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個性習慣: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3 / 3)

老師把這一切看到了眼裏,於是私底下叫來萍萍,詢問其中的原因。當說到爸爸時,她突然變得憤怒起來:”我不喜歡爸爸!他好像是我的仇人,我做什麼他都不滿意!”

老師明白,原來這就是萍萍越來越懦弱的原因。於是,她把萍萍的爸爸請了過來,向他說明了這件事。爸爸也是很愕然,說:“怎麼會變成這樣?我那麼說,是為了讓她做得更好,絕不是為了打擊她!要知道,我隻有這一個女兒,我非常愛她!”

萍萍嘟著嘴說:“爸爸不愛我!爸爸不愛我!”

老師看著這對父女,也是哭笑不得。老師對爸爸說:“這件事的確是你不對。這麼小的孩子,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別給她生活那麼多壓力!”

萍萍與爸爸之間的矛盾,就在於爸爸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總拿對15歲孩子的要求,來對待一個還在幼年的孩子。也許青少年通過父母的“反話”,會激起一種要強心,一定要讓父母看看自己的能力;但是對於還是小學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這麼成熟的辨別能力,以為父母總是打擊自己。久而久之,他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更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反感。

其實,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證明,對於幼小的孩子,鼓勵會比說教、刺激更有效果。正確的評價、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從而,他會燃起自信心、上進心。讓孩子受到賞識,學會感動,這是教育的一種極佳境界。孩子一旦受到了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對父母無比感激,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還有的父母,則會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不忘說別的孩子的優秀,這在無形中就等於對孩子說:“還有人比你強!你怎麼不向人家學習?”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感到父母的偏心,對父母產生了一大堆意見。他們甚至會以為:“我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那個小孩才是他們的孩子!否則,他們怎麼會總是表揚他!”

孩子有了這種思維,自然會變得越來越懦弱。所以,與孩子交流,父母還是以多鼓勵為妙。比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行”、“你其實很聰明,隻是少了一分努力”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從善如流,不斷提高起點。

鼓勵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養成的必要步驟。所以,我們應當以這樣的行為來與孩子交流。

1.鼓勵孩子,讓他別被困難打垮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總會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例如老師教授的算術,這對於孩子就像一座高山。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就不要打擊孩子,千萬別說“我知道你算不出來,你什麼時候算出來過”。

父母應該撫摸著孩子的頭,對他說:“怎麼有些困難嗎?別怕,你可以掰掰指頭,那麼一定會找出答案!”這樣,孩子就會被你鼓勵起來,燃起攻克難關的信心。當問題順利解決後,他也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鼓勵。

2.以鼓勵的方式消除孩子的孤獨感

有的孩子在六七歲時,會表現出一定的孤獨感,他們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然而在他們的心裏,卻又對這些充滿向往,不過是被緊張與不安擋住了路。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萬萬不可訓斥,否則會加深他們的心理壓力。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如果他對畫畫有興趣,那麼父母可以鼓勵他,邀請好朋友來家裏玩,在家裏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剛開始,父母可以鼓勵他隻邀請一個,而當他走出這一步時,就不會總是感到緊張,心態逐漸放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孤獨感徹底消除。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總是批評孩子。否則,他就會淪落到見事怕事的境地,不願與別人交流,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

不要太自我,凡事不能都按自己的意願進行

爸爸帶著李明去同事家做客,同事見李明活潑可愛,於是掏出了一個棒棒糖準備送給他。誰知道叔叔還沒有說話,李明就一把奪了過來塞進嘴裏。

“沒事沒事,孩子還小……”爸爸還沒批評他,同事趕緊接過話,尷尬地說道。

“怎麼了?我做錯了嗎?”李明瞪著眼睛,不解地問道。

從朋友的家裏出來,爸爸有些生氣地問李明:“你這孩子,叔叔給你東西,你怎麼就能自己奪?甚至連聲謝謝也不說?”

“叔叔掏出來不就是要給我的嗎?那我還要說謝謝幹什麼?”李明依舊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低聲地反駁道。

李明的話讓爸爸無話可說。他沒再言語,帶著孩子來到展覽館。近日這裏正在舉辦攝影展,爸爸決定通過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在一組係列照片中,李明駐足了許久。這組照片講了一件事:一位老人撿到錢包,獨自一人坐在路邊從早到晚等待失主。臨近半夜,失主終於到來,卻冷漠地從老人手裏奪走錢包。最後一張照片是老人默默地流淚了。

“爸爸,那個人真壞,老爺爺是在等他,可是他卻連聲謝謝都不說。他一定是壞人!”

“孩子,”爸爸歎了口氣,“他是壞人,可是你自己呢?老爺爺坐在路邊是等著失主來,而剛才叔叔拿出棒棒糖,不也是想給你嗎?你想想,這個時候叔叔的心裏,是不是也和老爺爺一樣難過?”

李明愣了一下,低下了頭沒再言語。

幾天後,爸爸突然收到了李明寫給自己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這麼寫道:“這些天我經曆了許多,比如我幫同桌打掃衛生,他對我說了聲謝謝。這個時候,我又想起來影展上的那個老爺爺了。爸爸,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你總讓我說謝謝了。從今以後,請你相信我,我會逐漸改變身上自私的毛病的!”

孩子出現自我意識太強、沒有絲毫感恩意識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們的過分溺愛,從而養成了嬌慣任性的性格。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自然不會體諒別人,自然隻想著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很慶幸,爸爸利用合理的方法,讓李明擺脫了這個毛病。這正是每個父母值得去學習的。

然而,如李明這樣,能夠改變自身毛病的孩子多嗎?現代家庭中,父母、長輩很容易將所有寵愛都放在孩子身上,處處去遷就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我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得不到的時候隻要大聲哭鬧就一定可以得到。”於是就很容易產生過分的占有欲望以及以自我為中心、自尊、自大的心態,時時處處都要別人來遷就自己,有的時候還會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

解鈴還須係鈴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麵來幫助孩子去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盲目溺愛和嬌慣孩子的做法

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應當進行分析,看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應該及時地給予指正和拒絕,並對孩子進行耐心地說明道理,指出他們的錯誤之處,提出一定的批評。

就像孩子想要買一輛電動車,我們就應該明確地告訴他:“電動車不是你這個年紀的孩子可以騎的,長大一點媽媽會給你買,但現在絕沒有可能!”

2.讓孩子懂得分享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為此,父母不妨讓孩子和比他年齡大的朋友們多在一起,這樣,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製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與此同時,他也會在大孩子的身上,學會分享的方法。

3.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賴性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分地照顧保護和遷就嬌慣。所以,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從日常的生活和勞動做起,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以便幫助孩子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諸如他的書需要包書皮,需要買幾根不同顏色的圓珠筆,這些我們都應該要求由他自己來做。

4.批評和表揚相結合

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要通過批評的約束和表揚的激勵,促使孩子逐漸地意識到一件事情到底該不該做、怎樣做才好。在批評和表揚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向他們說明批評他們的原因,到底該如何去糾正這個問題;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也應該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

5.及時提醒與討論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借口表現自私,父母都應該立即提醒他:“孩子,你這麼做可不好。你看,你的朋友顯得多麼失落啊!”

當孩子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後,父母還應與他進行討論。當然,這種討論應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而不是板著臉訓斥他。討論內容,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後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父母可以給他講幾個關於自私的故事,讓他明白自私隻能讓自己失去友誼,這樣他就會主動改正自身行為,同時感激父母的教育。

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哭鬧不休

不久前,媽媽帶著可可一起去參加一個聚會。然而整個下午,這個6歲的孩子都讓媽媽勞神費力,疲憊不已。因為,當媽媽在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可可不斷地叫嚷著要喝橙子汁,媽媽讓她稍微等一會兒,可是她一分鍾也不願意等待,立馬就大喊大叫起來。最後,她甚至開始大哭大鬧。

媽媽輕聲製止著可可的無理喊叫,可是沒想到,可可卻大喊道:“媽媽不要我啦,媽媽不愛我啦!”頓時,這母女倆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對於孩子的這種舉動,媽媽感到非常吃驚。事實上,平時在家裏可可也會不時地對媽媽表現出不尊重,一遇到問題就大哭大鬧,指責媽媽不好。媽媽想著孩子是說著玩的,就都沒有認真對待。這次可可在聚會上的表現,卻讓媽媽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對孩子這種不懂得尊重大人的行為,父母首先應該自己先承擔責任。就因為很多家長對“父母權威態度”這六個字都表現得模棱兩可,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樹立正確的父母形象。這一點,尤其在很多80後父母的身上有著突出的體現:在他們看來,在家裏要是對孩子限製得太多,就會讓孩子今後難以去適應整個社會。於是乎,他們對孩子的管教有時候就比較鬆散,很多時候隻流於口頭。

正是因為看到了父母的這種舉動,孩子就會覺得:“不尊重權威是可以的。”這就導致了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本就沒有了“尊重”這個詞語。

不可否認,這樣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開朗、自信。但是,學會尊重他人,這才是真正得以立足社會的關鍵所在。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尊重他人,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1.不要和孩子討價還價

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孩子的長輩。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孩子做些什麼事情,就應該簡單地發出指令給孩子。例如,媽媽可以對3歲的孩子說:“先把玩具放到一邊去,現在要吃飯了。”不需要說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也不要和孩子去討價還價。

如果孩子不願意服從父母給出的指令,那麼父母就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大多數的孩子一旦發現爭吵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們就會自然地進行自我約束了。

2.要讓孩子弄清楚在家裏誰說了算

有的時候,一句簡單的“照我說的去做”會顯得過於生硬,因此,父母不妨換一種說法,既可以體現出父母的威嚴,又可以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愛。例如,“如果我讓你不穿著外套出門的話,我就沒有盡到一個做媽媽的職責。”

3.讓孩子學會用尊重的語氣說話

有的父母認為,自我表達意識強是一種健康的行為,因此就允許孩子用大哭大鬧的方式去發泄心中的情緒。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在頂撞了父母以後,都會感到愧疚甚至是害怕,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無理行為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那麼,逐漸地孩子就會不再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了別人。

另外,父母還需要明確地向孩子表達“應該尊重他人”的想法,要不斷地和孩子說“我不喜歡你用這種語言去傷害別人”或者是“你應該為你剛剛說過的傷人的話進行道歉”,等等。

4.給孩子示範尊重他人的方式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表現出感激之情,是對他人尊重的一種方式。例如,父母可以當著孩子的麵,稱讚班主任召開的主題班會組織得非常好;還可以聯合其他父母一起給生病的老師製作問候卡,並讓孩子在上麵簽上名。這些小小的表示和認可,都可以給孩子傳達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都在為了孩子努力工作,他們是值得尊重的。

5.讓孩子嚐到不尊重人的後果

當孩子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舉動時,父母應該及時地給予適當的懲罰。例如,製止他正在進行中的遊戲,把已經放在購物車中的零食放回到貨架上麵。如果當時的情況不允許,那麼也應該讓孩子體會到不尊重人的後果:“你今天說了不尊重人的話,所以今晚不可以看動畫片了。”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不要太懶惰,養成堅韌的好習慣

劉峰自幼跟著爸爸學古典吉他,可是到了小學三年級,他卻再也不願意學習了。爸爸問他:“小峰,你為什麼不願意再彈吉他了?”

劉峰揉著臉抱怨道:“爸爸,古典吉他太辛苦了,我覺得非常疲倦。再說,我覺得自己根本不是那塊料,在這條路上壓根兒就走不通的。”

聽完孩子的話,爸爸沒有反駁,而是打開電腦,找了一段著名吉他手Rick Renstrom的視頻。這名吉他手在舞台上飛快地演奏著,但是卻與其他吉他大師完全不同:Rick左手隻有4隻手指,右手甚至連小臂也沒有!他艱難地抱著吉他,彈出的旋律卻比許多正常人還要好!

看完這段視頻,劉峰不禁張大了嘴巴。這時候,爸爸才說道:“你知道嗎?人家很小的時候肢體便出現意外,可是,他卻沒有放棄,反而用更多的精力訓練,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他比,你的條件已經很好了,可是你卻還喊累。”

劉峰這次沒有再和爸爸爭論,而是思索了一會兒,回到屋子拿起吉他練了起來。

從這以後,爸爸隻要聽到劉峰抱怨辛苦,那麼就會第一時間調出Rick的視頻。一下子,劉峰就不再繼續說下去了。後來,爸爸發現劉峰買了許多Rick的海報,爸爸明白,劉峰的懶惰已經逐漸克服了,因為在他心中,Rick就是他一輩子的榜樣。

爸爸通過一段殘疾音樂家的視頻,讓劉峰不再抱怨疲憊。這段視頻,給他帶來了這樣一種暗示:與自己相比,殘疾吉他手的條件可謂艱苦,但是人家沒有抱怨,反而取得了更高的成就;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些疲憊、沒天賦的借口是那麼空洞,因此自然不攻自破。

劉峰這樣的孩子,我們自然喜歡。那麼,我們的孩子又是怎樣?諸如鋪床疊被子、洗襪子、洗手帕、整理書包、收拾玩具,等等,他們自己能做嗎?如果他們不去做這些事情,那麼家長們就應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的教育了。因為,這就證明了孩子的懶惰。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進行勞動,養成堅韌的性格。

1.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在上學前,就已經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活動傾向。所以,父母就應該珍惜孩子的這種積極性,讓他們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服、洗襪子、削鉛筆、整理書包,等等。當他做完後,我們也不要忘記送上鼓勵,以此肯定他的這種行為。

2.重視榜樣的力量

想要孩子不懶惰,父母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的作用。另外,平時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講述一些英雄勞動模範的光輝事跡,從而強化堅韌的觀念。例如,孩子喜歡周傑倫,我們不妨讓他看看周傑倫的童年:辛苦做家務,努力練鋼琴……然後我們還要說:“不要隻看到他們的風光,曾經的他們也曾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積極一點吧,否則周傑倫一定不喜歡你這樣的歌迷!”

3.培養為集體服務的觀念

對於學校裏麵組織孩子參加的集體勞動,父母應當大為鼓勵。例如,班級值日、大掃除等,我們要讓孩子積極參加。甚至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參加。父母的這種舉動,就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暗示:“勞動是光榮的!否則父母怎麼也會來參加?”

4.適當地讚揚和批評

表揚孩子勤快,可以讓他感受到勞動的樂趣,並願意繼續堅持下去;批評孩子懶惰的言行可以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遲鈍,並督促他重新開始。但是,不可以過分地去讚揚或者批評訓斥,因為這樣做的效果常常會起到反作用。

5.父母要認識到勞動的意義

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父母不要過分地把孩子當成是勞動力去使喚,更不能把勞動當做是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就像麵對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父母不可以為此對孩子進行批評和訓斥,而是應該更加關注勞動過程中的具體指導,多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從而讓孩子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別因為自己的言語,毀了孩子的心態

賈蘭生活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鋼鐵廠的工人。生活的艱辛,讓父母對她充滿了期望。“孩子,你可要努力,你是全家的寄托啊!”賈蘭聽著這些,瞪著無辜的眼睛眨了眨眼。

父母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一上小學,媽媽給她報了美術、舞蹈、英語、鋼琴、書法五個輔導班,孩子要做各種練習,晚上12點以前不能睡覺,星期天則上完這個輔導班,接著上那個輔導班。看到賈蘭想抱怨,媽媽立馬說:“孩子,別忘了你擔負全家的責任!”

進入四年級後,賈蘭肩上的壓力更大了,媽媽要求她每次考試都要得第一。為此,賈蘭為了功課很少離開書桌,根本不像9歲的孩子。小學升初中時,賈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中學,但父母卻認為這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花了三萬元的讚助費讓女兒上了一所省重點中學。

進入中學,賈蘭這才發現,想要“第一”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她堅持不懈努力地學習,到初二時,在班上學習成績終於躋身前十名。然而,就在中考模擬考試時,她卻意外暈倒在了考場上……

在醫院,賈蘭向老師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從小到大,家人就是讓我出人頭地。從我記事起,父母都要求我考第一,我真擔心有一天不能做到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結局……每當我從噩夢中醒來,我腦海裏就浮現出父母的那句話,‘你可是全家的寄托啊!’”

正是由於父母的高期望,賈蘭失去了活潑和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正是這份高期望,孩子被逼上了人生的絕路。

“你可是全家的寄托啊!”相信所有的孩子,對這句話毫不陌生,同時也無比恐懼。在一次中小學生心理調查中表明,有87%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的原因,不是智商與學習能力的因素,而是情緒因素。在家長的高期望值下,孩子會表現出厭學、考試焦慮、喪失自信、自我形象貶低、膽怯畏難等。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父母為孩子大投入,卻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父母應當明白,孩子隻是雛鷹,需要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下成長。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是對的,可是這份要求一定要符合其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不切實際的期望反而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在父母的強壓下,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要求,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失敗!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我就破罐子破摔了!”

父母擺正期望的天平,這是當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1.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首先,父母在腦海裏要有這樣的意識:考第一的孩子,不代表未來的生活就一定順利。父母應該降低對孩子的期望,比如孩子成績比上一次提高了,鋼琴有了進步,父母就要適當鼓勵孩子,表現出自己的喜悅之情,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學習是快樂的,才願意繼續帶著愉悅的心情充實自我。

2.給孩子合理的定位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的是讚揚,是成功的體會。所以,父母應給孩子合理定位,讓孩子嚐到成功的喜悅。

趙廣按照媽媽的要求,報名參加了美術班。與其他從小學畫畫的同學相比,他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媽媽並沒有要求他考到第幾名,隻是對他說:“孩子,希望你能從美術中體會到快樂!現在,你的任務就是學好基礎,等將來咱們再超越他們!”

一個學期結束了,趙廣的畫雖然不是最好,但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媽媽很高興,獎勵了他一部遊戲機,並對他說:“咱們下學期考到中遊水平就行!”

就這樣,在幾年的時間裏,趙廣逐漸地提高著,在美術中感到了無盡的快樂。最後,他成為全班唯一一個考入中央美院附中的學生!

趙廣媽媽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分步驟地計劃,而不是下達硬性指標,這樣孩子就會掃除恐懼感,學習起來輕鬆許多。同時,父母還應允許孩子犯點小錯,允許孩子有失落低穀,允許孩子有偶爾的失誤。

3.別拿客觀條件給孩子施壓

有的父母為了“刺激”孩子,總是喜歡這麼說:“孩子,我和你爸爸為了你砸鍋賣鐵,你怎麼就是這麼不爭氣,差幾分就能拿第一了,你怎麼不想想我們為了你多麼操勞啊。”

表麵上看,這樣會刺激孩子的進取心,但這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很強烈的內疚感、自卑感。父母一定要知道,你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的義務,不要跟孩子談條件。隻有讓孩子按著規律正常成長,他才能展現出無窮的智慧,潛移默化中達到你期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