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事習慣: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2 / 3)

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養成整齊有序的生活習慣,讓孩子保管自己的物品。不僅僅是一些學習用品,衣服、鞋子等也要放到自己的衣櫃裏麵,讓自己保管。學習方麵,要培養孩子養成當天的作業必須當天完成、做完作業以後要認真檢查、課前要進行預習、課後要進行複習等好習慣。

4.用目標激勵孩子上進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製訂因馬虎而導致錯誤的計劃,並對孩子取得的成績予以獎勵。比如,本周因為馬虎大意錯了8道題,下周要求減少一個錯誤,第三周再減少一個錯誤直至因馬虎而產生的錯誤全部消失。每達到一個目標,父母就給予孩子精神或物質獎勵。這種用目標來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逐步乃至最終消滅因粗心造成的錯誤,從而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

注重效率,吃飯、打掃不要總慢吞吞的

叢偉奇今年7歲了,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是第一名,平時也樂於幫助小朋友,非常懂事,是老師和很多人眼中的好孩子。叢偉奇媽媽也對孩子平時的表現很欣慰,可就是有一點,讓她覺得很煩惱:叢偉奇做什麼事情都是慢慢吞吞、不急不忙的。媽媽讓他幫忙打掃衛生,他不會拒絕,可是一幹就是一個上午;吃飯的時候,他也總是第一個吃飯,可是等到所有人都吃完了,他還在那裏慢吞吞地吃,讓身邊的人很著急。

為此,叢偉奇媽媽請教了很多其他孩子的媽媽,可就是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辦法,能夠幫助孩子改變這個不好的習慣。甚至她還發現,原來不少孩子都有這個毛病!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心態:做事情就要講究效率,就要快,這樣做完了以後就沒事了,可以該幹嗎就幹嗎去。

然而,孩子為什麼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孩子畢竟還隻是孩子,貪玩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管是在幫爸爸媽媽做事,還是在寫作業,都是慢慢吞吞的,好像他們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做著急。尤其是在吃飯和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催一下,他們動一下,如果家長不管不問,他們不知道會拖到什麼時候完成。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1.興趣激勵

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最喜歡聽的故事、最喜歡玩的遊戲或者最喜歡看的動畫片,等等,去激發孩子做事情的興趣,從而促使孩子的快速行動。例如孩子喜歡聽故事,父母就可以對他說:“你快點把餐桌給收拾幹淨,把碗筷都放到水池裏,就可以來聽《白雪公主》的故事了。”這樣一來,就可以激發孩子快速做事情的願望。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這種方法時千萬不可以使用謊言,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則,不僅達不到原先的目的,還有可能會對孩子形成不良的影響。

2.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父母要明白,正確的方法才是提高做事效率的最基本保證。所以,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在做事時候的過程,然後找出孩子做事慢的原因所在,並及時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

例如,孩子在穿上衣的時候總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裏麵去,反反複複越做越慢,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告訴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順序和方法,然後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這樣一來就會提高速度了。

3.積極的表揚鼓勵

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哪怕隻是很小的進步,父母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以便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並因此產生自豪感,增強自信心。我們既可以采取直接表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暗示表揚的方法,甚至還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來肯定孩子的進步。

例如,孩子今天早上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點,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今天比昨天有所進步了。當然,父母表揚孩子的標準也不要定得太高,否則就會讓他產生驕傲的情緒。另外,當孩子做不好某一件事情時,也不要訓斥他們或者直接幫他們去做,而是應該采用鼓勵的方式去激發孩子自己進行改正。

4.練習與鞏固

做事情太慢,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好的。所以,父母要有耐心,給孩子足夠多練習的機會,讓他在多種形式的練習中不斷地提高做事速度。然後,我們要給予他合適的評價,告訴他還有怎樣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

積極做事,家長不告訴的也要試著做

鵬鵬今年已經9歲了,可是做事情總是不夠專心,所以速度也慢。甚至,他連穿衣服也不怎麼順暢,這成了全班小朋友笑話他的一個事情。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為什麼他們總是笑話我?”

這個周末,鵬鵬回家過周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媽媽說:“為什麼你不能提高速度呢?孩子,你應該多嚐試,積極主動地去做,這樣時間長了才會提高!”

鵬鵬依舊啜泣著說:“可是我能行嗎?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當然不是!鵬鵬,也許媽媽小時候太溺愛你,從沒有鼓勵你積極做事,所以你現在才出現了這種問題。從下個星期開始,你主動地去嚐試好嗎?就像你不太會穿衣服,那麼在每天晚上睡覺前,你就自己多嚐試幾遍!記得多去做,哪怕我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事情!”

鵬鵬含著淚,用力地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一個月,媽媽是在焦急中度過的。她不知道,孩子究竟有沒有變化。而當孩子再次站到她的麵前時,她驚奇地發現:孩子比過去樂觀了許多!

“媽媽!”鵬鵬高興地說,“你的方法很管用!現在我每天睡覺前,都會自己訓練兩遍穿衣服!剛開始我是有點慢,但到了第二個星期,我和大家一樣了!原來穿衣服沒那麼難!還有,我自己學著拖地、掃地,現在我再也不怕大掃除了!謝謝你媽媽!”

看著快樂的孩子,媽媽不由也笑了。

現在的很多孩子,並不是沒有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是不知道究竟該如何積極主動去做事。所以,父母就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告訴他們:要想養成積極主動的做事習慣,就一定要循序漸進地去進行。隻有幫助孩子調整好心態,他們才能把握好機遇,並不斷地創造機遇。

就像鵬鵬這樣,當他有了媽媽合理的建議,那麼他自然願意嚐試。這個時候,又有什麼問題能夠難得住他?所以,麵對那些不喜歡積極做事的孩子,我們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隻要方法用得妙,孩子就會走出曾經的困境。

1.父母要讓孩子遠離被動

很多消極被動的人都十分迷信宿命論,喜歡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統統歸罪於基因遺傳、星座說或者血型等因素,因此變得自怨自艾、消極被動。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輕信這些宿命論。我們不妨讓他看看那些反例:星座、遺傳不好的人,也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一個人隻有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才不會隨波逐流。很多孩子都有非常強的“隨大眾”的心態,即便自己有想法也不會去表達,時間一久甚至連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都不清楚了。

要想改掉“隨大眾”的習慣,就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潛意識裏麵的“我覺得、我想要”體現出來。不管是從小事還是大事,孩子如果可以做到聽從自己的意願,時間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積極主動的習慣。

3.鼓勵孩子積極嚐試

一般說來,孩子在稍微大一點的時候,當大人想要幫他們穿衣服或者係鞋帶的時候,他們常常會說“我自己會做”或者“我自己來做”。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嫌他們做得不好而說“你不行”,而是應該非常耐心地指導他們自己去做,並給予他肯定和鼓勵。

還有的孩子喜歡“逞能”,他們經常興奮地喊大人們去看他們的“作品”:“媽媽,你看這是我疊出來的飛機,它可以飛!”“爸爸,你看看我畫出來的小鳥,是不是很好看!”

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隨意去否定他們的“作品”,而是應該表現出你對他所做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並盡量去給予肯定。即使他畫出來的小鳥不太像,也可以這樣說:“如果身體畫大一點,爪子畫大一點就更好了。”這樣一來,孩子既得到了鼓勵,也有了新的目標,自然就會去琢磨應該怎樣去把小鳥畫得更好。

總而言之,孩子出於好奇心,什麼事情都想學,什麼事情都想做,家長們就要鼓勵孩子去勇於嚐試。要知道在父母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比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沒有勇於麵對困難的精神,自然也缺乏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做就要做到最好,養成精益求精的好習慣

曆史上有一個關於一個小數點的故事:蘇聯著名宇航員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在1967年8月23日那天一個人駕駛聯盟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任務開始勝利返航。可是當飛船返回到大氣層的時候,科馬洛夫發現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打不開降落傘了。打不開降落傘就意味著航天飛機沒辦法降低速度著陸,結果就造成了機毀人亡的悲劇。

後來經過查明,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就是因為飛船在起飛之前的地麵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所以才導致了這場悲劇,這就是有名的“一個小數點的疏忽”的故事。

父母對於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愛好,都會講究一個“精”字。事實也證明,從小就對自己有著嚴格要求的孩子,做起事來就會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相反,凡事總是喜歡馬馬虎虎、大大咧咧的人,就很容易在做事情的時候出現差錯。

其實,每一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但隻有嚴格的父母,才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巨人”。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後天的灌溉,需要家長的悉心栽培。

所以,培養孩子精益求精的習慣,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精益求精的習慣呢?

1.父母先做到精益求精

父母在培養孩子做事精益求精習慣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然後再去嚴格要求孩子,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一般都非常強。例如,當我們要做一頓豐盛的飯菜宴請客人時,必須將飯菜做得幹淨、可口,一旦發現出了問題,就要及時想辦法解決。隻有如此,孩子才能從父母的身上感受到積極的能量,從而對自己進行約束。

2.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

隻要有機會,父母就應該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去,並進一步誘導孩子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例如,找一個大家都有空閑的時間,全家人坐在一起,就某一個方麵進行思考。內容應該事先就定好,大家都要有所準備,誰要提出問題,自己也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

通過這樣的舉動,孩子就會為了家人口中那個準確的答案而更加努力認真地進行學習。

3.從小事嚴格要求自己

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也要竭盡所能去做,並盡量做到完美,精益求精。這就是成功者的一種標記。在日常生活中,但凡有所作為的人,都是一些做事追求盡善盡美的人。因此,無論孩子做什麼,我們都要不定期地抽查,並告訴孩子必須認真。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漸養成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

4.越早訓練,效果越好

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的嚴肅認真和一絲不苟的精神。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那麼嚴格,等長大了再說也為時不晚等。要知道,一旦養成了壞的習慣再想去改掉它就會非常難了,而且也很容易會留下後遺症。就算是最後可以根除,那也是費盡了周折。

做事不要拖拖拉拉

玲玲的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她有一個毛病: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原本隻要30分鍾就可以完成的作業,玲玲有的時候可以磨蹭到晚上11點,甚至有時候還會在第二天一大早的時候起床補作業。

玲玲媽媽總是抱怨地說道:“要說這段時間以來孩子也是十分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有模有樣地學習,但是總是喜歡拖遝,磨磨蹭蹭。每次不到一小會兒,寫不到幾個字就開始玩會鉛筆、摳會橡皮什麼的,還會時不時地撓頭,移移小板凳,再過一會兒又找個借口去廚房拿點零食,一邊吃一邊寫作業,一個小時過去了竟然寫不到60個字,你說這樣下去,到底怎麼辦才好呢?”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有一個像玲玲一樣的孩子。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看起來是變得規矩和安靜了,可是卻總是給人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人好好地在小板凳上,但是思想卻不知道神遊到什麼地方去了。晚上的確是學習了兩三個小時,可是當父母一檢查結果的時候,卻是收效甚微。

拖拉造成的壞處,每一個人都很明白——它會導致孩子的生活變得一團糟,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按時完成,每天都生活在恐慌當中。所以,有的人說拖拉就是一種無止境地和昨天打交道的藝術。長久的拖拉會磨掉一個人的熱情和鬥誌,給人帶去嚴重的痛苦和壓力,讓事情更加難以解決。

雖然,孩子拖拉和性格有一定關係,但主要還是因為生活習慣造成的。他們缺乏時間的觀念和做事的技巧,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自然拖拖拉拉。想要扭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父母就需要仔細觀察自己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準確地把握好孩子喜歡拖拉的原因,從而做到對症下藥。

1.不要對孩子有太多的關注和要求

首先,父母一定不要給予自己孩子過多的關注和要求。例如,孩子之所以吃飯很慢,是因為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的飲食口味上加入許多自己的喜好,而且還會反複強調孩子“應該吃什麼”、“多吃一點什麼”、“快點吃下去”之類。

這樣一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選擇判斷能力自然大受影響,因此怎麼可能吃得快?所以,當孩子在自己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不要總是站在後麵盯著看,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聽取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感到,一件事能夠獨立做完時,他怎麼會願意拖拖拉拉?

2.給孩子提供判斷和選擇的機會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依賴、無助和拖拖拉拉,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思考和判斷。所以,我們就應當適當放權,讓他們有機會自己發言,且還要讓他們學會自己去做一些選擇。

例如,在做遊戲、寫作業、做家務等事情上,父母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態度: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的選項,想要怎麼去做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都說個沒完沒了,不停地命令要求他們,甚至還會使用各種處罰手段。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可能把“拖延做事”作為自己手中的武器去懲罰、對抗和利用父母。

3.合理滿足孩子的要求和規範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該合理滿足孩子所提出來的一些要求,但同時還要確立合理的規範約束他們。孩子的哪些行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孩子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當孩子了解了自己所被允許的行為界限時,他們就會覺得很安全,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行為上的自律性。

以培養孩子的準時為例,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時間限製,將守時的責任交給他們,就好像“離上學還有十分鍾了”、“隻要你準備好了就可以看動畫片直到我們吃晚飯”,等等。這樣簡短表達陳述的目的其實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也認為他們一定會準時。采用這種證明的預期方式,孩子才能有所了解並把握好準則,知道到底該如何去管理時間。

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要求他們對這段自由時間負責。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心去設計出一套訓練孩子自製力的計劃,從而幫助他們控製好自己的惰性和欲望。

周末放假,不要總把作業推到最後一晚

牛牛每天放學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玩。媽媽要求他先寫完作業再去玩也不行,不是說自己餓了要吃東西,就是說要看自己愛看的動畫片,反正就是不寫作業,有的時候媽媽說急了,他還會來一句“我不玩也不吃了,反正就是不寫作業”。然後就一個人氣哼哼地坐在沙發上麵。

到了周末,牛牛就更是如此。爸爸媽媽從周五的時候就開始督促牛牛寫作業,並給他安排了一些課外作業,可是他反正就是拖著不寫,非得拖到周日的晚上才寫。總之,每次不是拖到最後一刻他是不會寫作業的。

對於這件事,爸爸媽媽不是沒有和牛牛生過氣,但孩子的脾氣非常倔,自己打定了主意別人怎麼說他都不聽,不管你是嚇唬還是誘惑統統不管用。甚至爸爸還氣得打過他,但依然沒有起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