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習習慣:有了好習慣,才有好成績(1 / 3)

第四章 學習習慣:有了好習慣,才有好成績

學習是孩子的一個主要任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因此而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要愛學習,更要會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會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壞的學習習慣隻會讓孩子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求知道路。父母還在等什麼,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洋洋從少年宮怏怏地回來,因為這次航模比賽,她忘記攜帶專用螺絲刀,結果成績自然不甚理想。爸爸見她這個樣子,急忙問道:“咱們家的小公主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臉上又有陰雲了?”

“爸爸別提了,我今天航模比賽,結果到考場我才發現,自己的螺絲刀沒有帶。我總是這樣,我對自己都失去信心了。”

“孩子別急,我給你想想辦法吧。”爸爸放下手頭的工作,開始思索起來。

“有了!”洋洋在著急地等待爸爸的辦法,這時隻見爸爸拍了下腦瓜,從凳子上一躍而起。

“洋洋,明天是星期一,你給我說說明天要上哪些課、要帶哪些書好嗎?”

“明天?明天好像有數學和自然……其他的我也記不得了,這些以前不都是你們晚上幫我弄嗎?”洋洋不解地看著爸爸。

“不,這次我要讓你自己記得明天上什麼課!這樣吧,晚上我再問你,到時候你可要記好哦!”

到了晚上,爸爸又來到洋洋的臥室。還沒等他說話,洋洋急急地說:“爸爸,明天有數學、自然、英語和美術!你看,我不僅記住了,連需要的書本和材料都自己準備好啦!”說完,她驕傲地拍了拍已經收拾整齊的書包。

爸爸拍著她的頭說:“不錯,不錯!那麼,下了課還要幹什麼?”

“還要去參加航模!你看,這次設備我全準備齊了!”洋洋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指著工具箱裏的各種工具興奮地說道。

就這樣,爸爸每天都會詢問洋洋第二天上什麼課。漸漸地,爸爸的提問範圍和內容也越來越廣,而洋洋的表現也越來越優秀,丟三落四的情況徹底成為了曆史。

其實,隻要父母肯用心,孩子粗心、丟三落四的習慣是可以進行改正的。就像洋洋的爸爸,他就用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了好習慣。

粗心、馬虎大意是“細心”的反麵,這個毛病在很多學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小時候,也許這個問題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可是隨著孩子長大,這個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看看那些成人中的粗心者吧,這個毛病幾乎都是在小的時候養成的。

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細心”是一種習慣,和人的性格有著緊密的聯係。那麼到底該如何去培養細心認真的好習慣呢?

1.選擇合適學習的內容和方式

大班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一個過渡階段,在孩子進入大班後,父母就需要提前了解小學的學習內容、形式和方法。

這裏,父母一定要避免一個誤區:許多家長都深受多年傳統教育的影響,把學習僅僅定義為“認字”、“計算”,於是就要求孩子認字和做計算題,等等。但事實上,這樣的內容和方式完全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單調的刺激是最容易產生疲倦,並且在疲倦狀態下的孩子是很難做到認真細致的。

給大班孩子的學習內容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語言、音樂、科學、畫畫……有講有唱有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2.學習的時間不要太長

如果讓孩子學習的時間過長,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開始分散,很容易出現馬虎的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要求孩子把學習時間分成若幹塊,並且在每一個部分設定適當的任務,這樣他就必須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高效學習,沒有時間開小差;同時,學習結束後又將獲得一定的休息時間,這樣他的注意力就會得到明顯提升。

3.營造安靜、簡單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在他們學習的時間裏,就應該有意減少周圍環境對他們的影響,營造出安靜、簡單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心靈得以逐漸地安靜下來,從而發掘出對學習的興趣,以此增進孩子的專心度,減少他們馬虎、不細心的行為。所以,當孩子學習時,屋裏盡量不要發出吵鬧的聲音,父母更不要在孩子的屋裏看電視、聊天。

4.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還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親子的閱讀過程當中,媽媽和孩子一起用手指著故事內容,共同朗誦,其樂融融;在科學的小實驗當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睜大眼睛,去密切關注著實驗所起的變化;在音樂的欣賞過程當中,一起去仔細聆聽每一個音符的跳動……這樣,孩子自然受益匪淺!

與此同時,父母給予的善意提醒,也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指南針。父母的表揚和鼓勵,也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動力。另外,父母自身的良好學習習慣,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5.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孩子的細心

細心的前提,是仔細地觀察。所以,父母應該及時引導孩子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從自己到他人,從家裏到學校,從昨天到今天到明天……其次,父母還要培養孩子“有條有理”的習慣,物品擺放有條理,生活有條理。這樣時間一久,孩子的思維也會變得有條理。

另外,我們還要培養孩子“檢查”的習慣。例如,遊戲結束以後,檢查玩具是否都收拾好了?畫畫結束以後,檢查一下是不是有所遺漏?隻要幫助孩子養成了“檢查”的習慣,也就是幫助他們養成了細心的習慣,將會讓他們終生受益。

6.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細心

孩子都非常喜愛遊戲,因此,做遊戲也是培養孩子優秀品質的渠道。父母經常和孩子玩拚圖、七巧板和找錯字等遊戲,都對幫助培養孩子細心的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提示孩子:“仔細看一下,是不是有一點沒做好?那個宮殿的房頂是不是差了一個角?”這樣,孩子就能有意識地觀察細節,從而提高細心的能力。

7.多和老師進行交流

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多方麵的努力。父母應該主動地和老師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彼此的優秀做法,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一起去幫助和監督孩子養成細心學習的習慣。所以,閑暇之時多去學校和老師溝通,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避免發呆或亂畫,養成注意聽講的好習慣

小明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是個聽話的孩子。可最近老師不停地向他的媽媽反映:小明喜歡在上課的時候發呆或者亂畫,就是不認真聽老師講課。為此,老師和爸爸媽媽沒少批評和責罵小明。

可是罵也罵了,訓也訓了,小明依舊是我行我素的樣子,發愣是他最喜歡幹的事情。與此同時,他還喜歡亂塗亂畫,原本幹淨的教科書,被他塗得一塌糊塗。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會說:“老師水平太差,我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媽媽擔心,小明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學習成績將會變得一塌糊塗。可是,自己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

像小明這樣的學生,現實中還有很多很多。倘若你問他為什麼有了這樣的習慣,他們總是這樣說:“我跟不上老師的節奏!”

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曾有過上課開小差的經曆,區別隻在於走神時間的長短和次數的多少而已。然而,把問題推得一幹二淨,反而怪罪老師,這是孩子正確的行為嗎?

不可否認,孩子聽課的時候專心與否,的確是和老師的教學水平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然而,即便是同一個教學水平很高的老師來教課,同樣是做題,有的孩子做錯了一次就可以徹底地改正過來,而有的孩子卻是一直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差別就在於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

簡言之,就是他能否專心聽講,能否主動學習,而不是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發呆或亂畫上。隻有提升自己的聽課效率,他的學習成績才能突飛猛進。

所謂的主動學習,就是當老師每講出一個知識點的時候,自己都有要去考慮該如何應用,在題目裏麵又有多少種變化的形式,又有什麼解題的規律可以遵循。主動學習,就是將老師看成是傳遞知識的人,要努力地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吸入自己的心裏;主動學習,就是在上課的時候專心聽講,力求在課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獲。

那麼主動學習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就是在聽課的時候,自己的腦子裏是在不斷地運轉,想著自己應該怎樣去運用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隻有抱著這種聽課的態度,才可以將老師的每句話都認真地聽進去。

相信這樣的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會喜歡。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專心聽課的良好習慣呢?

1.幫助孩子改變對老師的看法

當孩子不喜歡某位老師講課的時候,家長們應該給孩子講清楚,老師的水平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是給你帶去知識、幫助你的人。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學好,他們每天都在為你們付出。這樣說,可以幫助孩子改變對老師的抵觸情緒,讓孩子願意聽課。

2.不要總是跟在老師後麵走

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學習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覺得老師講述的內容自己跟不上,就應該提前進行預習;如果覺得老師講述得太慢,缺少吸引力,就應該主動去思考會更加深入。”

家長們這樣去幫助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課堂上獲得最大的收獲。

3.訓練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如果發現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集中,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加以訓練。比較好的途徑就是:由孩子自己去整理學過的知識,這時長時間思考的過程,不僅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同時還能增強自己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因此,我們應該每天要求孩子進行複習,並且進行抽查,實行獎懲製度。

4.讓孩子給父母講課

當孩子對老師所講述的課表示不滿意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給自己講同樣的內容。如此一來,就能讓孩子體會到傳授知識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從而增加對老師的理解,並明白老師講課是一種非常大的付出,最終願意去專心聽講。

5.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勞動

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老師講課是一種非常辛苦的勞動,任何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的話,就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哪怕僅僅隻是從禮貌的角度上,也可以讓孩子不好意思再在上課的時候做小動作。

6.給孩子算一筆賬

爸爸媽媽們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算上一筆賬:如果不認真聽課,最終受到損失的是誰?為了彌補課堂上的損失,要在課外的時候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課的時候做一些小動作,玩得也不痛快,卻要失去課外的娛樂放鬆時間,這樣一來劃算嗎?甚至,我們可以把課外培訓課的學費、被耽誤的其他課餘生活的時間都列在表上,給孩子一個直觀的數據。一旦孩子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會非常願意專心聽講了。

臨時抱佛腳,學習永遠學不好

小偉很聰明,在整個四年級都是出了名的“小天才”。可聰明人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在學習中喜歡偷懶。小偉總有這樣一種想法:反正我學什麼都一學都會,到考期臨近的時候再進行強化突擊也沒問題!

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一開始的確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小偉的考試成績雖算不上是突出,但也還說得過去。可時間一長,弊端就露出來了。由於小偉平時學習並不認真,考前突擊學到的知識隻是暫時地存在腦子裏,並沒有真正地、紮實地掌握,考試一結束,基本上就全都忘記了。到後來,小偉發現考前需要突擊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焦頭爛額,到最後終於撐不住了。到了五年級時,他的成績大滑坡,最終漸漸成了班裏的倒數。

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錯誤心理。他們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並不認真,投機取巧、得過且過,而一到考期臨近的時候,就開始抓狂。為了能取得一個好的、說得過去的成績,通宵達旦,搞“突然襲擊”。

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習慣,它隻能用來應付考試,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更嚴重的是,“臨時抱佛腳”可能會一時起效果,幫助他取得個還算說得過去的成績,但這種歪招不是萬試萬靈的。隨著知識的累積,終有佛腳抱不動的時候,到那時就隻能瞪著眼睛幹著急了。

孩子出現這種“臨時抱佛腳”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沒有端正學習態度,對待學習缺少責任心。在這些孩子的眼裏,學習並不是在給自己學,而隻是在例行公事——給父母、老師一個交代。因此,他們認為隻要把期末考試考好了就可以了。至於平時的學習,隻要能在家長、老師麵前糊弄過去就可以了。

此外,這種現象還與一些孩子養成的散漫習慣有關。一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有時候一些環節遇到了障礙,但是由於習慣懶散或是害怕麵對困難突破障礙,就不去理會。這樣一來,明日複明日,知識上的缺漏就會越積攢越多。當時間在蹉跎中一天天過去,到考試臨近,才發現自己不會得太多,開始著急、大搞突擊,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習慣呢?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父母要讓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明白:學習不是隻求一個考試的結果,而是需要日常的積累。學習隻有平時打好紮實的基礎,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對於這個道理,家長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孩子自己身上的例子,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絕不能空洞地說教。

例如,讓孩子多閱讀《小學生學習報》就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在這樣的報紙上,有很多關於學習的分析和優秀學生的現身說法,這樣的信服力會非常強。隻有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孩子才能意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

2.讓孩子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當日事當日畢”的道理,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因此,我們必須有計劃、持之以恒地監督,給孩子訂立條約,要求孩子必須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在最初的階段,要時刻關注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哪些作業沒有及時完成並督促改進,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違反規定時,當天的事不完成就要受到懲罰,讓他記住這個教訓。

養成清點物品的習慣,避免丟三落四

說起自己的孩子小琛,她的媽媽氣不打一處來:孩子都已經上初中了,可生活方麵依然是一團糟。早上起來,被子是從來不疊不說,襪子還經常找不到。隻要媽媽不收拾,他的房間裏麵永遠都是亂糟糟的。

更讓媽媽失望的是,生活方麵亂點也就罷了,畢竟還有媽媽幫他;可是對於學習,他也依然如此。上學的時候丟三落四的,不是忘帶了筆,就是忘了拿課本。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小琛在學習上出現倦怠,獨立自主能力也就隨之變差,最終讓學習成績也跟著不斷下降。

“孩子,你不能這樣的!”媽媽總是這樣苦口婆心地說。然而,小琛卻也有自己的回答方式:“算了媽媽,別勸我了,我覺得自己就是廢物,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

經常,我們會聽到一些父母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喜歡丟三落四,但往往都是打歸打、罵歸罵,孩子一會兒又把玩具和書本丟得到處都是。這些看上去都隻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可事實上卻給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甚至將來的工作上帶來不少的麻煩。因為,生活上的雜亂無章將會造成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的毫無頭緒。

然而,父母先別急著上火生氣,我們首先應當做的是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因為要說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也時常會有這種習慣,經常是丟三落四。

造成孩子丟三落四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每當孩子找不到東西的時候,媽媽總會適時地給予幫助,如此一來,孩子就必然不會記得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了。時間一久,就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而出現這種局麵就要歸功於父母如此這般不辭辛苦地不斷付出。就像案例中的小琛,之所以總是丟三落四,這和他母親有著直接的關係。

其實,孩子喜歡丟三落四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隻要父母不過於強化和擔心。重要的一點在於:父母不應該事事都去替孩子操心,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好,甚至有的時候父母還要故意去“事事不管不顧”,這樣一來,才能調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隻要發現孩子有一丁點的進步,父母就應該給予及時的讚揚和鼓勵,這樣下去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從而就會把丟三落四的毛病給改掉。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讓丟三落四的孩子變得自己會去收拾和整理,並養成井井有條的良好學習習慣呢?

1.固定孩子放物品的位置

父母可以給孩子規劃一個固定的地方,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的小櫃子,用來給孩子擺放書本和玩具等物品。並嚴格要求孩子把課本、練習本和玩具進行分類擺放,另外,父母還可以協助孩子掛放一些布娃娃、張貼一些兒童貼畫,等等,把這片小天地營造成一個少年兒童小世界的氛圍,以此吸引孩子去喜愛和珍惜自己的這一片“小天地”。

2.父母要做好模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都是潛移默化的,在收拾整理東西方麵也不例外。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的鞋子擺放整齊的時候,首先自己的鞋子就不要到處亂扔;要求孩子把櫃子和抽屜裏麵的東西放好的時候,那麼自己就要把物品給擺放得整整齊齊。

3.培養孩子收拾東西的習慣

父母平時要經常教育孩子把東西放置有序,這樣就有利於幫助孩子養成自覺收拾東西的良好生活習慣。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孩子不按照規定辦的行為,隻要發現一次,就要立刻督促孩子按照規定把東西擺放收拾好。

有的時候,當孩子因為亂丟東西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父母先不要幫助孩子去尋找,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一下之前不按照順序擺放的後果,然後再去幫助孩子。

4.創造一個每日打掃的慣例

一天所製造出來的混亂通常是很容易處理的,但是每天累積起來的混亂就會讓狀況變得很難收拾。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找一個固定時間去完成每日的打掃工作。

例如,在吃過晚飯以後,我們就要要求孩子將物品進行清理和打掃。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掃,以便讓這段時間變得更為有趣一些。一段時間過後,孩子每天打掃的慣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他的抱怨也在逐漸地減少。

養成敢於討論和提問的習慣

張軍非常喜歡問問題,他的問題總是問不完,每學習一節新課的時候他都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對於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老師自然非常讚許,並且對他提出的問題也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回答和解釋。

除了在課上,家裏張軍也是個愛提問的好孩子。每重讀一本書,張軍都要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和見解,然後和父母討論。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他提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層次也在不斷地提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