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習習慣:有了好習慣,才有好成績(3 / 3)

很多時候,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總是認為自己忙不過來,擠不出來時間去預習功課,因而每次上新課的時候,都會在課後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學習成績無法提升的原因。學習原本就是由預習、上課、整理複習和做作業這四個環節組成的。預習是第一個環節,缺少了這個環節,就會影響到接下來幾個環節的正常連接和運轉。

那麼,應該如何讓孩子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有的父母總是孩子解決不了學習上的疑難問題,所以一旦孩子提出問題,就會立即幫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孩子原本經過思考,花點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要去依靠父母解決了。時間一久,就會形成一種依賴的習慣。

所以,父母應該盡量去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當然,我們可以進行指導,例如孩子實在無法解決,那麼我們不妨進行一定的暗示:“把這條邊設為第二個未知數,是不是就會容易點了?”這種啟發性的教育,遠比直接告訴他答案要更有效果。

2.告訴孩子預習方法不要過於簡約

預習通常表現為以下兩種方式:一是瀏覽式的預習;二是自學式的預習。

通常,孩子都會采取第一種預習方式。然而,這種預習隻是對未來的課堂內容作一種表麵上的了解,對所出現的盲點和難點不能做出較好的估計和確定。

而第二種的自學式預習,不僅僅要細致地去閱讀課文,同時還要能夠根據課後的聯係來驗證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這就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預習方式。這種方式,才是我們應當教給孩子的。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能更深入地去琢磨,那麼明天上課是不是就更輕鬆了?所以,還是鑽進去的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咱們一起來探討!”

3.堅持對孩子的預習作定時的檢查

父母盡量每天或者每次孩子完成作業以後,就去提醒孩子作新課的預習,並且還要對孩子預習的結果進行相關的檢查。這一點,同時也給父母提出了要求:首先要付出一些時間真正了解孩子的課程,知道他們現在應該要做些什麼,明天需要學習什麼,從而讓督促和檢查變得更為有效,這樣做也是對孩子學習的一種幫助。因為孩子提前進行了預習,所以會讓聽課變得更為輕鬆,感覺也會更加精彩!

學會複習的妙招

君君今年已經10歲了,上小學三年級,是一個聰明活潑人見人愛的小姑娘,學習成績也不錯,但就是特別馬虎。媽媽和她說過很多次,上完課以後一定要細心地複習功課,可她就是不聽,總是非常馬虎地去對待複習功課。

結果,君君複習得非常淩亂,一會兒看眼數學,一會兒又讀兩個單詞,結果效率極低,始終不能考出最佳的成績。君君媽媽也嚐試過很多種辦法,可總是沒辦法幫助君君改掉這個壞毛病。為此,媽媽非常苦惱,擔心長此以往,君君的成績不升反降!

很多家長,都有君君媽媽同樣的苦惱。畢竟,及時做好課後複習,這對孩子的係統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想要真正去做好課後複習,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進行認真安排、精心設計,就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順次複習,重複練習,這樣不僅浪費時間,同時還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如果再不加以分清主次,就會讓學生感到學無所得,從而降低對學習的興趣;還有如果把學過的內容羅列堆積起來不進行整理,就會讓學生感到一大堆的知識茫然沒有頭緒可言……這樣的複習方式,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可能得不償失。

一般來說,複習的時間最好是安排在第一次學習過後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和半個月以後,並分次進行。同時,還要注意進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要合理地組織複習的時間和分配的時間,不要總是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複習,這樣做就容易導致疲勞,收不到複習的好效果。剛開始進行複習的時候,次數盡量多一些,時間間隔也盡量短一些,內容方麵可以少一些,等到以後再逐漸地延長時間,並擴大複習的範圍。

通常課後複習主要分為四個步驟進行,分別是:嚐試回憶,認真讀書,整理筆記,探索和發現。

1.嚐試回憶

所謂嚐試回憶,就是指將課堂學習的內容回想一遍。有的人將它比喻為“反芻”,就好比牛和羊一樣,把已經吃進胃裏麵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裏進行細細地咀嚼。嚐試回憶的好處,至少可以表現為以下4個方麵:

①檢查一下課堂學習的效果

在進行嚐試回憶的過程當中,如果可以正確回憶出課堂學習的全部內容,這就說明複習的效果非常好。而想要正確地檢驗自己的預習和課堂學習效果,那麼在開始嚐試回憶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去看書或者聽課筆記,等到實在想不出來的時候再去看書或者聽課筆記。為了進一步加深記憶,還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的內容給寫出來。

②提高記憶的能力

嚐試回憶是一種十分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它可以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在還沒有進入遺忘狀態之前,就在腦海裏再重複一遍,這樣就非常有利於記憶的保持。

③提高閱讀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

通過嚐試回憶,可以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在腦子裏再複習一遍,因而記住的內容往往都是自己已經懂得的,沒有記住的正是自己沒有掌握的,這就說明記憶恰好就是對學習效果的一個檢查,對於那些想不出來的學習內容,就會非常自然地去急著查看課本或者聽課筆記。這樣一來,就會激發學生的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將忘記的內容作為複習的重點,使得複習變得有針對性。

④可以培養思維的能力

嚐試回憶是一個反省思維的過程,是要概括整個課堂學習的內容,如果一旦想不出來,就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回憶的線索。所以說,一個經常嚐試回憶的孩子,不僅記憶的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思維的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認真讀書

完成了嚐試回憶的步驟以後,就要開始認真地讀書。當然,這個時候的讀書與預習和課堂學習時候的讀書是不一樣的,它完全是在預習和課堂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①讀書和思考相結合

所謂的讀書和思考相結合,就是指不僅要在讀書的過程當中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去讀,還要對基本的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內容進行複習。除此以外,還要一邊讀書一邊進行思考,要多想想在回憶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一係列問題,思考一些內在的聯係,更要去思考一下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②學會重點突出

複習過程中的讀書,一定要有重點地進行細讀和思考。對於已經記住和理解的內容部分可以不再花許多的時間去複習,而是把大部分的時間都集中在回憶不起來的內容上麵。因而在讀書的時候,可以一邊讀一邊畫上重點。

③重在精讀和熟讀

對於課本當中的一些重要內容,一定要做到精讀和熟讀。至於一些比較關鍵的章節和定義、定律和定理等內容,還要在精讀和熟讀的基礎之上,將其背誦出來。

④適當地去看一些參考書

在複習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地去看一些參考書。當然看參考書是要在複習好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並且是在結合課本的內容去讀參考書上的內容。

3.整理筆記

在複習過程當中的整理筆記,就是指把預習、課堂學習和複習等學習過程中所記下的筆記串聯起來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從而讓其成為一份經過加工和提煉的複習資料。通常,整理筆記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不斷深化和簡化的過程。因此,它就要求索引清楚,中心內容突出,內容精練,最好還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一來,就能夠將這份經過精心加工整理之後的筆記轉變為階段複習和重要考試前的複習的重要工具。

4.探索和發現

複習不可以僅僅隻是局限在重複課本上的內容,而要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之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進行發現。所謂“溫故而知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要想在複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去提出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舉一反三:“現在你已經明白了疑問句的用法,那麼能不能進行造句?如果你還能結合之前學過的反問句,寫出一篇小短文,那麼就說明這些你都掌握了!”

讓孩子愛上思考,不要拒絕一切腦力勞動

“媽媽,這道題怎麼做呀?”

“媽媽,快來幫我看看這個字念什麼?”

“媽媽,今天的生物好難,你看看你會不會!”

……

每一天,美美的媽媽都會聽到孩子如此叫自己。她感到了有些痛苦:孩子在做家庭作業的時候總是要媽媽幫忙,隻要有一點不會的地方就要自己說答案。特別是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她想也不想,就要媽媽把應用題的算式給列出來。

“美美,你為什麼不能自己想一想怎麼做呢?”媽媽總是這樣和美美說。

誰知,美美的回答讓媽媽哭笑不得:“因為你是我的媽媽呀!我有不懂的題,當然要先問你。媽媽,你怎麼不愛我了?”

聽到孩子這樣說,媽媽也無可奈何,隻好幫著她解答難題。

如今孩子的學習方式,大都不經過自己思考,一味地等、靠、要。這裏,當然是教育本身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因為孩子自己。他們之所以不愛思考,這和父母也不無關係:父母通常隻是關注孩子記住了多少內容,考試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去注意孩子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當中,時間一久,孩子也就懶得再去進行思考了。

如果父母不去幫助孩子培養愛思考的良好習慣,那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缺乏創造力。在信息社會發達的今天,當書本、報刊、廣播、電視、電腦上各種信息滾滾而來的時候,缺乏思考和創造力的孩子又將如何去獲得進步?所以說,別什麼都幫孩子做,讓他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這才是教育的第一位。

當然,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過程。作為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思考的能力:

1.滿足求知的欲望

求知欲是一個先天屬性和後天教育的結合體,在孩子的心裏發展過程當中,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對周圍的事物感到新奇,總是喜歡追問一個“為什麼”。而這份求知欲,正是我們需要保護的。

南南今年5歲了,有一次見到媽媽在廚房切一塊印有藍色圖章印的肉,就好奇地問:“這個肉上麵為什麼會有圖章印呢?”媽媽很快就對南南加以表揚,並作出了解釋。

然後南南又問道:“那為什麼這塊豆腐上沒有呢?”媽媽一邊表揚南南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孩子,一邊回答著南南提出的各種問題。如此一來,就引發了南南這也問,那也問,最終掌握了很多知識。現在,南南遇到問題,已經完全可以用自己所積累的知識去分析和解釋了!

在提問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得到了滿足感,產生了一種愉悅的情緒,同時還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因此,父母對孩子求知欲的激發和滿足,是對孩子先天屬性的最大珍惜和愛護。

2.支持孩子自由想象

通常,孩子都很喜歡畫畫。而通過他們的畫可以發現: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自由和豐富多彩的。因此,父母不僅要支持孩子亂塗亂畫,還要表現出一副對孩子作品的欣賞態度。這個時候,父母如果能夠再適時地對孩子的畫提出一些問題,那麼就能夠更好地去促進孩子思考和想象。

例如,當我們看到孩子畫了一棟大房子,不妨如此問他:“孩子,你的這幅畫裏還少了點什麼?想想看,咱們的小區除了房子,是不是還有很多東西?”這樣一來,孩子就能聯想到健身器材、電線杆、小廣場……這時候,他的想象力和自我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明顯提升!

3.啟蒙哲理性的思考

所謂的哲理性思考,其實也就是辯證的思考。這也是會思考的核心所在。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有些深奧,但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思維的遊戲,以此開啟孩子的心智。

例如,父母可以用一些生動形象的題材:我們可以給孩子分別看大、中、小三個蘋果,然後拿出一個中等的蘋果和一個小的蘋果進行對比,孩子肯定會說中等的蘋果比較大;當你再把中等的蘋果和大的蘋果進行對比的話,孩子又肯定會說之前的那個比較小。

這個時候,你再去問孩子:“你為什麼一會兒說這個蘋果大,一會兒又說它小呢?”孩子就會說:“這就要看這個蘋果是和哪個蘋果在做比較了。”

又如,家裏正在燒開水,等水到了一定的溫度就會不斷地冒熱氣,而把水放到冰箱裏又會結成冰塊,從中就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溫度的相對變化對事物所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利用童話故事和寓言去對孩子進行哲理性的思考和啟蒙,並用孩子可以體會到的事物進行啟蒙性的教育。這樣,他的主動思考能力就會建立。

4.保護“破壞性的行為”

一件新奇的物品,通常都會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並驅使他們動手進行“有意的破壞”。而這正是求知欲的一種標誌,是孩子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科學家常常會把孩子稱為“可愛的破壞者”。因此,父母應該因勢利導,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加以保護,千萬不要因此而去一味地斥責或者打罵孩子。

例如,孩子想要把手機拆開一看究竟,那麼我們不妨告訴他:“孩子,手機是很貴重的東西,不能隨便拆卸。但是,爸爸會給你找一個不用的手機供你研究!”這樣,孩子既能滿足動手的能力,同時也對“貴重的東西”有了一個更生活化的了解。

5.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

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善於思考的重要保證。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去培養孩子認真、專心的良好習慣,從而幫助孩子養成既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又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想法,並且還能從多種角度去看待問題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將會讓孩子的一生都受益無窮。所以,每當看完一部電影或動畫片,我們不妨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再通過網絡尋找其他小朋友的看法和意見。這樣,他既能學會自己思考,也能從別人的意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

糾正孩子的偏科習慣

“阿俊,成績單發下來了嗎?趕緊讓我看看!”阿俊剛回到家,爸爸的聲音就傳了過來。

這個時候,阿俊不情願地走了過去,低聲說道:“爸,還是我和你說吧。我語文98分,英語97分……”

“不錯不錯!阿俊,爸爸答應過你,平均成績到95分就帶你買新款球鞋,等下爸爸就帶你去!”

這時候,阿俊急忙打斷了爸爸,說:“爸爸,你稍微等下,我的成績沒有到95分……”

爸爸聽到阿俊的話,不由好奇了起來,急忙問道:“不是語文98分英語97分嗎?這成績不錯呀!”

阿俊才吞吞吐吐地說:“爸,我的數學隻考了83分……”

“什麼?”爸爸不由得生氣了,然後揮揮手讓阿俊走開。

看著爸爸的表情,阿俊一直很緊張。直到吃完晚飯,他還惴惴不安地對爸爸說:“爸爸,不要訓我了好嗎?我也不想數學成績這麼差呀!可是說真的,我對數學真的感到了頭疼,那些小數點、多位數乘法,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像魔法一樣,始終無法琢磨透。久而久之,我對數學一點興趣也沒有了,因為它太難了!老師對我說,我這是偏科,可是,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阿俊為什麼要偏科?他自己已經說出了答案:對數學感到了頭疼,由此產生恐懼,最終發展為偏科,並因此對自己感到了無能為力。

父母們都會對孩子的偏科感到疑惑:為什麼,孩子就對此這麼反感某一門學科?

想要扭轉孩子的偏科,我們首先主要做的就是分析原因。一般來說,偏科的學生主要表現為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甚至討厭不感興趣的學科。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學科往往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習成績優秀;對不喜歡的學科敷衍塞責,複習時也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它放到最後,並且一會兒就困倦了。眼看著越落越多,自己往往更不知該如何下手。

正因為此,那門令孩子打不起興趣的學科,成績自然越來越差。就像阿俊這樣個別學科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在中小學生中為數不少。某市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偏科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54.93%,足見偏科現象在中小學生中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一般來說,孩子偏科,主要是由以下這些原因造成的:

首先,可能是孩子的各科學習基礎厚薄不同所導致。最初孩子學習時,有的學科學得明白清楚就比較喜歡;而對學得糊塗的學科則不喜歡甚至討厭。時間長了以後,就導致了學科之間不平衡現象。

其次,孩子的興趣左右。很多孩子都是這樣,對好玩、有意思的學科則認真學,認為枯燥無聊的學科則不認真聽,沒有持續的動力,便難以在這門課上分配和維持足夠的精力。最終孩子產生知識之間的斷層,想要再補就難了。

再次,可能是孩子愛屋及烏的情感投射。孩子對某任課老師有好感,常受到老師表揚,就想討老師歡心而努力學習這門課。相反,學生對某老師不滿,產生逆反心理,就會導致不願意學這門課。

所以說,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偏科是因為他笨。想要改善“偏科”現象,父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盡力為孩子提供開發潛能的學習機會

孩子偏科,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他在某些科目上有長處。因此,如果孩子所在的學校難以滿足他才能發展的學習需要,那麼可以為孩子在社會上尋找額外的學習機會,如讓孩子參加特殊才能培訓班等,利用課外的時間將那門學得不好的學科補回來。

2.打破孩子對學科的恐懼心理

針對因由恐懼心理而產生偏科現象的孩子,父母要幫助他打破對學科的恐懼心理。比如,孩子在數學考試中有一兩次考得很差,就對數學課產生了恐懼心理,進而不喜歡學習數學,這時,你可以問問孩子:“你為什麼沒有學好數學呢?”“你差在哪裏?是自己的運算能力不好,還是基礎不紮實?”

通過針對性的提問,孩子就會找到自己偏科的原因所在。同時,父母還可以拿出孩子以前做過的、會做的數學題讓他做一做。孩子做對了,在數學上有了成功的體驗,自然就不會對這門學科感到過分恐懼。

3.幫孩子克服對老師的偏見

我們已經說過,有些孩子的偏科,是因為對老師有偏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不是給老師學,而是給自己學。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我們更要讓孩子明白,其實沒有一個老師討厭學生。老師對待學生,就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不存在不喜歡誰、對誰有意見的現象,千萬不要因為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猜想半天,產生“老師是不是討厭我了”之類的想法。

當然,為了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我們還是建議孩子和老師進行直接溝通。麵談、寫信交流,總之,我們要把自己對本學科、老師的看法和想法告訴老師,讓老師有機會了解孩子。這樣,師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提升,孩子的偏科心理也會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