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品德習慣:再平凡的人,也能活成一座豐碑(2 / 3)

歸根到底,這就是父母的錯。正是因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所以,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對他來說,父母就是他的榜樣——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

在大人眼中,這些都是小事;但所有的災難,都是由一點一滴組成的。就像囡囡那樣,聽到了媽媽的那番言語,就會認為闖紅燈沒有錯,倘若有天囡囡在路上出現了意外,那麼到時候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可以說,孩子就是一部複印機,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不論我們說多少,往往不如我們親自做一件事對孩子更有說服力。而縱觀歐洲,即使沒有車,也沒有人會去闖紅燈。人們好奇,曾問過一位老人何以如此,那位老人說:“我不能保證,在對麵的窗戶裏沒有孩子的眼睛。”正是這種高度的榜樣意識,使歐洲成為一個禮儀之邦。

所以,如果孩子學會了父母那套不良的習慣,等到有人指正時,他就感到了迷茫,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賴,否定父母,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從而導致出現了囡囡那樣的狀況。

可以說,囡囡對於紅燈的迷茫隻是表象,還會有更多的細節今後逐漸暴露。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而自己卻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時強行通過。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事,孩子說:“媽媽,紅燈。”可你說:“沒關係,走,否則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這樣,你平時對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被你的行動全抵消了,而你對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也就沒有任何效果了。

還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講文明禮貌,自己卻髒話不少,因而他的孩子也髒話連篇,有時說話的口氣、語調和他父母的一模一樣。有人說這是遺傳,其實這正是從他父母那裏學來的。作為父母,既要注意言教,更要注意身教,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馬克思曾經說過:“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因此,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能做。

猜忌不是好品德

春節又到了,何新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高興地蹦了起來。回家的路上,何新迫不及待地拆開紅包,隨後說出了讓父母瞠目結舌的一句話:“這錢是真的還是假的?”

看到父母有些吃驚,何新說:“怎麼了?現在假錢這麼多,我可怕上當受騙!”

大年初三,媽媽又帶著何新去大姨家拜年。何新的表哥今年初三,學習非常好,因此牆上掛滿了獎狀。何新仔細地看著獎狀,好像有什麼寶藏在裏麵。媽媽看著他的這個樣子,心裏高興極了:“這孩子終於開竅了,想要向表哥學習了!”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何新冒出一句:“你看這些獎狀連個圖章都沒蓋,你說有沒有可能是假的?表哥去哪裏了?我要和他當麵對質!”

接下來的半年,何新還是這個樣子,仿佛對什麼都不信任。媽媽發現,隻要別人說話聲音小,他就會側耳傾聽。如果沒聽到說什麼,他會非常不高興,總是在說:“他們一定在議論我!媽媽你也一樣,我已經猜到了,你很討厭我!”

何新的這種行為,相信許多父母都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八九歲的孩子,仿佛都染上了猜忌的毛病,總以為別人在騙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真心。於是,他們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無論與誰接觸,臉上都寫滿了不信任。

孩子的這種習慣,自然對他的成長不利。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也許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的這種行為隻能說明他很謹慎。然而,謹慎與猜忌是大不相同的。謹慎是指言行慎重小心,以免發生有害或不幸的事情,這是很正常的思維,也可能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但反觀猜忌,則主要是由孩子的幻想帶來的。孩子總以為別人會害自己,於是不免利用想象,將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湊在一起,把別人無意間的言行舉止,誤認為是對自己懷有敵意或迫害的心理,甚至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理解為陰謀詭計。

這樣的孩子,總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麵對別人,最後與他人產生了本可避免的摩擦。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毫無根據的猜忌,多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隻能讓人越活越累。這樣的孩子,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喜歡,自然,他也體會不到人生的樂趣。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1.培養孩子對別人的信任感

孩子之所以愛猜忌,是因為不信任別人造成的。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引導他多和別人交流,讓他用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與別人交往。當他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真誠後,他就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陰謀詭計。尤其是一些團隊活動,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去參加,諸如拔河、踢足球,等等。通過這些團隊活動,他們就會和他人進行更加親密的接觸,更加了解每一個人的思維。

2.讓孩子認識到猜忌的危害

父母要告訴孩子猜忌是不好的,這麼做隻能引起別人的反感,更增加自己的迷茫。父母可以讓他多看健康向上的書籍,端正人生態度,讓他們從故事中,認識到多疑心理的危害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父母還可以進行“場景模擬”,即故意表現出猜忌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體會到這種行為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他也會主動改變之前的心態。當然,父母在場景模擬結束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說明,不要讓孩子認為這是真的,從而更加學著你的樣子,變得更加猜忌。

3.多鼓勵孩子

對於因為自卑而愛猜忌的孩子,父母應當對他多鼓勵,多說些“你是最棒的”、“媽媽以你為驕傲”的話,讓他漸漸相信自己的實力。父母還可以邀請親戚朋友一起加入,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鼓勵。當他充滿自信後,就再也不會因自卑而多疑了。同時,他還會感激父母的鼓勵,與父母建立和諧的關係。

為何孩子總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而撒謊

超超最近染上了一個壞毛病——撒謊,這讓父母簡直如臨大敵。第一次發現超超說謊的人是媽媽,那是一個周六的早晨,超超對媽媽說班裏組織少先隊大隊的活動,大家要一起去敬老院那裏看望老人。媽媽聽說以後很高興,還特意給超超準備了一個小背包,然後在裏麵裝上了水和零食。

可沒有想到的是,上午媽媽在去公園跳舞的時候,竟然看見超超正和幾個男生在公園的牆角邊上玩耍!憤怒之下的媽媽,衝上去揪住超超的耳朵就是一陣打罵,嚇得其他幾個小男生趕忙溜了。

媽媽原本以為這一次當眾教訓了兒子,兒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超超竟然變本加厲了!月考的時候,超超的數學明明隻考了81分,可他卻用紅色的筆改成了87分;媽媽帶著超超去別人家做客,在看到別人家有兩台電腦的時候,他想都不想就告訴別人:你們家有兩台電腦算什麼,我們家有三台電腦,我爸爸一台,我媽媽一台,我也有一台,而且還都是無線網絡呢!我想什麼時候上網就什麼時候上網,非常自由!

不僅如此,超超還對隔壁的王阿姨說自己腳上的運動鞋是媽媽前天才給他新買的!(其實根本就是兩個月前才買的)……

媽媽一次次被超超脫口而出的“謊話”給驚得啞口無言,於是急忙去問超超的爸爸:你小時候有沒有說謊的習慣?超超這個壞毛病像誰啊?到底是和誰學的?才這麼點大就這樣愛說謊,以後還怎麼得了?!

超超的爸爸媽媽都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地嚴重,可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超超還是會經常說謊,並且是越說越自然,越說越理直氣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說謊是孩子渴望獨立的一個標誌,因此家長們應該平靜地、坦然地麵對孩子的謊言,從而正確地引導孩子擺脫說謊的習慣,並學會真實。

有的孩子在正常情況下,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就會用誇張的語言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例如老師問大家:“你們有沒有見過大象啊?大象都會做些什麼啊?”在各種各樣的回答之中,就有人大聲回答出:“我還騎過大象呢。”

對於想象力非常豐富的孩子來說,其實沒必要對他們過於苛求,但是卻要分清楚想象和謊言的區別。

還有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發現,他的某些行為能夠引起父母的重視,並且可以有效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例如,當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通常會給他多一些的關注和問候,於是,孩子在覺得自己受到忽視的時候,就會故意撒謊說自己肚子疼、身體不舒服之類的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

對於孩子來說,撒謊,隻是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加強自己的存在感。所以說,隻要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撒謊的情況來分別對待,並進行恰當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的撒謊就不再是令爸爸媽媽頭痛的問題了。

1.多多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可以接著參觀、旅遊、閱讀和實際操作的機會,帶著孩子多看、多聽和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和地。這樣一來,就可以縮短孩子的想象世界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從而說出來的話也就比較真實可信了。

2.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關注

很多時候,父母在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事情時,就會忽略孩子的感受,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爸爸媽媽不關心自己了,不喜歡自己了。為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孩子就有可能通過說謊話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應該采用恰當而又確切的方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衷心地讚美孩子的每一個進步,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撫慰;當孩子感覺恐慌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安慰;當孩子感覺無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如果父母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那麼孩子也就不會用“說謊話”這麼拙劣的方式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了。

3.了解孩子說謊背後所蘊涵的意義

父母要經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認真傾聽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作出準確的回答。例如,我們應當在平靜下來問孩子:“爸爸媽媽理解你為什麼撒謊,你一定有一個很美好的願望。那麼,你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呢?也許,我們能一起實現他!”

4.樹立誠實的榜樣

父母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不可以隨意欺騙孩子,以免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另外,父母在處理其他一些事情時,即使有的時候需要找一些托詞借口,也要避免讓孩子看到或者聽到,以免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在撒謊,從而跟在後麵模仿學習。

5.強化孩子誠實的行為

假如孩子犯下了什麼錯誤,但隻要他勇於承認,那麼不管他犯有多大的錯誤,父母首先也應該去肯定他的誠實舉動,然後再去指出他的錯誤。父母采用這種處理方式解決問題,也會讓孩子意識到,盡管他做錯了事情,可是誠實依然是一種值得讚揚的行為。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你是好樣的,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問題不可怕,我們一起解決,然後以後一起避免,但刻意隱瞞是最丟人的。恭喜你孩子,你做得很好!”

6.不要刻意強化說謊的概念

對很多的孩子來說,他們或許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就是在說謊。因此,父母也就沒有必要在孩子的麵前過多地去強調說謊的概念,隻要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就可以了。例如,孩子總是在說他見過恐龍,那麼我們可以和他說:“孩子,也許你當時有點累,真的看花眼了。因為,恐龍早已經滅絕了。如果你下一次再見到拍下來,那麼我就相信你。”

7.杜絕孩子撒謊的念頭

父母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言行,及時發現他想要撒謊的苗頭。如果孩子通過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哪怕他的要求有著一定合理的地方,父母也不應該去滿足他的願望,以便讓孩子明白通過撒謊是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歸根到底,孩子說謊,這是他們心理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父母隻要因勢利導,在不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說實話即可。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有聖誕老人的存在,但是必須要孩子知道他無法飛行,就算插上翅膀也是無法做到的。

孩子,總打小報告的習慣要不得

曉娜是個伶牙俐齒的小女孩,在學校裏她很喜歡向老師告狀。誰在廁所打鬧了、誰午睡的時候和小朋友講話了,這些都是曉娜告狀的內容。有時候,連老師也被她弄得哭笑不得。

一次周末,媽媽領曉娜去公園玩,在車站曉娜看到了同學小敏。小敏化了很漂亮的妝,還塗了漂亮的口紅,小敏走過來大方地跟曉娜打招呼:“曉娜,你看我漂亮嗎?我媽媽給我化的妝。”曉娜態度顯得很平靜地回答:“老師說小朋友是不能化妝的。”

到了周一,曉娜一到學校就去找老師。“老師,我昨天看見小敏化妝了,還塗紅嘴唇了呢?老師您不是說過小朋友是不能化妝的嗎?小敏沒聽老師話。”

老師隻好無奈地說:“曉娜說得對,小朋友不能化妝,一會兒老師去批評小敏。”曉娜這才罷休。

這個曉娜,成了小朋友眼中的“告狀王”,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離她越來越遠了。

不少孩子在進入校園後,都變得和曉娜一樣,特別喜歡告狀。

“老師,我被他打了。”

“媽媽,他拿了我的東西不還。”

每每當孩子拿各種小事情來找自己告狀,不少父母和老師都會感到頭疼。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對他很關心,怕孩子養成動不動就告狀的習慣;不去理會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問題,受了欺負。

那麼,為什麼孩子這麼愛告狀,是不是應該製止他們的這種行為呢?

其實,對於孩子的“愛告狀”,父母在合理注意的同時,大可不必因此憂心忡忡。心理學家認為,“愛告狀”在幼年比較明顯,這是心理發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以致消失。

當然,還有些孩子並非那麼簡單。他們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目的是為了顯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否則,這種習慣很可能導致孩子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錯誤,不僅難以從別人身上發現優點,也使他不能對自己身上的缺點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這還會是忌妒的表現形式之一。這對於孩子的未來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讓孩子擺脫“總打小報告”的習慣?

1.分辨孩子告狀的目的

對於孩子的告狀,父母需要進行分辨。有時,孩子告狀是為了表現自我,吸引大人的注意,討得大人的歡心。如有的孩子告狀說“他上學帶零食,我沒帶”、“他睡覺說話,我沒說”,等等。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采取妥善的方式,在肯定孩子良好表現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孩子為了表現自我而產生不良心理,進而養成亂告狀、說謊的習慣。

還有些時候,孩子告狀則是因為忌妒。因為孩子在年幼時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所以就會忌妒其他的小朋友比自己強,便想通過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個時候,父母萬萬不可敷衍了事,尤其要注意疏導孩子的忌妒心理,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要用平常心看待這一切。

2.教育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因為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為多,所以,當遇到問題時,他們就無法找哥哥姐姐求助。再加上由於跟別的孩子相處時缺乏合作意識,容易產生矛盾,於是隻好向大人告狀。

在這類告狀中,很多事情都是一些無關是非、雞毛蒜皮的小事,所以,父母可以不必擔心憂慮,應該把對問題的處理權交還給孩子,培養孩子獨立處理糾紛的能力。比如,孩子爭搶玩具時告狀,可采取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與人相處時相互謙讓的重要性,獨立解決糾紛。

3.用幽默來將大事化小

想要孩子丟掉總打小報告的習慣,父母可以采取一種生動而誇張的方式來回答他。比如對孩子說:“哦,不!你是認真的嗎?他真的那樣做了?他可能在和你開玩笑!”

如果父母采取這種回答方式,那麼,打小報告的孩子就會明白,原來他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微不足道,同時,他還會感到跟你說這件事情很愚蠢。

4.學會聆聽孩子的話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告狀,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話。因為大多數時候,孩子告狀是因為被別人欺負了,感到委屈,向大人告狀便是孩子最好的傾訴方式。

這時,家長不能三言兩語便把孩子打發,而是應當靜下心來仔細傾聽。家長可溫和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輕拍他的肩膀,安慰孩子,鼓勵他振作精神,讓孩子內心的緊張、委屈、惶惑等情緒得到釋放,心理達到平衡。

5.教育孩子換位思考

讓孩子逐漸改變告狀的習慣,實質就是讓他改變忌妒的心理。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並借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比如,孩子因為玩具問題來告狀,父母可以這麼告訴他:“姐姐不給你玩玩具,你不高興,如果有一天,姐姐也來咱們家裏玩,你也什麼都不讓她碰、不給她玩,那她是不是也會不高興啊?所以你應該知道,要友好對待朋友。”

除了講道理,其他方法還有很多。父母可以利用文學作品或一些孩子熟知的動畫片中的事例、人物行為來教育孩子;有時還可以將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矛盾編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結尾,暗示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以後,再遇類似事件,他就會學著換位思考,正確對待,不再總想著去告狀。

孩子犯了錯,總有理由為自己辯護並以此脫罪

小美的媽媽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裏不停地向小美爸爸抱怨:“孩子最近是越來越不聽話了,還喜歡給自己找借口,早上明明是她故意把杯子打碎的,還非說自己沒有看見,是不小心打碎的。還有前幾天,考試成績不理想,其實是因為沒有好好複習功課,還非說是一時粗心大意,沒有看清楚題目。總之是不管做錯了什麼事情,她都有理由給自己開脫。”

對於小美媽媽的這些抱怨,爸爸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不管爸爸媽媽怎麼去教導小美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是小美就是不聽。

“這不是我造成的,是同學太笨!”

“我把杯子打碎不怪我,誰讓這是玻璃的!要是鐵的不就沒有問題了嗎?”

“你們總是在批評我,可是你們自己也在犯錯!”

……

諸如這樣的辯護,小美張口就來,弄得爸爸媽媽束手無策,隻有不停地唉聲歎氣。

其實,找借口不僅僅是孩子的“習慣”,很多大人也擅長此道。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是越早幫孩子解決越好。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我們要明白,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如果自己的錯誤結果可以被自身所體驗,並且父母還可以因此告訴自己更好的做法,那麼,他們就會非常樂意去接受並且改正的。相反,當父母的態度充滿了抱怨,反而會讓他感覺到這樣的行為是充滿了刺激,因此更願意嚐試這樣做。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做錯事情之後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1.分析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從小就深受眾人的誇獎;

被家人過分地溺愛;

語言表達能力強,從而善於找各種借口;

家長找不到很好的辦法處理;沒有有效的獎懲措施;

語言方麵的說教過多而實際的行為訓練缺乏。

因此,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做一個客觀的分析,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2.通過遊戲和生活小事,引導孩子形成是非觀念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評價和批評他人。例如,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家長故意犯錯,以便讓孩子來糾正,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也可以讓孩子去進行評價,比如家長丟了東西或者丟了錢,是不是一個錯誤?應該怎樣去吸取教訓?家務活如果沒有人做,比如沒有人做飯或者洗衣服,是不是就是一種錯誤?大家會不會因此就要挨餓?也沒有幹淨的衣服可以換洗?

父母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關鍵是自己要勇於承擔犯錯的後果。隻要有了認錯和改錯的勇氣,就是好的表現;不肯認錯,這是一個懦弱的行為。隻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改掉身上的壞毛病。

3.多多進行一些“自我評價和行為訓練”

父母應該盡量多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評價和行為訓練”。因為,總是要父母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就不會服氣,並會為自己進行辯解。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采用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或者錯誤。就像“孩子,你自己分析一下,除了其他原因,這件事你做得不對的地方在哪裏?”這樣的提問,就會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而不是想著逃避責任。

4.給孩子建立“成長日記”

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每天堅持做一些記錄,當然也可以適當地運用攝像和拍照等方式相結合,從而積累一些資料。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存有一定根據的,不是空泛而談的,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當然也有利於做到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樣的“成長日記”,如今已經受到了很多年輕父母的青睞,我們不妨靈活使用。

5.和孩子多溝通

和孩子多溝通,這是糾正孩子任何壞習慣的關鍵。孩子承諾多久做多少事,做到了會受到什麼樣的獎勵,沒有做到又會受到哪些懲罰,這都要通過溝通來確定。一旦溝通完畢,那麼,他還有什麼借口來逃避?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所謂的獎勵不是“物質刺激”,而是孩子學習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必需品,自然也不需要太貴重。而懲罰也不應該是體罰一類,可以采用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方式,例如爬樓梯、跑步或者做家務,等等。父母要做到獎懲分明,這樣孩子就不會在犯了錯時總想著找借口!

做事有責任,不要做錯了事還嫁禍他人

圓圓是一個聰明伶俐、活潑開朗的孩子,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可她有一個不好的小毛病:不管做什麼她都有理,然後把責任推到其他的事物或者別人身上。

每次圓圓玩完玩具以後,媽媽讓她收拾,她都會說:“等一會兒我還要玩呢。”等過了一會兒,媽媽再讓她收拾的時候,她就會說:“我現在好累,想要休息一會兒。”