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個性習慣: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2 / 3)

2.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通常,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比較差,在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父母一定要適時地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難過時和爸爸媽媽訴說,開心喜悅時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同樣,父母也要注意自己平時的表達方式,在大喜大悲的時候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以免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從而養成大喊大叫的壞習慣。

3.要對孩子說“不”

在糾正孩子的大喊大叫時,父母一定要果斷地對孩子說“不”。另外,還要嚴肅地告訴他大聲喊叫所帶來的危害,從而讓他主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小貝非常喜歡用大喊大叫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為此,媽媽說了他很多次。但是,小貝就是控製不了自己,每次都會用大喊大叫來發泄心中的情緒。

前一段時間,小貝的外婆要到家中住上一段日子,媽媽非常擔心小貝的大聲喊叫會影響到外婆的身體,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她用手機偷偷地錄下了小貝大聲喊叫的聲音,然後再放給小貝自己聽。小貝在聽到自己刺耳的聲音以後皺起了眉頭。

媽媽在觀察到小貝的反應以後,開始心平氣和地告訴她大喊大叫對嗓子的危害性,以及這樣做給別人帶去的困擾。最後,媽媽還告訴小貝外婆要來家裏住上一段時間,所以希望她可以保持安靜。小貝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媽媽的要求。在外婆居住的這段日子裏,小貝果然沒有再大聲喊叫過,時間一久,也就慢慢改掉了自己的這個壞毛病。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的大喊大叫沒有任何意義,隻是因為他們看到別人在大聲喊叫,自己才跟著後麵模仿。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要及時地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用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去吸引他,和他一起做好玩的遊戲,等等。當孩子不再專注於大喊大叫,他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安靜下來,然後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浮躁,最要不得的性格習慣

一天,娜娜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訴媽媽自己要學舞蹈,以後登台表演,讓台下觀眾全都為了自己的舞姿而鼓掌。

對於娜娜的選擇,父母當然十分高興。為此,全家還慶祝了一番。可是加入學校的舞蹈隊還沒兩天,娜娜就覺得練舞太辛苦了,總是摔跟頭,還是拉小提琴比較時髦,於是就改學小提琴。

隔了沒多久,娜娜又覺得學小提琴太吵了,想要學個既安靜又高雅的,於是就改學畫畫。可是學著學著,她忽然覺得畫畫要求太高、太煩瑣,又跑去學唱歌……就這樣周而複始,娜娜不斷地換班,轉換學習科目,始終沒能好好靜下心來專心學好一門才藝,一個學期下來,娜娜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學會。

浮躁心理,這是當前一些孩子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孩子做事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性,而且很多時候心神不定;對於某一件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而且耐不住寂寞,無法靜下心來,稍不如意就輕易放棄,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經理神氣,又想當企業家、經理,但有了理想卻又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還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轉換太快,幹什麼事都沒有常性,做事情總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今天學繪畫,明天學電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最終哪一樣也沒有學好。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心理?

第一是社會原因。現如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社會利益與結構正在進行的大調整,每個人都麵臨著在社會結構中重新定位的問題。心神不寧,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社會上的這種浮躁心態,這也必然滲透到家庭中來。不少家長教育孩子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甚至到了有點“饑不擇食,慌不擇路”的程度:一本《哈佛女孩》麵世,家長們就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劉亦婷”;幾個小女生憑借超女舞台一舉成名,所有的家長都想自己的女兒成為李宇春;有人振臂一呼那是“21世紀的通行證”,家長便蜂擁而至去購買《學習的革命》……

第二是孩子的個人原因。個人間的攀比是產生浮躁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氣死人”,通過攀比,孩子對社會生存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不滿意,於是過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所滌蕩的躁動化的社會心態驅使下,不少孩子更多的隻有一個目標:為金錢而學習。然而,他們學習又缺乏恒心與務實精神,缺乏對自己的智力與發展能力的準確定位,因而使孩子顯得異常脆弱、敏感、冒險,稍有“誘惑”就會盲從。

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病態社會心理,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對國家及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極為有害,必須予以糾正。

1.要幫助孩子確立遠大的理想

父母隻有幫助孩子明確生活的目的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才能使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產生高度的責任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俗話說:“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家長要告訴孩子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誌而事未成”的不好結果的產生。

2.要培養孩子形成先思考後行動的習慣

孩子做事情之前,父母應該告訴他:先思考,後行動。比方出門旅行,要先決定目的地與路線,上台演講,應先準備講稿。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經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做,做這個嗎,希望什麼結果,最好怎樣做?”並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

3.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父母要培養孩子對事情負責的心態,做什麼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點分開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到最後即可達到目標。

4.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家長應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入對問題、對事物、對現象的深入探討中,讓孩子對深層次、更本質的內容產生好奇,從而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維水平。

5.幫助孩子調節心理狀態

孩子有時候在學習中會感到心情煩躁,這時候父母可讓孩子先把功課放一放,聽一聽優美、舒緩的音樂;可帶孩子出去散心,減輕他的負擔,讓他心情平靜下來,更集中精力重新投入學習中。這樣,孩子專注學習了,浮躁之心自然消失了。

6.有針對性地“磨煉”

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磨煉”孩子浮躁心理的措施。比如說讓孩子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下棋等,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韌性。

不僅如此,父母也要指導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孩子可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隻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孩子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7.用榜樣教育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榜樣,樹立勤奮努力,腳踏實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此外,父母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榜樣去鼓勵孩子,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發明家、勞動模範、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以及周圍的一些同學的生動、形象的優良品質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養其勤奮不息,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

運用挫折教育,磨礪出一個好脾氣

阿隆今年8歲,活潑可愛,可謂家人的心頭肉。可是阿隆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過於執拗,有的時候甚至大發雷霆。

這一天,爸爸帶著阿隆去公園,他看到碰碰車,就拉著爸爸喊:“爸爸!我要玩這個!我要玩這個!”

爸爸看到碰碰車門口寫著“禁止10歲以下兒童玩耍”的字樣,就說:“阿隆,這個你現在還不能玩,再過兩年就可以了。”

這下子,阿隆變得就像一隻刺蝟,開始滿地打滾:“我就要玩!我就要玩!憑什麼我不能,我覺得我什麼都是最厲害的!”無論爸爸怎麼解釋他也不聽,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

當著眾人的麵,爸爸隻好壓下自己的火氣,扶起阿隆說:“阿隆,你剛才說你什麼都能做到?好吧,如果你能騎著自行車圍廣場一圈,我就同意你開碰碰車。”

“這有什麼難的!”說完,阿隆推起一輛自行車,學著爸爸的樣子,用力一蹬準備跳上車子。誰知這個時候,阿隆的臂力嚴重不足,車把一時控製不住,險些摔倒在地上,多虧了爸爸及時跑上前將他攙扶。

靠在爸爸的懷裏,阿隆的臉紅成了一片。接著,他小聲地說:“爸爸,原來我真的不是超人……”

這件事以後,每當阿隆出現耍性子的情況時,爸爸就會讓他“碰碰釘子”。時間一長,阿隆也漸漸明白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執拗的行為越來越少。

每個人都會遇到苦難和挫折,尤其是孩子,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製約,缺乏一定的經曆和經驗,從而更加容易受到失敗和挫折。就像父母的拒絕,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挫折。然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就會發火,逼迫父母百般遷就,從而造成一種錯覺:隻要是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孩子仿佛沒有絲毫的抗挫折能力。就像阿隆,得不到就要發火撒嬌,根本不能接受父母的拒絕。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難以麵對現實和承受挫折。一旦遇到真正的難題,他自然會被迅速擊潰。

所以,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提高他們應付挫折的能力,這是一種“愛孩子、有遠見”的表現。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人生道路是十分坎坷的,沒有什麼一帆風順。壞脾氣,對自己是毫無幫助的。

1.培養孩子積極客觀的情緒

成敗的關鍵在於心態。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心態,來自於父母的愛撫和家庭溫暖是關鍵。

所以,父母必須努力去營造一個和諧和溫暖的家庭氛圍,當孩子遇到失敗和磨難的時候去鼓勵孩子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支配和控製自己。夫妻之間不要一遇到點小事就大發雷霆,那種狂躁的情緒對孩子沒有什麼好的影響。即使要吵架,我們也盡可能避開孩子的麵。

2.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意誌力

自信心對孩子非常重要,它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重要保證。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和不服輸的品質,並在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時候給予正向的反饋和肯定的評價。當我們看到他取得成績時,一定要第一時間送上祝福;即使看到他們失敗,也不能冷嘲熱諷,而是用一種鼓勵的語言喚起孩子的鬥誌,唯有如此,他才能從低穀站起,而不是見到挫折就立刻大發雷霆。

3.幫助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

當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及時地協助孩子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和環境等方麵去分析原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例如,孩子總是在滑冰時摔倒,這時候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每一個動作。當找到總是摔倒的原因後,我們再對於這一點進行改正,那樣挫折又怎會再犯?

4.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

現在很多的家庭結構都是“4+2+1”,也就是四位老人、兩位父母共同教育寵愛著一個孩子,孩子嬌生慣養,“包辦”、“遷就”、“寵溺”孩子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從而造成孩子的優越感極強,並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於“享受”,稍不順心就會亂發脾氣,遇到一點挫折就會逃避不肯麵對,聽不進任何的批評言語。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堅決製止。我們不妨表揚其他一些同齡的孩子,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同時,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去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例如讓他們擦玻璃、買菜。在這個過程中,他勢必會遇到種種問題,但又必須自己解決。當他能夠順利完成時,善於嚐試和勇於克服困難的良好習慣自然就會形成。

虛榮,孩子成長的“殺手”

一天,昂昂和兩個同學坐在一起聊天。昂昂說:“告訴你們個秘密,我家特別有錢!你看我的這件耐克,是我爸花一千塊給我買的。還有我這雙阿迪達斯,也要兩千多!”

一個同學說:“你吹牛!你家裏我還不知道?要說錢,還是我家最多。我爸一共有四輛車,都是奔馳寶馬,天天換著開。前兩天,我爸想給我媽買輛保時捷,可是我媽說她就看好馬自達了,豪華版才20多萬。我都不願意坐,覺得丟人!”

兩個孩子就這麼比了起來,總想爭出個高低。結果他們越說越氣,甚至打成了一團。另外一個同學急忙叫來了老師,這才把他倆拉開。

晚上回到家,爸爸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對昂昂說:“兒子,以後可別那麼吹牛了。你吹得太大了,連爸爸都不好意思了。”

誰知,昂昂不服氣地說道:“不!我就是一定要比其他人強!”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虛榮!”爸爸有些生氣,大聲地說道。

虛榮的昂昂,正是如今青少年的一個代表。據有關調查表明,新一代的獨生子女虛榮心較強,在被調查的獨生子女中,有20%存在較強的虛榮心。可以說,虛榮心已經成了一個社會話題,被大家廣泛討論。

麵對虛榮的孩子,父母自然也是無比頭痛。畢竟,誰喜歡自己的孩子每天總是追求那種虛假的富有?並且,虛榮心還會導致孩子出現一係列心理問題:忌妒、自卑、敏感,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虛榮是沒辦法根治的,這是孩子的必然心態。這麼想,隻能說明:你是個不稱職的父母!

為什麼,這類虛榮的事情,在發達國家就很少出現?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中國父母的教育。現代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父母生怕他受委屈,於是對他總是有求必應。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別人差,別人的孩子買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買,絕不能讓人家比下去。於是,在父母的無意識縱容下,孩子的欲望無限膨脹,總認為自己就應該擁有一切,所以遇到別人時自然不免比較一番,想要盡可能地超越他,哪怕隻是口頭上的。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的虛榮心,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溺愛孩子,減少他對物質的依賴。也許一開始,孩子會認為父母這是不愛自己了,不免會對父母有些抵製。可是當他徹底擺脫虛榮心後,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是為自己好。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引導,這樣孩子才能走出虛榮:

1.讓孩子客觀地認識自己

父母可以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對孩子說:“要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既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也不要無視自己的短處。優點並不一定是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缺點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並且,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絕對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孩子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輕視,也能自我排遣,獲得心理平衡,不至於用誇張或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尊。

2.告訴孩子:攀比沒錯,但不可過度

父母要告訴孩子:人是生活在比較之中的,要完全擺脫比較是不現實的。但過分比較往往是虛榮的起點,如比酷、比靚、比吃、比穿、比用、比分數、比榮譽、比父母、比親戚、比外表、比魅力、比能力、比水平,不管什麼內容比過了頭,就有可能走火入魔,追求毫無實質的虛名。

3.讓孩子明白社會差別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參觀影展,還可以讓他閱讀相關書籍,讓他明白:社會有等級性,有弱者也有強者。如果自己不計較,也就少了幾分煩惱,就不會做出傷害自己親人或自己的事情。

摒棄悲觀的心理習慣

“露露吃飯了。”媽媽邊收拾碗筷邊叫在一旁發呆的露露。

露露慢吞吞地走過來問:“媽媽,我以後做什麼工作呀?”

媽媽驚奇而又高興地說:“你的理想不是當醫生嗎,那你就去醫院工作呀。”

露露心不在焉地吃著飯,猛然又問:“周日我們要出去玩,我穿什麼衣服呀?”

媽媽說:“就穿那套粉色的小裙子吧。”隻見露露嘴裏絮絮叨叨的,很是不高興。

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露露又悶悶不樂地說:“我們天天都要這樣的生活嗎?我感覺生活真的很沒意思。”然後徑直走進自己的房間。

媽媽很擔憂,於是走進她的房間一看,露露正坐在書桌前望著課本發呆。媽媽耐心地問:“露露,你怎麼了?”

隻見她用憂鬱的眼神望著媽媽說:“你說我能活到多少歲?我會不會明天就死了?”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在某一段時期,孩子的情緒會突然糟糕,變得異常悲觀。他們經不起失敗的打擊,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最終產生了抑鬱情緒。嚴重的還會有食欲缺乏、失眠、胸悶、頭昏等一係列症狀。

孩子的這種心理習慣,正是我們常說的“抑鬱”。抑鬱,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它如一張無形的網罩住本該充滿激情的心靈,讓孩子們整天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處於抑鬱情緒當中的孩子,經常生活在焦慮、煩悶的心境中,內心孤獨卻不願向家長、同學和老師傾訴;在學習上,經常精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以至於成績下滑。

所以,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讓他擺脫這樣的習慣。而在具體的措施前,我們要先分析孩子產生抑鬱的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抑鬱性格的產生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表率,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然而有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相當極端,生活中溺愛孩子,當孩子的“老保姆”;學習上則是吹毛求疵,成了孩子的“監督官”。這種專製的家庭教育方式,常使他們的孩子在生活上不自立,在學習上怕失敗,從而在心理和性格上都受到壓抑,逐漸變得憂愁、抑鬱。

第二,自身原因。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還不夠完善,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往往是片麵的。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挫敗感,由於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強,就容易變得憂慮和苦悶。尤其是對於學習,他們會對自己的期望很高,但接二連三的成績不理想,就會使他產生自我無能感,陷入自輕、自賤的抑鬱情緒,最終喪失自尊心,變得孤獨、壓抑。

第三,人際交往原因。目前,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讓孩子把時間幾乎全用到了繁重的學業上,從而無暇顧及同學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巨大的壓力他們感到生活單調乏味,缺乏情趣,繼而感到孤獨寂寞,進一步則導致了抑鬱情緒。

第四,教育原因。盡管我國的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常常取消各種課外活動把孩子變成“讀書機器”。時常考試,公開排榜,學生人為地被分數分為“三、六、九等”,家長會上,優等生的父母得意揚揚,“壞孩子”的爸媽臉上無光……那些差學生,時不時地就會遭到父母的數落甚至打罵,而好學生身上又背負了太多的壓力,所以,他們處於緊張和悲觀的情緒中也成了自然。

找到了原因,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對症下藥:

1.家長要與孩子積極溝通,並對自己的做法進行反思

麵對孩子的抑鬱,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進行真誠的、良好的心與心的溝通,讓孩子打開心扉,以找到抑鬱心理形成的根源。與此同時,父母也應當對自己平時的做法進行深刻反思,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在想什麼?”“自己是不是把孩子逼得太緊了?”

2.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多交朋友

孤獨會把人逼瘋,成人尚且如此,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自然更加難以應對孤獨感帶來的侵蝕。父母可以嚐試減輕一些孩子的學習壓力,給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且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與這個五彩斑斕的社會親密接觸,與同學多多交流,爭取交上幾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慢慢開朗起來,很多不願跟家長說的心事則可以和朋友們分享,孩子的心理壓力也就有了宣泄的出口。

甚至父母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來家裏玩,讓孩子做主持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必全程出席,但應當不時關注,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信心:爸爸媽媽都在關注著我,我一定要做好!

3.幫助樹立正確的考試觀、成敗觀

父母要告訴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隻有成功沒有失敗,在考試中也是如此,考得差的時候,要及時查漏補缺,認真反思,隻要認真學,下次肯定能考好,一時的失敗並不可怕,堅持不懈的人最終必定取得成功,不要把考試和排名看得太重。”隻有當孩子考試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們再也不會因為考試失利而整日鬱鬱寡歡。

用鼓勵讓孩子擺脫懦弱的習慣

萍萍今年4歲了,是班裏的班長。不過,雖然她在學校裏很快樂,卻非常不喜歡爸爸,因為即使她取得了成績,爸爸也不會表揚她。爸爸總說:“還行吧,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更厲害!”

久而久之,萍萍有了成績,也不會再給爸爸說了。她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詞叫“負罪感”,不過,這種心態已經牢牢在她的身上紮了根。正是帶著這種情緒,曾經她的勇氣一點點消失了。對於很多事情,她都不敢再說話。正因為如此,在新一屆的班委選舉時,她丟失了班長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