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品德習慣:再平凡的人,也能活成一座豐碑(1 / 3)

第七章 品德習慣:再平凡的人,也能活成一座豐碑

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倡導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正處於一個品德塑造期,我們更是要從小把這些優秀的品德、思想灌輸給他們,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應該起到主力軍的作用,用自己的切身行動,讓孩子感受良好品德的魅力!

孩子習慣撒謊怎麼辦

丹丹是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家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一個上一年級的弟弟。很多時候,丹丹總是對爸爸媽媽說,老師沒有給她們布置家庭作業。然而大約半年以後,媽媽才從班主任老師要求見家長的談話中,得知了丹丹已經很久都沒有交作業了。

不僅如此,丹丹還很喜歡對爺爺奶奶撒謊,隻要是她想要買的東西,就都可以弄到手。例如,“奶奶,我好餓,你可以買給我嗎?”但事實上,她剛剛才在外麵吃了飯。

丹丹撒謊的習慣,在學校裏也有。她也常常和其他同學炫耀自己的新文具,甚至還會把自己新買來的東西送給大家,然後再回家謊稱是不小心弄丟了。

對於丹丹的這種行為,爸爸媽媽很是費解,“為什麼丹丹總是這麼喜歡說謊呢?”

時常我們可以聽到,家長圍在一起討論:“我的孩子剛剛才8歲,竟然就敢對我說謊?!”“我女兒告訴我放學就直接回家了,我知道她在對我說謊。可是我該怎麼辦呢?”

孩子撒謊的問題,讓很多家長傷神不已。和他說道理,他不聽;揍他一頓,他反而更會撒謊。這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麵對孩子的撒謊,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暴跳如雷。而是仔細分辨清楚撒謊的性質,並根據撒謊的性質做出不同的應對。有一些“謊言”,是孩子在無意中說的。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年齡的關係,對事物反映的精確性會很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往往會對事物的反映走形。圓的東西會說成方的,紅的會說成黑的。這種情況下,就不算撒謊。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就會擺脫這個毛病。

而還有的孩子,則是真正的撒謊。例如,明明是自己做錯了,可是又擔心自己承認了錯誤以後,會被其他小朋友看不起,最後受到排擠孤立;或者會擔心承認了錯誤以後,會受到父母的責罵,於是就學會了撒謊,隱瞞了自己的錯誤。

對於這種撒謊,一定要及時製止,否則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未來。

1.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糾正孩子說謊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他為什麼撒謊。例如,發現孩子是為了得到某種食品、玩具而進行有意的撒謊。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能認為這是孩子的“聰明”而進行誇讚,因為這樣做就等於無形中在助長孩子的說謊習慣。我們應該向孩子明確強調:“做錯了事情是可以原諒的,但說謊卻是不可以的。”

2.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罰要得當

孩子做錯事在所難免,有時候就會用撒謊進行隱藏。但是如果父母發現後,立刻大怒而進行棍棒教育,那麼就會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隻能促使他下次做錯事時出現說謊行為。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撒謊,一定要你克製怒氣,先分析一下錯誤的性質,如果他是出於好奇、頑皮、不當心而無意做了錯事,就切忌粗暴體罰他,而是耐心進行指導教育。

倘若孩子的撒謊超出了正常的範疇,如損人利己的行為,或舊錯重犯,如果他能主動誠實地告訴你自己所犯的錯誤,那麼在批評教育之後,一定要對他的誠實做出肯定,並適當減輕懲罰。要知道,孩子能做到這一點是多麼不容易。畢竟,他也想改變這個壞習慣。

3.防微杜漸

當孩子在進行第一次說謊時,父母一定要認真地對待,以便讓孩子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說謊的嚴重性。寓言故事“狼來了”,就對孩子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父母可以通過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說謊的嚴重性,以及說謊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4.當發覺孩子在說謊,最好不要去試探他

很多父母經常明明知道孩子是在說謊,卻非要去故意問他們:“你剛剛是不是在說謊?”

這樣處理方式,隻會讓孩子增加多一個的撒謊機會。等到以後孩子漸漸長大的時候就會想:爸爸媽媽明明知道我在撒謊,為什麼還來問我呢?

所以,當父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不妨換種方法去處理,也許效果會更好。例如,當媽媽發現孩子在撒謊以後,應該直接對孩子說:“我知道這件事情你做錯了,我覺得很不高興,媽媽相信你知道該如何去處理這件事,也希望你下次可以改正,否則我就會對你進行處罰了。”

5.就事論事

父母在遇到孩子說謊的時候,應該針對問題去解決,而不是去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例如,“你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你怎麼可以對我說謊,這樣下去還得了?”這樣的方式就不可取,而是應該采取開放的形式,讓孩子可以有機會為自己的行為進行闡述:“如果你可以說出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媽媽會覺得很開心,你願意好好想一想,把整個事情想得更加清楚一些嗎?”

6.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

當孩子在撒謊過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願意去承擔後果時,父母要給予適時的鼓勵和肯定。孩子願意做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希望得到些什麼,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清楚。隻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然後才可以讓孩子去做。在做的過程當中,父母要及時地去幫助孩子發現問題,克服所遇到的困難,然後將事情做成功,從而得到相應的獎勵。

例如,家長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雖然你這次犯錯了,可是爸爸媽媽還是很高興你能夠有勇氣去承認。我們相信,下次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7.別用謊言欺騙謊言

父母在警告孩子不要說謊的時候,一定不要采取恐嚇的方式,更不能對他們說“如果你再說謊我就把你的舌頭割下來”。畢竟,孩子即使真的說謊了,父母也不會去割他們的舌頭。但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的警告其實就是一個謊言。

尊重父母長輩,不要在家中沒大沒小

小米的奶奶在家裏稱呼小米的爺爺為老頭子,時間一久,小米也就跟著後麵喊“老頭子”。發展到後來,喊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是直呼其名,甚至在家裏來客人的時候,也是胡亂稱呼對方,高一點的就喊大高個,矮一點的就喊小矮子,沒大沒小,鬧個沒完沒了。

每當這個時候媽媽上來阻止,小米就會大喊:“不要你管,我想怎麼喊就怎麼喊,走開!”

看著小米這樣的行為,爸爸媽媽很是擔心。平時小米在家裏沒大沒小慣了,出去的時候也是根本不懂得尊重別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一點都不顧及說出來的後果。還好孩子還小,別人不會計較小孩子說出來的話。但是長此以往,難免會讓孩子養成一身的壞毛病,到時候再想要改正,恐怕就更加困難了。

“孩子的禮貌都到哪裏去了?孩子這樣沒大沒小怎麼能行呢?”

很多家長,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的確,不懂得尊重長輩的孩子,必然得不到他人的喜歡。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糾正孩子的這個習慣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造成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者不尊重時,如果父母沒有進行及時指正,時間一久,就會讓孩子養成霸道蠻橫、不講理的個性,並將這個習慣“發揚光大”。從這一點來看,父母的責任很大。

而在另外一些情景當中,孩子則是故意進行挑釁。這種行為,會讓大人們感覺受到了侵犯。頂撞、反抗,那些不合乎規矩的表達方式,傳達出來的不僅僅是我想要做的,而是帶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滿和反抗。

換個角度來看,長輩對孩子來說,充滿了一定的權威,可是也代表著強有力的支持。孩子既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又想抗拒大人的權威;既想得到大人的保護,又渴望脫離大人的限製。因此,孩子就選擇了“不尊重”和長輩交流。

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的事情就好做了。隻要合理引導,那麼孩子就會擺脫“沒大沒小”的習慣:

1.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當孩子表現出不禮貌態度的時候,父母應該第一時間告訴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孩子也許會因為不同意而說出:“你不要來管我啦,我就是想要看電視,真煩!”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先暫停孩子看電視的動作,同時還要說清楚其中的原因,建議他可以換個方式來說:“爸爸媽媽,這個動畫片還有一點點就要結束了,可以再等一會兒嗎?”這樣婉轉的表達方式,就可以減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當然,父母也不可以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理由之後再做決定。

2.先隔離冷靜一會兒

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父母不妨讓他單獨待上一會兒,等到他的情緒逐漸平穩時,再讓他明白他剛剛說話的方式是錯誤的。

最忌諱的,就是父母大發一頓脾氣,再等大家都平靜了之後就不了了之。因為這樣一來,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相反,他還會覺得父母不可理喻,導致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

3.做孩子良好的模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隻有父母以身作則,做出良好的引導和示範,才能幫助孩子學習得更好。例如,教導孩子遇到長輩師長的時候要主動問好,公共場所裏不要大聲爭吵、把“請、謝謝、對不起”當成是和他人對話當中的重要元素。

4.耐心地引導和學習

作為父母,就應該讓孩子知道:擁有一顆尊重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懂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和溫暖,並且受到大家的歡迎;相反,一個不懂禮貌、沒有規矩的孩子,就得不到別人的喜愛,朋友也會慢慢遠離你。我們可以讓他去看這方麵的電影,看看那些沒有規矩的孩子,是如何被所有人排斥的。

5.堅定地拒絕孩子不適宜的行為

有的孩子在無意中打了奶奶的臉,奶奶裝作哭的樣子逗孩子,他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新鮮好玩的遊戲,於是就又打了一巴掌;還有的父母為了哄正在哭鬧的孩子,就會抓著孩子的手往自己的身上拍打,一邊打還一邊說:“都是媽媽不好,打媽媽!”

這些方式,對教育孩子尊敬他人都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嚴厲杜絕這類行為的發生。我們可以換成其他的一些方式去安慰孩子,以便讓孩子感受到這樣一個觀念:每個人都是需要愛護的。

6.把尊敬長輩的禮貌用語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孩子早上起床以後,如果爺爺奶奶已經準備好了早飯,父母就要教育孩子有禮貌地向老人打招呼:“爺爺奶奶,早上好!”“謝謝奶奶!”“爺爺奶奶,我去上學了,再見。”

出門在外的時候,也要給孩子定下一個要求: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隻要是自己認識的叔叔阿姨,都要有禮貌地說一聲“叔叔阿姨好!”

7.教育孩子體諒和關心長輩的狀況

如果有長輩的身體狀況不太好,那麼,父母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問候,或者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端杯水,提醒爺爺奶奶吃藥了。

還有的時候,爸爸媽媽比較勞累了,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要爸爸媽媽做這個做那個,或者問東問西。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累,想要休息一會兒,你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等我休息一會兒再來給你解答好嗎?”

8.日常生活照顧中減少包辦代替的行為

通常,孩子都需要成人的關照和愛護,但是成人不能因此就有過多的包辦和代替。如果成人把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了,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從而不會珍惜和感激長輩們為自己所做出的付出,自然也就很容易產生不尊敬長輩的行為表現。

例如,有的孩子發現飯菜不合自己的胃口,就拒絕吃飯,然後非要讓家裏人給他重做,父母說今天就先湊合著吃,等到晚飯的時候再重新做,孩子就會不願意。這個時候,父母至少要在兩個方麵去教育孩子:一方麵:你事先沒有說要吃些什麼,現在臨時想出來的主意,在該吃飯的時候非要讓爸爸媽媽給你重新做,你這樣做是否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另一個方麵:既然飯菜已經做好了,就應該先吃下去,否則就是不尊重媽媽的勞動付出了。

養成和睦相處的好習慣,不能跟兄弟姐妹太計較

“媽媽,媽媽,姐姐搶我的玩具玩。”

“玲玲,你是姐姐,怎麼可以總是和弟弟搶玩具!”

“媽媽,為什麼弟弟有這個小火車,我卻沒有?”

“我不是已經幫你買過一個小熊了嗎?再說,你是姐姐,要多讓著弟弟,不要總是這麼計較。”

“我就不,弟弟有的,我也要有!反正我就要有!”

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玲玲媽媽都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來給孩子說道理,可是每次說完沒過多久,就又會出現類似今天這樣的狀況。姐弟兩個總是會為了一點小事吵來吵去。為此,玲玲媽媽很是煩惱:為什麼姐弟兩個就不可以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和和睦睦地在一起相處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彼此之間可以快樂地相處,相互關心。這樣,不僅僅可以減少兄弟姐妹之間的忌妒和爭吵,同時也會令父母感到驕傲和欣慰。另外,父母對此也是深有體會:如果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那麼這個社會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可能會非常孤單寂寞。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彼此之間快樂相處,進而減少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呢?爸爸媽媽們不妨采用下麵幾個方法,也許可以幫助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

1.每天晚上共進晚餐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是增進家庭成員彼此感情的重要途徑,同時,吃飯時間也是相互交流的大好機會。大家利用吃飯的時間聊天,交流彼此的看法以及說說笑話,都會讓孩子之間感覺更加親切。

2.父母做好榜樣,加強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交流

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果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都不融洽,彼此之間很少來往,那麼自己的孩子又怎麼會做得好呢?因此,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之間關係融洽,就要先樹立一個好榜樣出來。逢年過節,我們就應當去兄弟姐妹的家裏做客,沒事的時候多走動,這樣孩子就會看到心裏,意識到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是快樂的事情。

3.教會孩子解決衝突的辦法

孩子喜歡在一起玩耍,但是他們卻不是天生就具有應對兄弟姐妹之間衝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需要靠父母教會,然後再讓他們去實踐。不管你的孩子是18個月大,還是已經滿18歲了,他們都一樣要知道該如何去和平解決矛盾,隻有這樣才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不管是家裏的朋友還是外麵的朋友。

4.對待不同年齡的孩子,不能一視同仁

父母在對待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以一視同仁。同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該賦予他們新的權利和責任。

年齡相對大一些的孩子比起年齡小一些的孩子,零花錢自然應該多一點,睡覺時間也應該相對晚一點,並有著更多一些的自由,可以出去和朋友們一起遊玩。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權利都要公開地、得體合適地給予他們。因為,父母很有可能會在要求一個孩子要為另一個孩子作出讓步的時候,無意識地助長了孩子妒忌心理的產生。

5.鼓勵孩子相互討論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之間進行討論,從而找出公平分配方法的行為。同時,還要鼓勵孩子一起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諸如“這個蛋糕是給哥哥買的,你可不能吃”這樣的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以免傷害了弟弟的心,從而導致兄弟倆爆發矛盾。

6.不要總是拿孩子做比較

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父母不要拿一個孩子去和另一個孩子進行比較,就算是兄弟姐妹之間也要避免。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比較且都不如他人,就會表現出:喪失自信心、退化或者幻想、仇視或者充滿敵意、擔心害怕被丟棄、攻擊別人的缺點、為贏得勝利而不擇手段等不良行為。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父母肯定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多欣賞兄弟姐妹身上的優點,這樣,他們自然就能和睦相處。

7.認真傾聽孩子的煩惱

孩子在和兄弟姐妹發生爭吵過後,最需要的就是向親人傾訴,同時也希望有人可以傾聽他的訴說,並理解他、體諒他。這個時候,父母就要靜靜地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煩惱,因為父母的陪伴可以有效地讓孩子控製住自己的不安,並逐漸地平複強烈的情緒。

寬容,孩子必須學會的行為習慣

晚上6點,爸爸到小學門口接劉輝放學。在擁擠的人群中,爸爸一眼就看到了兒子,隻是他的表情沉重,嘴裏還念念有詞。爸爸急忙問道:“兒子,你怎麼了?”

“哼,我決定不和郭峰一起玩了!我討厭死他了!”

“為什麼不理人家了?”爸爸不解地問。

“昨天我們倆說好,今天我拿漫畫書和他交換激光燈,可是他今天卻沒有帶!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吭吭哧哧地說被爸爸沒收了!我討厭這種說話不算數的人,所以決定和他斷絕往來!下午我就給他說明白了!”

聽完劉輝的話,爸爸險些笑出了聲。爸爸拉著他走到路邊說:“劉輝,你這樣可不好,人家畢竟也不是故意的。如果昨天咱們倆提出交換,比方我說晚上給你買電動槍,你要給我畫一幅畫,可是今天你的功課特別忙,所以沒有畫出來,於是我就說,‘那你以後也別吃晚飯了,因為那是我做的!’你會怎麼想?”

“那當然不行了!我這又不是故意要逗你玩,故意不畫的啊!”劉輝跺著腳說。

“就是啊。人家郭峰也不是故意的啊,可是憑什麼你和人家可以斷絕關係,我卻還要讓你吃飯?”

“這……”劉輝撓了撓頭,沒有再說話。這時,郭峰恰巧從學校走出,劉輝急忙跑上去,說:“郭峰真對不起,下午我不是那個意思……咱們還是好朋友,好嗎?”

沒過一會兒,兩個人又玩鬧了起來。爸爸看著他倆感到由衷的高興。

孩子進入小學後,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因此,他的身邊自然會圍繞著不少好朋友,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成長。可是有時候,孩子會因某些小問題出現摩擦,繼而導致友誼的破裂。而這些問題中,尤其以朋友的承諾未達成所占的比例最高。

一般來說,父母遇到孩子抱怨朋友不能實現諾言時,隻能敷衍了事,因為對於小孩子的事情,父母確實不該一味插手。所以有的時候,父母會看到孩子和朋友之間第二天言歸於好,但有的時候,兩人卻從此形同陌路。這時,孩子就需要父母的協助了。倘若父母依舊對此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如此,那麼就可能導致他待人接物的能力遲遲得不到提高。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暗示孩子換位思考,從而懂得寬容的道理,這才是解決之道。

就像案例中劉輝的爸爸,就是這個方麵的“高手”。通過假設中的實例,他就是要讓孩子明白:“說出絕交的話很簡單,不用考慮其他的問題;但是如果自己成為另外一方,那麼勢必就會感到格外委屈,為這個決定傷心不已。”當劉輝體會到了這個暗示,自然就願意寬容郭峰的爽約,收回“斷絕友誼”的話。而未來一旦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也會選擇正確的思維進行處理。

這個時候,孩子的寬容習慣不就養成了嗎?

所以說,麵對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和好朋友決裂時,父母不妨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假想自己成為對方,麵對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心裏自然會寬慰自己:這件事我實在做不到,這是情有可原的。這樣,當他在回歸現實時就會明白,剛才的話不僅傷了朋友的心,同時也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現。如此一來,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寬容,學會體諒朋友的處境。

因此,當孩子對父母說起因為朋友失誤而導致自己無法釋懷時,父母不必和他講大道理,給他講得太深了,他有時反而會理解不透。通過簡單的情景假設,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那麼他就會很快學會尊重他人,從而寬容他人的失誤。

當然,運用“換位思考”來暗示孩子應當懂得寬容的同時,父母還要在他有了體驗之後進行引導和說教,這樣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寬容孩子,否則自己做不到,那麼父母所說的一切在孩子心中也打了折!

高品格的習慣,要由媽媽來引導

一天,媽媽接囡囡放學回家,因為姥姥剛從外地來,所以,一路上她將自行車騎得飛快。

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對麵的紅燈亮了。這時,媽媽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衝了過去。囡囡不解地問:“媽媽,老師上課時說過‘紅燈停、綠燈行’,為什麼咱們沒有停呀?”

媽媽說:“沒關係的,那是對汽車說的,咱們騎車和走路闖紅燈不算錯!”

媽媽的話被囡囡記在心裏。又過了幾天,班裏玩模擬遊戲,當囡囡大搖大擺地闖了紅燈被老師批評後,她就把媽媽的話告訴了老師。

老師問囡囡:“那你就是說,闖紅燈不是錯事嗎?”

囡囡趾高氣揚地說:“對!媽媽說沒有錯!”

當囡囡說完這些話時,所有的小朋友都大笑了,圍著圈叫她“小壞蛋”。囡囡無助地哭了起來,心裏說:“是媽媽告訴我走路可以闖紅燈的,媽媽是不可能騙我的!可是,為什麼小夥伴和老師都在嘲笑我?他們到底是誰對誰錯?我該聽誰的?”

自打這以後,囡囡的心理困惑更加嚴重,不僅對媽媽的話有些不敢完全相信,甚至在學校裏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活潑。因為,她總記得小夥伴們叫她“小壞蛋”的模樣。囡囡一遍遍地問:“到底我該怎麼做,大家才能原諒我?到底我聽誰的,才是正確的做法?”

囡囡的心理困惑,正是由於媽媽的不當言語造成的。也許在媽媽看來,闖紅燈隻是件小事,可是這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心靈上的巨大陰影。

所以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也許,作為父母的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了。但是,你想沒想過:你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也這樣該怎麼辦。真出了事是孩子的錯,還是司機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