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事習慣: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3 / 3)

造成孩子喜歡把作業拖到周末最後一晚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題海戰術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法寶,認為隻要多做練習題就一定可以掌握學習的技巧。因此,他們就會給孩子一味地增加很多課外作業。孩子為了躲避父母強加給他們的額外作業就會下意識地拖延完成作業的時間。

當家長們開始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的時候,孩子拖延的習慣很有可能已經形成了。所以,許多孩子不管作業是多還是少,都會熬到很晚的時候才能做完。甚至有的孩子在麵臨困難的時候,就會以身體感到疲乏或者需要休息作為借口去拖延,並開始逃避現實,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變得更加懦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中。

其實,家長在麵對這類問題的時候,隻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麵,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掉拖延作業的毛病。

1.對孩子明確提出集中注意力的要求

父母必須要告訴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可以再做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如果想要吃零食,可以在做作業之前或者做完一門功課的作業以後再吃;如果想要看電視,隻能在做完作業並進行過檢查後開始。否則,整個周末就哪裏都不要去了。對於這一點,我們不能有任何的妥協。

2.培養良好的學習環境

有的孩子周末寫作業很是拖拉,是因為周圍的環境不佳造成的。對於這一點,父母就應該提前把所有諸如玩具之類的東西拿走,並且要和孩子說明:“沒有寫完作業,這些東西就不會給他!”

此外,有的父母習慣周末在家裏聚會,這也不利於孩子寫作業。即使要聚會,我們不妨換一個地方,或者在孩子寫完作業後進行。倘若是看電視,那麼應該將電視音量降低,盡量減少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

3.規定做作業的時間

一般來說,老師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孩子在多少時間裏可以完成。所以,父母可以通過和老師聯係,去了解一般情況下孩子的作業量和作業完成時間,並根據聯係的情況,給孩子規定好每門課的作業開始時間和完成時間,並且還要和孩子說明白,如果在規定的時間裏沒有完成,就不可以繼續做。我們要用這種方法,讓孩子在周末第一天就完成作業,而不是永遠拖拉下去。

4.適當地調節休息的時間

周末,本身就是休息的時間,所以我們也可以對孩子的寫作業時間進行一定調整。例如,我們不必強求孩子在周六的早晨一定完成,而是可以允許他在寫了兩個小時的作業後出去玩,然後在下午再寫兩個小時。隻要孩子能夠在放假的第一天順利完成作業,那麼我們也不要給他太多的限製。

5.別給孩子太多的課外作業

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孩子之所以周末寫作業拖延,是因為父母還有很多作業,這讓他們總想逃避。其實,父母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已經足夠孩子進行複習和預習,再多的作業反而會讓孩子進入反複的狀態,不僅對他的心態產生不利的影響,對知識掌握的效率也是沒有幫助的。所以,當孩子能夠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後,就把剩下的時間還給他吧!

養成按時到校上課的習慣,不遲到不早退

張華陽今年已經上初一了,可是還是喜歡遲到早退,並且瞌睡多,喜歡撒謊。每次媽媽幫他調好鬧鍾和計劃好上學的時間,可他總是沒有辦法按時到校上課。

因為遲到早退的事情,老師沒少找過張華陽的爸爸媽媽。但張華陽總有自己的借口:“今天路上堵車,沒有辦法!”“下雨了,我自然不能走得太快!”“早上鬧鍾沒響,這不怪我!”……

總之,張華陽總有一大堆借口來搪塞父母和老師。爸爸一氣之下打過他,可是還是沒有幫助張華陽改掉這個壞習慣。為此,張華陽的爸爸媽媽煩惱不已。

很多孩子都是這樣,他們的時間觀念比較差,起居習慣都需要大人去幫助培養,但依舊無法避免遲到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總是遲到,一方麵有孩子的原因,畢竟貪睡是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的;另一方麵,父母的“推波助瀾”也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很多家長同樣喜歡睡懶覺,想什麼時候送孩子去上學就什麼時候送孩子,必然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時間一久,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行為上拖拉、懶惰、缺乏時間觀念,等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就會很難適應紀律的約束。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許會覺得:睡懶覺沒什麼問題,遲到片刻也能理解。可是這種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由此養成嬌縱、任性、懦弱和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它也會不自覺地就帶到了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去。

所以,作為父母我我們,就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不管外界的情況如何,隻要孩子沒得什麼大病,就不能允許他的遲到行為。我們必須培養他的按時上學習慣。

以下這幾個方法,同樣能夠幫助孩子擺脫遲到的毛病。

1.提前整理好作業

我們要要求孩子,在前一天的晚上整理好書包。隻要一完成作業,就趕緊把作業本放進書包裏,這樣可以避免第二天早上再慌慌張張地整理作業。

2.安排好早上的順序

為了避免遲到,我們要讓孩子安排好早上要做的事情的順序。例如,孩子應該先穿好衣服,然後刷牙洗臉,再吃早餐。早上的時間本身就很緊張,倘若沒有規劃好,勢必會導致手忙腳亂。所以,將早上的時間安排好,這就能有效避免時間的浪費。

3.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即便是表現非常好的孩子,有時候不免也有些倔強,故意不願意按時上學。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幽默一下,緩解這一天的緊張氣氛。我們不妨這樣說:“小家夥怎麼了?是不是學校有你的‘仇人’,把你嚇得不敢去了?”

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哈哈一笑,心中的鬱悶一掃而光,然後背起書包去上學。相反,如果和孩子針鋒相對,那麼這個早晨會更加不愉快,孩子更不願意去學校。

4.給予一定的幫助

有的孩子之所以遲到,是因為總是衣服穿不好。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不妨進行幫助;但孩子到了8歲以上依舊如此,我們就不要插手,而是讓他自行承擔後果:如果上學遲到了,沒有趕上校車,那麼就隻能步行去學校。隻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學會自己動手做事,從而避免遲到事件的發生。

別拿縱容當寬容,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小琪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從小和爸爸相依為命。今年,她剛剛進入中學,爸爸決定放手讓她自己感受人生。小琪放學回來晚了,他對此不過問;作業是否寫完,他也從不打聽。即使孩子向他要錢買東西,他也毫不猶豫地掏出錢包。

爸爸的這個行為,讓奶奶有些看不慣了。誰知爸爸卻這樣回答:“你懂什麼?我這是尊重孩子!”看著快樂的小琪,爸爸也很滿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然而,剛過了一個學期,爸爸卻在一個下午得到了非常不好的消息:小琪學會了抽煙,並和校外人員一起敲詐本班的一個女生!

在政教處辦公室裏,爸爸著實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了這個樣子。他向政教處主任詳細說明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委屈地說:“老師,你看我並沒有不好的影響啊,為什麼小琪會變成這個樣子?難道我的寬容教育有問題嗎?”

政教處主任歎了口氣,說:“哎,你哪裏是寬容,簡直就是縱容!孩子才多大,她沒有家長的指引,自然會走上一條歪路!”

聽完政教處主任的話,小琪的爸爸頓時傻眼了。

很多父母都如小琪的爸爸一般,將寬容與縱容混作一談。寬容,這是指孩子做了錯事以後,家長以一種寬大的胸懷接納孩子的過失,並不去計較追究,隻是及時地、技巧性地引導、提醒、啟發,使孩子的內心深處受到自責,感到悔恨,促使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而縱容卻恰恰相反,父母對孩子從來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天馬行空、我行我素、一錯到底。孩子自由是好,但是自由過了頭,那麼飛翔的終點就非天堂,而是地獄。

想要給予孩子寬容而不是縱容,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破壞性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如果發生了這樣的行為,父母就應該介入,使孩子把情緒通過言語發泄出來,或者通過其他象征性的渠道。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允許做,什麼事情必須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才是真正的寬容。

具體來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寬嚴相濟、鬆緊有度。

1.寬容孩子的無知

孩子年齡小,某些問題自然不可能完全理解,因此,父母應教給孩子有用的知識。例如孩子親曆社會少,沒有經驗,說些很令人生氣的話,這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用什麼樣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合適,而不是站在一旁當“甩手掌櫃”。

2.不遷就孩子的錯誤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做錯事,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犯錯,要寬容孩子的錯誤,以理解的心態去親自溝通,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引導孩子自己去改正錯誤。

郭嘉遙是個兩歲大的孩子,經常黏著媽媽。這天,媽媽把他帶到公園去玩,母子倆坐在草坪樹蔭下,兒子發現了一個小黑點在爬,連忙爬過去用手捉,原來那是一隻螞蟻。

從小到大,這是郭嘉遙第一次接觸小螞蟻,因此非常好奇。他哈哈大笑起來,然後抬起腿,準備一腳把它踩死。

眼見孩子的腳就要落下,媽媽趕緊對他說:“兒子,你看它好乖啊!螞蟻媽媽一定很疼愛它的寶寶呢!你不能踩死它,它媽媽還在等著它回家呢。”於是,郭嘉遙就趴在一旁驚喜地看那隻螞蟻寶寶爬來爬去。螞蟻遇到障礙物時,兒子用一根小草搭橋讓它爬過去。看到小螞蟻就要爬回洞穴,他也快樂地拍起手。

媽媽欣慰地笑了,因為她知道,孩子的心裏已播下同情關愛的種子。

踩死小螞蟻,這本身不是正確的行為。這要是換了其他母親,一定會鼓勵孩子去一腳踩死那隻螞蟻,以此鍛煉孩子的膽量,但這顯然不是合理的教育方式。不縱容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正確的道理,這才是稱職的父母,成熟的父母。

耐心的習慣必須培養

沃爾特·米切爾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當時,他選擇了一所幼兒園,並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將一些非常好吃的軟糖按每人一顆發給了這些孩子。

當把糖果發放完畢後,米切爾說道:“如果馬上吃,就隻能吃手裏這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則能吃到兩顆。在美味的奶糖麵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有一些孩子沒有見過這種糖果,根本等不及剝開就吃了。而還有一些孩子,他們決心等待20分鍾。為了使自己堅持到最後,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奶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

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堅持下來了,得到了兩顆糖果。但這個實驗還沒有結束,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繼續下去,他們對接受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一直持續到孩子們高中畢業。

十幾年後,這個實驗終於得出了結論:那些在4歲時就能以堅忍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表現出了更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地應對挫折,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為了追求某個目標,他們像幼年時一樣,仍能抵製“即可滿足”的誘惑。

但第一批吃掉糖果的孩子,結果卻讓人不慎樂觀: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這時候,米切爾終於得出了結論: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一定會取得人生更大的輝煌。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幾個孩子,最後都成了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

這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有耐性,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和事業高度。想要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有聰明的才智,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所以,培養孩子的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現實卻令人不甚樂觀: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出現一種趨向——沒有耐心。比如說,隻要對自己有利就不顧是非盲目行動;念不完一本書,在家裏待不住,幹什麼事情都要讓家長幫忙;喜歡玩有刺激性的電腦遊戲,脾氣暴躁,稍一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表麵上看,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性格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偏差。尤其是很多父母的“有求必應”,使得孩子根本不願等待,總希望成功立刻到來。

孩子已經產生了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積極對孩子進行糾正。

1.耐心引導孩子的耐心

父母可用親切的語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堅持完成所進行的活動。例如,孩子在不停地抱怨這些磚頭什麼時候才能搬完,這時候我們不妨說:“孩子,當這些磚頭挪走後,這裏就有了一大片空地。你不是說總想練足球嗎?這不就是一片最好的足球場嗎?所以,請你不要急躁,踏實地把磚頭搬完,這樣你就能收獲一片足球場!”

2.培養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漸進

孩子的耐性很差,尤其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時,我們不要強迫孩子,而要用遊戲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堅持下去。開始時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對學習有興趣了再逐漸延長時間。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今天堅持連續學習一個小時,就能得到20分鍾的遊戲時間;等到下個星期,如果能堅持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獲得40分鍾的遊戲時間。但是,如果你有一天沒有做到,那麼就必須重頭來。”

孩子是喜歡遊戲的,並且時間越長越好。所以,他自然願意表現得更加耐心一點,以此獲得更長的遊戲時間。

3.從日常生活中培養

由於當今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都力求方便和快速,諸如即溶奶粉、速溶咖啡、方便麵、快餐、遙控選台器,等等,想吃、想看,都不用“等”,馬上就有!這種凡事不要“等”的快捷生活,從表麵上看來似乎很幸福,但實際上卻使孩子推遲了訓練“耐性”的機會。

因此,父母應從日常生活中借著“等”來培養孩子的耐性。例如,當有著排隊等候的事情就要帶領孩子一道耐著性子等候,以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耐性”。

4.在玩具上加以注意

孩子都喜歡玩玩具,這就是我們訓練孩子耐性的最佳渠道。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選一些能夠訓練耐性的玩具,還要監督孩子在玩玩具時,做到有始有終,不得中途改做其他事情。

例如,當孩子在玩積木時,不要在孩子堆到一半時,叫他去收拾書包;在拚圖還沒有拚完,不要叫孩子去洗澡;當孩子繪畫畫到一半時,不要讓孩子去做功課,等等。隻有當他們將手頭的活動結束時,我們才能允許他去做新的事情。

5.給予鼓勵和協助

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沒有做到底時感到了疲倦,這時父母就要從旁鼓勵、暗示和協助他們一定把它完成。如果孩子對每件事都能做到有始有終,那麼父母還應該對他進行一些小獎勵。我們可以讓孩子出去玩一會兒,也可以送給他一個冰激淩,從而讓他感覺到:原來我耐下性子做完一件事就能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那麼我以後一定要堅持下去!

6.讓孩子參加長期訓練的培訓課

一般來說,孩子都愛麵子,不喜歡輕言在很多同伴的麵前說放棄。所以,我們不妨利用好孩子的這種心理。就像跆拳道,這是一個長期訓練的課程,我們就應該多鼓勵孩子參加。孩子為了不讓同伴笑話自己,就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同時,我們也應該暗示他:“孩子,你怎麼會堅持不下去了?你看,小濤不就一直還在練嗎?你總說你比他強,那麼你怎麼可以輸給他?”

這樣巧妙的語言,自然就能讓孩子的退堂鼓煙消雲散。除了跆拳道,圍棋、乒乓球等,都是培養孩子耐性的最佳課程,父母不妨根據孩子的條件和興趣,讓他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