線,堅持不給孩子吃零食,讓他吃正餐。我們更要頂住爺爺奶奶,不要太過於溺愛孩子,看到孩子哭了就心軟了,就滿足孩子的要求。要知道,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逐漸就會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到那個時候再要改正就很困難了。

4.做好飯前的必要準備工作

父母要在吃飯之前,充分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例如,幫助孩子收拾玩具,提醒孩子如廁、洗手,然後休息片刻。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感到突然或因貪玩而拒絕吃飯。

5.讓食物多樣化

有的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吃正餐,是因為感到家裏做的飯太單調。因此,我們要保證每天有一餐有葷有素、冷熱搭配,這是一頓勾人食欲的飯菜的先決條件。所以,盡可能食物多樣化,這樣才能吸引孩子挑剔的胃。

例如在夏天,我們在大魚大肉的基礎上,不妨再烹飪一些爽口的小涼菜,這樣孩子的食欲就會大增。而一碗甜甜的稀飯,也會讓孩子的吃飯積極性提高。

當然,父母要記得,吃飯的時候要教育孩子不要挑食、不要偏食,要注意營養全麵和飲食平衡。

按時吃飯,身體才不會太瘦小

進入二年級後,曉玲的吃飯問題都是全家的“頭號難題”。因為不管爸爸媽媽怎麼說,她就是不肯好好吃飯。不是說飯菜做得不好吃,就是說全部都不愛吃。結果,她經常會在下午或者晚上睡覺的時候偷偷吃零食。

一段時間下來,曉玲麵色開始變差,體質也變得不太好,經常容易感冒生病。可是即便如此,曉玲還是不肯好好吃飯。對於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做出了以下兩個規定:第一,不會特地準備一些曉玲愛吃的東西;第二,不強求或者乞求曉玲吃飯;第三,零花錢開始控製,不會再給她買那麼多零食的機會。

規定實行的第一天,曉玲吃飯花了40分鍾,但依然沒有吃完。媽媽不再等她,將飯桌上的東西給收拾掉,同時也把曉玲吃剩下的飯菜給收進冰箱。

第一天晚上,對於曉玲來說是一個無比饑餓的晚上。而第二天的晚上,和第一天的晚上情形一模一樣。不過這天晚上,晚飯吃過後不久,曉玲就要媽媽把剩下的飯菜拿給她吃。連續好幾天以後,曉玲不得不按時吃飯,因為她也不願意餓著。

漸漸地,曉玲不吃飯的毛病得到了扭轉,她感到吃飯並不是那麼痛苦的事情,媽媽做的飯也很棒!

一段時間過去後,曉玲的身體結實了很多。看著她的茁壯成長,媽媽不由也高興地笑了。

孩子的胃口時好時壞,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六七歲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速度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快了,所以也不會出現像以前那樣,總是經常表現出饑餓感。因此,父母有時候不必太過著急。

但是,對於像曉玲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應該打起十二分注意。因為,曉玲的特征不是“不餓”,而是總喜歡吃零食。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采用合理的手段,讓他們學會按時吃飯,從而保障身體的健康。

1.豐富多彩的飲食

父母要讓孩子吃各種不同口味、顏色和口感的飯菜,這樣會讓孩子總是對飯菜非常感興趣。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因為每天吃相同的東西而感到厭煩的。

2.及時地讚揚

如果孩子一點點學會了按時吃飯,那麼父母就應當及時地讚揚和鼓勵。例如可以說:“真乖,寶寶好棒啊,把飯都吃完了。”等等。孩子都喜歡聽讚美的話,當他感到了自己的行為被認同後,自然就會扭轉過去的問題。

3.提供一些健康的零食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健康的零食,因為他們每天都會動來動去,所以營養豐富的零食可以很好地補充孩子所需的能量。例如,水果片(新鮮的或者是幹製的)、天然酸奶、米糕、麵包,等等。並且這些零食也會補充適當的微量元素,彌補正餐中的不足。當然,即使零食再健康,一定要保證適量。

4.拒絕一些快餐食品

父母不要給孩子吃一些快餐食品,如果在就餐的時間帶著孩子在外麵,那麼不妨提前隨身帶一些健康的食品,這樣就可以避免去快餐店。像快餐店裏麵的薯條、漢堡包、香腸都是高脂肪、高鹽和高糖分的食品,而且都含有很多的添加劑,應該避免讓孩子食用。

5.不要把甜食當做獎勵

有的父母獎勵孩子時,總喜歡用甜食做獎品,這顯然是非常不當的。如果父母總是把諸如巧克力、冰激淩等甜食當做獎勵,那麼孩子就不會愛上吃水果蔬菜。除此以外,父母還要記住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吃水果或者蔬菜就和他們討價還價,因為這樣一來就導致孩子形成一個難以改變的習慣。

6.多喝水,少喝飲料

父母在給孩子喝的飲料當中,水是最好和最為提神的,所以這才是孩子的首選飲料。如果孩子的食欲不是很好,那麼在孩子吃飯之前就不要給他們喝一些含糖太多的飲料,因為喝這些飲料會導致孩子減少食欲,沒有饑餓感。

另外,父母還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率先示範。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從開始的模仿,變成最後的自覺行動。

孩子總偏食怎麼辦

小羽是一個聰明伶俐又能幹的孩子,非常能說會道,那小嘴巴特別甜,所以小區裏麵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非常喜歡他。

對小羽,媽媽也覺得什麼都很好,可就有一點讓媽媽覺得非常頭疼:小羽喜歡偏食,總是這不吃那不吃的,光吃一些白米飯。

“媽媽,把蘿卜拿一邊,我不要吃!”

“媽媽,為什麼不做排骨呢?雞肉好難吃!”

聽到孩子這樣說,媽媽自然很不高興。她說道:“小羽,挑食不是好習慣!總是挑食,你怎麼可能長高長壯呢?”

可是,聽完媽媽這樣說,小羽不僅沒有點頭,反而大哭起來,並且說道:“媽媽壞,媽媽壞,媽媽不讓我吃好吃的……”

孩子的偏食問題,讓很多家長們感到了苦惱:“為什麼,孩子總是要挑三揀四的呢?”

孩子偏食,這幾乎是所有家庭都存在的問題。一般來說,孩子最偏食的年齡段是在一歲左右到三四歲。有的孩子會拒絕吃一些固體食物,每天隻會喝一點牛奶;有的孩子隻接受母乳,有的孩子在長到10歲左右的時候,依然非常偏食。

根據一份對8個國家、2880名媽媽進行的有關孩子是否偏食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平均有57%的媽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偏食的不良習慣。

我們都知道,偏食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攝食習慣,會導致某些營養元素攝入不足或者過剩,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孩子的免疫力降低、個子長得慢、情緒出現異常、經常哭鬧等都多多少少和偏食有關。很多和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例如肥胖、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長期偏食肉類等葷食、不愛吃水果蔬菜所導致的。

那麼,孩子總是喜歡偏食應該怎麼辦呢?

1.故事激勵,幫助孩子認識到偏食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如果孩子常常偏食,家長們可以選擇或者編一個偏食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然後誇大偏食所帶來的危害,讓孩子從心理上認識到偏食的嚴重危害。與此同時,家長們還可以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來對孩子進行偏食的教育。

例如,孩子偶爾流鼻血,媽媽可以和孩子說:“如果你再不多吃蔬菜的話,下次就還會流鼻血的。”

如果孩子經常容易感冒,可以試著對孩子說:“這些食物是預防感冒的,吃了以後就不會再感冒了。”

如果孩子喜歡吃零食,可以和孩子說:“如果你不把這些飯菜都吃完的話,我下次就不會給你買零食了。”

2.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壞習慣,首先就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對於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要勉強多吃一點。就像很多人都不喜歡吃苦瓜,那麼就可以和孩子說:“苦瓜雖然不好吃,可是它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可以預防感冒,平時媽媽也不喜歡吃,可是為了身體好,我也會多吃一點的。”

父母說完這些後,也一定要吃幾口。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感染下,也會學著不偏食,什麼食物都去吃一點。

3.及時表揚鼓勵,循序漸進

父母在幫助孩子改掉偏食這個壞習慣時,不要強求孩子一下子就吃好多。隻要孩子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及時地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並在以後的日子裏逐步地去改善孩子的生活飲食習慣。

4.食物多樣化,增進孩子的食欲

吃飯的時候,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喜歡吃某一種食物,就每天都做這道菜給孩子吃。我們應該經常變化著食譜,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應該經常改變食物的花樣,以便增進孩子的食欲,從而達到讓孩子營養均衡的目的。

例如,孩子不愛吃菜,可以做成菜餡和肉末一起包餃子或者餛飩吃。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餃子和餛飩是一種複合食物,含有很多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一個餃子或者餛飩就是平衡膳食的一個小方麵。

再例如,羅宋湯、葷素什錦、色拉等,都是營養非常豐富的菜肴,類似這種“吃一道菜的同時就如同吃了多種食物”的方法,父母就應當掌握。隻要父母多付出一點努力,把食物的色、香、味做得越是豐富,寶寶偏食的習慣就越容易被糾正。

5.良好的就餐習慣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午餐或者晚餐前讓孩子吃零食,以免造成腸胃消化功能的紊亂,讓進餐的時候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滯留在腸胃裏麵不消化,最終導致了孩子偏食。所以,諸如零食之類的東西,我們還是少給孩子買為妙。

為什麼孩子早晨總不愛吃飯

佳佳今年已經6歲了,但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她每天早上起床以後都不願意吃飯,就算是平時最喜歡吃的包子、餃子或者麵條等她都不想吃,並且還總是說“我不餓”。

可是,佳佳雖然說“不餓”,但在學校裏的狀態卻非常不好。因為,她總是感覺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甚至還有些頭暈眼花。

鄧老師將這一切看到了眼裏,就問佳佳:“佳佳,我看你的身體最近好像非常不好。這是怎麼回事?你早上吃早飯了嗎?”

佳佳低下了頭,小聲說道:“沒有,我從來都不吃早飯……”

鄧老師非常生氣,立刻通知了佳佳的家長。她對佳佳的媽媽說:“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應該給孩子準備好可口的早飯,這樣她的身體才能健康,精神才能飽滿!希望以後,你一定要讓孩子吃好早飯!”

鄧老師的批評,讓媽媽的臉一陣紅、一陣白。可是,她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畢竟,自己所有的方法都用盡了!

很多孩子都有不吃早飯的習慣,而父母在多次督促感到毫無效果後,隻得選擇放棄。潛意識中,他們還有這樣一種想法:一頓早飯不吃也無所謂,午飯、晚飯多吃點,同樣可以吸收足夠的營養!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俗話說得好:“早飯要吃好,中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這個俗語,就把一日三餐進食和營養的需要都闡述得非常明白:早飯放在三餐的第一位,而且還要做到吃好和吃飽,這對健康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早餐就是指“早點”,“就是找點食物吃一下”。有的時候,就在路邊的小攤上隨便買個油餅,匆匆忙忙一邊吃一邊趕路,甚至在時間很趕來不及吃早飯的時候就什麼都不吃就上班了。

當這樣的理論被孩子聽到時,他又怎會願意吃早飯?

大人的早飯質量不佳會導致很多問題,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甚至,早飯的重要性高於午飯和晚飯。因為,經過一夜的睡眠,孩子前一天吃下去的食物大都已經消化,身體急需補充熱量和各種營養元素。孩子的學習壓力較大,上午一般都有四五節課,如果不吃早餐就會饑餓難耐,從而導致大腦的興奮度降低,反應也顯得比較遲鈍,注意力開始渙散,學習效果跟著下降。

學習下降是一方麵,影響身體健康是更重要的。長期不吃早飯,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貧血、胃潰瘍。所以說,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早餐,好讓他們吃完早飯,可以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學習當中去。

1.欲擒故縱

為了讓孩子吃早餐,父母不妨耍一點小手段:欲擒故縱。就算在心裏想讓孩子多吃一點,但是臉上要表現出一副不露聲色的表情。我們可以先和孩子說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千萬不要提有關吃飯的問題。就算要提也隻可以是:“今天這飯的味道真好,你猜猜是怎麼做出來的?”

聽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就會不停地去猜,從中感受到樂趣,心裏也就會因此留下愉快的進食記憶,然後就不會覺得吃自己不喜歡的飯是一件非常厭煩的事情了。

2.開展遊戲“戰術”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和他們做遊戲。如果孩子喜好玩打仗,可以在把他不喜歡的飯菜擺上桌子說:“這些吃的東西就是你的敵人,它就要向我們進攻了,就讓我們趕緊把它消滅掉吧。”孩子一聽,自然會很有興趣。

另外,父母還可以根據飯菜編一些小故事,例如這塊肉就是敵人的總司令,先把它消滅掉,然後再消滅掉敵人的根據地——喝湯。然後,我們再告訴孩子:吃光了這些東西就表示你勝利了。為了贏得最終的勝利,孩子肯定會很快地投入吃飯當中。

當然,遊戲一定要經常根據孩子的興趣去變換花樣,以免孩子產生厭倦。

3.經常變換孩子所討厭食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